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1月质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23·11页·1.5 M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试卷 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

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

语 文 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

注意: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 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

卡交回。 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

材料一: 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

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 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

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 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

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 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

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 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 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

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 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

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 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A. 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 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 B. 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

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 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 C. 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

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在中国,对慢途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荼道、园林 D. 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

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 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A.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 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 B. “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

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 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 C. 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

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代的“速度之美”。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D. 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

材料二: 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3 分)

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 A. 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

“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 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B. 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 令游人身心愉悦。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TYaEogioQBBAABhCEQFYCgEQkBECAAoGRAAEsAAAQRFABCA=}#}

C. 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 90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

年时间才完工。 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

D. 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 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山居生活。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

4. 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 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5. 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4 分)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 “你家没有养狗么?”

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 她摇摇头。

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你喝茶。”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月下桨声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韩少功 “错了什么?”妻子问。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把钱算错了。”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真算错了。”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

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有什么责任。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附近。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 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第一先把父母孝,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有老有少第二条,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第三为人要周到……” “你们还会打鱼吧?”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 “他不打算读了。”

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 “为什么?”

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 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地,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

叶。 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

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 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

晚的收获吧。 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TYaEogioQBBAABhCEQFYCgEQkBECAAoGRAAEsAAAQRFABCA=}#}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 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

方名字也不知道。 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

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

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 .

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 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

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 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

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鉴。”

A. 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

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B. 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C. 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夫为人 A 所 B 陷 C 而欲胜 D 敌 E 不亦难乎 F 臣故曰无术焉 G 苻坚之类 H 是也。

D. 狗 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A. 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7. 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B. 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A. 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 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C. 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B. 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D. 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C. 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D. 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A. 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

8. 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4 分)

9. 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 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6 分) B. 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C. 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材料一: D. 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

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

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

14.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 分)

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小题。

(节选自《百战奇略》)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材料二: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太宗曰:的“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TYaEogioQBBAABhCEQFYCgEQkBECAAoGRAAEsAAAQRFABCA=}#}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 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个“或”字连用,有什么效果?(3 分)

肩。 19. 文段画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注】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华颠:白头。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小题。

送孔令》一首。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困室内的情状,

写出贬谪之地环境恶劣。

B. 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佳节,蜀江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体现出

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 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豪爽的

气概。

D. 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扬,语意疏宕,笔力遒劲,

意境开阔。

蜘蛛结的“八卦”网,既复杂又美丽,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圆规也难画得如此匀称。出现在蜘

16. 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阙在写法上“入于苏”,而情感上“出

蛛网上的数学概念更是惊人——弦、平行线段、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数螺线等等。据说法国

于苏”。请对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分析本词下阙在情感上“出于苏”的具体

数学家笛卡尔看到蜘蛛用两面墙和天花板之间的交线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于是

表现。(6 分)

发明了坐标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蛛网的基础框架构成后,蜘蛛会从最外圈盘旋向中心结网,构成一条螺线,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对数螺线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对数螺线曲线上任意一点和中心的连线与该点的切

(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

线所形成的角是一个定角,因此对数螺线又叫等角螺线;二,对数螺线具有相似性,无论你把它

旷达情怀的句子是“ , ”。

放大或缩小都不会改变它的形状。 ,而且越绕越靠近中心,但似乎又永远不能到

(2)白居易仕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

达中心,而且距离呈有规律的分布。

《琵琶行》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 ? ”。 蛛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及氨基酸单体蛋白质分子链构成,蛛丝称为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 强度最高的天然丝,同样粗细的钢丝相比,其强度是钢丝的 5 倍。如果用铅笔粗细的蛛丝结成

段来对待百姓,老百姓会“ ,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网,其张力可以阻止波音 747 这种大型喷气式客机起飞。而且蛛丝的韧性也极高,直径为人类头

(4)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让许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中对其赞叹不已,如“ , ” 发 1/30 的蜘蛛丝,拉长两倍以上才会被拉断。

两句。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超过 12 个字。(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21. 请写出一个单句和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这两个句子都要体现第三段中蛛丝的所有特点。(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小题。 分)

穿上半臂,就是唐代的“弄潮儿”。半臂又称半袖,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从魏晋的上襦发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调

