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回扣提纲汇总

2023-12-16·180页·8.9 M

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 基础回扣

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1.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

针对性强特点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

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学领域。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题、论点)——得出结论

3.论证问题的两种基本结构

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

向,则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进的关系。

4.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论点、论据。把握这两个方面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主张,论点的提出有时是作者在开始用一个关键句明确提出,有时会将其隐

含在对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有时还会用问句的形式出现,等等。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

“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

点”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5.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见下表:

类型 特点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证明论点,通常是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引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名言警句等证明观点,可以是经典著作中的精

引用论证 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还可以是

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包括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

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

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

比较论证 上的可靠性。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

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可以分为横向

比较和纵向比较,前者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后者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

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论点。可以用一般事物,

比喻论证

有时也用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作比喻进行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有

因果论证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多重原因,有异因同果、同因异果、互为因果等。

6.论证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用并列、层进、正反对

比的结构模式。又分立论文和驳论文。见下表

(1)立论文

第 1 页 共 181 页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承接关系 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也有

相承关系

结 递进关系 可能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

构 并列关系 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

相并关系

安 对照关系 照

排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

相属关系 分总关系

分说再总说

总分总关系

(2)驳论文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如先破后立:竖起靶子(敌论点),有的放矢;

正面立论,针锋相对;(位置可灵活)引据论证,深入批驳;(现象危害剖析错误本质)收尾照应,

提出希望。(谈做法)

7.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段落内部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讲句间关系有如下类型:

关系类型 意义解说 关注关键词

因果关系 原因产生结果 因为、所以、因此

前提条件关系 事件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只要、就可以、才能

目的关系 做事都有目的 为了、使

顺承关系 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然后、之后

并列关系 是横向存在的 同时、又……又

还是、不是……就是、宁

选择关系 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可……也不

递进关系 逐步加强或增加性质 不仅……而且、不但……还

但是、可是、却、然而、虽

转折关系 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

然……但是

如果、假如、要是、如果……

假设关系 两句之间是设想的情况

那么

关键能力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

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

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

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

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

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

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学案二 考点透析

考点一 客观题

一、“三步读文法”

第一步:看题——便于读文时聚焦关键信息

信息性阅读加大审美能力考查。2021 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两段材

第 2 页 共 181 页

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附有雕塑 《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

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 新高考第一次正面把美学文本选为信息性阅读

的考查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审美能力的考查不限于文学性文本阅读,备考视野要拓宽。

两则材料约 1800 字,文字信息量大,我们做起来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读完材料再看题,信息容

易模糊遗忘,效果不理想。若先看题再读文能让我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检索答案信息,事半功倍。

先读题可以让我们灵活地变通地读文和做题的顺序。这样可以在读文本时可以更专注于梳理思路,

而且读完文本后可以先做这一题,可以避免其它材料的干扰,利于精准思考。

第二步:看材料出处——便于迅速把握材料大意

文本材料的标题或出处往往提炼概括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表达什么观点,抓住期中关

键词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弄清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看正文——圈点勾画,读通文本

【例题一】(2021 新高考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 圈点关 点明了莱辛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

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 键词句 理论方面的重要影响。

莱辛通过丰富的例证来证明诗画并

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 不同质。

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理清层 本段共两句话,主要通过莱辛的事例提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 次关系 出“诗画并不同质”的观点。

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

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 圈点关 叙述史诗的内容,为下文详细比较提

键词句 供材料。

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 叙述了史诗中《拉奥孔》故事的内容

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 理清层 本段共五句话,以叙述为主,概述史诗

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 次关系 《伊尼特》记录“拉奥孔”事件的过程,

引出后文莱辛经过比较后提出“诗画异

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 质”的观点。

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 圈点关 点明雕像与史诗史之间的关系。

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 键词句 点明莱辛是因何提出诗画异质的。

理清层 本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说明第二段内容

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

次关系 的出处,第二句是拉奥孔雕像与史诗史

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 之间的关系,第三、四句阐明了莱辛提

出诗画异质的缘由。

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

圈点关 痛感与美感在雕像《拉奥孔》是并在

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 键词句 的,体现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

