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届高三5月联考测试-语文+答案

2024-05-27·12页·803.4 K

2024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卷

命题:绍兴市第一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年),由于国库空虚,汉武帝决定进行货币改革,发行白鹿皮币,

一币值 40 万钱。武帝想听听颜异的意见,因为此人性格耿直,为官清廉。颜异表示反对,

理由是现今王侯朝贺所献的苍壁(玉器的一种)才值数千钱,而白鹿皮反值 40 万钱,有点本

末不相称。听罢此言,汉武帝非常不爽。武帝的心情是政治的晴雨表,不用领导亲自指示,

下面的人就开始忙活,到处收集颜异的“黑材料”。不久,张汤就向武帝汇报,说颜异见缗

钱之法有不当之处,不到朝廷反映,居然“不入言而腹诽”,该判死刑。武帝准奏。张汤这

个发明很伟大, 因为他将刑法的镇压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 “腹诽”不需

要有任何语言、行为或举动,只需皇帝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总之,一切的一切只需揣摩

“上意”,唯此马首是瞻。

根据思想治罪,将思想作为刑法恣意干涉的对象,人的自由也就彻底丧失,人完全失

去了作为人应有的价值,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即便这样,也不能保

证就受当权者欢喜,任意刑杀的恐惧残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帕斯卡尔说: “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认为人有区别于其他生物

的价值,如果不想人类社会故步自封,那么我们怎能没有思想自由?刑法要促进社会发展,

而不能使社会陷入停滞,因此必须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

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密尔在其大作《论自由》中,曾激动地指出:

“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的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

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体量,思想自由是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的。”

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如何异端邪恶的思想都

不能进入刑法评价。无行为,无犯罪,这是惩罚的底线。退一步说,对思想进行惩罚在客观

上也是不现实的。当甲与乙发生口角,遂生杀害乙之意图,每日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此事,甚

至策划如何杀人、如何掩盖罪证等种种步骤。如果要对甲的意图进行惩罚,就必须证明意图

的存在。但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为,人们如何能知道甲的意图呢?我们对于自己先前的想法都

很难重构,更不要说去还原别人的心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发达,可以发明一种“扫描器”识别人之内心,对于流露出像甲这种

邪恶想法的人,那是否可以处罚呢?结论当然也是否定的,即便是完全遵纪守法的公民,偶

尔也会流露出邪恶的念头。如果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保持善良公义的念头,不允许有丝毫的

恶念,这种社会不可能存在于人间。类似于甲的想法,很可能是一种白日梦,邪恶的念头可

能转瞬即逝,很少有人会把这种念头付诸实践。只有当人们在错误的意图支配下实施了错误

的行为,对他才可以进行惩罚。而当人们出现错误的念头,但最终选择放弃,没有任何实施

危害行为时,对他就完全没有必要惩罚。社会必须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

只有当思想变成行为,才可能进入刑法领域。比如,甲在杀人意图的折磨下已无法自

拔,已经开始购买刀具、毒药准备杀人,这种杀人的预备行为就不再属于思想,具有惩罚

的必妥性。

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正如法官杰弗逊

所指出的: “如果有人相信,以人殉葬也算一种宗教仪式,难道也允许这么做吗?同样,基

督教科学家也不能禁止他们上学的孩子接种牛痘。”

与思想相关的是言论,它是思想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言论,如同出版、集

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方式一样,都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如果言论等表达方式不自由,也

就不可能存在思想自由。当哥白尼终日思考着“日心说”,如果不将这种念头表达出来,那

他就不可能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合理延伸。然而,表达自由毕竟不

同于思想自由,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比如,对他人的公然侮

辱,或者在电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这些言论在任何国家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何种言论应当受到限制?这个标准不能过于严格苛刻,否则就会妨碍思想自由的实现。

美国有一个“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现实”地造成危

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这种标准要考虑三个要素:其一,主观上是否是恶意的;

其二,是否具有侵害的急迫性;其三,在概率法则上,是否具有侵害的可能性。根据这个标

准,即便一种言论在鼓吹暴力,但一般人看到或听到此类宣传会感觉可笑,不会清楚且现实

地产生危险,那就没有惩罚的必要。这个标准越来越值得我们借鉴。

(摘编自罗翔《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汤唯皇帝马首是瞻,上奏折说颜异在心里非议法令是有罪的,该判死刑。汉武帝准许

