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菏泽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2024-03-09·9页·8.3 M

保密启用前

2024高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题

2024.3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各题 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收。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

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

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

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风、采光,

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

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

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

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 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

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 内通过

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 为一体,有一

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 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

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 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

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 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

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 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

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 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 即具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造 了园墙通透

、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视线 不时穿越漏窗,步

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

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

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 自然美联系

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 帆影虽是人文景观,

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 草树木

,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 要的艺术功能

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 母体园林总要分

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 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

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 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

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 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

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 了墙面

、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 补的审美效果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 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

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 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

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 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

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 用一种

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 对独立出来

,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 漏窗为审美主体提

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们居住在房屋之内,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在墙上开设窗,这也加强了 屋内屋外空

间的交流。

B. 窗的开设实现了在围墙之内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仿佛消融于

自然之中。

C. 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 物透过漏窗供

人欣赏。

D.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多分割成几个主题的子园,以丰富景观 加强园林视觉的

纵深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 力和紧张感,

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 由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能,同时门也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因此在生活及文 化中的功能方

面门要比窗大得多。

C. 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 系,可以“收

四时之烂漫”。

D. 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 使得园林的

景观变化无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B.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 罗虬

C.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归有光

D.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曾公亮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足(3分)

A. 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 透过此窗欣贵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C、 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 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摩崖石刻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我住在里加海滨沙丘上的一幢小屋里。整个海滨都被白雪淹没了。积雪不断从参天的松树 上一长

缕一长缕地坠落下来,散为雪尘。

积雪坠落下来,有时是因为吹过一阵风,有时是因为松鼠在枝头跳来跳去。每当万颖俱寂 的时候

,可以听到松鼠毕毕剥剥咬开松球的声音。

小屋就在大海边上。但要看到大海,还得出栅栏的小门,顺着一条在雪地上踏出的小径走 上一小

段路,途中还要绕过一幢门窗都已钉死了的别墅。

海水没有结冰。漫漫的白雪覆盖了海岸,直达水边。积雪上可以看到兔子的脚印。每当海 上涌起

波浪的时候,听到的不是拍岸的涛声,而是冰层的坼裂声和积雪沉陷的寒窣声。

冬日的波罗的海是荒凉的、阴郁的。

地平线上终日堆满层层叠叠的浓重的阴霾,遮蔽了低低的海岸的轮廓。只有在大海上空, 阴霍中

有些地方垂下好些毛茸茸的白练——那里正在下雪。

这一年,鸿雁北归得过于早了,不时落到海面上鸣叫。焦灼的鸣声在海岸上远远地传开去, 但是

没有引起一声应和,因为冬天海滨的树林里是几乎没有鸟的。

在我住的那幢小屋里,白天过的是我久已熟稔的生活。木柴在彩色瓷砖的壁炉里毕毕剥剥 地燃烧

,打字机发出低沉的嗒嗒声,沉默寡言的女服务员莉莉娅坐在舒适的门厅里编织花边。 一切都那么平

常,那么自然。

可是一到晚上,无边的黑暗便团团围住了小屋,松林仿佛移到了屋子的紧跟前。当你离开 灯光明

亮的门厅,走到屋外,子然一身面对着寒冬、大海和黑夜的时候, 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便 会油然而生。

大海伸展到千百里外的黑沉沉的远方。海上看不到一星灯火,也听不到一息涛声。小屋像是世间

最后一座灯塔,孑立在雾茫茫的深渊边上。大地到此就猝然断裂了。可是小屋里却仍然若无其事地亮

着灯光,收音机播送着乐曲,柔软的地毯使人走起路来连声音都没有,桌上城开 着书本和手稿,这种

恬静的氛围不能不使人感到惊讶。

由此往西,隔着浓重的阴难,在文茨皮尔斯那边,有一座小小的渔村。这是个普通的小渔 村,矮

矮的房子,袅袅的炊烟, 一张张渔网张在风中晾干, 一般般黑糊糊的小汽艇拉到了沙滩 上, 一条条

易于受骗的毛茸茸的狗在各处窜来窜去。

几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拉脱维亚渔民居住在这个村子里。有多少目光羞涩、嗓音清脆、淡 色头