展而来。它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可套在裙子外面或搭配穿在衣服里

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3 分)

面。当初唐女子参加蹴鞠、马球等运动时,半臂这种方便的服饰成为首选。它还从宫廷传入民

四、写作(60 分)

间,成为常服的一种,直到唐晚期才逐渐被其他“时装”取代。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件半臂,充满了中西合“臂”的元素,所用的织物,黄色的一半是中国的蜀锦,红色的一

半是西方的粟特锦。另外,它的花纹也是“中西合璧”,唐太宗时期,窦师伦(陵阳公), 在传统蜀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

锦制造工艺的基础上,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纹饰特点,穿插组合祥禽瑞兽、宝相花鸟,创制了 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一批蜀锦纹样,即“陵阳公样”。“陵阳公样”常见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图样。红地团花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对鸟纹锦,为典型的“陵阳公样”。拥有“陵阳公样”的蜀锦,在唐朝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身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件这样的锦衣出游,就是姐妹间妥妥的“C 位”了。 不少于 800 字。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莆田六中高三上学期 1 月模拟测试 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TYaEogioQBBAABhCEQFYCgEQkBECAAoGRAAEsAAAQRFABCA=}#}

2023-2024学年上学期莆田六中高三 1 月模拟测试答案

语 文

1.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

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

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

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

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

赎。

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不符合题意。

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

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

4. 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

【评分细则】一点两分。第一点,概括观点 1 分,关键词“慢速生活”或“慢束美学”;态度 1 分,关键

词“批评”,用“反对”等相近词义的词亦可。第二点,概括观点 1 分,关键词“速力之美”“虚拟之美”;

态度 1 分,关键词“中立”,相近意思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结合“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

自我保护”“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

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

评为主。

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

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

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可知,

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

5. 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评分细则】一点两分。第一点,关键词“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关注当下”,一个 1 分; 第二点,关

键词“虚拟”“临场审美体验”,一个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

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

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

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结合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

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可知,这部片子“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

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

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6.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错误,文中没有表明妻子是否曾

有成见,且弟弟并没有出现在妻子跟前,也就说不上对弟弟的态度较亲和友善。

7.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C.“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错误,击舷的节拍是水管所雇来的人们为把鱼往网里赶而敲击的,

与姐弟的情绪无关,选项过度解读。

8. 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结尾“我”

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

【评分细则】一点两分。第一点关键词“入梦”“好奇”,一个词 1 分,相近意思表达亦可;第二点,第一

个关键词“寻找”或类似表述,第二个关键词“敬佩”或“牵挂”“赞美”“思考”等表现作者态度的词均

可;若答对诗意生活的向往,美好人性的追求,也各给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开头“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是

“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小小年纪为何出来打鱼。

结尾“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

有一个个梦境”“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

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

“对姐弟的淳朴、诚信生出敬佩,从而有了牵挂。

结尾“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

到我家的墙根”,“月下桨声”恬静柔美,一直和姐弟俩相连,或许声音的那头就是那两个小孩?桨声象

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把月下桨声写的那么美好,象征着“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9. 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我”亲眼

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

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评分细则】一点两分。技巧手法 1 分,效果 1 分。叙事节奏快慢结合(1 分),使情节张驰有度(1 分);

正侧面结合(1 分),使故事更真实(1 分);详略得当(1 分),使人物更丰满、主旨更突出(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

袋……”“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

么?’妻子问……”,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

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

去了”,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富有节奏感。

“我”亲眼所见比如“送鱼、还钱”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

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送葱、回山则通

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她红着脸,

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

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

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

摇……”,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略

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10.E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

的。“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

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

能力。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

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

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

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13. (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不亦……乎”,

不是……吗,固定句式。各 1 分)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出奇”,出奇制胜;

“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各 1 分)

14. 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评分细则】一点两分,两点 3 分。第一点直接答“无术”,没有翻译,给 1 分;“没有智谋”“缺乏谋略”

“不擅长打战”等均可。第二点,关键词“分兵”“合兵”,若笼统地答“不懂得如何分兵和合兵”给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

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

“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

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

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

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

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 383 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

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

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

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

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

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

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

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

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

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

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

“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

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

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

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

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

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

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

太宗说:“是这样。苻坚和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15.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首二句起调高昂”说法有误。本诗前两句为“抑”,应为起调低沉。