了他的奏议。

B.刑法确立了思想自由,尊重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这促进了社会

不断向前发展。

C.“无行为,无犯罪”,即使每天在策划如何杀人,只要没有付诸行动,杀人的意图就

不会被惩罚。

D.按美国“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无需去惩罚那种虽在鼓吹暴力但一般人看到只会感

觉可笑的言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思想治罪的做法很容易让天下臣民认为一切只需揣摩“上意”,人们活着的目标就

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

B.有邪恶的念头却未付诸实践,是不能进入刑法评价的,社会要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

因此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善良公义。

C.“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这意味着法

律不应干涉个人内心的思考和信仰。

D.“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所以对他人的公然侮辱、在电

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等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3.下列选项中的做法,最符合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受聘为鲁国大司寇时,认为学者少正卯“心达而险”,说他为人通达但居心叵测,

是“小人之雄”,诛杀了他。

B.明英宗复辟后,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于谦被明英宗斩决,罪名是“虽

无显迹,意有之”。

C.马尔西斯做梦割断了狄欧尼西乌斯的咽喉,狄欧尼西乌斯把他处死,说他白天不这样

想夜里就不会做这样的梦。

D.美联邦法律明确宣布“一夫多妻”是非法的,奉行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雷诺德,因娶了

两个太太被判重婚罪。

4.第八段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4分)

5.以下语段摘录自伯里《思想自由史》,请结合材料判断下面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6

分)

有统治社会责任的人说道,禁止有害意见的流行是他们的责任,就和禁止一切反社会的

行动一样。一个人宣传反社会的思想,比之窃邻人之马,或向邻人之妻求爱,其危害要大得

多。他们认为,某种意见是危险的,会妨碍现有社会政治的、宗教的或道德的信条,那么,

他们就有禁止它以保护社会的责任,和禁止其他一切的危险一样。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南 方(节选)

罗伟章

雍秀丽租着任强的房子,已经十年。房子是别人的,可她当成自己的家。不过对雍

秀丽来说,家仅指住宅,不包含家眷的意思在里面。她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也没有老人

跟着。

雍秀丽的生活很单调。自从来到回龙镇,她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四处打零工,

傍晚或更晚些时候,买了菜回去,再不出来。大热天也不出来。

有天任强站在店门口,见雍秀丽收工回去,就问她:秀丽,天这么热,你晚上也不出

来歇凉?她笑盈盈地:任大哥,我哪有时间歇凉啊?我忙着做梦呢!

她说做梦,是真的做梦。

雍秀丽不是回龙镇人,她的家在老君乡。老君乡在清溪河左岸的高山上,而雍秀丽又

在高山更高处,那地方名叫万古楼,是从山头又平地拔起的一座孤峰。

可她的梦却不在镇上,也不在整条清溪河流域。她是要到南方去。

再小的地方都有个南方,雍秀丽要去的,是中国的南方。她成人过后,同村的年轻人

都出门了,下山了,下山后也都去了“南方”。雍秀丽为什么没能走成,她从不向人说起。

倒是隐隐约约听到一些,说她家里遭了灾。从她独自一人来看,还可能是大灾。万古楼山高

路陡,猴子也会踩虚脚,特别是经不得暴雨,暴雨一来,山洪、塌方、泥石流……什么事情

都可能发生。无论什么原因,她被绊住了腿,这是事实。

可她从没忘记要去“南方”。她把那个梦做得一板一眼的。

每天晚上回去,做了饭吃,洗了碗筷,她就忙着收拾行李。像所有出村远行的人一样,

她买了个很大的帆布包,她把她的几双鞋子、四季衣服和两张毛巾,都装进包里。想再装

些啥,可是没得装了。村里人出门,除带上衣帽鞋袜,还会带些腊肉,并不是怕花钱买肉

吃,而是把家乡的风味带在身边,也把亲人的关切带在身边——这个她不用带。也没腊肉

可带。自从来到回龙镇,她既没做过腊肉,也没买过腊肉。腊肉不仅是肉,还是年节里亲

人团聚的气息,对她来说,那样的气息或许是一种痛。

她这才发现, 自己能带的,是那样少。(1)帆布包瘪瘪的,好像瘪着嘴,对她说,你

就这么点儿东西?

