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
1.试卷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 学者研究发现,殷王朝贵族勤于宗教祭祀,制作了大量青铜礼器。周人虽然继承殷礼,铸造铜器祭祀祖
先,但却重视与称颂先祖先考之德,希望能继承仿效,发扬光大,以促成家族的发展和繁荣,与殷人观念
迥然不同。这一变法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 西周先民崇拜趋于理性
C. 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 D. 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2.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
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
论及农业技术,如稻秧移栽、果树压条繁殖,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据此可知,东汉( )
A. 践行藏富于民思想 B. 重农政策有所放松
C. 田庄经济较为发达 D. 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3. 唐代政治开明,文化昌盛,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广泛,中国传统典籍得以在周边流布。日本、新罗通过
留学生大量引入中国典籍。同时,唐代也从天竺、大食、拂林(今东罗马帝国)等国学习科技知识,促进
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进步。这些交流有利于( )
A. 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
C. 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D. 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4. 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元廷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
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 )
A. 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 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
C. 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D.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5. 如表为中国古代口粮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总表,由此可知( )
时间 口粮总量(亿斤) 人均占有量(斤)
第1页/共6页
秦汉 417.6 985.75
隋唐 626.4 988.7
宋辽金元 835.2 1457.87
明代 1392 1192.94
清朝乾隆
2088 780
年间
A. 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B. 乾隆年间盛世与危机并存
C. “摊丁入亩”政策成效显著 D. 康乾时期农民生活较富裕
6. 道咸以来,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成《海国图志》《瀛寰
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如 1876 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
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这些书籍表明( )
A. 国人革新政治的强烈要求 B. 西学观念已被广泛地接收
C. 国人的思想眼界逐步打开 D. 中国社会保守落后的现实
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随着与英法等国的广泛接触和频繁交涉,奕等进一步认识到,“洋人之向背,莫不
以中国之强弱为衡”,“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清朝重臣开始
意识到现代外交的重要性,主张设立处理外交的专门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主动融入国际公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 被迫走向了外交近代化
8. 1905 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而中
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这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
A. 加速了战争结局的到来 B. 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
C. 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D. 助推国人形成“以俄为师”观念
9. 据统计,1903 年至 1908 年,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 21.1 家,1913 年至 1915 年平均为 41.3 家,
1916 年至 1919 年平均高达 124.6 家。如 1906 年所建的 无锡振新纱厂,经营了七八年,始终没有重要发
展,但到了 1919 年和 1920 年,股东红利竟高达 760%。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佐证( )
A. 实业救国思潮的普及 B. 北洋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C.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D. 经济法规的颁行利国利民
第2页/共6页
10. 如图是近代某一时期的战争路线示意图,这场战争( )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导致北方出现了“府院之争” D. 促使孙中山北上与军阀和谈
11. 1929 年 10 月后,闽浙赣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比较正确的土地政策。如在没收对象与范围
方面,规定“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寺庙、祠堂等公共土地与财产,富农“给予别人种而自
己收租的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又如在分配的土地归属上,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以出租出
典,可以雇人耕种”,肯定农民的士地私有。根据地的这些举措旨在( )
A.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促进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12. 1943 年 1 月 24 日,《纽约时报》有报道称,“为了赢得这场非胜不可的战争,我们必须……实现对中
国提供更多援助的承诺,并让中国直接参加缅甸战役。”该篇报道的作者对英国政府在中英新约谈判中不
肯承诺战后归还香港和九龙的做法予以尖锐抨击,并呼吁美国政府废除《排亚(华)法案》。该言论主要
基于( )
A. 英美政府的无耻行径 B. 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
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中国抗战的世界贡献
13. 中共在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群众组织,如农会、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和儿童团等,将各种人口按其
所属集中在组织中。以山东根据地为例,抗战胜利时,已有农会会员 133 万人,工会会员 15 万人,青年
团员 36 万人,妇女会员 131 万人,儿童团员 89 万人,共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这表明
( )
A. 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B. 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
C.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D. 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第3页/共6页
14. 朝鲜战争之际,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大举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力图乘举国对外之际,一举清除
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各地对新政权构成威胁的各种旧日势力,包括恶霸、地主、惯匪、特务、国民党党
团及军警政骨干分子,以及曾经杀害中共人员或给中共造成严重损害的分子,大部分都遭到了严厉的惩
