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25 届高三上学期 10 月阶段检测考
语 文 试 卷
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
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农书不到 30 部,包括唐代在内的前此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 70 余种。有宋一代农
书,总计九大类 255 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 5.9
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
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
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
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
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
总结、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
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
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
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
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
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
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
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
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
奠定了哲学
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
“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
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
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
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
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
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旉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
“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
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
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
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妻《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
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
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
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
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
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
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
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
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
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
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
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
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
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
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
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
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
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
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
识创新的产物。
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
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
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
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
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宋代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
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
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
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
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
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3.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
长官兼任。
B.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
三十万顷。
C.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
技书籍。
D.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
农民积极性。
4.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 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
国”。文章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
国。(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黄河古渡
和谷
莽原上艳阳朗照,幽谷里秋风萧瑟。山壑沟峁之势,渐渐趋于叶脉的形状。临近叶柄
处,显得峻峭起来。雄浑的沉积岩,在粗朴的纹饰里,形成众多姿态迥异的巨大雕像。巉崖
与蜂紫色霭岚下的山地之间,便是深居于晋陕峡谷中的黄河古渡。
站在高崖之巅而鸟瞰脚底,大河呈一个弯弓的模样儿,深深地湍流着。古渡的村落,拥
簇成船的轮廓,静静地泊在岸边。临谷底还有三里之遥,“嚯嚯”的水声已浮上我们头顶的
云天。
向导是一位老人,船夫出身。他身材瘦削,花白头发,紫褐色的脸庞,眉宇下有一双鹰
一样的眼眸。尤其是那线条分明而深邃的额头,像藏着几条默然流动着的黄河。
踏入村来,正值午饭时分。沙滩上,是花生枝蔓的浅黄。石缝里,是菜蔬叶瓣的油绿。
石板街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石头碾磙,石头磨盘,全都掩映在苍虬的
枣树下。向导老人领我们径直到了他的窑院里。石窑里,一条铺了毛毡的石板炕,占去了近
一半的地面。家具不多,却古色古香。瓷瓮瓷盆瓷罐瓷坛儿,都抹拭得乌黑发亮。
黄河,对于她身边的子孙是爱怜的。这古渡口的延水关,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关里
人家,原是靠扳船过光景的。向导老人从小就闯荡于黄河上,随父兄扳船拉纤。船夫们常从
上游买山西的瓷器、铁器,塞上的皮毛、咸盐一类货物,顺流而下。途经家门口,系船停泊
一宿,天不亮与父老妻女在岸边拭泪告辞,三五天就抵达了潼关。然后背纤而上,在奇险的
鬼路上要攀许多日子。也常有船翻人亡的祸事发生,船家寡母孤儿被暴戾的黄河遗留在这僻
苦的古渡口。摆渡于河口的木船,则是每日数趟,摆渡着晋陕之间的贸易货物,摆渡着旅人
的希冀。
尔后,河道堵塞,河水流量也小了,水上交通逐渐被公路取而代之,延水关的人就只指
望于摆渡了。码头萧条了,船夫们不得不把生活的希望寄予身后的远山莽原,爬坡去耕耘播
种,不是在水上而是在土地上点播收获,渐渐成为庄稼人了。
苦焦的生活,逼使延水关人奋起。自一九二七年陕北闹红的日子,船夫们就组织起农
会,闹开翻身了。战争年月里,奔赴延安的青年从这里渡黄河而走向光明。小小的延水关,
是红色的驿站,是母亲延安伸出的手掌。古渡的船夫之子,曾有七十多人参加了革命。
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到了晋绥参加革命,家里他撑着,一直在地方上干事。胡宗南
进犯边区,他领着乡亲们过河去,背上婆姨,一手挽一个猴娃娃,踩在风浪里。那阵年轻,
血气方刚,水性又极好。划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可以平躺在筏子上,任激流送飘数十里。后
来,他做过公社书记,再后因故又回到黄河上扳船背纤,前两年才恢复工作做公社一般干
部。二十年间,虽饱经沧桑,但如今公社的事,他还是敢说敢管,一股黄河所给予他的船夫
的倔性子。
吃罢午饭,我们便去乘船渡河。河湾的岭崖下,泊着一只木船,浪花在“啪啪”地拍打
着石岸。稍时,四个年轻船夫吆喝着赶来了。秋里的黄河滩,在这午后时分,闷热得像是伏
天。无怪,年轻船夫还是赤脚片子,光着黝黑发亮的背脊。船夫中间,唯有一个戴眼镜的后
生着件短衫,戴着手表,文气得很。久已等候在渡口的几位旅人,背着沉重的麻包,表情坦
然。他们
每人付过一元钱,爬入船中了。
扳船的后生们,操起了木桨。向导老人这才在船沿上敲了几下烟锅,解开缆绳,跳入水
中。他背靠着船帮,弓下瘦削的身子,似乎是毫不费劲地一扛,船动了。只见他忽地纵身一
跃,跳上船来,操起了大舵。船临入河心,扳船水手的号子像由远而近传来似的,愈来愈响
愈有力了。呐喊声直扑彼岸的石壁,被猛地弹了回来,回寰于河谷之间。
船到河面正中,是一排一排几丈高的大浪。船缓缓地被托上波峰,又呼地跌入波谷。狰
狞的漩涡,奇诡的弧圈,挑逗着每一个企望彼岸的人。这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巨浪,使得我们
这些来领略黄河气度的旅人丢魂失魄了。但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
定。扳船水手大醉酩酊似的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在桨柄上,时而直立起来,又用脚蹬住船
沿,得以与船身形成平面。划呀,划呀,一种与命运死死咬住而奋力拼搏的气概。黝黑背脊
的后生,呐喊里有深沉的冲击力。戴眼镜的后生却是沙哑的嘶鸣,一种挣扎着向前冲刺的嗥
叫。掌舵的向导老人则神态自若,用鹰一样的眼眸注视着水的流势。
号子声低了,船靠岸了。原来只是三分钟光景,却似乎是漫长一生的旅程。此刻,秋阳
又这般艳丽。
向导老人问道:“这该认得黄河了吧?”是的,这下算懂得了。我以前虽观瞻过吴堡佳
县的黄河气势,也领略过壶口禹门的黄河雄姿,可心脉与黄河的旋律合拍,有感情大波的冲
动,这还是第一遭呢!是的,黄河失掉了如此狂暴的性格,就不是黄河了。
入夜,我们在向导老人家拉话,那位戴眼镜的后生来了,说一起去河滩上散散步。这后
生,还真有点书生的浪漫气。我们拿着手电筒,向沙滩徜徉而去。
叙谈起来,知道他年方二十,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学,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如今兄弟几
个,种着后山几道岭的山地,收成还可以,弄了这只船,抽空摆渡来往行人。日子是苦些,
但挺有意思。他喜欢诗,常给县文化馆的《山花》投稿。想他那扳船的神态,是有一种生活
毅力的。
好宽的沙滩哟,泛着亮白的雾一样的清光,一弯小船似的新月正划桨在夜天云海。黄河
在幽暗的崖下湍流,黑色里有千万种吟咏的声音,汇结成一河巨响。秋的黄河,夜的沙滩,
给人神秘的向往、多情的遐思和激情的探求!
步回灯火点点的村中,年轻后生带我们到隔壁去休息。敲门声中,见新月已划过崖巅,
河谷黯淡下来。开门的是位老人。他是向导老人的那位哥哥,古渡口的革命元老。早年在晋
绥当过县委书记,做过党的理论工作,后来回到故乡,已有几十个年头了。他谈起古文化与
生命学,使我们折服。在这僻远的角落,竟有如此博学而久历世故的布衣老人,确是令人惊
叹。
枕着黄河的涛声,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父亲们,我们一代一代的船夫们,经历着
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在韧性地、拼力地划着桨,划呀,划呀,向着一个伟大的彼岸。这是一
篇多么好的有关黄河的诗文啊!
