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 2024 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测评-历史+答案

2024-05-14·10页·764.6 K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高三第四次联合测评

历 史 试 卷

命题单位:圆创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本试卷共6页,19 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5月11 日上午 10:30—11:45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晋国 “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国 “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

秦国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A 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 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

2.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注:“二年”指吕后二年,即公元前 186年)规定,在干道上每隔十里设置的“邮”

,是由十二个邮人之家组成的小型聚落,在从事耕作的同时,轮流当班负责文书传递。邮人随时待命,收到

中央政府发出的重要文书和紧急文书后立即以步行方式传递至下一站。据此可知

A.文书行政有利于社会治理 B.邮驿制度加强了边疆控制

C.人口迁移推动了经济发展 D.干道建设增加了财政负担

3.唐《通典》记载,西域国于阗“自汉孝武帝至今,中国诏令、书册、符节,悉得传以相付,敬而存焉”。

《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直接统治 B.汉唐在西域设郡县管理

C.干阗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 D.华夏文化传统传承不断

4.北宋柙宗时期,王安石所著《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神宗死后,王安石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

南宋理宗时期,王学被视为邪说,理宗以周敦颐、张载、程颍、程颐、朱熹五人从祀太庙,削除王安石从祀

资格。这反映出宋代

A.儒学改造自身以适应现实变化 B.理学是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

C.学术分歧决定王朝的政治走向 D.学术与政治的联系较为紧密

正 片

5.明代史家在论史时,总是将史书和“药案”“医方”“药笼”等医家用语联系起来,如“经尤本草,史

即药案也,舍此而欲以救世,无他术也”“六经如医家素难(指《素问》《难经》),而诸史则药案也”

“聊仿古所谓经验方者,将以备当世药笼也”。由此可见,明代

A.史学与医学已相互融合 B.史学家注重以史资治

C.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D.史学摆脱儒学的束缚

6.下为近代中国城乡产业与交通状态及影响因素的统计表。据此可知

影响因素

区域 主导产业 主要交通方式 活动半径

习惯 技术 信息 资本

乡村 传统农业 步行、马车、木船 15-25 千米 强 弱 较弱 弱

外向化农业、手工

市镇 马车、电船、小轮 25-100 千米 弱 较强 强 较强

业、低端服务业

城市 制造业、服务业 轮船、汽车、火车 100-1000 千米 弱 强 强 强

A.交通变革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 B.近代城乡经济积聚效应差异明显

C.城市化加速传统社会道德解体 D.近代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7.1912 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

临时组织法(草案)》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然而参议院却将原案退回政府,并组成编辑委员会起草《临

时约法》。3月 8 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 11 日,孙中山正式颁布《临时约法》。这表明

A.民主共和的根基不牢固 B.政党政治运作有法可据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维护 D.革命党人缺少政治权威

8.1929 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俱乐部,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召开包括普通操、器

械操、拳术、劈刺等红色体育竞赛活动。1933 年,红军学校举办“八一”红色体育比赛,涌现出一批特

等射击能手和特等掷弹手。至 1934年 1 月,闽粤赣三省的俱乐部数量已达到 1656 个。红色体育活动的

开展

A.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B.实现了“体育军事化”目标

C.培养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D.增强抗日军民的军事素养

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史上,兴建于湖北省公安县境内的荆江分洪工程在当时被称为“我国第一大

水闸”。下图为同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宣传画《这是工农联盟的标志》(1952年)。据此可知荆江分洪工程

兴建的重要背景是

A.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 B.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高潮 D.三线建设大规模开展

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

10.1982年1 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1992 年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客观要求。2014 年,中

共中央提出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实施“三权分置”旨在

A.促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B.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与现代化

C.改变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加快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转移

11.公元前八世纪起,希腊城邦通过移民使文化影响遍及亚非欧三洲。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发展

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此后,在三洲交汇之地又相继产生五个大帝国,它们在亚非欧三大

洲文明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下图为公元六世纪某帝国疆域图,图中所示帝国对历史产

生的重大影响是

A.开创约 300年的“希腊化时代” B.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条件

C.迫使西欧开辟通往亚洲新航路 D.以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著称于世

12.1356 年,德意志皇帝发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选帝侯制度,萨克森公爵可以在皇位虚悬时摄

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这一诏书

A.剥夺了教皇的权力 B.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

C.确立了封君封臣制 D.促进民族教会的形成

13.据统计,18 世纪中期前,法国农民占总人口 80%以上,而占有土地总面积仅为 35%左右。政府对农

业和农民的课税很重。以人头税为例,从 16世纪 60 年代到18世纪30 年代人均负担上升了7倍;

盐税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特权等级享有免税权,盐税的重负自然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还

