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文
详
解
中
国
史
各
阶
段
历
史
特
征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
通史概览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疆域扩大。
(3)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
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
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
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
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
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
熟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
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基础。
秦汉魏晋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通史概览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
(1)秦朝
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
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
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
问题。
3.选官制度
(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
的社会需求。
(2)两汉:首创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
了参政机会。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
补充:汉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
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
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
护院、充当“部曲”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
开发。
(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
补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
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
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
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
1.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两汉
(1)两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
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补充: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1)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
(2)对社会生活:“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对选官:重视品德的察举制取代军功爵制、举孝廉等举措,促进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
(4)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5)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
(6)对史学:史学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标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2)科技文化成就
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
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
作品成就非凡。
隋唐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一、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
(1)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2)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
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这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
的基础,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4)经济重心的变化: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促
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
2.手工业的发展
(1)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2)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3)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3.商业的繁荣
(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
柜坊及飞钱。
(2)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
升。
(3)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4)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
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宋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
治中心、军事重镇。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三、思想文化:儒学的成熟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理学形成
(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
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
期,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服务于农耕文明的天文、历法、医药等实
用科技因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3.文学
(1)唐诗: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既有盛唐时期的浪
漫情怀,如李白;也有中唐以后国家衰落,人民困苦的现实批判,如杜甫。
(2)宋词: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
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3)元曲: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4.书画艺术
(1)唐代:书法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
(2)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
书法家、画家。
明清时期
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迟滞
通史概览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
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
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
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
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
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
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
征。
(2)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
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出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雇佣劳动。
3.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
黄宗羲
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
王夫之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