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1.【2024新疆中考真题】古诗词赏析: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车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身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B.“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有误,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悲壮、凝重的场面,侧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故选B。2.【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对下面两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释】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引申为撇不开。A.甲词“燕然未勒”化用“燕然勒功”的典故,指出“归无计”的原因。B.乙词用词精炼,上片“碧”“黄”“翠”展现了一幅多彩的秋景图。C.两首词都是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抒情,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D.两首词都以“泪”作结,泪水中都流露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答案】D【详解】考查诗词赏析。D.根据乙词中的“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知,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没有功业难成的哀伤。故选D。3.【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下列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夜里醉酒,挑灯看剑,梦回军营,表达了为国征战沙场的渴望。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梦见将士们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的场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骑着快马驰骋战场,弓弦的响声如雷声一般,写出了词人梦境中激烈的战斗场面。D.这是一首充满“壮”情的词。词人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发出了壮志难酬的慨叹。【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与情感主旨。B.理解不正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表现了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写出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并非“词人梦见将士们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的场景”。故选B。【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5.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4.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5.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解析】4.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6.【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过友人隐居戴叔伦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地静留眠鹿,庭虚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注】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虚:空。阅读全诗,梳理内容,完成填空。眼前景友人隐居处的环境景象特点思考:诗歌中“ ”最能体现意境。庭院外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宁静清幽庭院内林鹿栖息庭院、猿猴下树饮水心中情结尾以用典、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之情。【答案】 桃源 急流发出悦耳声音 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人跨过溪水,来到了朋友隐居的庭院。庭院空旷而幽静,甚至能引来林鹿栖息,猿猴下树,这些平日机灵警惕的动物,在这里可以放下警惕,用纯粹自然的状态生活。诗人站在庭院中,回望门前的溪水,看到溪水两岸的春花正在盛放,姹紫嫣红,清香扑鼻,沿着溪流,绵延到目光所不及的地方。置身其间,诗人恍然如醉,觉得这里正如“桃花源”一般,远离红尘喧嚣,持守纯真恬淡,体悟天人合一。因此“桃源”二字,最能表现意境。(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庭院外”的提示,找到“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结合诗意“超逸绝俗的你远离喧嚣的红尘,清澈的溪水在门前蜿蜒流去。叮咚水声由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藤萝枝蔓掩映着林中的小屋”和题干“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提示,可知,此处填:急流发出悦耳声音。(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首句“潇洒绝尘喧”可见友人隐居之所远离尘喧,非常清幽,体现友人居所与尘世喧嚣隔绝的特点,而“清溪流绕门”的绿水环绕居所的场景让人在美丽中又感受到清幽宁静。“水声鸣石濑”则以动写静,也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庭虚下饮猿”表现出空旷的庭院下猿猴饮水的场景,表现出自然的安闲。最后一句“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以用典和反问表示出:此景甚美,不必再去寻找桃花源的心情,强调此地胜过了桃源的意思。据此分析可知,表达了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 。8.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7.群童抱茅 雨水 8.“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题干“穿竹林而去”可知,定位到第段,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故第空可填:群童抱茅;结合题干“娇儿”“连绵的”可定位到第段,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当时的处境非常窘迫,连绵的大雨更显凄凉。故第空可填:雨水。8.本题考查情感赏析。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大风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卷”走“三重茅”,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三重”是虚指,写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一方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非常在意被卷走的茅草,诗人如此在意是因为生活非常穷困,物质上比较拮据,由此可知“三重”极言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凄惨、悲凉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况惨烈,民不聊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百姓的担忧。“千万”是虚指,写出了广厦之多,诗人希望有多多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们,让他们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个人崇高的理想。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知,诗人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概括作答。【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笋朱松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咏新荷蔡楠朱阑桥下水平池,四面无风柳自垂。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注]箨(tu)龙:竹笋的别名。戢戢(j):象声词。风吹竹笋声。苍头:仆人。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水仙:水中女神。吟意:吟诗的兴趣。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B.《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C.《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D.《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10.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答案】9.B 10.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新笋》后两句意为: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不然的话,明天就会被春风吹得变成高高低低的绿色竿子。由“明朝吹作碧参差”可知,作者想象的是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本项“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有误;故选B。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两首诗的题目“新笋”和“咏新荷”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新生的竹笋和新生的荷。两者都属于新生事物。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可知,春风把竹笋都吹出了地面,满山遍野聚在一起,人们都还不知道。作者描写了新生的竹笋满山遍野,景物清新而富有生机。