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答案

2024-09-02·12页·731.3 K

2025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

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只有以“理”的

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

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

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

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

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

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

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

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

材料二:

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

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到了就刮,

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

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常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

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进的情况

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

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

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

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

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

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

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

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

“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

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

因素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

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

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

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

的。

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

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

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

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

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 Edelston Toulmin)是

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ound、

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证质量高

低的要素。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

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指出“公共说理”必须要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没有真实性为基础,讲理就没有着落。

B.材料二提到的诉诸情绪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但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共说理需要平等。借助说理,我们既可以达成共识,又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B.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

C.“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被评估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D.通过说理,彼此之间广泛交流,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我们提倡说理的目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塑造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C.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

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互联网“说理”观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C.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

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

5.近日,某公司高管发布的短视频引发热议。例如,在“员工闹情绪提离职我秒批”的视频中,该高管表示

与员工只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去了解其个人情况,“你哭了还是没哭,这不是我作为主管该关心的事情”,

“员工的家庭我为什么要考虑”。请结合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的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这种

说理表达的不当之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我的悲伤向谁去诉说?……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

的一层。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

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约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

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

橇。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用两只胳膊左右摇动着缰绳,用眼睛看着前面的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也不知缘何在此。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动了动嘴唇。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天意。”

“快拐弯,鬼东西!”从黑暗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吗?老东西!看着路!”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你这样走,我们明天都到不了。走快点儿!”

约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

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

来……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有个人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

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

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

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约纳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

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

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约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愿上帝赐予你们健康!”

“赶车的,娶老婆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哈哈……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那就是一捧湿土。哈哈哈……就是坟

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

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

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

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回大车店去!”他想。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

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

一个年轻的车夫从一个角落里起身,睡眼朦胧地咳了几声,慢吞吞地向水桶走去。“要喝水,是吗?”约

纳问。“是啊,想喝水!”

“喝吧……喝个够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可他什么都没有听见,那个年轻人已经蒙头大睡了。老人叹了口气,挠了挠头……就像那个年轻人想喝水

一样,他渴望一吐为快。他儿子死了快一个星期了,还没有和任何人倾诉过呢……应当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一

讲才好……应该讲讲他的儿子是如何生病的,病得多难受,临终前说过哪些话,死的时候是什么情形……还得

将葬礼和去医院取死者衣物的情形说上那么几句。听的人一定会惊叫、叹气、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

“好,吃吧,吃吧。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

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库兹玛约纳奇不在了……他下世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

小驹子的亲娘……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同情。约纳死了老婆、儿子,生计艰难,契诃夫极力渲染了生活的贫穷给底层人

物带来的无尽苦恼。

B.军人称呼约纳为“赶车的”,三个年轻人对约纳的称呼则从“赶车的”变为“老不死的”,称呼意味着约

纳常受到轻视与欺辱。

C.大车店的青年人面对约纳的倾诉,并未同之前的乘客一样打骂约纳或是显现出不耐烦,他的表现同乘客们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处,约纳把心里话向马倾诉,而马也向他的手上呵气,这一情节暗寓着在这个冷漠的社会还是存

有温情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了风雪严寒的画面,环境描写对马车夫约纳所处的情境进行了极好地渲染,烘

托了小说主题。

B.小说中作者将笔墨更多集中于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外貌形态,通过对人物的外在观察来表现其心理状态和性

格特点。

C.随着约纳与他人的对话,读者了解到约纳内心的苦闷,约纳的心绪在一次次对话中得以流淌,延长了读者

的审美感知。

D.和大部分小说一样,本文的作者利用全知视角叙事,将约纳内心苦闷的前因后果细说清楚,从而增强了小

说的表现力。

8.小说的主人公约纳试图用倾诉来缓解内心的苦恼,在倾诉过程中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 分)

9.郭沫若曾说:“鲁迅的作品与作风和契诃夫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契诃夫笔下的约纳和鲁

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有很多“类似”,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

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

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

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

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

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

以间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

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帝不答。神宗熙

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

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

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

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

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

“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

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卿可谓责难因 A 于君 B 恐 C 无以副卿 D 此意 E 可悉 F 意辅 G 朕 H 庶同跻此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见,被,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义和用法相同。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开始办公,与“视事”意思相近的还有“下车”和“致仕”。

C.通,通晓,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意义和用法不同。

D.郊,祭祀。国都城外百里以内为郊,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对随行官员多有赏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英宗在位时,韩维、吕公著等人就常对皇帝称道王安石,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还向神宗推荐王安石代

替自己之职。

B.吴奎曾与王安石共事,他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认为他若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皇

帝听从。

C.韩琦作为三朝宰相请求离开朝廷时,上奏书向神宗表示反对让王安石接替自己,神宗没有听取韩琦的建议。

D.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2)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谁可属国者?

