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

2024-06-23·14页·2 M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5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题。

多巴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化学分子。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生活在 21 世纪,肯定听过许多对于

多巴胺的赞美。如今,人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多巴胺水平,因为他们听说它是掌管着愉快、积极、专注和

成就的分子。

在多巴胺之前,所谓的“快乐分子”是血清素。在诸如百忧解和其他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等

抗抑郁药物的兴起过程中,我们被告知,血清素是情绪问题的解决方案。当时,数百万的人每天都使用

它们,然而我们并不曾看到一波又一波幸福的市民脸上挂着狂热的微笑走过街道。于是,我们意识到血

清素并不让人变得快乐,也许它只是让人稍稍变得更加平静,不那么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但是那种状

态必定和纯粹的幸福没什么关系。

如果问多巴胺有什么作用?我的回应首先是:它是在哪里发挥作用?把神经递质和情绪联系起来的问

题在于,这种看法是过分简单化的,与现实不符。当你吃肉的时候,它会分解成蛋白质,蛋白质则会在

你的肝脏中分解成氨基酸。其中一种氨基酸是酪氨酸,它从肝脏通过血液到达你的大脑,在那里,它会

先被转化成左旋多巴,随后形成多巴胺。当我说酪氨酸会输送到你的大脑时,我指的是整个大脑,而不

仅仅是大脑的某些区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旦酪氨酸在神经元中转化为多巴胺,它将根据这些神经

元在大脑中的位置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多巴胺不仅仅关乎专注或积极,它还对其他身体功能产生

重要影响,如运动、记忆、学习、睡眠、认知等。这是第一个结论:当我们在谈论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来

提高多巴胺水平时,我们不能说多巴胺会增强某一特定功能,比如专注力或是积极性,因为酪氨酸会被

输送到大脑的所有区域,在那里,它会同时影响其他功能。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应该把焦点集中在多巴胺上。多巴胺与血清素一样,只是众多神经递质中的一

种,这些神经递质都起着开启神经元之间交流的关键作用。诸如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之类的化学物

质也有着相似的作用方式:它们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结合,然后电脉冲就能从一个神经元流向另一个

神经元。众所周知,许多药物针对的是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而非多巴胺,但它们能产生类似的效

果。

事实上,你在得到多巴胺的时候必然也会得到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为多巴胺会通过酶转化

为去甲肾上腺素,而去甲肾上腺素随即通过其他酶转化为肾上腺素,这一系列过程发生得非常快。因此,

即使多巴胺确实与奖励和动机有关,这些情绪的积极效价也并非因它而生。

当媒体谈及“多巴胺”时,他们通常只是在谈论从中脑神经元向纹状体释放的多巴胺。纹状体是一

条神经通路,参与预测和对预测的学习。

想象一下,下个月你的薪水里会有一笔额外奖金,这是一件你无从预测的事,所以这是一个预测误

差,而且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误差。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大脑纹状体的一小部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会在

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此处多巴胺增加的作用是使神经元兴奋并发出预测误差的信号,这对于

生存至关重要。这就是让多巴胺闻名的奖励机制。只不过,奖励机制并非关乎奖励,而是关于新奇。

想象一下相反的情况:下个月的发薪日,你的账户里没有一分钱进账。这也是一件意外之事,只不

过它没有奖励,因此着实是一个非常负面的预测误差。然后,你猜怎么着?多巴胺大量释放,方式和前面

的例子里完全一样。这不是奖励。当你得到好东西时,多巴胺神经元不会激活。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东

西时,它们才会激活。而当你没有得到你期待的东西时,它们会生闷气。

人们对奖励既“喜爱”又“想要”,而这两个词似乎几乎是可以互换的。然而,调节“想要”某种特

定奖励的心理过程的预测误差机制,与调节对该奖励的“喜爱”程度的大脑回路是可以分离的。换句话

说,欲望和渴望是一回事,而你获得的实际的愉快或享受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即使许多成瘾嗜好和习

