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 1 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鬻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
A. 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 中原文化辐射四方
C. 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2.《左传》记载,卫国小宗州吁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鲁隐公询问臣子: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
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当时
A. 礼崩乐坏造成小宗势强 B. 天子政治权威遭到挑战
C. 敬德保民思想得到认可 D. 血缘政治影响不断减弱
3. 据《史记》记述,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后,便下令对大批从军归来的“军吏卒”赐爵、赐
田宅,即“法以有功劳行田宅”。这反映出汉初
A. 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B. 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
C.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 稳定政权与恢复生产并举
4. 根据文献记载,宋朝商税的征收有严格的审计制度、明确的审计报告格式,朝廷派遣专人到地方考核,发现
亏失,要对亏失的物品、数额、时间予以明确记载,并向户部禀明,对审计出亏失的官吏予以奖赏。这一制
度
A. 反映了宋代严格的抑商政策 B. 体现了商税对宋朝的重要作用
C. 提高了地方税款的征收效率 D. 进一步加剧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5. 明朝每十年一修的黄册(户籍册)要以省为单位上报到南京后湖,表 1 为官方规定的“黄册到湖期限”(部分)。
表 1
上报地 送达南京时限 上报地 送达南京时限
浙江 20 日 辽东 85 日
山东 40 日 湖广 90 日
福建 65 日 陕西 105 日
广西 90 日 四川 150 日
作为直接证据,上表可用于研究明代
A. 各地农民起义的原因 B. 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
C. 驿传制度运转的表现 D. 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6.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包括三个项目:“鸦片烟价”即赔付清政府销毁的英国鸦片;“商欠”则是
指广州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行商所欠英国商人的债款:“水陆军费”乃是英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军费
勒索。这
A. 揭示了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 B. 印证了中英贸易失衡的必然结果
C. 表明发动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 D. 解释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7. 近代某时期,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现闻我国军阀及二三奸人阴谋卖国,示
意退让,(山) 东人闻之,异常愤激……东人死丧无日,急何能择,誓死力争,义不反顾。”该电在国内获得
广泛响应。这说明当时
A. 济南惨案激起国民愤怒 B. 军阀间混战引发社会动乱
C. 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 清廷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8. 抗战爆发后,史学家钱穆说, 甲午一役之胜败,仅为中日两邦开始斗争之第一幕,故绝不当竟目日本为胜者,
中国为败者。故凡一历史事件,莫不有其相当之持续性,而其间复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者,乃此历史大流
之主潮; 消极者,乃此历史大流之漩淤,更有泡沫浪花。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深远影响 B. 日本侵华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C. 中国抗战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D. 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9. 某学者在论著中援引统计数据说:“(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每增加一个非农人口,国家一年要安排 50
0 斤贸易粮,才能保证其口粮和各项副食品用粮的需要。”据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 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 B. 商品贸易与新中国的外交
C. 三线建设与工业布局 D. 计划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
10. 表 2 为 1982—1985 年安徽东风机械厂开办的补习班情况统计表。补习班的开办
表 2
班数
时间 学习班名称 学习形式 学员人数(人) 结业人数(人)
(个)
1982.10--1983.05 初中文化补习班 脱产 1 46 42
1983.06—1983.12 初中文化补习班 脱产 1 44 36
1984.01—1984.10 初中文化补习班 脱产 1 21 16
1985.01—1985.07 磨、铣工技术补习班 脱产 2 26 26
1985.06—1985.08 电工技术补习班 脱产 1 10 8
1985.07—1985.08 车工技术补习班 脱产 1 14 14
合计 7 161 142
A. 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C. 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D. 践行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1. 图 2 为公元前 5000 一前 1000 年北非与中非的“细石器”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布图。
据上图推断,当时的北非与中非
A. 人们逐渐过上定居生活 B. 石器加工工艺领先世界
C. 城邦国家已经大量出现 D. 各区域文明间交流频繁
12. 有学者记述,“(欧洲中世纪)最早出现在中亚的水磨被安装在罗马用于研磨小麦,而拉丁基督教徒改进和建造
了更多的风磨和水磨,使原来利用人力或畜力完成的工作现在能够通过机械手段来完成”。这
A. 描绘了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形态 B. 表明当时已出现大规模的技术革新
C. 为研究中世纪提供了新的视角 D. 说明基督教控制了中古西欧的经济
13. 某时期,对数字抱有新兴趣的欧洲学者在书写历史时发现:各民族的纪年方法并不一致,例如,中国的年号纪
年体系,如何与欧洲纪年体系等同起来? 此外,玛雅人、埃及人记载的历史似乎比《圣经》记载的人类历史
