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金太阳高三下学期百日联合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4-02-24·13页·2.4 M

高 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

,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

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ng)米改为粳(gng)米、

确凿(zu)改为确凿(zo)、说(shu)服改为说(shu)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

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

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

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

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

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

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

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

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

又何妨? 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

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 不必太较真》)

材料二:

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

产生新的理解。文意贯通应是异文取舍的主要标准,“沧海一粟”广为流传,似乎不容更改,但对

其理解是有不同观点的。高中教材曾将“一粟”释为“一颗粟米”,以粟之微小映衬海之博大,无

理而有情。而有些学者认为沧海与粟米并无干系,此处“粟”应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释为“

高三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24-349C

粟”,即丹砂,指海中沙粒。“沧海一粟”也就是“海中一粒沙”的意思。 以上两种解释均可讲得通,但都有值得

质疑之处。虽然“粟”作沙解有合理性,但海中并非只有沙,亦有水。而粟虽可以喻指渺小,但与海对举,未见类

似用法,只为孤证。异文“浮海一粟”意为“浮在海上的一粒粟米”,其义甚明,没有歧义。 可见,两种版本的《

赤壁赋》中,“浮”“沧”之别也影响着对“粟”字的理解。

那么,这两处异文是如何产生的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传抄错讹造成的。现刊行比较早的三个

版本中,《东坡集》和《皇朝文鉴》所载《赤壁赋》均与苏轼手书本所书“浮”相同,其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

东坡集》以家藏为底本,可信度应是比较高的。只有《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本作“沧”。尽管如此,南宋期间“浮

海”“沧海”二说已经并行了。也许是考虑到“浮海”与上句“蜉蝣”有二字同声之复,“沧海”一说后来者居上

,逐渐为世人广泛接受。从汉字构形特点来看,“浮”“沧”二字楷书写法差异明显,不易混淆。而当时民间抄本

往往用行草书写,二字草书写法形似,属于形似字,这应是致误的主要原因。

传世的古代文献中因字形相似导致传抄、镌刻失误的现象比较常见,讹误字会造成文意理解上的障碍。而判定

讹误字最简便的方法是比勘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运用汉字的形似字相关知识分析,就可以发现有没有讹误的正字

。但《赤壁赋》中两处因形讹产生的异文比较特殊,已为后世普遍接受,也许这就是所谓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面

对苏轼手书本《赤壁赋》,有人可能还会怀疑现行公认版本是不是苏轼后来修改的。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不

同版本异文的取舍判定应该回归文意,语义疏通没有问题是一个方面,还要关注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文本意蕴解

读等其他方面。

(摘编自王智忠《〈赤壁赋〉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

材料三:

近些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对包括汉字、成语、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较真”、更“挑

剔”了,对历史和文化中的细节、脉络更在意、更考究了。汉服热、博物馆热、“国风”文创热……这些新时尚充

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透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严肃讨论和仔细辨析,我们更看到,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

的追捧和喜爱,并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而是越来越深入文化的肌理的喜爱,去把握形式和表达背后贯通古今的精神

与内质。比如,这次对“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观点认为,尽管原文是“浮”,但从传统文学和

美学角度讲,“浮”字雕琢痕迹太重,反而是讹传的“沧”字意境更开阔,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

这实际上已超越单纯对错,成为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科普”。实际上,也只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里,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更扎

实的滋养。

(摘编自苏砥《“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 不妨“较真”一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有人认为,之所以《赤壁赋》中出现“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议,是因为后人传抄失误,

进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

c 材料二中有些学者不把一桌”释为“一颗粟米”,而将“粟”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作者认为这种说法

虽讲得通,但有值得质疑之处。

C.讹误字现象在传世的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讹误字会影响人们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比勘同一文献、运用汉字

相关知识可以判定讹误字。

D.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细节更加在意,更能深入理解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高三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由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可知,某个汉字的读音要关照到大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如果大众不认可,那么该读音就是错误的。

B.材料二认为,“沧海一粟”如果改成“浮海一粟”,会导致学生对“粟”字产生不同的理解,但

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赤壁赋》原来的理解。

C.刊行较早的三个版本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可信度最高,表明虽然“沧海”一说被

广泛流传,但“浮海一粟”才是最正确的版本。

D.“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论可以促进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获得创新。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字和词语的使用以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重”的一项是(3 分)