要缴纳教会什一税和封建领主捐税,是各类捐税的最大受害者。它主要可用以探究法国

A.农民起义与大革命的关系 B.启蒙运动对民众的深刻影响

C.农业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 D.王室对农民征税的基本构成

4.1916 年,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中规定了

叙利亚西部、安那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划归法国势力范围,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

米亚南部划归英国势力范围,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划归俄罗

斯势力范围。这一协定

A.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 B.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国

C.缓和了一战导致的东西方矛盾 D.为战后美国势力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6 页)

15.1952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举行文化名人周年纪念,以促进全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发展。1952年

纪念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分别是雨果、达芬奇、果戈理、阿维森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其

他世界各国(共72 个国家)参与了这项历时十年的国际文化活动。这体现了

A.战后两极格局的日趋缓和 B.美苏对峙下的冷战宣传竞争

C.多元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D.战后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增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5分。

16.【史学与“大一统”观念】(14分)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秦汉的版图写成黄帝和颛顼帝的管辖区,并把夏、殷、周三朝写成了统一的国

家。《史记》首设民族列传,以6 卷篇幅叙述周边民族史事。它从广阔的视野出发,把周边民族及其生活的

地区如匈奴、西域、西南夷等都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详尽地考究了周边各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各

方面情况。在编次少数民族史传顺序时,把民族列传与相关人物列传穿插安排在一起。在追溯所记少数民族

世系时,《史记》认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源,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东越则是“越王勾践之

后”。

——摘编自李珍著《民族史观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二

范晔的一些史传直接接续了司马迁、班固的记载,如在《西域传》中,范晔写道:“班固记诸国风土人

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同样,《南匈

奴列传》的记载亦是范晔在《史记》《汉书》关于匈奴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展开的。范晔还注意根据东汉时期

周边各民族之新发展及各族与中原王朝之关系的新发展而增损相关内容。在《西羌传》中,范晔详细记载了

东汉时期对当时政局影响颇大的羌族的历史。在《东夷列传》中,范晔详细勾勒了从帝尧时起,东夷与中原

王朝关系的发展。从《后汉书》的整个记载来看,范晔确实是把东汉前期通过“王化”之道而实现民族关系

之和睦和疆域之拓展,作为东汉大一统政治的一部分来认识的,并认为这与民族及民族关系本身密切相关。

——摘编自王亮军《论范晔〈后汉书〉中的“大一统”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司马迁《史记》中蕴含的史学思想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司马迁《史记》与范晔《汉书》体现出的相同历史观念及其影响。(8分)

17.【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14 分)

材料一

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首先着重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工业化——这是我国人

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利益而积极

奋斗。扌国的工业化的速度需要大大超过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速度,而采取苏联和各人民民

主国家在工业化和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那种高速度。这种速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我国是

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建设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

——1953 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6 页)

材料二

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

指标 2010年 2015 年 指标属性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40.1 55.8 预期性

经济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43 47 预期性

城镇化率(百分点) 50.0 51.5 预期性

耕地保有率(亿亩) 18.18 18.18 约束性

资源环境

森立覆盖率(百分点; 20.36 21.66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 89.7 93 约束性

科技教育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百分点) 1.8 2.2 预期性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旦社论》发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8分)

18.【英国的护航政策】(15分)

材料一

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1652—1654),英国政府在本土和海外指定一些港口作为商船的集结地,例如,在

波罗的海等待返航的所有英国商船都要先在埃尔西诺锚地集合;商船到达指定集结地后,在那里等待护航船

只到达,而后在护航船只的护送下出航或返航。一支船队一般会派遣一至两艘船只护航,用于护航的船只既

有海军军舰,也有武装商船。由于战争期间在北海海域有荷兰舰队巡航,英国意识到需要为定期往返于纽卡

斯尔和泰晤士河口之间的运煤船进行护舷。1652 年,海军将领玛瑟姆奉命率领13 艘军舰护送着一支由将近

500 艘运煤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返航。

——摘编自杜平《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1887 年,英国海军情报处对英法俄三国海军实力进行评估指出,无论是当前还是90 年代初,英国都是

毫无争议的海军强国,“封锁是英国在战争中最明智的海军政策,要尽力阻止敌人的军舰开往海洋”,“如

果敌方军舰突破封锁,就攻击它们”。1903 年,英国海军部备忘录指出,战争爆发后,英国“第一位和最

重要的目标”将是集中力量攻击敌国海军、通过舰队战斗来争夺制海权。英国夺取制海权后,英国海上贸易

的安全便可基本无忧。1905年4 月,英国海军大臣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发生的海上战争中,英国海军的首

要任务是“找出敌方海军并与之进行战斗,以争夺决定海上战争胜败的唯一真正因素——制海权”。一个能

够掌握制海权的国家在与敌国作战时,相当大部分的本国海上贸易将能够免受损失。

——摘编自杜平《从护航到封锁攻击:19 世纪后期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再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英国海上护航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海上护航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历史试卷 第5页(共6 页)