根据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可知,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所写画面同样清新且富有生机。第一首诗中的“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于是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同样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所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作者的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2024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章台夜思唐末五代时期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注释】:〔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境内。该诗选自《唐诗三百首》。〔楚角〕楚地的号角声。〔殊〕尚,还。这首诗先写“夜”,后写“思”。请结合提示,完成填空题。11.批注一:立象尽意。首联、颔联借“清瑟”“孤灯”“ ”“ ”等意象,写尽孤凄悲凉。12.批注二:炼字传情。尾联“又”字写出了 。【答案】11. 楚角 残月 12.作者的无限秋思与哀愁,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表达作者的“思”。开篇四句,首联、颔联意思是: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诗人听到了清幽的瑟声、悲凉的楚角,独对孤灯,看到的是窗外一钩残月,引起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因此首联、颔联中“清瑟”“孤灯”“楚角”“残月”等意象,展现了“思”的意境,写尽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感。12.本题考查炼字。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承“故人殊未来”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故人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时值秋季,芳草凋零,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结句以景收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季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又”字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秋思与哀愁,和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月夜忆舍弟【乙】秦州杂诗(其一)杜甫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释】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13.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14.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答案】13.视觉、听觉 鱼龙、鸟鼠 14.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空:根据“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可知,“戍鼓”即边塞驻军的鼓声,其声悲壮而沉重。“边秋一雁声”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悲凉的气氛。诗人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视觉和听觉。第空:根据“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可知,借“鱼龙”和“鸟鼠”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这里的“鱼龙”和“鸟鼠”都是秦州地区的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展现了秦州秋季的荒凉和萧条。这样的景象与“秋”的季节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甲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声声,孤雁哀鸣。接下来从视听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冷落。最后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音讯隔绝,久未通音信。乙诗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接着两句写初到秦州时所见景色,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地近边塞,其景萧瑟荒凉。最后两句写诗人西眺秦州,心为之“折”,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对景伤叹。由此可知,抒发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期望和平的愿望。15.【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淡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注释】震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渚:水中的小洲。(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D(2)“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追求和向往。他渴望像自然一样宁静、安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这种“望自然”与“望自我”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虽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意思是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诗人通过描绘“白云依静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白云静静地依偎在静谧的水中小洲旁,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诗人内心也感到平静和安宁。这种“望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芳草闭闲门”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望自我”的过程中的思考。芳草茂盛,将闲门掩映其中,这既是对道士隐居之处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他渴望像道士一样,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通过描绘芳草闭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B.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C.“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D.“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17.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答案】16.D 17.示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故采用“拟人”的手法。B.有误,“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作者并不是真的痛恨他们,而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辛酸;C.有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风停后乌云密布、天色昏暗的景象,而非“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故选D。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遭遇的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首先,诗中交织着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痛苦。秋风怒号,卷走了屋上的三重茅,使得诗人的茅屋破败不堪。茅飞渡江,洒满江郊,这些描绘都透露出诗人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和无奈。其次,诗中反映出诗人对群童抢茅的无奈和愤怒。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唇焦口燥的诗人却呼之不得,只能倚杖自叹息。这里的“盗贼”一词,实际上并非真的指群童为盗贼,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奈。再次,诗中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困苦。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些描绘都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让人深感同情。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仍然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渴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的“寒士”并不单指诗人自己,而是指所有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诗人的这种胸怀和情怀,使得这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最后,诗人在结尾处发出了强烈的呼唤:“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呼唤,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诗人愿意为了天下寒士的幸福,宁愿自己受冻甚至死去,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综上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交织着痛苦和渴望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一)清王士禛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二)清王士禛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注】: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暮东塘正落潮”,诗人傍晚泊船东塘,既点明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渲染了凄清的氛围。