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全国通用)

2024-09-05·42页·2.4 M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7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习了生物学,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资料一:【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强大。秆高,粗壮。叶宽大,带状披针形。异花授粉。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籽粒大,扁长型或方圆形。喜温暖,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摘录自《辞海》)资料二: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000万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浆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并且顶部开始凹陷。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苞叶,我们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了。(摘编自《玉米的一生》)资料三: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以上。(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1.分层概括“资料一”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内。2.“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哪一句话?3.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料一”介绍了玉米的知识,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练,条理清晰。B.“资料一”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资料二”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C.“资料二”和“资料三”都使用了数字,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确切具体。D.“资料三”中的育种研究实现了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应用转化。【答案】1.习性;(中国主要)产区;用途 2.异花授粉 3.D【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喜温暖,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说明的是玉米的习性;“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说明的是(中国主要)产区;“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说明的是玉米的用途。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000万粒以上花粉粒”说明的内容是玉米的开花产粉,“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说明的内容是玉米如何传粉。照应资料一中“异花授粉”。3.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D.结合资料三“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可知,“从‘田间’到‘实验室’”错误。故选D。【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力度,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方案,中医药海外接受度越来越高。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低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就诊者排起长队;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高赞誉……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材料三】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第二,应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第三,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是“守正创新”的根基。中医药非遗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才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经。(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张仲景被当世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B.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时至今日,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C.中医药不断地“走出去”,在国外广受赞誉,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D.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守正创新”。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创新目的。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列举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出预防疾病并实施外科手术等事例,证明两汉时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B.材料二通过数据统计和列举中医药国外发展情况,表明中医药传播广泛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体现出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力。C.材料三论述了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语言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中医历史悠久,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6.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答案】4.C 5.A 6.示例:开设中医药课程;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在校园开辟中草药种植园;举办中医药宣传讲座。【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结合【材料一】段“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可知,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原因不仅是收集民间药方和写成《伤寒杂病论》,还在于他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思想,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B.结合【材料二】第段“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段“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可知,文中并未说明“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与丝绸之路的传播存在必然关系;D.结合【材料三】第段“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是‘守正创新’的根基”可知,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守正创新”的途径有五个方面,不止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这一点;故选C。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段“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段“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可知,材料一列举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出预防疾病的事例,但实施外科手术的是华佗,而非张仲景;故选A。6.本题考查意见建议。结合生活实际和自身的思考,可从教育、宣传、实践等多个角度提出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建议。示例:学校可以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邀请专业中医人士授课,讲解中医药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举办中医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药材种植基地等,亲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和名医故事。【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作为工业4.0时代的技术代表,已经深深嵌入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2023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和持续迭代升级,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简单相加,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2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显示,目前大部分教师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具体的应用主要在备课和管理阶段,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州奥林匹克中学牧师李可丹的地理课堂上,她借助“智影”生成数字人和课堂导入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李可丹打开AI绘画工具,让学生写出地貌特征的描述提示词,根据提示词生成图片,一场关于地貌的课堂人机对话随机展开。在学生不断补充和修改关键词后,喀斯特地貌最终完整呈现在大家眼前。【材料二】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以来,大学和职业院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仿真实训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学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虚拟实验室也不断推陈出新,日趋成熟。就连小学和幼儿园也紧跟趋势,主动创新。以深圳、广州这两个城市的小学和幼儿园为例,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合成技术打造“人工智能科创教室”“无边界科创空间”“AR智慧教室”等新颖的学习空间,变革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小朋友充分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学习乐趣。【材料三】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也要以此促进自身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的产生。“既然人工智能在知识传输上有更出色的表现,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教?”作为北京十一学校人工智能实验课程的主讲教师,郑子杰常常思考这个问题。“相比较传授知识和提升分数,我更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单纯靠智能工具是无法培养的。”郑子杰说。在郑子杰的课堂上,学生孙公博萌生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古代碑帖进行修复的灵感,他把张猛龙碑作为研究对象,在郑子杰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关于图像修复和图像翻译的研究资料,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算法来实现修复工作。去年5月凭借这一成果,他夺得了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2023年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机器人与智能机器”项目的奖项。7.上述材料的说明对象是 。8.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必须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B.人工智能实验课程教师郑子杰认为,学生综合能力单纯靠人工智能工具是无法培养的。C.