19.【历史发展的阶段性】(12分)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连续性特征,但它同时又在阶段性演进中向更高一级提升;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20世纪70 年代是世界及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阶段。

材料

时间 20 世纪 70 年代中外重大事件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日本卫星试射成功;美国制成计算机微处理器;不结盟运动首脑

1970 会议发表《卢萨卡宣言》,着重批评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存在美、苏、

欧、日、中五大权力中心

1971 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合法权利;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1972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日邦交正常化;美日签订新的“自愿限制出口”协议

石油输出国组织收回石油标价权导致石油涨价,引发西方经济危机和“滞胀”;西方“福利国家”受

1973 挫,各国减少经济干预;法国总统蓬皮奥在西欧首脑会议上强调欧洲应“用一个声音说话”;英国放

弃英美特殊关系并加入欧共体;美国结束越南战争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美、苏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

1974

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印度核试爆成功

1975 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美国与海湾国家协议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

1976 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美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977 中国恢复高考;中国的国民经济由长期停滞开始上升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中国大陆宣布对台和平统一方针;苏联出兵

1979

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遏制

—根据李植枬《20 世纪世界史》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就20世纪 70年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自拟论题,从整体

世界或具体国家以及政治阵营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 2024 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测评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A C D B B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B A B C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大国往往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最终得以推动疆土

的拓展,因此选 A 选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度,排除 B 选项;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的现象,排除 C 选项;春

秋时期尚未呈现统一趋势,排除D 选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可知,汉简记载了从中央到地方文书邮传制度的运行状况,这一

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全国政令统一,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因此选 A 选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

的控制情况,排除B 选项;材料未提及人口迁移,排除C 选项;材料主旨在文书邮传而非干道建设,排除 D选

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唐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可知,汉以来中原王朝长期重视对西域地区经营管理,这奠定了

西域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因此选C 选项。汉唐对西域采取设都护方式管理,排除 A 选项和B 选项;材料强

调西域管理而非华夏文化传承,排除D 选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政治学术。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得到神宗支持,王安石及其学说地

位崇高,后来王安石变法受到质疑,王安石及其学术遭受打击,理学的地位则不断走高,南宋以后晋升为官

方哲学,这说明学术与政治的联系紧密,因此选D选项。材料未体现儒学改造,排除A 选项;材料未体现以理

学是评价人物的标准,排除 B 选项;学术分歧不能决定王朝政治走向,排除 C 选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史学研究。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史家将史书与医药联系起来,表达了其希望通过撰写

史书给国家提供起死回生的药剂,体现了以史资治的精神,因此选 B 选项。史学与医学并不能相互融合,排

除 A 选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排除 C 选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对史学的束缚,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1页(共 4 页)

排除 D 选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集聚效应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

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根据材料可知,比之乡村,市镇和城

市的经济积聚效应明显,近代城市交通方式变革,活动范围更广,对技术、信息、资本的依赖性更强,这体现出

了近代城乡经济积聚效应差异,因此选B 选项。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联系,排除 A 选项;材料未涉及传统社会道

德,排除 C 选项;材料未提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排除D 选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政治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参议院退回政府部门起草的法案,独立行使立法权进行法律

编撰,这体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约与平衡,因此选 C 选项。材料符合民主与共和原则,排除 A;材料未涉及

政党政治运作原则,排除B 选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党人政治权威问题,排除D 选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注重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

利后组织体育竞赛,并突出与军事有关的项目的优胜奖,这有利于培养军民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因此选 C 选项。

材料中关于体育竞赛活动限于中央苏区并未涉及全国和全民,排除 A 选项;体育文化建设并非仅限于军事项目,

“体育军事化”虽是倾向或特点,但不是追求目标,排除 B 选项;此时国共对峙,中央苏区地处南方,主要任务

是反“围剿”,并非抗日,排除D 选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水利建设。根据材料可知,水利建设宣传画强调工农联盟,说明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

期,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土地改革运动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为巩

固工农联盟,而大型水利建设必然是工业工人提供物力技术和农民提供人力的产物,水利建设宣传画体现了这一

时代性特征,事实上荆江分洪工程始建于 1952 年春末夏初之交,正是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开展和完成之际,因此

选 A 选项。社会主义改造为 1953—1956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 1958 年开始,三线建设在六七十年代,时空错

位,排除B、C、D 选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史。“三权分置”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从而便利小块土地适当集中规

模经营,也便利农业生产推广机械化和销售的信息化,故选 B。“三权分置”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其

它两项也不是实施“三权分置”的目的,故排除 A 选项和 C 选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根据时间公元六世纪以及地图信息可判断,此帝国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