惯不再令人愉悦,或者至少不像刚开始时那么令人愉悦,人们仍然渴望它们。所以欲望、渴望,这是一

种动机,是由我们迄今所描述的这个庞大旺盛的神经系统产生的,并由中脑边缘多巴胺调节。相比之下,

我们从喜欢的事物中获得的真正的愉快或“喜爱”,是由其他更小、更脆弱的大脑回路调节的,而这些回

路甚至不依赖于多巴胺。

所以,从现在开始,当你听到人们谈论多巴胺,不要让自己被愚弄,多巴胺并不关乎奖励。它与新

奇和学习有关,与标记意外事件有关,它会标注这意外事件是正面还是负面,然后触发恰当的反应。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对多巴胺的普遍误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多巴胺和血清素先后被人们当做“快乐分子”来赞美,其实这种看法与现实并不相符。

B.虽然通过饮食或补充剂可以提高多巴胺水平,但并不能说多巴胺会增强某一特定功能。

C.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都是大脑分泌的能开启神经元交流的神经递质。

D.当意外的事情发生时,大脑纹状体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多巴胺,使人获得愉快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血清素曾被认为可以让人变得更快乐,能够解决某些情绪问题,其实避免极端情绪与获得纯粹幸

福并没什么关系。

B.多巴胺释放通常与新奇事件有关,意外得到奖励或受到赞扬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使人获得幸

福感和满足感。

C.多巴胺在大脑不同区域具有不同功能,当中脑神经元向纹状体释放的多巴胺水平提高时,才会产

生积极的情绪。

D.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可以由中脑边缘多巴胺调节,但人们从喜欢的事物中获得真正的愉快感受并

不依赖多巴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多巴胺奖励机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一些小朋友在吃多了最喜欢的巧克力后,再看到巧克力时,会产生腻烦的心理。

B.当我们的渴望不断增强时,多巴胺水平会持续升高,让你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C.一项研究发现,静坐冥想 1 小时,与安静休息相比,多巴胺产生量增加了 64%。

D.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B 的原生态食物,可以提高多巴胺水平,并改善身体健康。

4.下面这个思维导图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5.现如今,刷短视频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消遣方式,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会让人欲罢不能。多

巴胺对刷短视频成瘾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旷野里

柳 青

这是农村里迷人的夏夜——没有耀眼的电灯,月牙和繁星从蓝天上透过树丛,把它们淡淡的光芒投

射到模糊的瓦房上和有两片竹林子的院落里。四外幽雅得很,街巷里听不见成双结伙的夜游人的喧闹,

水渠在大门外的街旁无声地流过去,各种爱叫的昆虫快活地聒噪……

一个人从嘈杂炎热的都市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晚上,不要说他已经看见了今后一个时期要和他共同工

作的许多人,光这个新的生活环境,也可以使他一夜不瞌睡。朱明山喝着茶,看见黑黝黝的山峰压在南

边一排房顶上,仿佛秦岭就在院子外边。

“这里到山根底下有多远?”

“到最近的一个山口子四十里,”赵振国放下茶杯,开始给书记介绍总的情况,“这是个南北长条

子县。城南七个区,城北八个区,四个区在渭河以北。城北主要是产棉区,城南原上的三个区是产麦区,

溜南山根的四个区因为山里流出来的几条河,有一部分稻田……”

赵振国说着,转动着瘦长的身子,在黑夜里指给对方看那些区的方位。朱明山留心地听着,自他担

负起各种性质的领导职务以来,从不愿在一些最简单的基本情况上重复地问人。当他听到这个县还有一

部分稻田的时候,立刻感觉到这对他是种完全新的东西。

“稻田很多吗?”

“多是不多,”赵振国见书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谈兴更大地说, “这里的群众可有个特点,不要

看他们一年种两茬庄稼,庄稼的样数可没咱陕北多;他们又从主要的里头抓主要的,把大部分本钱和工

夫都纳上去了……”

“这就是说,一茬主要的庄稼瞎了,生活就成大问题了?”朱明山充满兴趣地接应着。他坐在躺椅

上,身体却朝前倾着,两手捧着一个茶杯,在黑夜里探头注视着副书记。

“对,”赵振国咽了一大口茶,兴致勃勃说,“不像陕北说的,坡里不收洼里收。”

朱明山连连点头说:“我们做工作就要抓住这种特点。你到这里就在县上吧?”