14.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理财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结合文本说说二人在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分歧?

(4 分)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5—6 题。

材料一:

凝碧池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材料二:

(王维)正在悲思,忽然闻人言雷海青殉节于凝碧池,因细询缘由,备悉其事,十分伤感,望空而哭。又

想那梨园教坊,所习的乐章中,多是我的著作,谁知今日却奏与贼人听,岂不大辱我文字。又想那雷海青虽屈

身乐部,其平日原与众不同,是个有忠肝义胆的人,莫说那贼人骄态狂言,他耳闻目见,自然气愤不过。只那

凝碧池在宫禁之中,本是我大唐天子游幸的所在,今却被贼人在彼宴会,便是极伤心惨目的事了。想到其间,

遂取过纸笔来,题诗一首。

(摘编自《隋唐演义》)

【注释】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兵入长安,曾于此大宴其部下。

15.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出战乱发生后人民的痛苦,表明对安史之乱的愤恨不满是黎民百姓的共识。

B.“何日”既表现出陷落敌手的旧臣失主之态,也表现出对再次出现盛世升平、百官朝天景象的无望。

C.宫室荒芜的景象与追忆百官朝天的繁盛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D.尾句写乱贼在凝碧池宴饮庆祝,看似只是平实的记录,字里行间却充满悲愤与哀痛之感。

16.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现了王维对亡国的悲痛和伤感,但文体不同,因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差异。请简要比

较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

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当得知客人要来,主人

会以洁净的环境迎接客人的做法。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细胞简史》一书通过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厘清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脉络,更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引起读者对细胞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审视。阅读之后,发现该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A______________。细胞虽然“微小”,但涉及的知识却浩繁。如何切入,如何进行阐述?对于创

作者来说是要颇费一番思量的。本书作者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全书分为 20 篇,从细胞的发现史讲起,

对细胞的外观、细胞的组成、细胞的成长与分化、形形色色的细胞、克隆细胞、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以及肿瘤

细胞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重在让读者获得有关细胞知识的全貌,而非面面俱到。本书最后对显微镜的发

现史也做了简要介绍。因为,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从头至尾都离不开显微镜这一利器。

其次,作者文笔简练优美,生动活泼。对于科普图书来说,知识是客观的,但如何表述却是主观的,这非

常考验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本书作者虽然是生物学科班出身,但很好地避免了 B______________。讲述时

生.动.活.泼.了.语.言.。

最后,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图书采用精装,印制精美,文中辅以 C______________,使读者在

轻松的阅读中仿佛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19.文中加点字“生动活泼了语言”,有人说这样的表达不合逻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

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

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直到七月下

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

______________。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

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

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就会在不

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20.文中加点的“由”与下列成语中的“由”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由浅入深 B.身不由己 C.必由之路 D.始末原由

21.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在文中画横线处续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语言生动,不超过 50

字。(4 分)

22.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修辞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典礼现场突遇大雨,为了让学生们少淋雨,校长付子堂把原本准备的 3500 字致辞内容

浓缩成了一句话:“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他补充说,“这本来是我典礼致辞的标题,全文阐

释请参照稍后学校官微的推送。”致辞全程只用了 15 秒钟,但这份致辞却被同学们评论为最打动人心的致辞。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5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1-9 题,34 分)

1.C【解析】A 项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说法错误,B 项“不是说理”错误。D.“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

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说法错误。C 项正确。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材料二泛指所有说理。故“二

者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2.D【解析】“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说法错误。

3.D【解析】“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说法

错误。

4.B【解析】“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错误,应

该是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5.说理者的言辞存在逻辑谬误。与员工存在雇佣关系的是公司,而非说理者个人。说理者作为高管,有责

任了解员工个人情况,毕竟管理的核心是管人而非管事。逻辑谬误使得她的说理大打折扣。

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她的这番“霸总”言辞给人不讲理、冷漠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

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说理者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冷漠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