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 穆。

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 通过设问,回答史诗中与雕像中表现

的不同原因。

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

理清层 本段共三句话,接续前文提到的异点,

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 次关系 通过举例比较阐明史诗与雕像在刻画

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人物表情”的不同表现。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

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

圈点关 点明史诗中拉奥孔的表现与雕像中

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

键词句 大蛇缠绕部位和缠绕圈数的不同这处。

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 史诗与雕像中人物衣着的不同这处。

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 理清层 本段共三句话,接续上段交代人物表情

次关系 方面的不同后本段交代了大蛇缠身部

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位与人物着装的不同,并指出这样体现

出二者在表现人物痛苦方面的不同作

用。

第 3 页 共 181 页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 圈点关 引用莱辛的的言论,指出他是如何得

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 键词句 出“诗和画拥有不同媒介和符号”这一

结论的。

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 指出“物体”和“动作”分别是诗与

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 画的不同题材。

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 理清层 由上文更进一层,莱辛在分析史诗与雕

次关系 像的不同表现,之后提出图画和诗的不

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 同媒介。

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叙述动 圈点关 点明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

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 键词句 交代诗不宜写静物的原因。

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 理清层 本段共四句话,用通俗的语言指出了莱

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 次关系 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通过举例

形像地说明静物不宜于诗的原因。

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

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 圈点关 交代诗宜叙述动作的原因。

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 键词句 交代画作不宜叙述动作的原因。

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 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 理清层 接续上文两段继续说明诗宜叙述动作而

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 次关系 画不宜画动作的又一原因。

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

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 圈点关 话题转折,对诗不能描写静物,画不

键词句 能叙述动作提出疑问,使论述更加严密。

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

引用莱辛的话,论述“诗画异质”并

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 非绝对性的。

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 理清层 本段共三句话,与上文形成转折,进而

提出“诗画异质”有其相对性的一面。

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次关系

圈点关 继续上文的话题作进一步的阐释。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

键词句

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 理清层 承接上文分析,进一步指出通过一定的

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次关系 方式图画也可以叙述动作,诗也可以描

写静物。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

圈点关 通过莱辛“诗画异质”的观引出话题。

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 键词句 指出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阐述。并引

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 用陆机和邵雍的诗文加以证明

本段共四句话,先指出莱辛的观点,再

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 理清层

次关系 以举例和引言的形式提出中国古人也

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 有类似的观点,为下文将莱辛的观点与

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 中国古人观点做进一步的比较做铺垫。

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

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

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

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

第 4 页 共 181 页

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

“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

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

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

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

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

“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

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

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

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

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

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四为他“止

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

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

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

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

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

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二、准读——细处捕捉,由题入文。

第一步:找——据选项找区间。

在选项中选定用来“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筛选与之照应的词

语,据此确定与选项对应的文句。

第二步:比 或 推

1.比——比对词语、句意和关系

(1)比对词语:指代词,如“它”“其”“这”等,看是否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比对范围词语;比对程度词、时间词,

如“很”“更”“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比对动词,将动词改

变后,表述的意思会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

(2)比对句意:比对选项是否将原文信息更改或遗漏,是否背离、句意歪曲原文意思,

是否混淆是非等。

(3)比对关系: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比对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重点抓关联词);比

对每个分句的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关系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据。尤

其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问题。

2.推——由文内之意推文外之意

首先明确要印证的文本观点或概念,并回归原文找到文中对应信息区间,准确理解要印

证的文本观点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项理解文外材料所包含的内涵道理,推理分析是否与

原文观点或概念一致,作出判断。

三、客观题常考四类题型

类型一: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

选项特点:选项内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突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

选项的相关表述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信息点,且信息点相对集中。

【高考例析】(判断正误)

