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稳派上进2025届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24-09-10·12页·1.1 M

绝密启用前

语文试卷

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 700 余年,全长约 7.8 千米,是“世界上

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条纵贯南北、穿越

古今的城市中轴线,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发展史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提出“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

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在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曹操营造的邺城,出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沿

线建筑已经具有礼仪性与等级性。东晋建康城中轴线进一步升华,以西南牛首山两个山峰为“天阙”,将城

市中轴与自然相融,相映成趣。北魏平城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打造都城,形成以朝堂宫区、中阳门为轴

线的中轴线规制。唐朝人对都城中轴线的礼制作用已经形成清晰的认知,但面对地理环境约束时,并不强

求中轴对称。其理念播散影响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城市营建,到了北宋东京,御街同时具有中轴线和宫廷

广场性质,宽达 300 米。元大都作为一座全新规划的都城,拥有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和规整的结构布局,严

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时光流转,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为我国 2024 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

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

(摘编自周冉《漫步中轴线》)

材料二:

虽然《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历朝历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其中的营城制度,直到元代

这样的规制才被用于实践。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是历代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城市规划

史的重要篇章。中轴线并不是简单的南北道路相通,而是城市空间按照仪礼制度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在

营城制度之下,反映的是诸多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中和”“尊卑”“阴阳“等关系给这条城市轴线注入了

深厚的文化内涵。

《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可见“择中立宫”的观

念一直贯穿礼制社会的发展。《中庸》曾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

与“和”实质上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可将两者拆分来进行解读。“中”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于方位的描

述,广义上则代表一种思辨的态度,表达的是一种平衡与稳定;“和”是统一矛盾后达到和谐的境界。在

城市的规划中,以中轴线作为全城核心的骨架,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在城市中的体现。

在传统中,人们需要通过对环境中阴阳五行的平衡来达到安定的效果,因此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阴

阳五行的理论也得到了应用。东方青龙属木,象征生机与活力,西方白虎属金,代表杀伐之神,象征着威

武和军队,有“左文右武”之说。北京内城以正阳门为中,左为崇文门,右为宣武门;宫城内左为文华

殿,右为武英殿,均是“文武”“阴阳”象征的体现。紫禁城内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取“象天法

地”之意。

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

然承袭历史。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

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

却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

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

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中轴线的空间距离也由元大都时的不足 4 千米,到今

天的 7.8 千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中轴线北延至燕山山脉、南延至北京大兴机场,从古城中心向新城两

端生长,象征着从过去向未来的更迭与延续。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大略地说,凸字形的

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

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毫无疑问,北京中轴线已经逐渐成为北京的新

标志。王世仁先生在 2000 年提出保护中轴线和复建永定门。为了完善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2004 年永定

门复建工程开始,2012 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 年北京市政府全面开启

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北京中轴线建设历程最长、规划理念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延伸与现代

城市相融共生,具有匠心独运的空间艺术特色,这是西方城市中轴线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马全宝、李宇嘉《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空间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京中轴线历时久远,并非一时一朝建成,始建于元代,明清乃至近现代又不断地完善。

B.“以中为尊”的筑城理念虽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因连年征战而难以实现。

C.“阴阳”“中和”等理念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给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D.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在今天大多丧失了原本的功能,更多显现出文化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发展史的一个载体,凸显了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特征。

B 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出现在邺城,其沿线建筑兼具礼仪与等级的象征意味。

C.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重要轴线,对形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D.出于完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考虑,王世仁提出保护中轴线的倡议并付诸实践。

3.下列对于材料的论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使用了“700 余年”“约 7.8 千米”“300 米”等数据,这种数据统计的方法,增强了内容的可信

度和说服力。

B.材料一引用《周礼考工记》中“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为后文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建设提

供了理论依据。

C.材料二引用《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并加以分析,是为了阐明古代

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D.材料二第四段使用“大部分”“略有”“几乎”等词语,虽然表意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体现

了论述语言的严谨性。

4.材料一第二段为什么列举三国邺城、东晋建康城、北魏平城、北宋东京的营建情况?请结合材料一简

要分析。(4 分)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北京中轴线具有的重要价值。(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水袖

徐向林

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

四起。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作为地方小剧种的阜剧市场萎缩,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被称为“阜

剧皇后”的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了。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只要舞动

起来,剧中人或悲或喜、或惊或怒、或娇或羞、或憨或痴的表情,人们都可以从水袖上看出来。

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筱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