材料一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人工智能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说明在科技发展中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课堂变革和教学方式变化,以及教与学观念的变化。9.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请任选一个,简述你的理由。我更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等。【答案】7.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8.A 9.不能轻易去掉。对于“更”字,它表示了一种程度的递进或比较。在这里,“更重视”意味着在多个方面中,作者更看重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如果去掉“更”,虽然意思仍然清晰,但缺少了强调意味,因此“更”字不能去掉。对于“等”字,它表示列举未尽,还有其他的项目或情况。在这里,“等”字意味着除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之外,还有其他的能力或素质也是作者所重视的。如果去掉“等”,句子就变成了“我更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这可能会让读者误以为作者只看重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因此,“等”字也不能去掉。【解析】7.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对象。根据材料一第段“人工智能作为工业4.0时代的技术代表,已经深深嵌入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2023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和持续迭代升级,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简单相加,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可知,材料开篇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引起关注和热议,为后文阐述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影响做铺垫。根据材料二第段“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可知,材料二主要阐述了国家政策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动及各级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举措。根据材料三第段“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也要以此促进自身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的产生”可知,材料三强调了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中应善用新科技。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上述材料的说明对象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影响。8.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A.根据材料二第段“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可知,材料说的是应该逐步开展相关工作,并没有强制。本项“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有误;故选A。9.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表态:不能去掉;定性:“更”是程度副词,“等”是表示列举未尽,起限制修饰作用;带词解句:“更”字强调了在众多教育关注点中,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应该格外重视,突出了重视程度的加深;“等”字表明所列举的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其他未完全列举出来的能力;删词解句:如果去掉“更”,就只是单纯地陈述重视这些能力,无法体现出程度上的侧重;去掉“等”,意思变为所提到的几种能力就是全部,没有其他了,与原意不符;说明语言特点:“更”“等”两个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回答各题。【材料一】日前,一则关于微塑料会伤肝肺的研究登上热搜榜。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环境与研究》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肝细胞和肺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工作机能,从而对器官造成损伤。微塑料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又一“隐形杀手”。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块状、丝状等形态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过去,人们对于微塑料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方面。近两年,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微塑料也会损害人体健康。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实际上,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及工作中常遭遇粉尘的人,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材料二】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塑料瓶的制造材料主要是PET塑料(涤纶树脂)。据推算,全世界平均每分钟会售出100万个塑料瓶,平均每年会售出5000亿个塑料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塑料制品生产国。2021年,中国生产了1.1亿吨塑料,进口了3397万吨,生产了塑料制品8000多万吨。同时,中国每年还消费了大约2000亿个塑料饮料瓶。这些塑料瓶最后去了哪里?据统计,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材料三】网友声音网友A:早餐是用塑料袋装的,中午吃的饭是用塑料盒装的,下午喝的奶茶也是用塑料杯装的。塑料容器成本低,使用方便,用完就扔,也没见造成什么污染。网友B:我长年累月喝瓶装矿泉水,也没觉得身体不健康。塑料瓶虽然多,但都被回收了,不会产生污染的。10.下列对文本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第段和第段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了打比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打比方能使说明的内容更科学准确。B.根据材料一可知,微塑料是一种惰性物质,它进入人体后最终会被排泄出体外。C.“微塑料”的概念最早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被提出的。D.根据材料二可知,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11.请你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12.阅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材料三中网友的看法是否认同呢?请说明理由。【答案】10.C 11.“大部分”一词指的是“绝大多数”,并非全部,起修饰限制作用,并非指所有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不认同,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都是微塑料产生的源头,这些微塑料正在威胁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虽然我们感觉用过的塑料瓶都被回收了,但统计表明,全球有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这些塑料瓶最终被遗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解析】10.本题考查辨析信息。A.第段画线句把微塑料比作隐形杀手,这是打比方,使说明内容更生动形象。第段画线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什么是微塑料,这是下定义,使说明更科学准确;B.根据材料一第段中的“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可知,本项“它进入人体后最终会被排泄出体外”表述过于绝对;D.根据材料二首段中的“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可知,本项“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有误;故选C。1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定性:“大部分”表示绝大多数。起修饰限制作用。带词解句:在句中表示的是绝大多数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并不是全部,也会有少数的废弃塑料瓶进入非正规回收渠道。删词解句:所有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删去后与原义、事实不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2.本题考查拓展应用。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认同。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根据材料一首段中的“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肝细胞和肺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工作机能,从而对器官造成损伤”和材料一末段中的“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可知,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塑料包装都会产生微塑料,这些微塑料正在危害我们的健康。根据材料二末段中的“据统计,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知,全球有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这些塑料瓶最终被遗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对于材料三中网友的看法应不认同。【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小题。材料一:“拉索”(LHAASO)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目前,已有32个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拉索”继发现超高能伽马射线后,又产出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科学家利用“拉索”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材料二: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南京大学研究员柳若愚说,探究宇宙线起源之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据介绍,“拉索”此次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距我们约5000光年,尺度超过1000万个太阳系。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最高达到2千万亿电子伏。“拉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说:“随着观测时间增加,‘拉索’将可能探测到更多千万亿电子伏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13.请概括出上述材料中介绍的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一项重要成果。14.材料一中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15.材料二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6.请你运用从两则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在科技小组活动时向同学介绍“宇宙线”。【答案】13.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 14.不能删去。“目前”是现在的意思,起限制作用,用在句中说明不排除今后有更多的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的可能。去掉后太绝对了,“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5.列数字(列数据);运用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泡状结构内的光子能量之大。 16.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解析】13.