第 5 页 共 181 页

【2021 新高考 I】T1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

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来源:高三标答公众号

【技法演示】

第一步:找——据选项找区间

选项关键信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

泛影响。”

找区间定位信息:(1)材料一第 1 段: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

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2)材料一第 1 段: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第二步:比——比对词语、句意、关系和结论

比对一:由材料一第 1 段“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说

明诗画并不同质”可知,莱辛只是最早提出丰富的例证说明“诗画异质”,由此不能得出他

是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选项第一句曲解文意。

比对二:由材料一第 1 段“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和材料二第 1 段“《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

老生常谈了”可知,《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选项第二句分析正确。

【对点演习】请根据以上步骤判断以下选项正误。

【2021 新高考 I】T1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

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

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

类型二: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

选项特点:选项内容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并且暗含逻辑关系,属于在原文信息概

括、理解、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断性信息,选项在原文中往往不能找到对应语句,只能找到

部分相关信息,而且原文中的信息也较分散,往往跨段落或跨材料。

【高考例析】(判断正误)

【2021 新高考 I】T2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

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总结】

第一步:找——据选项找区间

选项关键信息:“只能”“某一瞬间的定格”“推想不出”“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找区间定位信息:材料一最后一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

的全过程”可知,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推想还原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选项中

“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曲解文意。

第二步:比——比对词语、句意、关系和结论

通过比对,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推想还原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选项中“后

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曲解文意。

【对点演习】请根据以上步骤判断以下选项正误。

【2021 新高考 I】T2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

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

作来描绘景致。( )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

法其实没有道理。( )

第 6 页 共 181 页

类型三:文外信息的验证分析

选项特点:选项内容均为文外信息,要么考查能否作为论据来支持相关材料,要么考查

是否属于文中某一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其实质仍然是信息的推断。

【高考例析】(判断正误)

【2021 新高考 I】T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总结】以 A 为例。

第一步:确定观点

第一步:找——据选项找区间

选项关键信息:“诗以空灵,才为妙诗”揭示好诗的一个标准空灵;“可以入画之诗是眼

中金屑也”说的是好诗的另一个标准可以入画。

找区间定位信息:材料一第七段提到“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材料

一第九到十段提到“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

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第三步:推——由文内之意推文外之意

该句说明了好诗的标准,不能证明“诗画异质”的观点。

【对点演习】请根据以上步骤判断找出 BCD 的推断理由。

类型四:文本特征的分析和把握

选项特点:选项内容着眼于文本材料的文体特点的概括分析。论述类文本侧重于论点的

提出、论证方法的运用、论证思路结构的梳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科普文侧重于说明的

顺序、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的观点概括、说明的内容及语言的理解等;新闻访谈侧重于新

闻访谈的结构安排、新闻访谈的技巧手法、新闻访谈的价值、新闻访谈的语言等;传记侧重

于形象刻画的手法、文本结构思路的梳理等。

考点二 篇章结构(脉络层次)

选篇章结构,是构成文章的框架,是作者对写作材料进行恰当和有序的组织和安排,也

是作者思想和观点的展现。论述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某个事情或某一概念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章。文章通常采取从某一现象入手,通过分

析,得出结论,或从某一现象或结论入手,通过分析来验证某一结论等。

高考对篇章结构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三个角度:一是文章(或段落)的行文思路(行文脉

络),二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三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总分、递进、并列等)。

【例题二】

1.【2021 新高考 I】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答案】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不同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

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做这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

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总结】

第一步:分析文本每段的内容

材料一:首段中的“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说明诗画

并不同质”提出中心论点“诗画异质”观;第二、三段,阐述了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

第 7 页 共 181 页

的缘由他拿着《伊尼特》中有关拉奥孔的一段史诗与拉奥孔雕像比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

点;第四、五段,接续前面提到的“异点”举例阐明了“诗画异质”的表现,即在人物的表

情、大蛇缠身的部位、人物穿衣情况方面存在不同;第六到八段,结合“莱辛推原这不同的

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等内容可知,该部分引用莱辛的言论得出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

