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把
、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
答题卡交回。
第卷(选择题共 33分)
一、(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这三者都是很
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
______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______。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
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环境影响造成的趣味______,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
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
力,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
狭,______某派别的传统习尚,坐井观天,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
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
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资料愈丰富,鉴别力愈可靠,你的透视也就愈正
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扩充 触类旁通 不足为凭 囿于
B.扩展 触类旁通 不足为奇 寓于
C.扩充 融会贯通 不足为凭 囿于
D.扩展 融会贯通 不足为奇 寓于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玩索的作品愈多,风格愈纷歧,种类愈复杂,你的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B.你玩索的作品愈多,风格愈纷歧,种类愈复杂,你的资料愈丰富,鉴别力愈可靠,你的透视也就愈正确
C.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资料愈丰富,透视愈可靠,你的鉴别力也就愈正确
D.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轻易不能摆脱,也不必完全摆脱
B.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
C.轻易不能摆脱,也不必完全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D.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所以不必完全摆脱,也不能轻易摆脱
二、(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还被视为结婚三大件。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保有量上升,汽车逐渐
取代自行车成为大众主流出行方式,但近些年,“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大众骑行热潮复
苏。
图表1:2022 年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出行方式及 2021—2022 年不同骑龄的骑行爱好者比例
数据显示,30岁左右、一二线城市、高学历是许多骑行爱好者的典型特征,从性别比例看,骑行领域依
然是男性用户占据压倒性的绝大多数,但女性用户占比也在逐年增长,目前占比超过4.9%,而在 2019 年之
前,女性车友的占比是3.82%。
骑行的功能性强,不仅可以是代步工具,也可以锻炼身体、保护环境。虽然很多人是因为通勤需求接触
到骑行,但在大多数骑行爱好者心目中,锻炼身体是喜欢骑行的第一因素。
图表2:骑行爱好者参与骑行的目的
身处都市丛林,骑行会带来一种放空感,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带来愉悦感,还能从心理层面拉近与城市的
距离,领略城市文化,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余,建立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归属感。多伦多一项持续 26 年的
理论研究显示,骑行不仅可以缓解心理疾病,而且定期骑行也可以降低患上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从而改善心脏的整体功能。除了有益身心健康,骑行还具有一定的社交意义,年轻人在运动过程中追求健康
价值、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三合一,依托社交平台分享内容构建新图层,寻找志同道合的“骑友”。
(摘编自陈华罗《从什么时候开始,骑自行车也开始堵车了?》)
材料二: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全国有1 亿多人经常性骑行,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事实上,对公众来说,骑行可能是一个爱好、一项运动;可能是一次对郊野的
探索,是一场对夏日微风的追逐;也可能是一次繁忙工作后的短暂逃离。车轮不止,就有无数种可能性,而
城市骑行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事情。
随着社会对“双碳”目标的认识和理解的逐渐加强,寻求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当下城市
交通压力,已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骑自行车可以算是一种“零碳”的出行选
择。根据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此前发表的研究数据,如果地球上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1.6 公里,
全球每年或许能减少4.14 亿吨碳排放;如果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2.6 公里,全球每年或许能减少6.86 亿吨
碳排放。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随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代替自行车,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城市留给骑行的空间也随之收紧。比如,一
些城市以机动车为主的道路规划对于骑行者并不友好,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对骑行造成障碍.自行车在城市
纵横交错的道路网里慢慢消失。简而言之,一座城市是否给骑行留下足够的空间,主要体现在“路权”、路况
等方面。
某种程度上,骑行是否自由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品质。因此,倡导公众形成绿色出行的理念还远远
不够,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能够完善自行车路网,形成安全、连续、舒适的骑行环境,事实上,不断提升
的骑行体验本身就是“户外广告”,能够吸引更多市民加入骑行,持续放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效应。
对此,生态环境部宣教领域的专家贾峰深有感触,他去过很多国家,在和不同城市的市长交流骑行环境
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是自行车道路设计最友好的国家,北京是道路设计最漂亮的城市。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其实早有预案,20 世纪 70 年代的城市规划者在北京率先建设了‘三块板’道路,
中间一块板(块)给汽车,两侧板(块)给自行车,自行车和机动车之间用绿化带隔开,这个道路体制影响
了国内很多城市,是很宝贵的遗产。”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全球的城市是相互学习的。在
骑行环境打造上,业界经常提到的是“西边有巴黎,东边有北京”。
与此同时,不少城市也推出了专门的骑行精品线路,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更便捷的条件。贾峰指出,为
推动城市绿色休闲空间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在道路资源分配上可向自行车适当倾斜,营造骑行友好型城市
基础设施环境。“地铁修建一公里要十个亿,修建一段骑行路 100 万就是天花板了。”
“如果城市出现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导致公共交通工具停摆,那我们只能靠走路和骑自行车了。”杨新
苗表示,骑行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品质,也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韧性。
在城市与自然中惬意穿行,“骑行热”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出游新风尚,也是当下人人践行低碳触手可及的
生活方式。只要出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动派。
(摘编自李权云《超1 亿人经常性骑行,你的城市骑行自由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2 年骑自行车成为国内消费者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次是乘坐公共交通。
B.骑行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运动,目前中国有超过一亿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C.自行车曾是中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机动车取代。
D.以机动车为主的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会缩小骑行空间,阻碍骑行自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龄未满1 年的骑友从 2021 年的5.88%增长至 2022 年的 11.33%,这意味着有更多新手玩家加入骑行队