她想说是的,却又不甘心,就环顾四周。客厅里,有一张餐桌、一台冰箱、一部电

视,三把木椅、一张布艺沙发、五个塑料圆凳,这些都是房东的,没一样是她的。

于是她起身进了厨房。

锅灶、菜刀、案板、碗柜、铁铲、筷子篼,也是房东的,(2)她在厨房里的家当,是

两个碟子、三个盘子、两双筷子、一把勺子、一口盐罐、四只碗。她把这些都取出来,用塑

料袋装了,再塞进帆布包,怕坏,拿毛衣裹上,又裹了件羽绒服。提一提,包是沉一些了,

可照样瘪着。这样子且不说难看,背起来也不贴身。因此她又进了卧室。

她站在卧室门口,伸手往里墙上一摸,床就从黑暗的海里浮起来,像开起来一朵长方

形的花。床是房东的,但床上用品是她的,包括垫絮、床单、被子和枕头。除了这些,还

有一床冬天用的厚棉絮,收捡在墙角的立柜里。啊,把这些放进去,包就不会瘪了。

通常,去南方的人不带被子,都是到当地买,那是因为他们带的东西多,除了腊肉,

还有这样那样,都是吃的,要么是亲戚送来的,要么是父母硬给的,比如一瓶豆瓣酱,甚

至一窝白菜,父母也非让带上,说去了外地,就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豆瓣酱和白菜了。

别人不带被子,她可以带。她把平平展展盖在床上的被子揭开,叠了,往帆布包里装。

装下这条被子,再塞进枕头、床单,就是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了。

原来,她能带的并不少,那床厚棉絮根本就带不走,垫絮更带不走。

带不走的东西,留给任大哥好了。能有东西留给别人,这个人就是富有的。雍秀丽觉

得自己也是富有的,尽管她能留下的不值钱。

她就怀着这种满意的心情,把包拉上。拉链不太顺滑,但声音很好听,那声音似乎在

说,每次把包合上,都是一段生活的小结,并开启另一段新的生活。她蹲下身,手穿进去,

背起来。一点儿也不沉。跟平时干的活比,这算什么沉?别说坐车,就是背着走,她也能一

路走到南方去。

包很宽,很高,宽得能把她埋了,脖子一仰,头就被顶住了。她是背了一座山。她

去南方,是把一座山背到南方去了。(3)山长在她的背上,也是一座孤峰了。

她背着她的孤峰,以餐桌为轴,在客厅里转圈。她想象着脚下是山重水复,山重水复

的那一边,就是南方了。南方很遥远,却又并不远。南方甚至比她的睡眠都近。有很长一段

时间,包括初来回龙镇的时候,她夜夜失眠。她告诉自己必须睡。可不管她怎样使力,都漂

浮于清醒的海里,到不了睡眠的岸。

她以为自己的余生都会醒着过了。是怎样挣扎出来的,已无法说清,只记住了那种挣

扎的感觉。

南方却不让她挣扎,她要去,随时都可以动身。这种时候,她就正朝自己的南方走呢。

走出了汗水,她就把包放下来,又一样一样的,把东西往外取,并各归其位。然后洗

过澡准备睡了。

最近雍秀丽在打山洞。有关部门要引水到县城,到市区……引水的管道就深埋在这些

洞里。打山洞回到家的雍秀丽一夜难眠。不是以前的那种失眠,而是骨头闹她。走着站着坐

着的时候,都没什么,一躺下来,骨头就喧喧嚷嚷,吵闹不休,肩骨怪腰骨不使力,全靠它

撑,腰骨怒不可遏说我不使力,你撑得起来?你以为挎着背绁就叫撑?背篼的肚子和屁股是谁

在顶?两个正吵得不可开交,腿骨又加进来,说你们再苦再累,毕竟不怎么动,我呢?一步跟

一步,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没人给我计数嘛,要是计数,报出来

不把你两个吓死!

骨头吵了,肌肉又吵。

她左边劝了劝右边,这个劝了劝那个,诚心诚意地表明它们都有功劳。

好不容易安抚下去,勉强睡着了,却又做噩梦。无一例外,在梦里她都摔下了山崖。

把土石从洞子里背出来,贴着山壁,走过一道山弯,是直通通的一面石崖,崖口冷气森森,

低处风烟涌动。土石就是倒进那深谷里。她身子一躬,背篼口朝下,底朝天,土石就倾泻下

去,无声无息。但躬那一下要拿捏分寸,路很窄,要是屁股碰着山岩土坎,人也就下去了。

做着的时候没觉得啥,小心是小心,但没怕过。怕却跑到梦里来了。不过,清早起床,就什

么都过去了,不怕了。

吃过早饭,往山上去的时候,她想着自己的南方。好久没在夜里收拾行李,往“南方”