格,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通过她的考核,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他多次

劝筱兰芳降低收徒标准,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

一句话,噎住了王团长。

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给阜剧团拨了三百万元经

费,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

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也就是说,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

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

个,分别拜阜剧团的青衣、花旦、刀马旦名角为师,留下来的都会获得阜剧团的正式编制。筱兰芳作为青

衣名角,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

筱兰芳大略翻了翻学员的资料,说:“看来我这次不收徒弟不行了。”

王团长笑道:“筱老师,现在表面上看是四选一,但这四个学员是我从戏曲学院四百多个毕业生中挑

选出来的,实际上是四百选一,一定会让你称心如意的。”

“既然这样,那就在明天的舞台上见分晓吧。”筱兰芳说出这句话时,王团长长出了口气,悬着的心终

于放下了。

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

“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

筱兰芳听后沉默不语。

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一出场,她

们就把水袖的甩、掸、拨、勾、挑、抖、打、扬等功夫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

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

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几号学员了?”

“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

“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

料。

“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

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

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没被筱兰芳选中。”

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却被省淮剧团作为重点人才引进,找到了

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得全省戏剧表演最

高奖“幽兰奖”。

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不但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还是此次大赛的

主评委之一,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

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还有的说得更难

听,说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

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

筱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一次排练过后,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不料房门被轻轻推开,走进

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一

出道就获大奖。”

“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

“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

“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

“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指、腕、肘、肩不够协调和统

一,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也许你就永远吃不

上这碗饭了。”

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教她的右臂上,并且说

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说这话

时,她心里虚虚的。

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

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睛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

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

“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

住地溢出了泪花。

(选自《小说选刊》,2024 年第 6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致使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B.“袖舞是筱兰

芳的绝活儿”,说明筱兰芳除了水袖表演外,其他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C.为了排出高质量的新戏,传承

发展好阜剧文脉,筱兰芳在王团长的动员下答应收徒。D.筱兰芳的徒弟“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

花”,流露出了徒弟未能获奖的委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节奏鲜明,连续的动词组合具有动态感,使人直

观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B.“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筱兰芳的水袖以人的特性,突出筱

兰芳水袖舞得绝妙。

C.“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一句中,“戏比天大”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意识,“怎能随便降标

准呢?”用反问语气增强了情感浓度。

D.“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从侧面表现出四个学员行云流水般的面试

表演,印证了上文“百里挑一”的说法。

8.小说提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这一重要课题。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4 分)

9.文末画线句子写道:“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筱兰芳身上有怎样的“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

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

私斗;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苏子曰: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

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

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敦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

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夫尧、舜、禹、汤,世主之父师也;谏臣弼士,世主之药石也;恭敬慈俭,勤劳忧畏,世主之绳约

也。今使世主日临父师而亲药石,履绳约,非其所乐也。故为商鞅之术者,必先鄙尧笑舜而陋禹也,曰:

“所谓贤主者,专以天下适已而已。”此世主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

用商鞅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然而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

(节选自苏轼《论商鞅》)

材料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商鞅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无

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

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

孰谓秦之法密,能胜天下也?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苦,而天子之

权,倒持于掾史。

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

奸。闰位之主,窃非分而寐寝不安,籍是以箝天下,而为天下之所箝,固其宜也。受天命,正万邦,德足

以威而无疚媿者,勿效尔为也。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何也法定于一王狱吏无能移

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吞舟漏网A 而不敢B 再触梁笱C 何也D 法定于一E 王F 狱吏无能G 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倾,使……倾覆,与《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用法不相同。

B.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思相同。

C.“见疾于民”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D.“喻”意为“明白”,与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中的“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班固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更法令,改变土地制度,仍坚持以农业为根本,秦国实力得以增强。

B.苏轼认为,秦国富强得益于商鞅变法、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等说法,并不可信。

C.苏轼指出,圣君明主应师法尧、舜、禹、汤,察纳谏言,做到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忧心国事,懂得

敬畏。

D.王夫之相信人性本善,众怒难犯,反对法律条文巨细靡遗,认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宽严相济。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而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4 分)

(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4 分)

14.苏轼认为,“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学者耻言商鞅”和“世主独甘心焉”的

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

李白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注】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

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

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

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1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房日晰认为,李白的诗歌“具有超人的恢宏气度”“竭力追求自然本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用典”为文人常用手法,现代音乐教育家吴梅“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吊”中的“青衫”就化