故选 A。

16.【参考答案】

苏诗中诗人“多情应笑我”,接受年华老去,慨叹人生如梦,虽有坦然,然亦含落寞或失意

的怅惘;

而黄诗中“莫笑”华颠簪菊,不服老,不改壮心,不向命运屈服。与苏比,胸怀更博大,精神

更乐观奋发。

苏诗中诗人遥想公瑾年轻有为,仰慕周瑜而自嘲自伤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

而黄追忆两谢,赋诗驰射,自负堪与古人比肩,豪情满怀!与苏的“仰慕古人”(或自嘲自伤)

比,自当更出一筹。

(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细则】答出苏诗中诗人“接受年华老去”,慨叹人生如梦,含落寞或失意的意思,

分;答出黄诗中诗人“不服老”(或壮心不改)并结合诗文简要分析的,1 分;表达出“出于苏”

之意的(如比苏胸怀更博大、精神更乐观奋发),1 分;

答出苏诗中诗人仰慕周瑜或自嘲自伤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的,1 分;答出黄诗中诗人“赋

诗驰射,自负堪与古人比肩”的表现的,1 分;表达出“出于苏”之意的(如比苏更有豪情、精神

更出一筹),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学生还得联系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 》比较分析。

结合诗句上片前两句“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可看出,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

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诗句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

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

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而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贬谪环境的恶劣。身处如此穷困险恶的处境,作者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

是转而描写自己于重阳登高痛饮的景象。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

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词句中“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

傲兀之气。由此可见,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消极、潇洒豁达的胸襟。

本词下片三句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

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

全是自负口吻。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壮心不改,不服老的气质。

本词最后三句中,作者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

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

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比肩古人,豪情满怀的气魄。

17. (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4)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每空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18. 简洁、准确地说明了半臂的样式和用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评分细则】概括本句的内容,如“样式”“用途”1 分;句式整齐,1 分;节奏感强,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词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写出了“半臂”的四种样式;“可套在裙子外面或搭配穿在衣服里

面”写出了“半臂”的两种用途,简洁、准确地说明了半臂的样式和用途。

“……或……”连用三个这样的句式,句式整齐,前后呼应,节奏感强。

19. 语言鲜活,“C 位”为现代网络流行语,指处于团队核心位置的人;古今混搭,幽默风趣;“妥妥的”,

用口语化的叠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评分细则】“C”位,语言鲜活(1 分),幽默风趣(1 分);“妥妥的”,叠词(1 分),加强肯定语气(1

分)。如回答到“自豪感”等,亦可给 1 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C 位”为现代网络流行语,指处于团队核心位置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戴上“半臂”之后的好

处,表达了一种自豪感;

“在唐朝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与“C 位”并提,古今混搭,使枯燥的介绍生动起来,幽默风趣;

“妥妥的”,是叠词,又口语化,作为修饰语,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20. 便从中获得灵感(启示)/由此得到启发;这种螺线被称为对数螺线/这种螺线叫对数螺线;对

数螺线一直向着中心绕。

【评分细则】一句两分。第一句“从中”“由此”等 1 分,“启示”“启发”“启迪”“灵感”1 分;第二句,

主语“这种螺线”1 分,宾语“对数螺线”1 分;第三句,主语“对数螺线”1 分,“向中心绕”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后文语境“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看到蜘蛛……”“于是发明了坐标系”说明他是从蜘蛛网获得了灵

感,应填:便从中获得灵感(启示)/由此得到启发;

前面介绍螺线,后面提到“对数螺线”,说明这种螺线就是对数螺线,应填:这种螺线被称为对数螺线

/这种螺线叫对数螺线;

“而且越绕越靠近中心”是递进复句的后句,说明对数螺线的环绕特点,那么前句就要表达“向中心

绕”,应填:对数螺线一直向着中心绕。

21. 单句:蛛丝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

复句:蛛丝既有极高的强度,又有极高的韧性。

【评分细则】单句两分,复句两分。单句关键词“强度”“韧性”各 1 分,如果句式不对,则不得分;复

句一个分句 1 分,既有……又有,不但有……而且有等表并列或轻微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

第三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介绍蛛丝的化学成分,强调其特点是“强度高”;第二句假设举例说明其强度