发的少女变成了皮肤粗糙的矮歇墩的老妇人,终日裹着厚实的围巾。又有多少两频红润、 戴着漂亮鸭

舌帽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刚须的老头儿,睁着一双双与世无争的眼睛。

可渔夫还是和几百年前一样,出海去捕捞鲱鱼。而且和几百年前一样,并非所有的渔夫都 能生还

。尤其秋天,当风暴在波罗的海中卷起狂澜,寒冷的浪花像开了锅一般沸腾的时候,更 是如此了。

然而尽管发生过不知多少次海难,尽管曾不知多少次摘下帽子以悼念葬身鱼腹的伙伴,渔 民们却

仍然继续他们的事业——那充满了风险的、繁重的、由祖辈和父辈传下来的事业。人不 应当向大海低

头。

在村旁的海中兀立着一座高大的花岗石岩礁。很久很久以前,渔夫们在岩壁上刻下了一行 铭文:

“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这行铭文远远就能望见。

我知道这行铭文后,觉得它跟一切墓志铭一样,不免有些忧伤。但是把这件事讲给我听的 那位拉

脱维亚作家,却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 “恰恰相反。这是一行极有英雄气概的铭文。

它说明人是永远不会屈服的,不管风险有多大,也要继续自己的事业。我倒想把这行铭文作为 卷

首语,题在每一本描写人类的劳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书本上去。对我来说,这行铭文可以 读作: ‘

悼念所有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这个大海的人’。”

我同意他的说法,并且认为这行卷首语也适用于叙述作家劳动的书。

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家都必 须不间

断他们的事业,这事业是先辈们传给他们,同时代人托付给他们的。萨尔蒂科夫谢德 林说得好,要

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

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我们查 考一下

某些字眼,研究一下这些字眼的发音,就会发现它们最初的含意,譬如“使命”这个字 在俄语中源出于“

召唤”。

任何时候都不会召唤人们去做一个墨守成规的匠人,只会召唤人们去履行天职,完成艰巨 的任务

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 实的花

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 留地奉献给人

们。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 清晰地

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

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激励着一个人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

(节选自《金蔷薇》)

6. 下列对木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通过“我”的观察,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里加海滨冬日白雪茫花的景象,烘托

了“我”平和惬意的心境。

B. 几百年来, 一代一代的渔民从不向大海低头,继续他们与大海物斗的事业,这种精神 正是石刻铭

文的真实写照。

C. 从文中看,“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中的“痛苦”指的是作家必须亢面

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

D. 作者认为写作不是一门手艺,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为响应自己心灵、时代和人 民召唤而进行

的创造活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写渔民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其苦难的生活,为下文写花岗石岩壁上

的铭文做了铺垫。

B. 松鼠“咬开松果的声音”、积雪上“兔子的脚印”两处细节描写,给里加海滨的冬日

环境增添了亮色。

C. 夜晚小屋内明亮的灯光、恬静的氛围,与屋外的黑暗沉寂形成反差,衬托出小屋周围

环境的萧瑟荒凉。

D. 本文写法灵活,组织巧妙,“我同意他的说法”一句由上文的叙写过渡到议论,进而揭 示了文章的主

题。

8. 请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9. 文章从拉脱维亚的渔民写到作家的创作,这两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 画,为

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 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 一见而叹曰:“唐公之 笔,老而弥壮

!”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 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

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 不知其老之将至。 一日以集

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 如秋,徘

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

神哉!而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 其辞达,规闵之人其辞

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 故有

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真。 无虚美,

无苟怨。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成谓作讨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 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 悬聪明

才辨以出。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 乱、悲时日、

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肯之感, 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 因题达情,因情敷

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 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

过,天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婪《原诗内篇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 分,超

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高平A范仲淹师B共弦歌C尝贻之D书曰E推公F既没G琴H不在放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 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 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相同。