罚,全面改善了许多地区原本十分动荡和混乱的社会秩序。该项举措( )
A. 重新建构了社会意识形态 B. 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
C. 改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D. 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15. 1945 年 4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
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制定了“利用、限制”政策。在党
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党内存在的“把资本主义由大化小”“提早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思
想,他同时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该论述( )
A.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 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 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16. 如图是 1960 年发行的 5 元纸币。纸币正面炼钢工人表情果敢坚毅,重心前倾,钢钎所指之处配以放射
状底纹,沉稳里透出勃勃生机,曾被国际纸币协会(IBN)评选为“年度最佳纸币”。这可用以说明
( )
A. 我国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B.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C. 建国初期忽视经济客观规律 D. 三线建设需要专业人才
二、非选择题(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文书驿传制度盛极一时,不论组织规模还是制度建设,都大大超过以往各代水平。据
《元史》记载,元代在全国遍设水站、陆站、汉人站、蒙古站、海青站、海站等各类驿站驿站设驿令、提
领、驿丞、百户、脱脱禾孙等官,负责驿传的有专门的站户。驿站肩负双重任务,既是公文传递站,又是
过路使者、官员招待所,“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时的驿站,不仅在国内普遍设
置,而且在国外东欧、亚洲西部等地也设了许多。凡是当时蒙军控制地区,都有驿站组织。据《世经大
典》记载,元代驿站最多时达 1 万多处,在中国境内的驿站最少时也有 1496 处。各个驿站均备有豪华的
第4页/共6页
房舍、住宿用品、良马,还有牛、骡、驴、羊、狗、车、轿等交通工具。水站则备有船只。元代的文书驿
传制度对以后各代均具有很大影响,明清等朝公文投递的制度和方法,基本上沿袭元代而来。
——摘编自丁忱《元代文书驿传制度述略》
材料二 1842 年,英国率先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邮局,此后列强群起仿效,称为“客邮”。它们实行
本国邮政章程,粘贴本国邮票,不仅收寄中外间的邮件,也收寄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1878 年,清政府允
许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在各口岸收寄华洋公众信件,与民信局展开竞争。1897 年,朝廷正式开办大
清邮政,以北京总税务司署为邮政管理机关,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1902 年,大清邮政局大
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分散经
营的民信局受到极大冲击,日渐萎缩。北洋政府时期,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并且加
入万国邮会。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提出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
意。
——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文书驿传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文书驿传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
邮政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创制科举时,北方籍进士明显多于南方。及至北宋初期,“崇北贬南”的倾向更有过
之,名相寇准曾多次公开贬低南方考生的进路,并且引以为荣。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切的转向也恰恰始自
北宋。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
量上逐渐反超北方籍宰相。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这六人也全无北人。至于科场上的南方籍进士数
量,更是早已反超北方,科举重心南移已成既定事实。终宋一代,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
——摘编自李三光《从“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
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
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
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 55 人,北卷取 35 人,中卷取 10 人。
——据《明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场“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下)》目录
第5页/共6页
第十
近代初曙(明清)
章
第十
沉沦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章
第十
文明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章
第十
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
三章
第十
春回大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章
第十
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章
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从表目录中择取一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述。(要求:写出所选章节名称,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第6页/共6页
合肥一六八中学 2025 届高三 10 月段考试卷历史
考生注意:
1.试卷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 学者研究发现,殷王朝贵族勤于宗教祭祀,制作了大量青铜礼器。周人虽然继承殷礼,铸造铜器祭祀祖
先,但却重视与称颂先祖先考之德,希望能继承仿效,发扬光大,以促成家族的 发展和繁荣,与殷人观念
迥然不同。这一变法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 西周先民崇拜趋于理性
C. 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 D. 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人虽然继承殷礼,铸造铜器祭祀祖先,但却重视与称颂先祖先
考之德,希望能继承仿效,发扬光大,以促成家族的发展和繁荣,与殷人观念迥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殷人勤于宗教祭祀,而周人虽继承殷礼但重视称颂先祖先考之德,这种变化反映了周人在对待祭祀祖
先这件事上观念的转变。殷人更多是宗教性的祭祀,周人则更注重祖先之德的传承,这是一种从宗教性向
更具理性思考的转变,说明西周先民崇拜趋于理性,B 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殷周在祭祀观念上的不
同,未涉及中华文明的来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排除 A 项;题干没有提及青铜铸造技术的情况,材料主要涉
及商周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殷周自身观念的转变,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
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
论及农业技术,如稻秧移栽、果树压条繁殖,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据此可知,东汉( )
A. 践行藏富于民思想 B. 重农政策有所放松
第1页/共 14页
C. 田庄经济较为发达 D. 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播
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论