保存并传承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因此选 B 选项。A 选项为亚历山

大帝国对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C 选项为奥斯曼帝国对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D 选项为阿拉伯帝国对历史产生的

重大影响,排除 A、C、D 选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德意志政治状况。黄金诏书从法律上承认了诸侯权力的合法性,加剧了德国分裂的局

面,故选 B。教皇的权力只是受到一定限制,故 A 选项错误。封君封臣制确立于中世纪初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2页(共 4 页)

期,C 选项错误。民族教会形成于宗教改革之后,D 选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根据材料可知,18 世纪中期前,法国农民负担沉重,受到封建势

力的多重剥削与压迫,这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大革命期间农民起义与巴黎为中心的城市斗争相呼应,

因此选 A 选项。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B 选项;法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 选项;王室对农

民征税的基本构成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 选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世界局势。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英、法、俄三国通过内部协商瓜分中东地区势力

范围,这一范围划分并未考虑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信仰问题,会加剧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因此选 B

选项。材料强调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并不能推动阿拉伯国家统一,排除 A 选项;这一协定会加剧东西方矛盾而

非缓和,排除 C 选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势力扩张,排除D 选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材料可知,战后文化名人周年纪念强调全人类共同财富,资本主

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都参与其中,促进了多元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选 C 选项。材料未体现美苏关系

缓和,排除 A 选项;材料体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文化理解而非竞争,排除 B 选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国

家主权意识,排除 D 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5 分。

16.【史学与“大一统”观念】(14 分)

【答案】(1)秦汉大一统格局发展了统一国家观念;秦汉疆域的扩展及边疆管理催生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史

学考察;秦汉民族交融形成中原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的史学思想。(6 分,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言之成理即

可)

(2)历史观念:华夏自古“多元一体”;周边各族与中原汉族同源;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发展。(4 分,答案不

拘泥于本表述,回答两层含义即可)影响:强化了中原与周边多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对后世史书编写产生影响。(4 分,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把夏、殷、周三朝写成了统一的国家”、“把周边民族及其生活的地区如匈奴、西

域、西南夷等都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源”联系秦汉时代背景概述两者联系。

(2)根据材料“范晔的一些史传直接接续了司马迁、班固的记载”“周边各民族之新发展及各族与中原王朝

之关系”等信息得到相同历史观念;联系所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影响。

17.【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14分)

【答案】(1)新生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

助;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工业化建设快速推进。(任答3 点,6 分。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

(2)变化: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追求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从注重苏联经验到独立自

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转变;从注重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促进经济发展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4 分,任答两点,答案

不拘泥于本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普及,提升国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3页(共 4 页)

民素养和文化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结合国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有

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4 分,任答两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

【解析】(1)根据材料关于 1953 年社论的内容和所学,说明背景。

(2)根据材料二相关指标变化,根据“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资源环境”“科技教育”,并结合所学从经济

结构、可持续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角度概述意义。

18.【英国的护航政策】(15 分)

【答案】(1)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指定港口为集结地,不限于本土;护航主要对象为商船,尤其注重能源运

输安全。(6 分,一点2分)

(2)变化:从组织力量被动地跟随本国商船以护航,转向主动封锁攻击敌方军港,夺取制海权。(3分)

原因:英国海上贸易发展迅速,商船数量激增;工业革命后英国综合国力增强,海军力量强大;列强竞相从

事海外殖民扩张,海上战争频繁;英国海军制海权意识增强。(6 分,任答3点)

【解析】(1)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在本土和海外指定一些港口作为商船的集结地”“用于护航的船只既有海

军军舰,也有武装商船”等信息概括特点。

(2)根据材料概述演变历程;根据“英国夺取制海权后,英国海上贸易的安全便可基本无忧”及 19 世纪末 2

0 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19.【历史发展的阶段性】(12分)

【示例】论题:20 世纪 70 年代是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2分)

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同时历史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某些特征往往决定下一历史阶段的发展

轨迹和方向。(2分)

观察历史,20 世纪 70 年代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但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美国

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崩溃,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从越南

撤军。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加入追求“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共体,日美经济矛盾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阵营逐渐分化。苏联经济衰退,在争霸和对外战争中削弱。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以及中国走向振兴,极大地

改变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力量对比。(6 分,表述三层含义即可)

总之,20 世纪 70 年代既体现出 20 世纪 40 年代末以来两极格局的连续性特征,又在阶段性演进中向更高

一级提升,显露出多极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表明两极格局的崩溃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2分)

【说明】根据材料“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连续性特征,但它同时又在阶段性演进中向更高一级提升”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世界及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阶段”及表格信息,可从整体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

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美国霸权地位开始动摇、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突破等

多角度拟定论题,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 4 页(共 4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