伍。
B.研究表明。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创造减碳效应,这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也可以缓解当下城市交
通压力。
C.九成以上的骑行爱好者参与骑行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只有一成多的骑手是为了参加
比赛。
D.在目前的骑行领域,30 岁左右、一二线城市、高学历的男性用户占了绝大多数,但女性用户也在逐年增
长。
6.2022年3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支持把自行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手段”的决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为
响应该决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做好骑行推广工作,普及骑行相关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骑行的好处。
B.倡导公众形成绿色出行的理念。
C.不断提升人们的骑行体验,让人获得骑行自由.
D.完善相关政策,营造骑行友好型城市基础设施环境。
三、(15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水木清华亭记[元]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
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
而远,非亲戚敌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
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
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
涉,只见其苦。尝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高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
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苟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
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诈欺,不得
自休息,穷日疲极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
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
爱而远者,若皆效奇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
不即之耳。
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
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
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
即行田间,踸蹲塍畛上。若缘山,实小卓,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苗
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亭右山麓,青筏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
樛条灌肆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
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甚目不知书诗,昧道理 昧:不了解
B.将悼其生之在野 悼:悲伤
C.又不肯自婴世故 婴:纠缠
D.复以君意趣 趣:趣味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莫樵牧农夫若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穷日疲极而睡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不为外夺故也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D.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10.下列对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苏武传》中的“始
元六年”以及《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僖公三十年”等都采用了这种纪年法。
B.书诗,本指《尚书》与《诗经》,本文“然其目不知书诗”中的“书诗”,与《孔雀东
南飞》“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含义相同,都泛指书籍。
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薄,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含义大致
相同。
D.文中的“京师”,指都城;与之类似,南宋诗人陆游“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一句中的
“京华”指南宋都城临安。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
以闲居。
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
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又遇景春之子来,于是回忆当年游览
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D.作者羡慕周景春的闲适生活,在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自适。
第卷(非选择题共 117分)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4 分)
(2)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3 分)
1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此文的原由。(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 分)
岐阳三首(其二)
(金)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百二关河,指秦地。苍苍,指天。蚩尤,上古时代九黎
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这里代指元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B.诗中“残阳何意照空城”句,与《蜀相》中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表意不同。
C.尾联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
(2)如何理解“十年戎马暗秦京”中的“暗”字?(2 分)
(3)这首诗通过多角度的写实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 分,共6 分)
“生命意识”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在这个词语出现之前,古代已经有很多文人
墨客抒发过对于生命的看法。孔子用“朝闻道,(1)______”来表
达自己对于至高真理的追求甚于生命;王羲之则认为“(2)______,______”,即不应把死生等同起来;苏轼
在《赤壁赋》的“(3)______,______”两句中提出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生命和自然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却
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认为“人生如梦,(4)______”。
五、(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1 题。
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余光中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
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
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
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1940 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
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不能算是什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我的中文跟英文
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当初若非他
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
子”。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仪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
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
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
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们交作文时,就试写文言。凭我们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
