一、选择题
1. 据 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6 700年至 4 500 年的大规模
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
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 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 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2. 《韩非子人主》提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
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该言论( )
A. 加速了王权和族权之间的分离 B. 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C. 论证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D. 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3. 如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可能是( )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计户授田 乡里制度
以户纳税 郡县制度
丁徭更役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编户什伍
A. 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 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 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4. 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
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
A. 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 局面 D. 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5. 西晋永嘉之乱后,“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多为蛮荒之地的 荆扬二州
很快成为“亩直一金,户口半天下”的膏腴之地,大有“昔之关中”之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B. 民族交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 南方农耕技术水平已超越北方 D. 政局变化使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6.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
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褐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
时( )
A. 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 B. 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C. 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 D. 朝贡贸易开始兴起
7.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
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
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
A. 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B. 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C. 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 D. 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8. 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
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
变化
A. 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 B. 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
C. 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 D. 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
9. 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
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 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
C. 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 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
10. 元朝前期,在“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执政思想影响下,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
如有对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刑事案件的管辖方面遵守着属人管辖的原则,而非属地管辖。
这种刑事原则( )
A. 旨在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 B. 继承了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
C. 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 D. 确保了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11. 宋代是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形成了四川、浙江和福建三大刻书中
心;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作坊的刻工多至百人;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
方等。由此可见,宋朝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12. 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
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 农耕经济的衰退
C. “抑商”政策的废除 D. 人身控制的松弛
13. 《大明会典》采用“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条注,体例结构规范,
便于实际执行。此外,还通过制定规范性的官员考核标准,为官员考核提供参考。这些法律规定旨在( )
A. 规范政府官员的行政活动 B. 提升明代基层治理的水平
C. 确保中央和地方政令畅通 D. 完善科举选拔人才的机制!
14. 1759 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之民所重,尊之为
“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
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 B. 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
C. 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 D. 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
15. 江南民风素称柔弱,但在元明易代、明清易代,甚至在明代天启年间的“反阉”运动中,江南民众的表
现,都一反人们对那里民风的成见,其英勇的姿态较之于被认为民风强悍的北方更抢眼。这反映出江南地
区( )
A. 商业发展激发进取精神 B. 政府政策深得民众认同
C. 儒学伦理教化成效显著 D. 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局
16.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
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
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 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 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 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17. 自 1865 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
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
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关税被列强所掌控 B. 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
C. 外贸管理趋向规范 D. 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18. 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局工人的工资主要由技术熟练程度决定,但受福州木排工的工资在劳动力市场
上高于其他工种的影响,木排工的工资较高。这说明福州船政局( )
A. 属于传统的官办手工业 B. 已独立进行劳务核算
C. 普遍采用了大机器生产 D. 劳动力具有商品特性
19. 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
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
民。”这一思想( )
A. 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 B. 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C. 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 D. 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20. 辛亥革命后,张謇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农林工商总长,他在 19131915 年的任期内“延揽通晓工商法之
人,编辑各条例,先后已成二十余种”,并指出“在各业幼稚之时”,应“舍助长外,别无他策……提倡、
保护、奖励、补助,以生其利;监督限制,以防其害”。张謇的这些举措( )
A. 旨在加速国内新产业的调整步伐 B. 体现了鲜明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 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表明发展经济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21. 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
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
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 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B. 文明与陋习的交织
C. 启蒙与保守的博弈 D. 新“声”与旧“音”的碰撞
22. 以下是不同的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姓名 身份 认识
从五月四日以后,中国就算有了“社会”……这觉悟是一串
运动的
傅斯年 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
领导者
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运动的 五四精神一是学生牺牲的精神;二是社会裁制的精神;三是民
罗家伦
领导者 族自决的精神。
约翰杜 运动的
我们正目睹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而出生总是艰难的。
威 旁观者
五四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上的另一个结果是,商人和城市工人
运动的
周策纵 的组织和活动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事件教育中
研究者
国人民,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
A. 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B. 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23. 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时间 1931年 11月 1934年 10月 1935年 10月 1937年9月
主要史实 成立于江西瑞金 撤离江西苏区 转移至陕甘苏区 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A. 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而发展
B. 见证了国共从合作到对峙到再合作的历程
C.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发展的历程
D. 反映了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
24. 1935年 10 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 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
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此次会议( )
A. 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B. 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 D. 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