“不啊,乍解放那阵在区上,”赵振国好像对自己的经历很生疏似的回忆着,伸出手用指头计算着,

“我看:剿匪、减租、反霸,反霸以后才到县上。”

“那你对老区干部和新区干部都摸得很熟啊!”朱明山高兴得眼里闪着光。

“熟顶甚?”赵振国显出苦恼的样子,“熟也是老婆婆的家务账,又没个头绪。土改以前没指望,土

改以后我倒抓得紧,给地委一连打了几回报告,要求学习,结果常书记倒给调走了。我看我大约要不大

不小犯上个错误,才能离开这……”

朱明山以前熟悉的赵振国那股牛性子,又在这里看到了。他解释说:“这是个普遍问题,要慢慢一

步一步解决,不过主要的还要看在工作中学习。”

“那也要有个底嘛,一摊子不知从哪达抓起哇,”赵振国苦恼地诉说着,后悔莫及地说,“在陕北

工作了那么多年,没注意学习,真是冤枉!那阵众人见你随常央一本厚书,还笑你冒充知识分子哩。”

朱明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忍不住笑了笑。“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朱明山毫不感到有什么值得自

负地问,“嫂子和娃娃们都来了吗?我记得你的娃娃还不少……”

“来了就养了一个娃了,”赵振国负担沉重的样子,好像他的烦恼这时集中到这一点上, “生兰

不管怎么,还可以进党校学习。我那老婆往哪达送去?快四十了,斗大的字不识得一个。就算有个地方送,

娃娃们又往哪达填?”他抽着一支烟,加添说,“不是咱熟,我不和你说这些。”

“我知道。”朱明山了解地说,他知道副书记从来就是一个不愿意诉苦也不愿意多解释的人,总是

直截了当提出要求或直截了当承认错误。这就是人们常常用“坚韧” “耿直”和“顽强”一类字眼所形

容的性格;他的缺点就是有时有些简单化和执拗,但都是可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说转的。现在,朱明山

听了他的苦恼,亲切地安慰他说:“在新局面里发生了许多问题,慢慢都要解决的;咱们的新国家成立

还不到二年。”

赵振国显然不愿谈话沿着这股线继续下去,他知道书记的意思,就问: “关于干部思想方面,总的

情况在地委知道了吧?我就是典型。”

“看你又来了,”朱明山伸手在副书记的光腿上拍了一拍,“你才还说着,我又不是不了解你?”

“实在嘛,”赵振国略带惭愧地笑笑,然后郑重其事说,“老区干部没文化,一套老经验已经使唤

完了。新干部起来了,有文化,虽说有些不实际,劲头大,开展快……”

“这是好事情。”

“因此老区来的干部苦恼。怎办哩?旧前土改完了争取战争胜利,而今土改完了路长着哩,一眼看不

到头,模糊得很,复杂得很。你给大家讲社会主义,大家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说成了问题,什么都是问

题……我看干脆把这伙老土一脑子都调去学习算了。”赵振国烦躁地说。

“那怎么行呢?”朱明山不同意地看了眼副书记,觉得赵振国整个谈话中表现出一种带着主观情绪看

问题的味道。朱明山心里想的是:茫然不知所从自然不行;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浪费群众的热情也

不行。他说:“调学习的也要,可是不管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他给赵振国解

释没有真正懂得社会主义又懂得眼前该怎么办的人,社会主义总是遥远模糊的道理。“我今天在火车上

看见群众爱国主义的热情那么高,就想我们一定要教育干部,忽么把这种宝贵的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上去。”

【注】小说写于 1953 年,原稿无题,因文中多次出现“旷野”而得名。生兰,即高生兰,是朱

明山的妻子。

(本文自节选《人民文学》2024 年 01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节选部分写的是县委书记朱明山在第一天到任的夜晚与副书记赵振国的闲聊,塑造了两个工

作作风迥异的领导干部形象。

B.关于县里的产棉区、产麦区、稻田等基本情况,赵振国兴致勃勃地讲,朱明山充满兴趣地听,聊

天的氛围十分融洽。

C.赵振国在谈及自己的老婆孩子时,倍感负担沉重,苦恼不堪,但朱明山知道他是坚韧耿直的干部,

不会被生活琐事牵绊住。

D.赵振国讲了一系列老区干部与新干部各自存在的问题,这不单纯是老干部的情绪,也侧面反映了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句子中“快活地聒噪”,运用了比喻和反衬的手法,凸显了关中农村夏夜的清幽。

B.句子中把关中“坡里”与陕北“洼里”进行对比,突出陕北的耕地条件优于关中。

C.句子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D.句子中的“一脑子”与前文的“哪达”等方言的使用,体现了作品的地域色彩。