眼呢?幸而他颇客气,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给六十分。后来我们死了心,改写白话,结果反而获得七八十
分,真是出人意外。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
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
了。父母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
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
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
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
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
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
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
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
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
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杯
水车薪,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
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语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
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
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至少
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很重要。巴蜀文风颇盛,民间素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我的四川同学家里
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奇书共赏。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
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声色之娱,恐怕只有靠话剧了,所以那是话剧的黄金时代。一个
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
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
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
常,可谓无师自通。当然起初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觉得美,觉得亲切而已。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
品,就感到隔了一层,纷繁的附注也不暇细读。不过热爱却是真的,从初中起就喜欢唐诗,到了高中更兼好
五代与宋之词,历大学时代而不衰。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
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
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或是“长
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
上通唐宋。若是叶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曾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
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
也会胜过他的原文。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
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
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节选自余光中《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有删改)
16.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耆宿(q) 吟哦() 摇曳(y)
B.高亢(ng) 骈文(pin) 开阖自如(h)
C.俾(p) 潜化(qin) 训诂(g)
D.不辍(zhu) 僻壤(p) 老骥伏枥(j)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作者讲述了戴伯琼先生给“我们”的白话作文打七八十分的轶事,说明戴老夫子虽为前清的拔贡,却并
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知变通。
B.作者在第段引用庄、骚、李、杜、韩、柳、欧、苏等古典之葩,用来和西游、水浒、三国、红楼等民
俗之根进行对比,说明在阅读中,二者须有所取舍。
C.作者以及同学们的娱乐方式不及现代社会多种多样,但阅读在他们的年代是一种堪比广播和话剧的娱乐
方式。
D.作者在述说自己的国文启蒙之余,也在文章中反复强调“吟咏”“吟哦”,可见诵读是领会文本意义、抒
发个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E.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在不同文类的切换中,既讲述了作者的国文启蒙经过,又夹杂了作者对于文学的个
人看法和认识。作者还将中西文学进行了充分的对比,显示出开阔的国际视野。
18.关于“我”的国文启蒙与修习,请补充下面的表格。(4 分)
文类 启蒙途径
小说
本人无师自通
19.赏析第段画线句子。(4 分)
20.分析第段的作用。(4 分)
21.余光中曾被梁实秋评价“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歌是他几种文类中的至尊。
他的诗歌中总是充溢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本文段,分析余光中的名作《当我死时》中的“自豪
与自幸”各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注:1966 年,余光中在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大学当客座教授,身处异乡,非常怀念阔别 17 年的祖国,写了此
诗。
六、(8分)
22.下列《红楼梦》中片段,不能印证《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一项是( )(3 分)
A.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
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红楼梦》
第四回)——差序格局
B.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
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横暴权力
C.秦氏道:“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
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红楼梦》第
十三回)——乡土本色
D.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
过的。”……贾母笑道:“凤丫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无讼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
而知。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
的钥匙紧紧抓在我们手里。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上,我们应该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
“竞争者”面前,人类如果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就会导致工作的同质化、低端化,人类很可能在未来
败下阵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断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在未来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人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B.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请以“人类”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要求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
要保持连贯。(3 分)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历来重视“德”与“才”的关系。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说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
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当今的青年人身处在一个与司马光完全不同的年代,你对“德”与“才”的关系有什么自己的认识?请结合
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 800 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