高;第三节句说明蛛丝的另一个特点“韧性高”。综合第三段信息要点是:蛛丝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根

据以上信息,如果用单句表达,保持一个谓语动词“有”,宾语用并列短语“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如果

用复句表达,注意重复使用两次谓语动词“有”。

22. 蛛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及氨基酸单体蛋白质分子链,蛛丝被称为强度最高的

天然丝,跟同样粗细的钢丝相比,其强度是钢丝的 5 倍。

【评分细则】每处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主要化学成分是……构成”,可以把“构成”删掉;

二是不合逻辑,“蛛丝称为强度最高的天然丝”,主动句应改为被动句“蛛丝被称为强度最高的天然

丝”;三是成分残缺,“……相比”,前面缺少介词“跟”或“与”。

23.

【评分细则】

一类文:切合题意,具有现实关照和思辨性,能针对现实问题,将“远视”和“近视”有机地结合起

来。层次丰富,例证丰富,表达理性。(54-60 分)

二类文:符合题意,具有一定的现实关照和思辨意识,将“远视”和“近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层次

清晰,例证准确,语言规范。(48-53 分)

三类文:符合题意,层次较清楚,能兼顾“远视”和“近视”,但关系不明显,比较生硬,内容较空

洞。(42-47 分)

四类文:基本符合题意,只写“远视”或“近视”,或用一些相关的词替代题目中的关键词。逻辑不

清,语言低幼稚。(36-41 分)

五类文:不符合题意,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截取材料中的

只言片语,思想内容不健康,观点错误。(35 分以下)

其他:缺少题目扣 2 分;600 字以上,不足 800 字,每少两行扣 1 分;600 字以下,400 字以上,30

分左右;400 字以下,酌情给分。

【解析立意】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新闻的眼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必然会对身

边的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地观察、思考,作文材料中的“两种眼光”更接近于观察、

感受、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

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可能 在于能使我们

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的眼光看 当下的现实可以具有超越性、

前瞻性、未来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下。回顾历史、着眼 于未来,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考量,很多

问题更容易看清楚。

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温度。新闻强调及时性、 新鲜性、敏锐

性,因此新闻的眼光往往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代、社会的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

时俱进。正如古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为青年人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互

为补充,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

【高分习作】

远近相会,脚踏实地

马克吐温曾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非我们身后。”面对当前的黄金时代,有人提出要用历史

的眼光“远视”,用新闻的眼光“近视”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身处如此浩大的信息世界,我们容易在光怪陆离中迷失自我,不知不觉

中陷入时代的局限,成为毫无自我意识的井底之蛙。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足以给我们恰当的前车之鉴。有

如明朝张居正,吸取前朝改革失败的教训,结合本朝时代特点,施行了成功的变法改革;又如西欧社会,

吸纳古希腊罗马的法律精华,形成独特的 当代法律体系。用历史的眼光“远视”,无可否认它可以帮助我

们突破思想的局限,放眼长远。

在“远视”的同时,我们也该用新闻的眼光——“近视”。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优秀的绵羊》中

说:“当你试图拒绝不确定性时,你就拒绝了生命的意义。”道路的多样性与生 活的多彩赋予时代独特

性与种种不确定性。此时,历史的“远视”或许不再发挥作用,而聚焦当下,用前车之鉴的同时,也应看

到具体的时代特征,鲁迅认识到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决心弃医从文;刘恋放弃“北大人必须当教授”的

刻板观念,勇敢踏上儿时的音乐梦。

“近视”的眼光使我们离时代更近。 然而,单一的“近视”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空想,又会将自己

束缚于无形的思想牢笼。向外探寻,用纵向时间中维度分析与判断,“远视”时代之间;同时又应向内求

索,聚焦具体的事件,“近视”时代脉搏。内外之间,将“远视”与“近视”无限延伸,直至相会,才是

最佳选择。

但看和想从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步履自信。“你不能站在生活的岸边观望,一生

只是打湿了裤脚。”《山月记》中言。逃避生活,怯于动身都无济于事,迎着刀尖而上恐怕是最好的选择。

只有将“远视”与“近视”集于一身,同时有像齐白石一样闭门修造的谦卑,有像樊锦诗数十年扎根敦煌

的耐心,有像古希腊口吃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日复一日练习的勤奋,才能真正在这个如洪流般的信息时代中

