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考试时长: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神话是人类早期的历史记忆。据研究,盘古、伏羲、女娲、神农等在古代中国多个民
族神话中广泛流传;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存中,都发
现了“三足乌载日”的美术图像。这体现了
A.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B.文明起源由中心向外辐射
C.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D.经济文化区域间频繁交流
2.东汉初,李忠任丹阳太守,“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
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以致丹阳地区“三岁间流民占著(入籍)者五万余口。”李
忠此举
A.体现了中央政策调整 B.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
C.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D.阻碍庄园经济的形成
3.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梁武帝颁布
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上述人才
选拔制度
A.反映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 B.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 D.扭转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4.朱熹说:“天地之间,万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其分未尝不殊也。”又言“中和在我,
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可知朱熹的思想
A.直接继承了道家的主张 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D.蕴含着和谐的生态意识
5.乾隆二年(1737 年)渝令:“年岁丰款,难以悬定,而工程之应修理者,必先有成
局……应令各省督抚一一确察,分别缓急,豫为估计,造册报部。将来如水旱不齐之
时,不致迟滞,于民生殊有裨益。”反映当时
A.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实施 B.注重提高行政效率
C.“以工代赈”具有计划性 D.通过工程考核官员
6.1860 年 5 月,太平军击破清军江南大营,前锋直指上海,与公开声称要帮助清军作
战的英法联军发生多次激战,英法联军迭遭重创不敢进攻太平军。太平天国的军事行
动
A.回应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B.终结了西方国家的军事优势
C.消弭了中外军事冲突的隐患 D.引起了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
7.1904 年 1 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中学堂的教学宗旨确定为“施较深之普
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事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该
宗旨
A.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B.推动立宪运动向纵深发展
C.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 D.表明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8.1944 年,美国观察团成员雷蒙德卢登在参访延安后向华盛顿报告说,边区军民将破
碎的窗玻璃制成医院显微镜上的玻璃零件,当地的熟棉被制成了药棉,医用纱布则由
医生护士们在古老的木制纺纱机上织成。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当时边区军民
A.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B.奉行自力更生的政策
C.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D.秉承勤俭节约的传统
9.图 1 为“20 世纪 50 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据此可知当时
A.“三大改造”获得完全胜利 B.国民经济调整恢复进程加快
C.“三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
10.1979 年 1 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到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
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阅读后当即批示:这种事情,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邓小平的
批示
A.奠定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指明了经济建设的方向 D.体现了共产党人务实的作风
11.《后汉书》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
于海中,利有十倍。”2 世纪的演说家在《致罗马》中对罗马城的描绘是“任何曾经创造
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据材料可知
A.汉朝和大秦直接交往 B.罗马帝国经济繁荣
C.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 D.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12.图 2 是中古时期西欧农民耕种土地的绘画作品(现藏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图书馆)。
该画体现了
B.男耕女织的耕种模式
A.西欧农业的耕种技术
D.勤劳智慧的农民形象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3.1517 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教皇是一切高人中的最高有者,为
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该主张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
A.传播了理性主义思想
D.彻底否定罗马教皇权威
C.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14.到 18 世纪末为止,欧洲列强在非洲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大陆总面积的 3%,且主
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的各个岛屿及其沿海地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非洲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B.列强相互勾结瓜分非洲
C.列强意在建立海上交通的中途站 D.非洲炎热的气候和热带病的肆虐
15.18 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提出:“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
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该思想
A.强调自由竞争 B.标志着人文主义复兴
C.倡导君主专制 D.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16.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 GDP 年均增长率(%)。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
家最有可能是
A.美国、苏联(俄国)、英国、日本 B.苏联(俄国)、英国、日本、美国
C.日本、英国、美国、苏联(俄国) D.英国、美国、苏联(俄国)、日本
二、非选择题(三大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明代中晚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群体人物的写
意。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文若虚经商破产,便与他人泛海经商,他一两多
银子购买的洞庭红,在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归之时,在荒岛上发现珍宝,于
是便大发横财,终为巨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商人王生屡屡不顺,多次遭遇劫匪,
其婶娘杨氏,反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堕了家传行业”,要“大胆天下去得”,王生不畏
艰险、百折不挠,“自此以后,出去营运,遭遭顺利。不上数年,遂成大富之家。”
《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拾到六两银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义”
战胜了私利,他拾金不昧,终得善报。《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乐善好施,
而有“刘长者”之谓。
——摘编自李洁《文学视域下东西方文化语境比较——以《鲁宾逊漂流记》与“三
言”“二拍”经商题材小说为例》
材料二 在英国时代背景和海洋文化的熏陶下,1719 年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
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19 岁的青年鲁滨进不安于其中产阶级家庭悠
闲平庸的小康生活,“一心向往出海航行,满脑子都是对航海的种种幻想”,违背父母希
望其当律师的意愿,擅自离家去航海经商。他远航非洲的目标很实际;给他兴旺的巴
西种植园再买回一些奴隶。由于触碓他独自一人章免于难,漂流至南美一个荒无人烟
的孤岛。在那儿他凭借自已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了 28 年。期间,鲁滨进还教出一个濒临
被杀的“野人”,教会他英语。“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故事都是英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
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
治世界”。
——摘编自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言”“二拍”所映的商人形象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
成的背景。(13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经商行为对当时世界的影
响。(12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一段时间,拉丁美洲国家内部的地区迁徙非常明
显。一些通常是国家首都的大沿海城市,在独立战争后既具有突出的组织作用,又具
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当农村人口为逃避独立战争后的混乱而逃避内地时,就出现了城
市迁徙,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当新建的商业和工业企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
经济机会时,城市的流动人口也因此增多。此外,国际移民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大大
增加了拉丁美洲的城市人口。同时也改变着拉丁美洲的社会人口成分。西班牙内战和
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大量西班牙和犹太人迁移到拉丁美洲,二三十年代,大量
日本人移民巴西。这些移民使拉丁美洲增添了新的种族,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能,对
拉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马克连《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拉丁美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流动对拉美地区的影响。(9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 100 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
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兵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
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
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
系。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
依据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选择一种党的精神,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
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 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历史
1-5:ABCDC 6-10:ACBD D 11-16:BA BCD D
17、(25 分)
(1)特点: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富有冒险精神;形象大多正面;逐利也逐义(具有高尚
道德品质)。(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儒家义利观;城市文化兴起;
民间重农抑商思想有所松动;海上贸易扩展以及对外交往增多。(每点 2 分,任意 4 点
7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明朝:加强了中外贸易联系,促进了区域间经贸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
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东南亚华人社区形成。(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其他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英国: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的
语言、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给遭受殖民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8、(15 分)
(1)一类是国内的地区迁移,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其原因是为逃避独立战争的混乱;一
类是国际的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其原因有逃避国内战乱和种族迫害等。(6 分)
(2)影响:国内农村移民带动了城市中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了拉美地区的城市化
进程;国际移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能,有利于推动整个拉美大陆向现代化迈进;推
动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任答三点 9 分)
19、(12 分)
示例:
选择:长征精神。(2 分)
阐释: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这
时,“左倾”错误领导人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国民党当局集结重兵企图将红军一网打
尽。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态势,建议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在途
者,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和党。随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
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胜利会师,铸就了伟大的长征
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立意看得高于一切;就是为了救
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
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8 分)
综上所述,长征精神是党的精神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将其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