走了。这让她心里空。

打山洞的工作,将持续很长时间。干到第二年,有面洞子已打得很深,进去后,三伏天

也寒彻肌骨。镇上人不信,说哪有那种事!好事者便不辞辛劳,从黄荆遮道的小路爬上去,

穿着短袖短裤,往洞子里走。刚到洞口,身上就闪了一下,可不服气,喊一声热啊!接着走。

走不上五十米,终于吃不住,转身就朝外跑。(4)出来时,被寒气咬出满身疙瘩,太阳要晒老

半天,才能把那些疙瘩晒化。每每见到这场景,雍秀丽都乐不可支。

她除了觉得好笑,还有一丝骄傲在里面。正因此,她第一次发现,在她那里,南方或

许并不是个方位。此时此刻,当她背着土石,走在山弯里,不正是走在去“南方”的路上

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七小节写人们的猜测,既交代了雍秀丽的遭遇,又照应了第一小节。

B.整理帆布包时,雍秀丽一次次和别人比较,可看出她失去亲人和家园后的痛苦。

C.白天笑盈盈,晚上彻夜失眠,形成了鲜明对比,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女性形象。

D.把“到南方去”称为“做梦”,表明雍秀丽因内心的纠结而未付诸行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1)运用拟人手法和反问语气,表面在写帆布包,实则是雍秀丽内心的折射。

B.句子 (2)在每种用品前都用数量词修饰,突出了雍秀丽家当之少及对自己的家当了然于胸。

C.句子(3)运用动词“长”,突出帆布包与雍秀丽的紧密关系,暗示家乡是雍秀丽不忍舍弃的

根。

D.句子(4)运用比喻、夸张手法,侧面写出了寒气之重、山洞之深,引出了雍秀丽的转变。

8.为什么雍秀丽执着于去南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

9.有评论家说,罗伟章的作品摒弃宏大与神圣,是种日常化书写。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

“日常化”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试观公之行事,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

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

行顾言何异乎!

夫孔子所云言顾行者,何也?彼自谓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盖真未之能,非假谦也。人

生世间,惟此四者终身用之,安有尽期。若谓我能,则自止而不复有进矣。圣人知此最难尽,

故自谓未能。己实未能,则说我不能,是言顾其行也;说我未能,实是不能,是行顾其言也。

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务以此四者责人教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

信之乎?

吁!公果能自敬,则余何说乎!自敬伊何?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毋自欺,求自慊,慎其

独。孔圣人之自敬者盖如此。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未之有也。所谓本乱而求末之治,无

是理也。故曰: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故

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更不言如何去

平天下,但只道修身二字而已。

勿以修身为易,明明德为不难,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龙溪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

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到末年方得实诣,可谓无工夫乎?

近溪先生从幼闻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岁,犹历涉江湖各处访人,岂专为传法计

欤,盖亦有不容已者。彼其一生好名,近来稍知藏名之法,历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

无一道学不去参访。虽弟子之求师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良知更无工夫乎?然则公第用起

工夫耳,儒家书尽足参详,不必别观释典也。解释文字,终难契入;执定己见,终难空空;

耘人之田,终荒家穰。愿公无以刍尧陶渔之见而弃忽之也。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李贽《答耿司寇》节选,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

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

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礼记大学》节选,有删改)

【注】传法,佛教用语,指传播佛法或以佛法传后人,这里指传播学问。刍荛,割

草打柴的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弟子之求A师B 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回良知更无工夫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不同。

B.谨,指谨慎,与《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不同。

C.盖,与《答司马谏议书》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盖”用法不同。

D.乐,指喜好,与《论语》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自己没能做到君子“四道”,这并非自谦,这是“言顾行”。

B.李贽认为耿司寇没有必要再参看佛典,他固执己见,看了也难有真正认知。

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因为粗陋卑下之人的意见,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

D.材料二认为,小人表面上再怎么装作善良恭顺,别人一样也看得非常透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2)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

14.两则材料观点有不少契合之处,请完成下面表格。(3分)

《礼记大学》观点(材

李贽观点(材料一)

料二)

做人需言行一致

君子必慎其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扬颜

曾巩

扬雄纂言准仲尼,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 为山更欲一篑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注】扬雄: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概括了扬雄和颜回仿效圣贤、立言修身的古事。

B.第三句的典故出自《论语》,意为堆土成山,要把最后一筐土堆完。

C.小人和君子、壮烈之士和贪生怕死之人,其差别在于所遵循的道。.