8.文中写了副书记赵振国两个方面的“苦恼”“烦恼”?请加以梳理概括。(4 分)

9.联系教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可见,无论是通讯还是小说,都重视“以言见人”,作为

县委书记,朱明山的许多话语能引人深思,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棣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

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 ‘阔’ 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

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

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

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

可为竹椑橘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

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

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顔,退使温峤不容

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脩复困陵。”

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闲,欲

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选自《世说新语捷悟》)

【注】杨德祖, 即杨修, 东汉文学家。榱桷(cu ju), 意思是屋椽。大桁(hng), 大桥,这

里指朱雀桥,在建康城南,朱雀门外,跨秦淮河。郗司空,即郗愔,东晋大臣。下文的“嘉宾”,即郗

超,是郗愔的长子,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任参军。桓宣武,即桓温,东晋时期权臣。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太祖思 A 所以 B 用之 C 谓 D 可为竹桦楯 E 而未显 F 其言 G 驰使问 H 主簿杨德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莫,意为“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莫能与之争”的“莫”用法和词义都不同。

B.过,意为“经过、路过”,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用法和词义都相同。

C.不及,意为“比不上”,与《种树郭橐驼》“若不过焉则不及”的“不及”词义不同。

D.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阿母谢媒人”两处“谢”词义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相国府新修大门的屋椽刚架好时,曹操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德祖就猜到了曹操的心思,

于是叫人拆掉。

B.曹娥碑背面的八个字,实际上是个字谜,曹操和杨德祖其实都猜到了答案,只是杨德祖思维更敏

捷,曹操自叹不如。

C.晋明帝对温峤办事不力还要求赏赐酒肉一事大动肝火,经过王导的机智劝解,温峤退下认罪,明

帝的怒气才得以消解。

D.郗司空对朝廷形势的判断一向很糊涂,他派人送信给桓温,表达自己想要与桓温一起辅佐王室、

修复先帝陵寝的愿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2)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

14.最后一段在称赞谁敏捷颖悟?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咏怀古迹

庾 信 杜 甫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中。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注】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 554 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

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

长安一带。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炼,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16.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

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

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是“ , ”。

(3)《登快阁》中巧用“伯牙绝弦”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抒发知音难觅的感情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生气对人体的损伤不光是日积月累的,还有可能触发一些急性、危及生命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或

多或少听说过,甚至经历过。生气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触发因素,让中风、心律失常、心梗等各种风险

攀升。《欧洲心脏杂志》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愤怒爆发后的 2 小时内,缺血性中风发生风险上升 3.62 倍,

心梗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高出 4.74 倍。即使在中度愤怒的情况下,室颤风险发生率也要高出

3.2 倍,强烈愤怒则更是高出 16.7 倍。还有一项近 5 万人的队列研究,经过 9 年的跟踪发现,经常生气

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 23%,房颤和心衰风险分别增加 16%和 19%。

生气不光是对心血管有伤害, 。它不仅能诱发荨麻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问题,

对大脑也有损伤,让神经细胞连接数量减少,记忆力下降,让人更容易焦虑、失眠。长期生闷气还会影

响内分泌,改变皮质醇的分泌规律,影响免疫力、性激素分泌,导致月经不调等问题。

愤怒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它能够给我们动力,有助于推动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但气大确

实伤身,不论是一次性的暴怒, ,都对身体不好。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文中加点的“确实”,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这屋子又宽绰又豁亮,确实不赖!

B.郦道元注《水经》,考证确实。

C.他确实有一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D.这时的梁永生,确实是正在一面听汇报一面想问题。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4 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22 小题。

一个人,若无向导的带领,无意间闯入阿万仓湿地,站在阿万仓的高台上看草原上的黄河,会被

安静的黄河瞬间击中。如交响乐高潮过后停止的那个瞬间,空白,放大的空白,有让人眩晕的美。

美有时候是一种暴力,会让人有窒息感。美从来都是主动的,美主动占领平庸的生活。羡是湿润的,有

侵略性的。若一个人是孤独的,不建议来阿万仓,眼前如此美好的景致,会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