古老得多。这类欧洲学者最可能是
A. 云游埃及的古希腊史家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教士
C. 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家 D.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14. 从 18 世纪 80 年代末到 19 世纪中期,巴黎的主流社交形式,从封建贵族热衷的小型的、私人聚会性质的沙龙
转向了更能体现一个全新社会的具有分散性、公共性与专业性的交往方式。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 重构了欧洲政治文化 B. 确立了新制度的框架
C.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D. 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
15. 19 世纪 90 年代初,伊朗爆发了反对政府赋予英国公司烟草专卖权的抗议运动。以大不里士为中心的人民群众,
开展了罢市和禁止吸烟运动。最终,政府被迫取消了与英国的相关协议。这表明伊朗
A.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资产阶级政府比较软弱
C. 反英斗争形式多样 D. 立宪革命拥有群众基础
16. 图 3 为苏联招贴画《奔向共产主义——沿着列宁开辟的道路》,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
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该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建立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B.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D.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唐定鼎长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秦、
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 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因此蜀道交通
通畅与否,事关国家命脉。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蜀道交通管理也纳入朝廷管理权限。蜀道
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唐文宗开成四年(839 年),兴元尹兼山南西道节度
使归融再次整修斜谷道,这次整修规模很大,仅在散关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间就修建了十五个馆驿。
——摘编自马强《论唐宋时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材料二 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官道,唐宋时期沿途设有驿站,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
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在米仓道的交通建设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
成分越来越多,如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小新场同治年间(1862—1874 年) 乡绅佘凤林发财后捐资独立修
建的独善桥。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咸丰十年(1860 年)在原巴峪关(或曰“卡门”)
修复两道关隘,即著名的官仓坪,由川陕巡司交叉把关,既据之课收往来商旅之契税,亦兼收维持治安
之效。清代在通江县设盐茶道,专事盐茶税的征收。虽然历史上米仓道网络沿线没有大型经济都会,但那
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
——摘编自李久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米仓道交通及作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重视蜀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蜀道米仓道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 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811 年一首流行于英国的诗歌:卢德(工人领袖) 的怒火只焚烧宽机和支付低工资的机件,这些捣乱的机器应
该处死。这是全行业一致的意见,卢德不怕任何人反抗,他是命令的总执行官。有人说卢德无法无天,但他为什么不
片刻细想,正是那可鄙的过重负担,造成这不幸的局面……直到古老的工资伴随完善的产品,再由习惯和法律来树建,
艰苦的斗争于是过去,行业的光荣又重现再不能抢夺工人的饭碗。
——摘编自[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材料二 1900 年 3 月河北保定沿街告示:洋鬼挟来邪说……彼等横施强暴,无所不用其极,致使清官廉吏,腐化堕落,
饕餮之徒,尽为奴仆。故修铁路、架电报,制造洋枪洋炮;机器工艺,尤为其乖戾之天性所好,奉机车、气球、电灯
为上品。洋人虽出入乘轿,与其身份大相径庭……义和拳焚烧洋楼,修复庙宇,尽毁洋货,斩尽妖魔,端正教化,尊
圣崇贤,使圣哲之教光大发扬。天意既定,扫除立行,三年之内,大功告成。……惟太平之世,指日可待,即在癸卯
之年 (1903 年)。
——摘编自[日]佐原笃介等《拳乱纪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人对待工业文明的做法,并简析其历史原因。(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6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图 4 马骥《翻身年书介绍之四参军保田》(创作于 1947—1948 年)
——摘自岳圆《〈东北日报〉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漫画的图像叙事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歌谣、漫画等简单明了且生动活泼,成为宣传动员
的极佳手段。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利用好图画、唱歌等受群众欢迎的、活泼的宣传方式,才能更好地动员
群众。
——摘编自张闻天《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
(1) 某美术馆拟举办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以材料一中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
所学知识为该画作写一段简介。(6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宣传画创作的历史背景。(4 分)