这一夜我失眠了。耳边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一更更,直到雄鸡啼唱,窗户发白。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记于陕北延水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抓住“石多”来写村落,如石板街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等,以此
凸显了村落的鲜明特点。
B.延水关码头长盛不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人们通过这个码头上山西,走潼关,
运送货物,维特生计。
C.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参加了革命,而他却在家里撑着。不同的道路选择,体现了两人
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
D.船到河中,大浪汹涌,惊险万分,“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
钟,但是却有漫长一生的感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两处以“鹰一样的眼眸”描写向导老人,和《祝福》中多次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描写
一样,都做到了以形写神。
B.文章通过“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时而直立”“用脚蹬住船沿”等动作描写,展现
了年轻船夫的力量之美。
C.“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的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烘托了人物
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
D.文章题目为“黄河古渡”,但是描写的重点却是生活于黄河古渡的人,描写黄河古渡旨在
对写人起到衬托作用。
8.文章末尾说“这一夜我失眠了”,请联系全文,分析“我”失眠的原因。(4 分)
9. 文章描写了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请概述他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他对塑造黄河船夫群体形
象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也,若可离,则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
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足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循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
而昏夜裸跣也。
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
操?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颜渊不以夜浴改容;勾践
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缺耕于坰野,夫如之敬不亏。斯皆慎子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
之不见而
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
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悖于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
鬼神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
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节选自《刘子卷二》)
材料二: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
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
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惰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
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
之,以戏夫人曰:“非也。”夫人酌觞,再拜贺公。公曰:“子何以贺寡人?”夫人曰:“始
妾独以卫为有蘧伯玉尔,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妾是
以贺。”公惊曰:“善哉!”遂语夫人其实焉君子谓卫夫人明于知人道夫可欺而不可罔者其
明智乎!《诗》云:“我闻其声,不见其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卷三》)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遂语 A 夫人其实焉 B 君子 C 谓卫夫人明 D 于知人道 E 夫可欺而不可 F 罔者 G 其明智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亏,减少,欠缺,和《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意思不相
同。
B.隐,隐蔽,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中的“隐”意思不相同。
C.何以,凭借什么,宾语前置,和《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谁与”结构相
同。
D.“不为冥冥惰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中的“为”用法和意
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颜渊不因为在晚上洗澡而改变仪容,勾践被拘于石室而没有废弃君臣之礼,冀缺耕于郊野
却依然夫妇相敬,这些人都是遵礼的典范。
B.在暗处行悖谬之事,还以为无人知道,这是自欺欺人之举。因为即使别人不知道,鬼神也
知道;即使鬼神不知道,自己也知道。
C.坚守善行可以让人们内无忧虑、外无畏惧,如孔门弟子、东平王等等;而越人、夷人却没
有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不能坚守善行。
D.卫灵夫人听了卫灵公的话后,郑重地向卫灵公表示祝贺,认为贤良大臣多是国家之福。卫
灵夫人的见解使得卫灵公惊叹称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4 分)
(2)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4 分)
14.蘧伯玉能否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请根据材料阐述理由。(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王以宁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
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
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注】王以宁: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与汉阳使君在大别山重逢,创作了这首词。鲒
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鹦鹉更谁赋: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为黄祖所杀。祢
衡曾写《鹦鹉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突兀”来形容大别山,写出了大别山的巍然耸立,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B.本是眼中的大别山依然秀丽,作者却道是大别山清秀的景色照映眼眸,写法新奇。
C.唐朝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作者称朋友为“狂客”,暗用典故,寓赞美之情。
D.阔别十年又和老友重逢,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
16.作者在词中写了两次和朋友游览大别山的情景,但心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以景托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开头
“ ”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而“ ”
一句,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出乐曲令人陶醉。
(2)中秋佳节,月明之夜,王刚远在异国他乡,孤独一人,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所描