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古之君子谨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小”也会

酿成大的祸患。

(3)“杏花”是春天的使者,也是诗人寄托情思的载体。唐宋诗人常用这一意象来抒情达意,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我想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甲)。

北京的地界儿,多古树。它们有机分布在各自的地盘。每一株,都俨然一位镇守边关的老将军。拥

有 3000.多年建城史和 800 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在它 16410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着约 4 万

余棵古树,可谓地球上古树最多,分布密度最广的城市之一。北京古树伴随古都古城的纵深发展,年

轮不断增扩,其古韵便渐渐从内到外生发出来。

古树的落地生根,仿佛接受了上天的旨意与安排,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无可比拟。古树汲天地精华,

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

北京的古树大多植于辽金时期至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两朝。眼下,它们都是有“身份证”

的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气都很大, A :有的古树曾被古代皇帝御封;有的古树因为

外形独特或拥有一段美丽浪漫的传说而得名;有的古树在有名之后,人们再度完善和丰富了其传说,使古

树的气场更强大

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它们巨大的树冠能

够遮蔽阳光直射,降低气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北京古树的存在,不可或缺。古树与古都相伴,古都与古树相拥偌大的北京倘若没有了古树的装点与

陪伴,确是少了些古意。古树无可替代。它的根( 乙 ),就要在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上千年,这壮

举算得上伟大了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北京的每一棵古树都活出了各自的气韵与风度。如果它们长有一张老北京人的嘴

巴,一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北京故事。

北京现存的古树,借盛世之光,国家之兴,棵棵都精神矍铄, B 。

18.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本文第四段中“身份证”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与“五四”文学传统不同,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

D.要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4 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2.本文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苏东坡频遭贬谪,在被贬期间、官职卑微,生活困苦,但他最终调整心态,接受现实,逐渐释放了内

心的痛苦和不满,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在诗词创作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18 岁的中国攀岩运动员骆知鹭,经历过比赛失手,遇到过状态起伏,却坚持步履不停、目光向前,在

训练时经常和自己较劲,终于拿到了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入场券”。

“与自己和解”“和自己较劲”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

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可知,选项将“青铜文明极盛期”替换为“封建”时期。

2.【答案】D

【解析】“王世仁提出保护中轴线的倡议并付诸实践”曲解文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完善北京中轴

线南起点的考虑只是永定门复建工程开始的目的;另外,“王世仁……付诸实践”一说,文中并未指明。

3.【答案】C

【解析】“是为了阐明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错误,材料二中这一引用是为了说明儒

家思想中的“中”与“和”如何体现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即城市规划如何受到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而不是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产生的影响。

4.【答案】作为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通过

“中轴线”的变迁,强调北京中轴线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展现了

“以中为尊”的理念在城市营建上的运用和完善过程,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每点分,任答两点、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营城制度及传统礼制思想的集中体现。承载了历史信息,北京中

轴线记录了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体现了北京历史的更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北京的

新标志,具有申遗的价值,可以给予新的城市建设以有益启示。(每点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解析】项,“致使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选项因果倒置。项,“其他

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理解缺乏依据。项,徒弟流泪流露的是对筱兰芳的感谢和敬佩。

7.【答案】B

【解析】“运用比拟手法”错误,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袖子”比喻为“脸”。

8.【答案】筱兰芳的言行启示我们,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德艺双馨的引路人。市里、剧团的做法启示

我们,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引领,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演员选拔、训练等内容启示我们,非遗

的传承发展需要品学兼优、热爱非遗的青年人才。(每点 2 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演技精湛,教导有方。小说开头对筱兰芳舞台动作的描写、观众的反应、获奖情况的交代

等,都表现出她作为阜剧演员,技艺精湛;小说写筱兰芳如何调教徒弟的右臂,表明她教导有方。坚持

原则,顾全大局。筱兰芳选徒弟标准严格,竞赛评审中对自己的徒弟不偏私,都说明她坚持原则;为了阜

剧文脉的传承发展,筱兰芳决定收徒,这是顾全大局的体现。爱惜人才,为他人着想。选择三号学员做

徒弟,向省淮剧团推荐二号学员,是她心地善良、爱惜人才的体现。(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答案】CDF(每处 1 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何也?法定于一王,狱吏无能移也。“何也”是一个问