扎根成长。

加缪有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青年人已不再是羽翼未丰的雏鸟,而是密涅瓦的猫

头鹰,在“远视”与“近视”中看清世界,用脚踏实地在时代的蓝天中展翅翱翔。

远观历史, 近拥时代

“历史十字架” 理论要求我们由纵向与横向,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把握时代。这一史学理论恰与

“远视” 与“近视” 的双重视域不谋而合,生成了我之时代观。而拥抱我们的时代,正需在这一近一远

的视角切换中把握其呼吸的脉搏。

历史宏观下的“远视” 是对所处时代的超越。循各史家之“历史规律论” 之共识,特定的规律性循

时间的脉落串联起纵列的一个个社会。 然“远视” 是超越时代“视角主义”之囚,从而把握住历史的节

律的不二通途。循尼采之视角主义观点,认识主体不可避地囿于时代的认知局限。尤其生之于居伊波德所

言的“景观社会” 眼光之下,非执“远视” 的眼光无以超越时代的表象,继而丢失了对时代之间纵向的

一致性的体认。故而,远视,向外看,向后看,看见上古先王所觅见的“天行有常”,冲破时代视角的锢

囚而与黑格尔共呼吸一种绝对理念,我由是看到历史与时代背后的规律性。

而时代切口下的“近视” 是回归时代的必然。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历史倒退论是脱离时代土壤的,故

而伟大如孔丘,其不顾时代脉搏喊出的“吾从周” 亦激不起时代的波纹。与之相反,“近视” 的时代观

是实践意义上的,是回归与个体归属下的时代性。之于“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与时代的产儿,人

的所见所为终归以自己的时代为落脚点。深谙此道的人选择在近视中回归,这是路遥下乡十载,近观社会,

为时代作传,是世纪初学者揭起的考查热,体察第三世界的动态以洞悉世界,是记者杨威仕之帐号上的条

条时评,亲近社会生活本身而对话整个时代。近一点,再近一点,摆脱对时代一无所知的盲人摸象,在

“近视” 中谛听时代的一叶知秋。

言及此,不难发现要旨之所在是觅得“近与远” 的统一点。私以为须以厘清二者关系为切口。“远视”

予人以整体的宏观历史感,“近视” 则落脚于服务于时代的时代性。故,当以“近视” 为落点, 在“远

视” 中脱离时代局限以客观审视,再在以史为鉴的教诫下以 “近视眼”来观时代的切口。

抽离是为了回归。

此,化为实践意义的方法论。我们应持工具主义的理性,综合远与近,调用历史与时代为我所用,终

未得以反哺于生长的大地,终未得以逃之对人类社会的“可知”。

于是, 我切换我的眼光。那是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的时代。

远观时代气象,近听现实脉搏

博尔赫斯曾言: 文学是一个会预言它那个时代的缄默的事物。 的确, 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从来不仅

仅满足于管中窥豹之所得,而是从时代囚笼束缚中解离而出,远看寰宇以冀缄默一整个时代。 然而, 在

人人都远远观望尘世,用理性的针砭代替富丽的粉身的当下,我们也需要摭拾新闻的时效视角, 且如《乾

卦》 之所言“与时偕行”。

没有纵向的时间维度的介入,一切分析都只能成为苍白的纸上谈兵。 行为心理学曾有“锚定效应”

一言,即人会因对事物先然的预估而扭曲自身的价值判断,倘若没有了时间上的纵观古今,我们又将以何

为锚来判断现代社会光怪陆离的景观之下的孰是孰非?正是因为与时代保持了距离,人才能自二维的桎梏

升华为三维的“他者”,在茫茫汤汤的价值观之海中抛定锚点,从理性的角度审慎地远观时世。

假若柯希莫没有“与尘世保持相应的距离”,他又怎能在树上看清尘世?假若钱穆没有修成《国史大

纲》的煌煌巨著,他又怎能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坚持中国的立场?假若马尔库塞没有法兰克福派的时间视野,

他又怎能一针见血地指明弗洛伊德心理学致命的时代局限性? 王安忆曾说: 一个作家在下笔前须怀揣着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