D.本诗以议论入诗,古朴雄浑,工密精深,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6.本诗蕴含了哪些为学修身的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待人竭尽诚心或傲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

结果:“ , 。 ”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 , ”两句与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类似。

(3)古人常用“美人”指称君王、品德美好的人,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x 光相机”App 号称通过手机摄像头让用户看到试穿的效果,这一看似神奇的功能在

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人民日报揭露了其背后的隐私问题。该 App 并非只是简单地让用户

看到时尚穿搭, A ,包括地理位置、手机权限等,将用户的隐私置于极不安全的境地。这

种隐秘的数据收集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利益?用户的信息究竟会被如何利用?有多少

人真正了解自己的隐私正逐渐泄露危及安全?这些疑问无疑引发了用户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深

切担忧。

这起事件对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警示,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个人隐

私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相关的监管和法规也需要跟上步伐。

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只

有完善的立法和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有效应对始料不及的不虞之

患。用户们也应当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不要随意分享个人敏感信息,避免成为隐私泄露

的受害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规和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唯

有如此, 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

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我时常怀想起这样一个场景:我从屋里出来,穿过杂草拥围的沙石小路,走向院门……

我好像去给一个人开门,我不知道来找我的人是谁。我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牢牢记住了这个场

景,每当想起它,都会有种依依不舍、说不出滋味的感觉。后来,有事无事,我都喜欢让这

个情节浮现在脑海里,我知道这种回味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

我从屋门出来,走向院门……两道门之间的这段距离,是我一直不愿走完,在心中一直没

让它走完的一段路程。

多少年后我才想明白:这是一段家里的路。它不同于我以后走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

趿拉着鞋、斜披着衣服,或许刚从午睡中醒来,迷迷糊糊,听到敲门声,屋门和院门间有一

段距离,我得走一阵子才能过去。在很长一段年月中,我拥有这样的两道门。我从一道门出

来,走向另一道门——用一根歪木棍牢牢顶住的院门。我要去打开它,看看是谁,为什么事

来找我。我走得轻松自在,不像是赶路,只是在家园里的一次散步。一出院门,就是外面了。

马路一直在院门外的荒野上横躺着,多少年后,我就是从这道门出去,踏上满是烫土的马路,

变成一个四处奔波的路人。

20.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省略号不能换成句号,请说明理由。(3分)

21.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里来雨里去,他就是这样艰难地撑起了这个家。

B.今日为了工作,就是熬夜,也无怨言。

C.这几天天气不好,不是刮风,就是下雨。

D.我看大家都来了,就是小林还没有来。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写成“我后来有事无事都喜欢在脑海里浮现这个情节”,表达

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提到了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儿时的我们,面对父母、老师各种各样

的约束,总觉得很不自由,总渴望着长大从而拥有更多自由。但长大、成人就意味着拥有绝

对自由吗?失去了他人的约束,我们是否该更自律?

对于“自由”与“自律”,作为一个已经或即将成年的你,有着怎样的体悟与思考?请写

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2024 年浙江省高考五校联考模拟卷参考答案

命题: 绍兴一中

1.答案:B。原文“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而不是“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答案:B。根据“有邪恶的念头却未付诸实践,是完全没有必要惩罚的,社会要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

间”不能推导出“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善良公义”,而且原文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时刻保持善良公义。

3.答案:D。其他三个选项中的人物的罪名都是以思想来判定的,只有D选项是以行动来判定的。

4.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举哥白尼“日心说”的例子,从而避免空洞说理;论据选择典

型,选择哥白尼“日心说”需要表达才能达成完全的思想自由这一论据,说服力强;对相关概念进行了

辨析,阐释了“思想”“言论”及两者的关系(这一点写“界定概念”或“比较论证”也可以);论证语言准

确严谨,如“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表述严谨。(每点2分,共4分,

答对两点即满分,其中点不能同时得分)

5.答案一: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材料中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变成行为,会进入刑法领域,语段

中的“宣传反社会的思想”已经是一种行为;材料中说“言论等表达自由是相对的,会受到限制”,

语段认为“反社会思想的宣传”这种表达应当被禁止;材料中提及美国的“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

准”,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现实”地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语段认为