湖南省的一名小学生致信教育部部长,认为《沁园春长沙》词作的结尾应是句号或感叹号.而

不应使用问号,获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肯定。

B.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已经成了死文字,因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学者都无法找到破泽其含义

的密码,这些古文字已经成为千古谜团。

C.《新华字典》贯彻规范,跟进时代,科学修订,适量增补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网络新词,如“点赞

”“卖萌”“拼车”“二维码”等。

D.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是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广受好

评的作品,还有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

4.三则材料都提到“沧海一粟”与“浮海--粟”的争议,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有观点认为,“沧海一粟”流传了千百年,这背后一定有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因,或许是朗朗上口,也

或许习非成是,今天想纠正为“浮海一粟”,既不现实,也没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

点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未婚夫和爸爸.[俄]契诃夫

“我听说您快要结婚啦!”在别墅舞会上有个熟人问彼得彼得罗维奇米尔金。

米尔金一听就火了:“这是哪个混蛋告诉您的?”

“大家都这么说,何况凭种种迹象也看得出来……前几天我遇见康德拉什金本人,他亲口说的,你

们的事全妥啦,只等从别墅搬回城里,立即举行婚礼……”

“活见鬼……”米尔金想道,“就因为我天天在康德拉什金家吃饭,同娜斯坚卡散步……不行,该

制止这种流言了,是时候了,弄不好这帮该死的真能包办婚姻……明天我就去跟这个蠢货康德拉什金说

清楚,叫他别痴心妄想,我呢,趁早溜之大吉!”

第二天,米尔金来到七品文官康德拉什金别墅里的书房,他感到很尴尬,还有几分恐惧。

“欢迎,彼得彼得罗维奇!”主人迎接他说,“娜斯坚卡马上就来……”

“我,不是来找娜斯坚卡的,”米尔金吞吞吐吐地说,窘得直揉眼睛,“我……是来向您告别的

……明天我就要走了………”

“您要走,这是什么意思?”康德拉什金瞪着眼睛问。

“整个夏季你天天来这里,又吃又喝,让人对你抱着希望,你从早到晚跟我那丫头胡扯八道,思是

突然间来一句‘我要走了’!”

“我……我从来没让人抱什么希望……”

“当然,您没有求婚,可是您的言行举止意图何在,难道不一清二楚吗? 每天来吃饭,每天夜

【高三语文 第 3 页(共 8 页)】 24-349C

里跟娜斯坚卡手挽着手……难道这一切都是没有用心的?只有未婚夫才天天在别人家吃饭,如果您不

是未婚夫,难道我能供您吃喝吗? 您得求婚,否则我就……”

“娜斯坚卡很可爱……是个好姑娘,可是……我们的信念和观点不合。”

就这么个原因?”康德拉什金眉开眼笑了,“哪能找一个跟丈夫观点完全一致的妻子呢?现在你们

意见不合,没关系,只要小两口过上一段日子,所有这些疙里疙瘩都会被磨平的……新马路还不好

走哩,等来来往往的车辆压一阵子,那就别提多平坦了!”

“您这话也在理,可是……我配不上娜斯坚卡……”

“般配,般配! 不值一提! 你是个好青年!”

“您还不了解我的种种欠缺……我穷……”

“无关紧要! 您月月领薪水呢,谢天谢地……”

“我……是个酒鬼……”

“不不不! 我一次也没见您喝醉过!”康德拉什金直摆双手。

“这老鬼,你骗不了他!”米尔金心想,“不过,他可真是一心想把女儿推出去呀!”他便大

声说:“除了酗酒成性,我还有另外一些毛病。我受贿……”

“好孩子,有谁不收受贿赂呢? 嘿嘿嘿。瞧他大惊小怪的!”

“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您,我……我因为盗用公款在吃官司……”

“吃官司?”康德拉什金惊呆了,“是吗? 这可是新闻……我不知道有这宗事。那么您盗用的款

项很大吗?”

“十四万四千。”

“是吗,这可是一笔大数目! 没错,这事确实有点西伯利亚的味道……这么一来,我那丫头

只能白白断送前程了。既然是这样,那就没话可说了,上帝保佑您吧……”

米尔金松了一口气,伸手去拿帽子。

“不过嘛,”康德拉什金考虑片刻,继续道,“如果娜斯坚卡真心爱您,那她可以跟您一道去

那里。要是她害怕牺牲,那还叫什么爱情? 再说西伯利亚的生活,老弟,可比这里好。要不是拖家

带口的,我早去了。您可以求婚!”