河流,羊群,草原,大雨。阿万仓段的黄河草原绿如蓝,黄河像一台草原上的织布机,一梭一梭地

将草原与河流织在了一起。我们抵达阿万仓的时候,天空灰蓝交杂,蓝色的部分像湖泊,而灰色的部分

如圆月之夜的月光。那么美好的构图,让我们四个人同时尖叫,而后失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会久存,

天空的蓝不久就被灰色吞噬,一朵云彩折叠了另一朵云彩。灰色如果抒起情来,便是乌黑的云朵。阿万

仓晴朗的天气不多,即使是太阳当空,也可能随时飘一阵雨。这是黄河上游的常态。

21.“该如何描述阿万仓的安静呢?”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 分)

A. 处 B. 处 C. 处 D. 处

22.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能够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作者如何呈现出阿万仓的色彩魅力。(6 分)

四、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文旅新时尚的背后,是燕赵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山还是那座

山,海还是那片海,依山傍海的河北,这两年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着力打

造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用心培育文旅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自然风光之美、历史积淀

之美、人文环境之美、时代发展之美日益凸显。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旅新时尚,为家乡代言”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

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

少于 800 字。

“五个一 ”名校联盟 202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答案与解析

1 . 【答案】 B

【解析】 A 项错误 , “先后 ” 表述不当。从原文可见 , “在多巴胺之前 ,所谓的 ‘快乐分

子 ’是血清素。” 血清素在先 ,多巴胺在后。C 项错误 , “都是分布在大脑中的神经递质 ”

曲解文意。原文并没有说 “肾上腺素” 是 “分布在大脑中的神经递质 ”;事实上 , “肾上

腺素” 由肾上腺释放; 文中说 “多巴胺会通过酶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 ,而去甲肾上腺素随

即通过其他酶转化为肾上腺素”。D 项错误 , “使人变得愉快 ” 以偏概全。原文: “而当你

没有得到你期待的东西时 ,它们会生闷气。” 由此可见 ,多巴胺的增加也可能使人不愉快。

2 . 【答案】 C

【解析】 “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错误。本文核心观点为 “多 巴胺奖励机制 ”, “它与新奇

和学习有关 ,与标记意外事件有关 ,它会标注这意外事件是正面还是负面 ,然后触发恰当

的反应。”

3 . 【答案】 B

【 解 析 】 “多 巴 胺 奖 励 机 制 ”, 即 调 节 “想 要 ”

某种特定奖励的心理过程的预测误差机制。 A 项不符合多巴胺 “与新奇和学习有关

,与标记意外事件有关” 的条件; C 项和 D 项都提 到了增加多巴胺产生量的具体做法 ,D

项还介绍了多巴胺改善身体健康的功能 ,但与 “多 巴胺奖励机制” 无关。

4 . 【答案】 A

【解析】 文中谈到的 “快乐分子” 只有多巴胺和血清素。

5 . 最初刷短视频时 ,一些 “新奇 ” 的内容会使大脑释放大量的多巴胺 ,给人们带来愉悦、

兴奋等情绪 ;(2 分) 然后 ,人们的欲望会不断增强 , 即使刷短视频不再像刚开始时那

么令人愉悦 ,人们仍然渴望它们 ; (2 分) 大脑释放的多巴胺会使人们不断寻找更多新

奇的短视频 ,不刷就会感到空虚寂寞 ,很多人刷起来停不下 ,最终成瘾。(2 分)

【解析】 设问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 ,让学生用材料的观点来阐释具体问题。首先要弄

清楚理论— 多巴胺奖励机制的特点 ,然后结合刷短视频上瘾事例分三步作答。( 一点 2

分 ,三点 6 分 ,意思接近即可。)

6 . 【答案】 A

【解析】 “塑造了两个工作作风迥异的领导干部形象 ” 错误。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 ,朱明

山和赵振国作为县委书记和县委副书记 ,都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老干部 ,整体上看,

他们干工作都坚持实事求是 ,为人踏实肯干 ,干事扎实务实 ,不能说 “工作作风迥异”。

7 . 【答案】 D

【解析】 A 项 ,“运用了 比喻和反衬的手法 ” 错误 ,应是 “拟人和反衬( 以声衬静)”。B

项 ,“坡里不收洼里收” 意思是 ,坡地里庄稼没收成 ,还可以指望洼地里的庄稼 ,这里没

有 “对比”。C 项 ,这一句是朱明山的回答 , “单独成段 ” 是对话安排的需要 ,没有 “语

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的作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