25.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
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
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这些举措( )
A. 粉碎日本速战速决计划 B. 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C. 践行了团结抗战的路线 D. 适应了相持阶段的抗战需要
26. 据统计,1949 年至 1950 年,《人民日报》广告多是日用品广告,其中轻工业产品占比达 92%;广告主
身份以私营企业为主。1956 年后,则多是工业产品广告,且以重工业产品为主,广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
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7. 1951 年 10 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团体定购,以作
为单位学习和奖励馈赠之用;各地新华书店也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不久,干部和群众通过报告会、座谈
会、演讲会及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展开热烈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B. 政府重塑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就
C. 人们对中国发展前途的关注 D.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8. 1963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的基础上。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在表达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时,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而不是
援助一词。这反映出中国( )
A. 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C. 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D. 立足于国情调整外交策略
29. 1978 年 9 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唐山、天津等地视察时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谈话( )
A.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助推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
C. 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 实现了党在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 )
A. 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D.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社会是“头枕三河(指司马迁所说的河内、河东、河南),面向西北草原”,运行在大陆
帝国的封闭轨道上。汉唐时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尽管驼铃悠扬,商旅不绝,但这并不能改变当
时中国的封闭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这种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的、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的
长途贩运型商业,与宋以后兴起的主要为黎民百姓服务的、以日常生活用品(如粮食、布匹、陶瓷、茶叶
等)和生产资料(如农具、煤炭、木材、土地等)为主的规模型商业不可同日而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
由于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更加靠近拥有优良海港的沿海地区,为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过渡提供了某种历史机
遇,加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我国社会开始脱离了原先内陆帝国的运行轨道,出现“头枕东南,面向
海洋”。
——改编自张全明、李文涛《宋史十二讲》
材料二 北宋境内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南方。南方水稻亩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加之南方普
遍实行的是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因而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就手工业生产而言,由于南方许多地区都
种植茶树、桑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此为原料的制茶、纺织、榨糖等行业在南方地区自然更加发
达。由于海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东南地区的制瓷、日用器皿制造业等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更加具有活
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提高,导致稻米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不敷需要。
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需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于是出现一
些粮食业市镇。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江浙地区是棉纺织业的中心,
棉花种植很多,但仍供不应求。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产量亦很可观,但棉纺业并不
发达。当时南北方出现棉花和布匹的对流。
——摘编自王天有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唐以后我国从“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转向“头枕东南,
面向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宋代到明代江南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
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 1927 年 11 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
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摒弃了 1930 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
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 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部分)的土地政策简表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
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
“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 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 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
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
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1 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
就是“上升”。1901 年到 1920 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
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选取中国近代 1901—1920 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
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濮阳市一高 2021 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据 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6 700年至 4 500 年的大规模
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
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 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 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
据材料中“大规模古稻田”“路网”“灌溉系统”可知,这些农田作业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来
完成,这说明当时社会活动已呈现出较强的组织力,C 项正确;“大规模古稻田”说明当时水稻种植已形成
规模,但材料没有其他地区水稻种植早晚的比较,不能说明最早培植出了水稻,排除A项;“井”字形结
构的路网只能说明当时稻田的形状,不能说明产生了文字创造,更不能说明文字创造进入成熟阶段,排除B
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文明,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特征,排除D 项。故选C 项。
2. 《韩非子人主》提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
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该言论( )
A. 加速了王权和族权之间的分离 B. 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C. 论证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D. 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题干材料为法家的思想理论,强调了当政者应该重视其威势,论
证了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王权和族权的分离,排除A 项;“广泛认同”说法过
于夸张,排除B 项;材料所示为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早已开始瓦解,排除D 项。故选C 项。
3. 如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可能是( )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乡里制度
计户授田 郡县制度
以户纳税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丁徭更役
编户什伍
A. 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 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 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经济方面“分家拆户、计户授田、以户纳税、丁徭更役、编户什伍”,
政治方面“乡里制度、郡县制度、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表格可以
看出,秦朝在经济领域的管理涉及到了纳税和受田依据、徭役和编户等方面的制度,而政治领域则体现出
由乡里到郡县再到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机构体系,经济政治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发展,所以其探究的主题是
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A 项正确;题干中秦朝经济政治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而与
“专制皇权”并无直接关联,且其专制皇权并未与其他朝代对比,体现不了空前强化的特点,也不符合史
实,排除 B 项;题干体现的是国家治理的制度设计,并未涉及与此相关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排除 C 项;
题干中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的治理,但并不能体现出分权制衡的理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 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
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
A. 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局面 D. 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加强对商业的干预,实行盐铁官营这与
材料中桑弘羊的认识相契合,即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 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恰
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桑弘羊的认识只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并未导致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
除A 项;桑弘羊的认识就是让国家收回一些重要物资的经营权力,体现了国家与民争利,排除C 项;材料
中桑弘羊的认识并不是无为而治政策改变的标志,排除D 项。故选B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