“这老鬼顽固不化!”米尔金心想,“只要能脱手,把女儿嫁给魔鬼他也干。”他又大声说,

“可是我还没有说完……我吃官司不只因为我盗用公款,我还伪造证据。”

“反正一个样! 只判一次罪!”

“您听我说,我还没有向您全部坦白……别逼我说出我生活中的隐私……可怕的隐私!”

“我才不想知道您的那些隐私! 琐琐碎碎,不值一提!”

“不是琐琐碎碎,您要是听说了……了解到我是什么人,您肯定会跟我绝交……我……我是在

逃的苦役犯!!”

康德拉什金像被黄蜂蜇了一下,猛地从米尔金跟前跳开,简直吓呆了。足足有一分钟,他张口

结舌、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布满恐怖望着米尔金,随后他倒进圈椅里,不住地呻吟。

“真没料到……”他嘟哝道,“走! 你走吧! 别让我再见着你! 哎呀!”

米尔金拿起帽子,得意扬扬地朝门口走去……

“慢着!”康德拉什金叫住他,“怎么直到现在还没有逮住你呢?”

“如今我改名换姓了……逮住我可不容易……”

“您可能一辈子就这么生活,到死也没人发觉您是谁……等一等!要知道您现在是老实人了,

您早已悔过了……上帝保佑您,就这样,您结婚吧!”

米尔金直冒冷汗……他实在编不出比在逃的苦役犯更吓人的故事,眼前只有一个办法:什

【高三语文 第 4 页 8页)!

么理由也不说,可耻地逃跑……他正准备夺门而去,这时脑子里又闪过一个念头……

“请听我说,您还不了解全部情况,”他说,“我……我是疯子,而丧失理智的人和疯子是禁

止结婚的……”

“我不信! 您别说了!”

“既然这样,我给您弄 一张医生证明!”

“证明我信,可是您没有……好一个疯子!”

“过半小时我就把证明给您拿来……回头见!”

米尔金抓起帽子,赶紧跑出去。五分钟后他已经走进他的朋友菲秋耶夫医生家,可是倒霉的是

,他正赶上医生在整理自己的发型,因为医生刚跟妻子干了一架。

他对医生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人非要我结婚不可,为了摆脱这场灾难,我想出了装疯的

主意……你知道,疯子是禁止结婚的……看在朋友面子上,给我开一张疯子证明!”

“你不想结婚?”医生问。

“绝对不!”

“既然这样,那我不能给你开证明,”医生一面抚平自己的头发,一面说,“不想结婚的人绝

不是疯子,恰恰相反,倒是最聪明的人……什么时候你想结婚了,你来,我一定给你开证明……只

有到那时才说明你确实发疯了……”

(有删改)

[注]十九世纪末期,俄国革命运动遭到亚历山大三世的疯狂镇压,资产阶级自由派开始谄媚

地“顺应”新环境,同现实妥协。在小市民和大部分知识分子中间,笼罩着- 种庸俗猥琐、苟且偷

安的习气。西伯利亚的味道:指流放西伯利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米尔金听到自己就要结婚的流言时非常意外、生气,因为他无意与娜斯坚卡结婚,更不愿被

人包办婚姻。

B.米尔金整个夏季天天去康德拉什金家吃饭,同娜斯坚卡聊天、散步,这让大家都以为米尔金

在追求娜斯坚卡。

( 米尔金为了制止结婚流言去找康德拉什金说清楚情况,这次会面让米尔金有些尴尬和恐惧,

这反映了他的心理。

D.康德拉什金一直坚定地要将女儿娜斯坚卡嫁给米尔金,表明他对米尔金很满意,娜斯坚卡也

很喜欢米尔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对话中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人物少,场景集

中,故事情节紧凑。

B.小说的标题“未婚夫和爸爸”是以娜斯坚卡的口吻称呼的,娜斯坚卡虽然出场次数不多,却

是小说的关键人物。

C.小说两次写米尔金去拿帽子,准备离开,但都被康德拉什金阻止,情节的变化使小说的行文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D.小说借“结婚”与“不结婚”的一场争论,讽刺了康德拉什金为了达到目的不断向现实妥:

协的庸俗的社会现象。

8.请简要赏析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9.小说是如何一步步展示矛盾冲突的?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高三语文 第 5 页(共 8 页)】 24-349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

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

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牯亡之矣。牯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

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

物不消。孔子白:‘.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罔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

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坏颓不振,有似瓠子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