B.“孤蓬泊处”与“万里送行舟”都写到了客行之船,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C.“潇潇”与“萧条”,一写夜雨,一写枫叶,都通过描写萧索之景来抒发感怀,寄情深远。D.两首诗都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夜半难眠,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又更添夜的清寒。19.这两首诗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8.B 19.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解析】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孤蓬泊处雨潇潇”意思是: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此句写景,描绘的诗人自身的处境,写的是孤单,没有写离别,也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万里送行舟”则写长江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因此“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理解错误。故选B。19.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其一,“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祯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其二,“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结合诗题“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和注释“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可知,这两首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2024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0.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21.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20.C 21.《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谁怕”侧重于表达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超脱。《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不畏”侧重于表达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对困难和阻碍的勇敢面对。【解析】2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料峭”与“微冷”主要是写自然环境的寒意,而非突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虽然经历风雨,但并不在意,体现的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并非是内心孤寂凄凉。故选C。2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谁怕”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虽然都表达了一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但由于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苏轼的“谁怕”是作于自己被贬黄州时,在描述自己在雨中漫步时的情景,即使没有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反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这反映了苏轼一生多次遭遇政治风波,被贬谪的经历,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他的这种态度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王安石的“不畏”则是在表达他攀登飞来峰时的决心和勇气。“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王安石在推行变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和困难,“不畏”体现出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改革家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坚定和果敢。总的来说,苏轼的“谁怕”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个人心态上的超然和洒脱,而王安石的“不畏”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行动上的坚定和勇敢。22.【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答案】(1)C(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讲述的是历史事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不符;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绘边塞景色的,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故选C。(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23.【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诗人的心情是为友人行船便利而高兴,还是为友人离开太快而不舍?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2)请简要赏析“日暮征帆何处泊”一句。【答案】(1)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又有对远行朋友的忧虑和关怀。春江水满,正好行船,暗示了诗人祝福友人一帆风顺。同时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以及“日暮征帆何处泊”的深情一问,将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断人肠”更是离愁别恨,悠然不尽。(2)这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诗人担心友人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能力。此诗从写景入笔,“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何处泊”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天涯一望”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望”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诗人目送友人乘舟远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漂泊无依的担忧。“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日暮征帆何处泊?”的意思是: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渺茫的江面一叶孤舟将在何处停泊,诗人的心追随友人东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殷切的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24.【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明月”在诗中扮演什么角色?【答案】明月扮演了知心人的角色。“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明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不仅要托月寄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意近即可)【详解】本题考查诗词鉴赏。“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李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给明月,让明月承载他的思念和牵挂。这里的“愁心”不仅仅是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更是对友人遭遇的不平与愤懑。而明月作为诗人的知心人,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远方的王昌龄,让友人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谊。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使得明月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物,更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象征。这种奇特的想象将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总之,在这首诗中,明月扮演了知心人的角色,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诗人将明月人格化,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2023青海西宁中考真题】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5.这首诗中,诗人用“ ”“ ”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26.小语的爸爸创业失败,心情沮丧。小语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安慰爸爸。请你说说小语引用这两句诗的用意。