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6.B【解析】A.生活的贫穷给底层人带来的无尽的苦恼错误。贫穷不是苦恼的根本原因,约纳的苦恼在于无

人倾听。C.大车店的青年人表现同那些乘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他也是冷漠的。D.情节暗寓着约纳的

“苦恼”得到了缓解,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上还是存有温情的错误,更体现了社会的冷漠。

7.D【解析】全知视角叙事错误。

8.难以摆脱苦恼痛苦。有人可以倾诉时候,暂时淡忘苦恼。无人可以倾诉时候,又感到不安痛苦孤独。倾

诉得不到回应,内心失望,渴望一吐为快。倾诉时遭人辱骂只能自我解嘲。

暂时获得内心满足。对着马讲出了内心的丧子之痛,抒发伤心之情,得到马儿回应,情绪平静。

(共 4 分,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或:向军人倾诉时,他内心痛苦不安,多次欲言又止。

向三个年轻人倾诉时,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他开始自嘲,但未及说完很快陷入更大的不安与痛苦之中。

向年轻车夫倾诉时,他内心感到无奈,渴望一吐为快。

向马倾诉时,他内心满足,讲得入了迷。

(共 4 分,每点 1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9.人物情感类似。都渴望向人们倾诉苦恼,希望通过倾诉获得哪怕一丝一毫的同情和安慰。

社会环境类似。都处于社会底层,得不到周围人的尊重,都受到人们责骂和嘲笑。

故事情节类似。过着艰难贫苦的生活,接二连三地遭遇人生变故,身心受到双重打击。

主题思想类似。揭露等级社会的麻木,世态炎凉,底层人的苦难生活和心灵痛苦。

(共 6 分,每点 2 分,任选三点即可得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0-17 题,36 分)

10.BEH【解析】“责难于君”状语后置不能断,排除 A。“恐无以+动词+宾语”,排除 CD,“悉意”是“全心

全意”,排除 F;G 处动词“辅朕”动宾不能断,H 处断句。

11.B【解析】致仕的意思是辞去官职,即退休。致仕与视事意思不同。

12.B【解析】A.对皇帝称道王安石,错误。(对人们,不是对皇帝)C.韩琦没有上奏书,是入朝对答。D.王

安石认为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不值得效仿错)

13.(1)我曾经与王安石一同担任地方长官(共事),看到他不肯承认自己的短处,刚愎自用,所做的事情迂

远而不合时宜。

(领:担任。自用:刚愎自用。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2)你一定想要离开的话,我今天已经下旨(同意)了。但是你离开之后,还有谁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呢?

(去:离开。属:托付。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14.面对国用不足的问题,一个主张理财富国,一个反对理财富国。王安石主张将财富集中到国家,解决国用

不足。司马光不同意将财富从百姓手中转移到官府,认为可以用节约用度的方式解决国用不足。

(共 4 分,答出分歧 2 分,分析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5.B【解析】B 项,“对再次出现盛世升平、百官朝天景象的无望”分析错误。由“百僚何日更朝天”可知,

旧臣们仓皇失主,无所依赖,但他们仍然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朝廷的期盼,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看到百官

朝天的景象,国家恢复往日的安定与繁荣。“何日”并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无望和疑问,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期

盼和渴望。

16.文本一是诗歌,注重意象选择、意境营造,多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间接抒情,表意含

蓄。

文本二是小说,注重刻画形象、设计情节,通过对人物神态、心理等描写直接抒发情感,直白强烈。

(共 6 分,每点 3 分,点明文体 1 分,文体特点 2 分。)

17.(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清酒斗十千/有酒盈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18-22 题,20 分)

18.图书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学者写科普枯燥乏味的现象

大量关于生物学的插图

(共 6 分,每空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超字数扣 1 分。)

19.看法一:符合逻辑。“生动活泼”是形容词可以活用为使动用法,理解为“使语言生动活泼”,强调了作者

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从这个角度理解符合逻辑。

看法二:不合逻辑。“生动活泼”是形容词,不能加宾语“语言”,不合语法。应为“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这

个角度理解不符合逻辑。

(共 4 分,答案包含原因和分析即可得分。)

20.B【解析】文中加点的“由”,动词,任凭、听凭。A.“由”,介词,从。B.“由”,动词,听凭。C.“由”,

动词,经过。D.“由”,名词,原由、缘故。故选 B。

21.【示例】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不经意间的惊喜让我动容,这些草儿也生长在我

心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