取偿,苏张之姿。三分有二,释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续补,虽败不亡,缪公之智。

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选自班固《弈旨》,有删改)

[注]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违,距离、相距。庖羲,即

伏羲。苏张,即苏秦、张仪。释,指淡然。《弈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其所以 A 放 B 其良心者[C]亦犹斧斤之于木也[D 旦旦而伐之[刑可以为美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以,指因为,与《荀子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以”意思不同。

B.数,指技艺,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

C.逡巡,指小心谨慎,与《过秦论》中“逡巡而不敢进”的“逡巡”意思相同。

D.次,指其次,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孟子说,牛山的树木即使再茂盛,但如果不断砍伐,放羊牧牛,它也会变得光秃秃的。

B.孟子认为,如果反复地压制束缚一个人的善念,那么他所发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

C.材料二认为下棋要在四周设防护的屏障,防止淤塞决口,就像田单出奇兵一样。

D.材料二认为弈棋最高深的地方可显示天地玄妙,最低也可展示战国纷争的态势。

【高三语文 第 6 页(共 8 页)】 24-349C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4 分)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 分)

14.材料一提到下棋,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 15~16 题。

汴 京 元 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擅场:压倒全场,指技

艺高超出众。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此词创作时,强敌入侵,

南宋统治者却沉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灯。鱼龙舞:指舞动鱼

形、龙形的彩灯。蛾儿、雪柳、黄金缕:此处指古代妇女戴的饰物。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诗的第一、二句中“倚新妆”“独擅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倚”和“独”字都暗含着互

相比赛的意思。

B.李诗的第三句直接写歌声优美,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

,雄浑中有清脆。

C.辛词的上阕通过烟火、车马、乐器、灯月等意象,描写了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彩灯曼舞的热

闹繁华的景象。

D.辛词的下阕重在写人,女游客们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时她们不停地说笑,她们走后,衣香

还在暗中飘散。

16.同样是写元夕,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

的连接。

(2)陆游《书愤》中,“ , ”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

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恢复山河的志向具体化。

(3)古诗中常有“沧海”这个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千条万条,用好人才是第一条。”强国强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以用为本。人才的作用,

是在使用中彰显的;人才的价值,是在使用中体现的;人才的地位,是在使用中提升的。无论是发现

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任用人才。对

【高三语文 第 7 页(共 8 页)】 24-349C

人才的用与不用、能否恰当使用,直接联系到军事人力资源向实战靠拢、向打赢发力。

人才不是装点门面的“花瓶”,不任用就可能被“ ”,用不好就可能是“大材小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青年走进军营、进入岗位,但个别单位仍感到人才匮乏、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欠妥、效能不高。有的抱着“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观念,以年龄划线,

搞论资排辈;有的目光短浅“掐尖子”,会 、超前使用;还有的因为人才工作牵扯敏感事项

多.怕担责、惧非议,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诸如此类,只会造成人才的“隐性流失

”,陷入“人才年年培养年年缺”的怪圈。

“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如何用好人才,体现的是眼界、

魄力和气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当其时,善于抓住人才成长的“黄金期”并大胆使用,在其最善学

习、最有精力、最有干劲的时候敢于给重要岗位、棘手任务和广阔舞台。要用当其位,参考资历但

不唯资历,注重履历但更重能力,充分考虑人才的工作经历、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等,让合适的人

做合适的事,在合适的位置用好合适的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岗位匹配度。

1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上述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3 分)

A.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关键 B.各尽其能、各宜其位用人才

C.齐聚天下英才,共筑复兴之基 D.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平日里 、树立了怎样的安全意识,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关键时刻的行为选择。在信息媒

介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如何让那些并不新鲜甚至看似“老生常谈”的安全教育更有实效、更深入人

心,如何令当事人设身处地感受“没留意”“懒得做”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安全时时牢记心中”

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这已成为当下安全宣传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很多地方借助科技和平台的力量,探索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宣教模式。 比如,职能部

联合专业工作者,开展安全教育模拟测试、对比试验;在公交地铁里、楼宇内的电子屏幕上播放

真人实地演示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步骤、他人误吞食异物后如何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视

频;等等。安全常识教育更加“直击灵魂”,才能更好在公众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

期待各方积极发挥资源优势,让安全宣教和科普更加深入人心,让公众能够更科学、更从容地

,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高品质生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代作家张爱玲却说:“出名要趁早。”

以上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 第 8 页(共 8 页)】 24-349C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