某种意见“会妨碍现有社会政治的、宗教的或道德的信条”,就应该被禁止。(理由每点2分,共6

分。)

答案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材料中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

如何异端邪恶的思想都不能进入刑法评价;言论等表达自由是相对的,虽会受限制,但是这个标准

不能过于严格苛刻;按照美国的“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现

实”地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而材料里仅仅是根据统治者的看法,就要被禁止。(理

由每点2分,共6分。)

答案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参考上面的答案。(分析错误部分理由正确给 2 分,分析正确部分

理由正确给 2 分,最高 4 分。)

6.C “双重人格”错,双重人格含有病态之意。

7.D 比喻应为比拟。

8.趋同心理:因为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下山去了南方;

逃避过去:经历了家破人亡的雍秀丽,内心充满了痛苦,去南方可以逃避这段过往;

排遣孤独:在镇上打工,早出晚归的雍秀丽是孤独的,所以她想去南方,从而开启一段新的

生活。(答到一点1 分,两点3 分,三点4 分。冒号前的概括不做要求。)

9.叙述内容日常化: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山村打工女子雍秀丽(1 分)整理自己少而琐碎的行

李,想离开家乡去南方的故事(1 分);

叙述方式日常化:本文讲故事如话家常,絮絮叨叨,无波澜起伏(1 分),语言平实质朴(1

分);

于日常中悟道理:雍秀丽是在打山洞这种艰苦却日常的劳动中重新理解了“南方”(1 分),

并走出了昔日困境。(1 分)。

10.(3 分)BEI(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 分)D(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喜好。)

12.(3分)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轻视打鱼砍柴一类普通人的见解。古人说很喜欢考察这些话

(常人的浅近之言)。)

高三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13.(8 分)(1)(4 分)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多,而自己承担的却很少,人们难道肯相信他吗(人

们怎么肯相信他呢)?(“所”字结构、“任”、“其”,每译对一处给1 分,整句通顺给1

分。)

(2)(4 分)这才是正统(正统的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也是极为容易极为简单的学问,是操持

简约,施效广大的善道(方法)。(判断句1分,“正脉”“守约施博”,每译对一处给1分,

整句通顺给1 分。)

14.(3 分)君子必诚其意。

独处时保持警惕和谨慎。(答对一点1 分,答对两点3 分)

15. C。“烈士”指“有抱负、志向高远的人”,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非“壮烈之

士”。“贪夫”指“贪婪的人”,而非“贪生怕死之人”。

修正:B、C 都给分。

16. 应如同扬雄、颜回那样,仿效追慕先贤往圣,立言立德(2 分)。

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且要积少成多,自强不息(2 分)。

应志向远大,矢志不渝。(2 分)

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时有为(2 分)。( 答对3 点满分。)

17.(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写《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不给分,此处“美人”无特别指称。

18. (4分) A 还会在背后默默收集个人信息。(句式“还会”、关键词“个人信息”各1 分) B

才能有效防范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才能保障广大用户的隐私权益。)(句式“才能”、关键

词“隐私”各1 分)

19. 将“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改成“随着 ChatGPT这类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

去掉“始料不及的”,或者把“不虞之患”改为“祸患”

“提高”改为“增强”

(序号1 分,修改1 分)

20.此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暗示了“我”心中一直不愿也不肯走完这两道门之间的路程。

如换成句号,则表示一句话说完后的停顿,达不到上述效果。(省略号和句号的作用各1分,

情感表达1 分)

21.A (文中加点的“就是”和A 项中的“就是”都表示肯定陈述语气。B 表示假设让步,下半句

常用“也”呼应;C 连词,与前者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D 表示某种确定的范围,排斥其它,相当

于“仅”“只有”。)

22.原句将“后来”和“有事无事”放在主语前,用逗号隔开,(1 分)强调了这个情节给“我”

留下了长久且深刻的印象(1 分);改句无强调之意。使用“让”字,并把“这个情节”前置,

(1 分)强调“我”主动回忆起这个情节及这个情节带给了“我”喜悦和享受(1 分);改句则普

通,不能突出情感。(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审题】材料第一段第一句话引出第一个关键词“自由”,并给出了“绝对”和“相对”两个

提示语。第二句话呈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即孩童时代多是他律,对自由有着无限渴望。第三、四

句话承前一句话,引导考生比较孩童与成人在“自由”与“自律”上的差异,思考“自由”与“自

高三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