写的那样,“ , ”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万里”极写距离之遥,以“百年”极写时间之长,两者对
举,
抒发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A 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称手机已“焊接”在
手上。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干
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
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慢性眼表疾病。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眼泪,每次眨
眼的时候,眼睑就发挥作用,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泪膜,起到保湿润滑
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眨眼频率为 15 次每分钟,以此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而在
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你,你往往就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频率。眨眼次
数一少,泪膜本身得不到补充,原本的还会被蒸发减少,结果就是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
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甲 ),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
感、眼痒、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会随着干眼程度的加重而更明显。
大多数患者的干眼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只要经过综合治疗,是可以缓解、消失
的,虽然有时在用眼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但也不需要 B ,
过于忧虑反而会加重症状。只要平常注意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保障充足的睡
眠,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干眼症状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当然,叶黄素可以适当补充;
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因而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有的人会使
用蒸汽眼罩,但切忌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眼睛。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护眼模
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习惯。
( 乙 )?干眼在各个群体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是干眼的多发群体。此外,长时
间近距离操作视频终端的群体,户外活动少、睡眠不足及需要长时间驾驶等群体患干眼症比
例较高。对于易发干眼症的群体而言,更应该注意健康用眼。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19. 把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要求:比喻贴切,上下文连贯,表达流
畅。(3 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较”与文中加点的“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这场较量似乎没有胜利者。 B.用较少的时间,办较多的事。
C.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 D.他总是锱铢必较。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1. 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网球选手郑钦文先后战胜多位世界名将,勇夺网球女单冠
军,创造了中国网球的历史。谈及成功的原因,郑钦文多次说到榜样——李娜对自己的影
响:2011 年李娜夺得大满贯女单冠军,成为第一位赢得大满贯的亚洲人,这对还是孩子的我
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她在我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我立志要以李娜为榜样,成为像她
那样的人。
郑钦文的成功对当今青年学子有什么启示?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广东省 2025 届高三上学期 10 月阶段检测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错误,原文第三段只是说
“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没有说宋代农学著
作的内容主要和这方面相关。
2.【答案】C
【解析】“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
段论述宋代在哲学、文学、科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是说明宋人具有创新意识。
3.【答案】B
【解析】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B 项兴修水利即为积极主
动地改造自然;A、C、D 三项均不符合这一思想。
4.【答案】将宋代农书数量与前后朝代进行比较,这些数字突出了宋代农书数量之多,体
现了宋代农学的巨大成就;这些数字具体明确,使语言严谨准确,增强了说服力。(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5.【答案】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发相关文献以勉励民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把农业
生产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鼓励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研究农
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
分)
6.【答案】A
【解析】B 项,“长盛不衰”错误,原文是说“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尔后码头
萧条了”;C 项,“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错误,向导老人留在家里,也“一直在
地方上干事”“做过公社书记”,因此不能说两人思想觉悟截然不同;D 项,“‘我们’胆战
心惊地坐船过了河”错误,虽然“我们”也曾“丢魂失魄”,但是“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
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
7.【答案】C
【解析】“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错误,这句景物描写没有对人物的心情起到烘
托作用;另外,“从兴奋到平静”错误,从后文来看,“我”的心情一直以平静。
8.【答案】领略到黄河的狂暴,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受到黄河子孙个性各异的
形象的冲击,被黄河子孙乃至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感动。(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
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9. 【答案】形象特点:坚韧,有毅力。他和其他船夫一样种地、摆渡,不向艰难的生活低
头。有文气,有文人的浪漫。和其他船夫不同,他穿短衫,戴手表;喜欢诗,常常投稿。
作用:和其他黄河船夫的形象相互映衬,使黄河船夫的群体形象更加丰富。戴眼镜的年
轻船夫体现了黄河船夫群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承与变迁,展现了这一群体在
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作为年轻一代的船夫,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象征着黄河船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