及农业技术,……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民月令》对东汉时期田庄的
农业生产和技术有所记载,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蔬菜等,这种记述反映了田庄经济
发展的状况,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发达,不能说明“藏富于民”的思想,排除
A 项;东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 项表述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仅为农业生产方面的介
绍,而且东汉田庄自给自足,谈不上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唐代政治开明,文化昌盛,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广泛,中国传统典籍得以在周边流布。日本、新罗通过
留学生大量引入中国典籍。同时,唐代也从天竺、大食、拂林(今东罗马帝国)等国学习科技知识,促进
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进步。这些交流有利于( )
A. 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
C. 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D. 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广泛,促
进了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 项正确。这些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而
不是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 B 项;民族交流强调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而材料强调对外交往,排除 C
项;唐朝统治秩序相对稳定,并不需要对外交往来确保,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 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 “第十一个行省”。元廷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
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 )
A. 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 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
C. 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D.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廷在吐
第2页/共 14页
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加强了管辖,体
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吐蕃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不能得出华夏认同观念增
强,排除 A 项;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排除 B 项;材料所述为
元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未提及吐蕃民族习俗与汉族相似,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如表为中国古代口粮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总表,由此可知( )
时间 口粮总量(亿斤) 人均占有量(斤)
秦汉 417.6 985.75
隋唐 626.4 988.7
宋辽金元 835.2 1457.87
明代 1392 1192.94
清朝乾隆
2088 780
年间
A. 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B. 乾隆年间盛世与危机并存
C. “摊丁入亩”政策成效显著 D. 康乾时期农民生活较富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尽管粮食总量在中国古代有所发展和提升,但是人均占
有量却直至清前期也没有得到大的突破,甚至反而还因为人口的增长而有所下滑,这说明乾隆年间盛世与
危机并存,B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未涉及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摊丁入亩”政策的确有所成效,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康乾时期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不符合
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道咸以来,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成《海国图志》《瀛寰
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如 1876 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
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这些书籍表明( )
A. 国人革新政治的强烈要求 B. 西学观念已被广泛地接收
C. 国人的思想眼界逐步打开 D. 中国社会保守落后的现实
第3页/共 14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成《海
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1876 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
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40-50 年代出现了介绍西方政
治、地理、科技方面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19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了介绍西方政教、工
业、海防、外交等方面史实的书籍,这些著作有利于让国人了解西方,逐步打开国人的思想眼界,C 项正
确;从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方面的书籍到出现介绍西方政教、工业、海防、外交等方面的书籍,体
现了国人思想眼界逐渐打开,不能看出国人革新政治的要求,排除 A 项;这时期西学观念逐渐传播,但没
有被广泛接受,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随着介绍西方相关的书籍的出现,国人思想逐渐被
打开,而不是强调保守落后的状态,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随着与英法等国的广泛接触和频繁交涉,奕等进一步认识到,“洋人之向背,莫不
以中国之强弱为衡”,“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清朝重臣开始
意识到现代外交的重要性,主张设立处理外交的专门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主动融入国际公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 被迫走向了外交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中国)。据题干“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清朝重臣开始意识到现代外交的重
要性,主张设立处理外交的专门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
打击后,清政府的外交体制也被迫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些清朝重臣建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适应新
的对外交涉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 项正确;材料只
提及设立专门外交机构,并未提及国际公法,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中“有效遏制了”太过绝对,排除 B
项;宗藩关系是明清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的国家关系体系,与总理衙门的建立没有关系,从 1879 年
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1905 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而中
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这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
第4页/共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