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命题及校对人:崔红岩 邢晓伟 高振峰 郭 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天下”一词屡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尧典》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
下”;《诗经小雅》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先
秦的“天下”一词
A.具有国家的含义 B.指汉族生活地区
C.区分内夷和外夷 D.包含中国和邻国
2.汉代每年正月举行盛大朝会,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
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 ,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此举旨
在
A.加强对官吏控制 B.丰富君臣政治生活
C.强化君主的权威 D.巩固上下尊卑关系
3.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
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则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随后建
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 D.提高土地利用率
4.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
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
史实有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唐代设置羁縻州
辽代南、北面官制 金朝猛安谋克制
A. B. C. D.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5.“风教”是传统儒学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清初思
想家唐甄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
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这体现了
A.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B.农商并重的经济主张
C.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 D.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6.1894—1897 年,居住在湖北的西方人设立了宜昌书信馆,开通邮政业务并发行邮票。
图 1 是当时发行的一枚邮票,图案中间为宜昌城区地图。据此可知
说明:
Settlement:定居点 殖民地
ICHANG:宜昌
3 MACE:纹银叁钱正
图 1
标志近代中国邮政业兴起 中国主权受到西方列强侵犯
西方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客观上促进中国邮政业发展
A. B. C. D.
7.新文化运动期间,产业工人中女工占比超过 35%,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和经济较发达地
区;各种妇女团体及报刊竞相涌现,其中妇女报刊达 30 余种。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C.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 D.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减弱
8.1932 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我们希望以对外的
‘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
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9.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河南省建立了 1 万多个乡,建立了民选的乡人民政府,10 万
以上的农民运动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当选为乡村政权干部。这反映了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发生改变 D.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发展
10.2023 年,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局面,欧盟宣布对中国电
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反对并指出,此举“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
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
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中国
A.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 B.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机制
C.顺应国际绿色贸易的趋势 D.迎合海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11.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修建过大规模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
波斯帝国都有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过程中,没有文字却采用了和亚欧
大陆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了
A.文明产生的多元性 B.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C.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历史发展的同源性
12.987 年,拜占庭皇帝以将自己妹妹安娜嫁与罗斯君主弗拉基米尔为附加条件换取了军
事援助,后又提出履行婚约的前提是弗拉基米尔必须与其臣民一同接受洗礼。随后罗
斯成为东正教国家。这说明
A.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 B.基督教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拜占庭文明影响罗斯国家发展
13.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以非洲野生采集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合法贸易”兴
起,同时还有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的扩展,大批商人、猎人、旅行家、自然博物学家
源源不断地深入非洲。这些活动
A.表明欧洲列强终止了奴隶贸易 B. 使非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C.为列强深入侵略非洲做了准备 D. 促进了非洲向近代化转变
14.1924—1928 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 5%,但在小工业中达到
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 70%,制鞋工业 70%,食
品加工业 34%,皮革工业 27%。私人企业的发展
A.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15.图 2 是学者依据《第六次浪潮》一书整理的 1830~2010 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
该图表明
图 2
A.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 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C.能源危机引发社会矛盾 D.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16.图 3 是描绘国际形势的两幅漫画。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图 3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D.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演变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
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
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
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
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
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
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
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
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 分)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1902 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观念。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中国人开始编
写自己的历史教科书。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首次提出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中
学历史教学之中。
五四时期,北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华民族”这一观念首次被写进《历史
课程纲要》。这里的“中华民族”是可以作“中国民族”解的,但在内涵上则有所
不同,“中华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或同一性,
而“中国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或同一性。比较而言,
“中华民族”更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事实,也更能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其中 1940 年第三
次修订,以“中华民族”取代了以前的“中国民族”,强调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
及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作为学生必读、必考的教科书,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观念传播起到其他书籍
或传播方式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8 分)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
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
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
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
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
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
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 20 世纪末,与 160 多
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 21 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
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来,
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
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
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 70 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6 分)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活跃、能影响和带动世界发展的国家或
地区,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
非一成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旧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经济
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 代 说 明
亚洲时代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代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叫地中海时代,跨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地中海时代
会两个时期。
大西洋时代 标志是地理大发现及国际贸易的形成。
在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中,大西洋处在一个中心位置,这里集中了西欧和北
太平洋时代 美两大工业生产力群,它的经济引力场所及,影响了大半个地球。世界发
展的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
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
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2024 年大连市高三适应性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A B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C D D
二、非选择题
17.(12 分)
(1)表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渗入
生产领域;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
分离趋势。(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
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 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8.(14 分)
(1)特征:起步较晚;与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紧密相联(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
不断深化,涵盖范围不断扩展;教科书成为重要载体。(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有识之士的推动;政府的推进;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共识。
(8 分,答出四点即可)
19.(14 分)
(1)变化:从政府领导到政府统筹;从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到面向所有国家;从文艺演出、
杂技等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从宣传革命成果到宣传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从单向展示到双向
交流;文化外交影响力越来越大。(8 分,答出 4 点即可。)
(2)原因:国际形势变化;我国外交战略的调整;综合国力增强(改革开放的推动);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需要。( 6 分,答出 3 点即可。)
20.(12 分)
角度一: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最早出现于亚洲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均位于亚洲。
古代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耕作技术先进,农耕经济高
度繁荣。通过陆地、海上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中国的对外贸
易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到宋元时期,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对外贸易最强大的国家。
阿拉伯帝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度,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逐渐建立起地跨欧亚
非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的桥梁,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当西方处于文明衰落的“黑暗中世纪”时,亚洲地区的文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但由于
采取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错失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等原因,亚洲国
家已逐渐走向没落,渐渐淡出世界舞台中心,丧失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
角度二:11 世纪至 15 世纪世界的经济中心在地中海沿岸
欧洲经济在“黑暗中世纪”后逐渐复苏并发展,最先开始发展的区域是地中海沿岸。意
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也是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拥有威尼斯、热那亚、比
萨、佛罗伦萨等商贸城市,佛罗伦萨是欧洲较早的金融中心。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意大利
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东西方海运贸易的重要枢纽。
15—16 世纪,奥斯曼帝国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帝国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到一定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奥斯曼帝国等地中海沿岸国家逐渐丧失欧洲商业中心地位,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开始了对海上霸权的争夺,世界经济中心逐渐
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角度三:15-19 世纪世界的经济中心在大西洋沿岸
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
开始向大西洋沿岸地区转移。
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了通向亚洲和美洲贸易的新通道,通过海上
贸易和海外殖民获得巨额财富,占据海上霸主地位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17 世纪,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船队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垄断了近一半的世界
海运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当时的荷
兰掌握了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18 世纪中叶,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开始成为世界经
济的心脏。鼎盛时期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海外殖民地遍布世界五大洲。
角度四:20 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在太平洋沿岸
太平洋两岸分别是全球资本最密集的地区(美国和加拿大)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
(西太平洋沿岸)。
19 世纪末,美国以第二次技术革命为机遇,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欧洲资本的涌入以及海外移民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等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1944 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战后进入经济发展的“黄
金时代”。
1978 年以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经济体量不断扩增。
201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 SDR 货币篮子,人民币已逐渐走向国际化,
并开始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日本在战后完成国家重建并实现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及美国的资金技术援助,加之战后
的一系列民主改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损失惨重,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及削弱。亚
洲的崛起也间接造成欧洲衰落,因为缺乏经济活力,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狭长的大西洋也
被更宽广的太平洋所取代。
{#{QQABTYyAogigAJIAARhCAwUwCkAQkACACIoOAEAEoAAAi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