C. 风流,指遗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词义不同。

D. 吊,指凭吊(古人),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 夫们的普遍

推崇。

B. 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

风格。

C. 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 难和雅正的诗

风。

D. 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 富的经历生

发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 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 (4分)

(2)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 (4分)

14. 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岳阳楼

(南宋)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张说:唐 朝宰相,

诗文兼擅,有“大手笔”之称,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费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通过引用范仲淹的名育,不仅点出自己登岳阳楼的缘由,也隐含着这首诗的主顾。

B、制联描绘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色,呈现出高远辽阔的境界。

C.颈联展开联想,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历史文化的厚承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 “收拾清晖上笔端”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才华的自信,也暗含对张说的轻视,

16、木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住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 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屈原列传》从文辞和举例两个角度高度概括了《离骚》的艺术特色,这两句是“ ,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了诗人迷 恋山景不觉天色已晚的情景,

充满了奇幻色彩。

(3)“桂”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又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过去,在通勤的公交、地铁上,在远行的高铁、飞机上,总有很多人( )地捧着 书、拿着报,

时常有人看得太着迷而误了点、过了站。如今,这样的画面已经很难见到。取而 代之的是,满车厢、

满大厅的人都在低头刷手机、看平板,人们将这种现象统称为“读屏”。

“读屏”时代, _,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相关调查显示, A 人们阅

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这类内容更适合进行碎片化 阅读。另外, B

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C 还涌现出图片、长短 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D 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阅读是复杂的过程。我们读纸质书, _。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从眼睛看到文字 到神

经传输信号再到大脑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相较于读文字,读屏更轻松。 在传统阅

读中,很多人面对大部头的书籍( ),啃不动,也读不懂;还有些人因为文化 程度不高,想阅读却有

心无力。而听书软件的发展、讲书视频的出现,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

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读屏与以纸质阅读为代表的读书并存的局面早已形成。选择哪种阅读 方式要

视情况而定,比如,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就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有些了解即可的,

。总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坚持阅读。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 2 分 )

19,请从第二段划线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 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

B, 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

C. 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D, 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

过12个字。 ( 6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提到太行,总让人联想到北方那座有名的太行山,而我是冲着太行女儿茶去的。汉江北岸 亚重青

山环抱中有一个茶村,村里产的茶叫太行女儿茶。

太行村,在陕西汉阴县北的秦岭中,青山如围,村在半山,山名即是村名。此山并不跑域, 但连

绵起伏,有山有岭有谷,有水有林有人家。站在山顶上,看群山向北渐次展开,满眼是绿 的大海、绿

的波涛、绿的海滩、绿的港湾,连阳光都被过滤成了绿色,绿色的光芒,在天地间 闪辉。

太行茶,像是大山的女儿,它展开的过程,像电影中的慢镜头, 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端 庄、热

烈又娇憨。茶汤入口, 一股强劲的清凉之气,充满口腔,入喉,有薄荷味,再回味,则 变成兰草香气

,低首细闻杯中茶气,那兰草般的气息越发浓烈。

我们绕着千亩茶园走了一圈。茶垄如绿墙向远处延伸,在茶垄间,植有兰草,细小的花萤 已然在

开放。回到合作社的大院子里,女社员为我们新沏了茶水。 一路走得细汗满脸,我们端 茶即牛饮之,

随后小口细品,在登山之后的松弛中,既解着渴,也品味着茶的几分雅意。天地 安静,山间只闻鸟声

,那是斑鸠的鸣叫,鸟儿清越的叫声,让茶园之美尽显。

21. 下列句子中的“着”与文中第四段加点的“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趁着春暖花开时,穿梭到明黄色的花海中去欣赏吧。

B. 伫立山上,尽情地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

C. 那如铁的树干,又仿佛有着直冲云天而不倒之坚毅。

D. 那块从舅妈家带来的包装精美的面包留着晚上再吃。

22. 请以“美在”为共同语写一组排比句,依次概括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要求内容准确, 句式整齐

,语气流畅。 ( 6 分 )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道格哈马绍说:“ 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 你就会知

道山有多低。”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

于800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