【答案】25. 冰塞川 雪满山 26.示例: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小语引用这两句诗,希望爸爸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信念,振作精神,相信终有一天能够走出困境,迎接美好未来。【解析】2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虚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26.本题考查拓展应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运用宗悫的典故,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表达了诗人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将这两句诗给创业失败,心情沮丧的小语的爸爸,能够激励其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信念,振作精神,追求理想。27.【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中的“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描绘了傍晚山色美好、飞鸟结伴投林的景象,这是一幅悠闲恬静的美好画卷。(2)示例1:不可以。“见”指的是无意中看到,“望”是有目的地观望。“见”更能表现悠然我的心境。示例2:可以。南山和山气、飞鸟一样,都是“望”中所得,并不是无意“见”到的。“望”字才能前后统一。【详解】(1)本题考诗歌画面。答题时注意要依据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结合诗句意思来分析。例如: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这里描绘了傍晚的景色,飞鸟回巢的恬静美好画面。(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而“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此处用“见”便能与之相照应。【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黄泥山张謇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轩槛诗龛敞,蔬苔庙祝耘。便期肩一,种药与锄云。注释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ju):一种农具。28.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n”,小通同学读作“xi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29.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28.示例一:“jin”贴合。“见”意为看见,远望黄泥山的侧面能够看见寺庙,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照应首联“幽壑穷余赏”中“赏”的景象。示例二:“xin”贴合。“见”意为出现,诗人游览黄泥山时,在层层幽壑中寺庙忽然出现在黄泥山山侧,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又平添了游览的意外之趣。 29.这首诗记述了张謇游览黄泥山的所见所感。全诗围绕“赏”字,游览了幽壑、林阴、山寺、新绿轩等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黄泥山美景的喜爱和游玩时的欣喜之情;尾联“便期肩一,种药与锄云”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2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诗句内容、描写的画面及诗句情感分析。示例一:“xin”贴合。“寺从山侧见”中的“见”是显现、显露的意思,“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寺不是有意之为,而是无意间进入眼帘,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示例一:“jin”贴合。“见”是看见、望见的意思,与“幽壑穷余赏”中的“赏”相照应,描写出诗人远望黄泥山所见之景,“寺从山侧见”,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悠远清净。29.本题考查诗句情感。本诗描写了“幽壑”、“林阴”、“夕曛”、“寺”、“山”、“水”、“轩”、“云”等景色,借景抒情,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便期肩一,种药与锄云”意为:希望能够肩扛农具,到田里种药材和除草。诗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期望。【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看叶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这首诗是诗人累举不第归隐之后晚年的作品。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色彩来指代鲜花,“红紫”其实指的是花。B.“始宜携杖向池塘”一句借助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年迈蹒跚、行动不便的老者形象。C.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真切的生活、表现了丰富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D.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直白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31.这首诗撷取自然界普通素材表现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30.D 31.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春天短暂,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彩多姿,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总有逝去的时候,我们不必太过萦怀,换个视角,生活中还有另外的美好。【解析】3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直白的笔法”有误。结合“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意思是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可知作者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来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而是借“绿叶”来表现自己的独特人生感受,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故选D。3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意思是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结合“红紫飘零草不芳”意思是百花凋零,芳草枯萎,“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结合“绿影扶疏意味长”意思是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春天百花争艳的时节已逝去,春天过去之后,还有繁茂的枝叶用来观赏,告诉我们,春天短暂,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彩多姿,春天过后,依然有美丽的绿叶倒映水中这样令人陶醉的景色;结合“始宜携杖向池塘” 意思是此时最适宜拄着手杖去池塘观景,可知春天结束,百花凋零,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想要继续赏景,就要再去寻找最适宜的去处,换个角度,可以选择去俯视池塘中的落影,亦是一番美景,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总有逝去的时候,换个视角看世界,生活中还有另外的美好。【2022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33.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答案】32.A 33.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解析】3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由“江春入旧年”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景象,并非“春夏之交”。故选A。3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4.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5.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猎“壮观”场面的?请从善用夸张,巧用动词等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答案】34.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35.“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解析】34.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此句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运用比喻修辞,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这一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35.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千骑卷平冈”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其中的“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词人率领随从浩浩荡荡的射猎场面,突出场面的浩大壮观。“卷”字是动词,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短时间内席卷一切。“千骑卷平冈”一句,显示了射猎场面的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专题0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全国通用)
2024-09-05·25页·314.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