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这一结论,并举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说明;第九到十段,结合“图画也

可以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等可知,作者基于“诗画异质”论述了其相对性的一面。

综上来看,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画异质”观,然后引述莱辛的观点,采用举例、引证的方法

分别阐明了“诗画异质”的缘由、具体表现、结论,论述层层深入。来源:高三标答公众号

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指出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然后指出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阐

述,并用陆机和邵雍的诗文加以证明;第二段,指出莱辛的观点比中国古人的观点更透彻深

细,莱辛认为绘画、雕塑只能表现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并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

相关讨论步步深入地证明图画“止能画一声”,画“三声”难。综合来看,材料二先说明莱

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接着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

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第二步:根据段落划分层次。

材料一:朱光潜《诗论》

第一层(第 1 段)提出观点,诗画并不同质

第二层:(2-3 段)“诗画异质”的缘由

第三层:(4-5 段)“诗画异质”的表现

第四层:(6-8 段)“诗画异质”的原因

第五层:(2-3 段)“诗画异质”的相对性

材料二:钱钟书《读<拉奥孔>》

第一段:中国古人阐述诗画在功能上的区别

第二段:莱辛深入论述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景物观点

第三步:结合分析,合并同类层次,组织答案,规范作答。传统的行文脉络题根据分析

添加“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进而”“最后”等次序词或序号拟写答

案。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首先,进而,最后。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写;写;写;全文整体上写。

2021 年高考考查更加灵活,需要分别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及使用的主要论证手

法。

考点三 论证分析题

【例题三】

【2021 新高

考二卷】

第 8 页 共 181 页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

识》)

【答案】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

进而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

线意识”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总结】

第一步:审题干。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 分)考查方式考查内容 分值为 4 分,至少答出两点。

第二步:理思路。

首先依据原文论述重点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次内容,理清原文的论证思路、结

构特点以及论证方法。首段“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网

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总说了网络规范的必要性;第二段“由

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

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在电子信息世界中的健康成长”提出观点;第三、四段分

说如何规范网络行为,即从否定性角度提出“五不”负面清单,从肯定性角度提出四种“基

准意识”;第五段具体阐明了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即“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

值意识”和“契约意识”。

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作答。组织答案时,先点明论证结构,再按照由总说到分说的

顺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注意分点作答。

考点四 内涵的理解把握

【例题四】

【2020 新高考 I】T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答案】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

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

后的原因和规律。

【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总结】

一、明确概念,掌握形式

被定义概念=种差(被定义项与其所在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本质差别)+属概念

(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

二、分析材料,提取属概念

属概念的确定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需要我们筛选并提取,二是材料中无

现成属概念,需要我们根据材料和被定义概念自己归纳和总结。

三、筛选信息,寻找种差

筛选信息,找到被定义概念不同于其他所邻近概念的特有属性,即同它并列的种概念的

本质区别。同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筛选的完整、全面,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

四、组织答案,整合成单句

将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用“是”“叫”联系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概念=种差+

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多项种差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要符合时间顺序或

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具体流程】

审题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即要综合全文筛选种概念

干 及属概念的相关信息。

第 9 页 共 181 页

提取

种概念:由材料一第五段“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可得出,种概念为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概念

属概念:由材料一第五段中“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

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和材料二第二段“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

规律”的内容可得出,其研究目的是“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

规律”;

寻找

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历史地理学……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可知,其特征为“时

种差

空结合”;

由材料二第二段中“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

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可知,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

其演变的过程”等。

整合

根据上述筛选出来的历史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先说明其种概念,再分别从“特征”“研究对

成单

象”“研究目的”三方面阐述历史地理学的属概念。组织答案时需注意语言要简洁。

考点五 比较类题——文本不同,观点各异

【例题五】【2020 年浙江卷(节选)】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

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

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

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

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

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

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

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

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

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

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

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

第 10 页 共 181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