(3)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传画的史料价值。(4 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学者将古今“世界史”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 3
类型 主要代表 简要解释
希罗多德的《历史》、伏尔通过综合不同时代的历史事实,使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
类型一 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展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它致力于揭示历史进程中的
精神》 文化和社会变迁, 反映人类历史的广泛连续性
专注于政治军事中心, 主要叙述与罗马帝国及西欧国家相关
波里比阿的《通史》、兰克
类型二 的民族间的冲突和交往。此类型揭示了国际关系背后的世界
的《世界史》
历史发展态势, 强调国家之间力量的冲突与合作
斯 宾 格 勒 的 《 西 方 的 没从对西方中心论的挑战出发, 开创性地探索历史的宏观编纂
类型三 落 》、 汤 因 比 的 《 历 史 研模式。此类型继承并发展了对世界历史进行整体上归纳与概
究》 括的方法; 试图为理解历史进程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摘编自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选取任意一种“世界史”类型,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份论文提纲。(说明:应明确列出所
选类型; 提纲应包括论文主题、至少 3 个史实及对应史实描述,如“1. 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起点”;可选
择世界史任意年份或时代予以概括; 史实准确)(12 分)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 A
2. C
3. D
4. B
5. C
6. A
7. C
8. D
9. D
10. B
11. A
12. C
13. B
14. D
15. A
16. B
17.(1)主要原因: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加强
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2)演变特点:驿站马匹减少;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管理
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
影响: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地方与外界的联系;但也
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逐渐衰落。
18.(1)做法:破坏机器。
历史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失业和生活贫困;工人阶级的觉悟较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
导。
(2)评述: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一些人认识到工业文
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西方列强的侵略、传统文化的受到冲击等,因此对工业文明持排斥
态度,如义和团运动中对洋货和洋人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开始逐渐接受工业文
明,认识到其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如一些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民
族意识、对西方列强的态度等。
19.(1)简介:该画作创作于 1947 - 1948 年,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
行土地改革的场景。画面中,农民们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分得土地,展现出喜悦和充满希
望的神情。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2)历史背景:图 5 创作于 1950 年,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
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投入生产。图 6 创作于 1952 年,背景是全
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史料价值:宣传画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人
民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宣传和动员方式,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
反应和态度。同时,宣传画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展现当时的绘画风格和文化特色。
20.以下是选择类型三的论文提纲示例:
论文主题:从西方中心论到多元文明的历史演进
史实 1: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起点
史实描述: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欧洲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等进行了一系列航海
探险,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文化和物种交流,推动
了全球化的进程。
史实 2:工业革命——西方崛起的关键
史实描述:18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西
方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史实 3:非西方地区的反抗与发展
史实描述:19 世纪以来,非西方地区开始反抗西方的殖民统治和侵略,如印度的民族大起
义、中国的辛亥革命等。同时,一些非西方国家也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发展,如日本的
明治维新,试图追赶西方的步伐,实现国家的富强。
史实 4: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史实描述:20 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也导致了世界
格局的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
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同时也推动了亚
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史实 5:当代世界的多元化与全球化挑战
史实描述:20 世纪末以来,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关系民
主化不断推进。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
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