句,其前其后都需要停顿。“法定于一王”是一个完整的表述,表示法律是由统一的王权制定的,其后需

要断句。

11.【答案】A

【解析】A 项,“倾”和“斗”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两个“微”都意为“没有”。

项,“见疾于民”中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中的“见”表示对自己怎么样。项,三个“喻”

都意为“明白,知晓”。

12.【答案】D

【解析】材料三最后一段中的“宽斯严”不能理解为“宽严相济”,应理解为“法令宽缓就便于严格执

行”。

13.【答案】(1)这样却始终不觉悟(的原因),是喜欢他们的话好听并对自己有利,却忘了祸殃的残酷猛

烈啊。(“悟”分,觉悟,醒悟;“乐”分,喜欢,感到快乐,享受;“美便”分,好听并对自己

有利,或译为“美妙,便利”;句意分)

(2)如果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怎能不把这(商鞅的法术)当作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苟”分,如果;“逸豫”分,安乐;“恶”分,怎么;句意分)

14.【答案】(1)“学者耻言商鞅”的原因:商鞅法令的施行破坏了旧有的制度,致使社会秩序失范,贫

富悬殊;商鞅法令的施行致使王权旁落,贿赂风行,官吏相互勾结、贪赃枉法。(答出一点分,两点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国君可以借此一劳永逸,消除歧见,挣脱束缚,专事享乐。(2 分,意思

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由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

域,而弱者丧社稷”概括得出;由材料三第二段“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

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和材料三第三段“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

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概括得出。

(2)由材料三第一段“无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

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概括得

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破坏井田,开辟田间的通道,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即使不是

古代的方法,但仍以致力于农业根本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雄霸诸侯。但周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诸侯

国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强大的国家兼吞

州县,而弱小的丧失了社稷。

材料二:

商鞅被秦国重用,变更旧法,制定新令,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非常喜悦,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

捡,山林中没有盗贼,百姓富足,勇于为国家作战,怯于为个人争斗;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

公,诸侯都来祝贺。

苏子说:这都是战国时期到处游说的策士们的邪说诡论,而司马迁不明大道,拿过来作为史实。从汉

代以来,学者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唯独当国君的人觉得称心如意,他们都表面回避提及他的名号,而暗

地里采纳他的做法,严重的则表面和实质都尊崇效法,希望能够成功,这是司马迁的罪过。

秦国本来就是天下的强国,而且秦孝公也是有远大志向的君主,修治他的政教刑律十年,不被音乐、

美女、田猎、游乐一类的事情败坏。即使没有商鞅,有不富强的道理吗!秦国富强的原因,是秦孝公注重

农业生产、尽力耕作的结果,而不是商鞅严刑峻法的功效。秦国后来被百姓痛恨,像看待豺虎毒药一样,

最后一个人带头造反,而子孙荡灭无遗的原因,其实是商鞅使它那样的。

尧、舜、禹、汤,好比是当国君之人的前辈老师;直言规劝以匡正国君过失的臣下,好比是医药和石

针;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劳苦,忧心国事,懂得敬畏,是国君的行为规范。现在让国君每天面对老师、亲

近医药和石针,行动遵守规范,不是他们所喜欢的事。所以推行商鞅法术的人,一定先鄙视尧,嘲笑舜,

认为禹浅陋,说:“所说的贤明君主,只不过专门让天下适合自己罢了。”这是世上当国君的人称心快意而

不觉悟的原因。

用商鞅的法术使国家破败、家族灭亡的人,都是这样。这样却始终不觉悟(的原因),是喜欢他们的

话好听并对自己有利,却忘了祸殃的残酷猛烈啊。

材料三: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的善良心地,而众怒不能违犯,众怨不能听之任之,也是容易明白的了。商鞅的

言论,为什么到今天仍然没有销声匿迹呢?没有别的,商鞅的法术,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君王就

可以消除不同的意见建议,摆脱束缚,那么即使眼睛会因阅览法律条文、典章制度而受累,但沉溺于酒

色、纵情玩乐,可以长久安享而不断绝。如果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怎能不把这(商鞅的法

术)当作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谁说秦的严密法令,能够宰制天下呢?法令越严密,官吏的权力就越大;被法令处死的人越多,贿赂

就越发畅行。人们想方设法来掩饰罪行以避免落入法网,而天子的权力,就旁落到属官手中了。

在这方面设置死刑,在那方面设置轻刑,法令比牛毛还要细密而繁多,并且不同地方、不同类别的法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