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 银 川 一 中 第 二 次 模 拟 考 试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
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
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
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
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
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
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
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
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
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
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
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
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2页 )
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
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
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
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
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
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
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
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
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
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
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
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
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
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
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
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
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
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
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
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
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
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2页 )
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
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
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
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
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
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籍今译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用于上层建筑和人的思想意识等。
B.“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
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C.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今
译才能完成。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
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所以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就是为了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B.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
最重要的方面。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
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
代的读者将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
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
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
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2页 )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
有部分的自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
多的季节,尤其是 7 月,降水最多。至 8 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全国
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暴
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当代作家魏巍所著的小说《东方》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色不知什
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
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
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短时间
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
世纪以后,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
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
好天气预报的先决条件。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雨的观测)通
常使用的工具是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
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在
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形成
了气象业务中的雨量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时段降雨量
等级
12 小时降雨量 24 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 小于 0.1 小于 0.1
小雨 0.14.9 0.19.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雨 15.029.9 25.049.9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2页 )
暴雨 30.069.9 50.099.9
大暴雨 70.0139.9 100.0249.9
特大暴雨 大于等于 140.0 大于等于 250.0
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
降
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 小时内降雨量超过 30 毫米
或 24 小时超过 50 毫米才算暴雨。比如,2022 年 7 月某日中午前后,某市市区西部短时
间内(不到 30 分钟)发生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 15 毫米)。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陡
增,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
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 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
度,简称雨强。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示降雨的缓
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
造成的灾害等,与气象预报业务中雨强的概念关系更紧密。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
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除了运用集合预报方法,小时雨强也成为
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
等灾害。
2022 年 4 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建立暴雨
预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
1 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
易懂”的原则,使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预警、辨风险,让防御工作更具有
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
验。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2页 )
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
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
D.2023 年 7 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 50 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
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
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
使得至今暴雨准确预报是难题。
C.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
针对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
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
气预报。
6.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
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
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
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
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
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2页 )
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
“未名”——但并非“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
的。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
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
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
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
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
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
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了。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
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
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
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
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
《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
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
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
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
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
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
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2页 )
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
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
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
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
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
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
社。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
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
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
《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
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
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
(有删改)
7.对文中画线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侥幸”一词真切写出作者庆幸自己能在韦素园病殁之前还能见他一面并与之谈天。
B.作者所思所想的过程中运用了四个“忽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C.该段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
虑。
D.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又写高兴中夹着悲哀,由喜至悲,情感令人难以捉
摸。
8.文中“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言简意赅,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2页 )
9.作者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回忆,如此安排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有
何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r)熊蹯(fn)
不熟,杀之,寘(zh)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
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
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
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
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
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
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
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士季:晋国的大夫,姓士,名会,字
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2页 )
季。大史:后来写作“太史”,官名,这里指晋国太史董狐鉏麑拼音:[ ch n ] 春秋时晋国力
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宦三 A 年矣 B 未知 C 母之 D 存否 E 今 F 近焉 G 请 H 以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
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
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和用法相同。
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就写明晋灵公不行君道,并且用三件事来表现他的贪婪、荒唐与残暴。
B.赵盾和士季询问原因后心中忧虑,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讲明理由后先进行劝
谏。
C.赵盾看到饿病的灵辄,给了他一半食物,在他吃完后又给了一筐饭和肉装进袋
子。
D.赵穿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却记录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孔子对这一记录给予肯
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14.文中描写了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请分别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语文试卷 第 10页 (共 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