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材料一首段中的“‘拉索’(LHAASO)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知,“拉索”是一个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根据第二段中的“‘拉索’继发现超高能伽马射线后,又产出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可知,这则材料中介绍的是重要成果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1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定性:“目前”是当前的意思,表时间的限定。带词解句:联系画线句,在句中表示的是在当前已有32个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并不排除以后会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加入。删词解句:如果去掉,语意表述过于绝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中有准确的数字,所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联系句中的“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最高达到2千万亿电子伏”可知,此处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泡状结构内的光子能量之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6.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可得: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材料二中的“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可得: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综合表述即可。【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学校将举行辩论赛,班级开展赛前准备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子任务一:研读典型辩词,探立论之道正方: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多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漂泊!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gn)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的巨大成效。第三, ,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需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因此我方认为知难行易!反方:大家好!对方辩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去实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对方辩友要界定清楚,我方认为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行是更难的。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造,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其次,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全长55公里,被称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完成到竣工,历时8年之久。这工程的浩大艰争与珠江入口地质不稳、地质状况复杂等地理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再者,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现今社会不论是环保、民主、法制、教育、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人们才会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论道”不起而行之,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子任务二:模拟“自由辩论”,析辩驳之术主持人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观点后,进入模拟自由辩论环节。小文(正方):孔子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又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夫子尚且如此,可见知的过程何其艰难。小语(反方):“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通俗的解释就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何来对方辩友所诱的“艰难”之意啊!反倒有句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文(正方):“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主持人:同学们,“知行关系”作为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半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研读辩词和模拟辩论,相信同学们对“辩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辩论并非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审辩、慎思、明理。【注释】阖(h):关闭,闭合。17.小文完成子任务一时,研读辩词,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帮她补充—处内容。 18.辩论的两大基本元素之一是“论”。“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己方观点正确。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在“立论”部分,正方和反方哪一方更有说服力?联系辩词内容说明理由。(至少写出两点)19.辩论的另一个基本元素是“辩”。“辩”就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或疏漏之处。完成子任务二时,同学们针对模拟“自由辩论”环节进行了交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文连续引用了两句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述了己方所持的观点。B.小语敏锐地捕捉到小文论据不能充分证明其论点的疏漏,并进行了反驳。C.小语反驳小文观点的同时,也进一步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谓破中有立。D.小文认为小语把“知行观”等同“言行观”,她的反驳没有足够的说服力。20.准备活动结束后,小文和小语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辩论赛,请从材料准备和辩论技巧方面给他们各提一条建议。【答案】17.知难行易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 18.示例:作为评委,我认为正方在“立论”部分更有说服力。理由:正方善于引用权威话语增强论证力度。叔本华“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漂泊”的名言,突出了知识创造者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知难。而反方在引用论据方面相对薄弱,缺乏此类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的引用。正方的论证全面且深入。在阐述“认识规律比利用规律更难”时,以沙漠变绿洲这一难题为例,说明认识规律需要不懈探求,使知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反方的论证则相对局限,如在论述天时制约“行”的结果时,仅以孔明为例,且对这一例子的分析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展现出行难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19.D 20.示例:小文:材料准备方面:可以进一步搜集更多古今中外知名人物在求知过程中遭遇巨大困难但最终获得成果的具体事例,增强正方观点的说服力。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经历的长期思考和实验。辩论技巧方面:在回应反方观点时,要更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洁性,避免被反方带偏话题,始终紧扣“知难行易”的核心论点展开论述。小语:材料准备方面:收集更多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知晓某些道理或知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面临重重困难难以践行的真实案例,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健康生活需要规律作息和合理饮食,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辩论技巧方面:注意倾听正方的发言,抓住其漏洞进行有力反击。同时,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可以适当增加情感色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共鸣。【解析】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子任务一第段“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基于以下原因”可知,正方观点为:知难行易。由子任务一第段“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可知,这一段是在延续前文“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的论证逻辑,进一步强调“知难行易”的中心观点,论述认识规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思考。而运用规律相对来说则较为直接,只要按照已经发现的规律去行动即可。据此概括为: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已知信息“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定位第段第一句,“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定位第段第一句,由第段“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可知,可概括为: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18.本题考查辩论词内容理解。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正方或反方更有说服力。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如认为正方具有说服力,可分析正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篇明确提出“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这一核心观点,接着分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以“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为例,列举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过 1600 多种材料,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多页笔记”的具体事例,数据详实,令人信服,有力地论证了知难的观点。再如论述“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时,通过鲧和禹治水方法的对比,清晰地表明探索正确方法的艰难。如认为反方具有说服力,可分析反方的论据更贴合实际情况。反方提到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以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例,即使有智谋,若没有当时的时代趋势和机遇,也难以大展雄才。这充分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外在的客观条件会对行动造成巨大的阻碍,使得行的过程充满困难。比如在现代社会,一些创业者即便有很好的商业理念和知识,但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佳、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的天时因素,他们的创业行动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示例:作为评委,我认为在“立论”部分,反方更有说服力,理由如下:反方关于地理环境限制“行”的进程的论述具有说服力。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其建设过程中因珠江入口地质不稳、地质状况复杂等地理因素,耗时 8 年之久。这清晰地表明了地理环境对实际行动的巨大限制。像在一些偏远山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地理因素,使得施工难度极大,行动进展缓慢。反方提出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并列举了环保、民主、法制、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例子,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知道道理容易,但真正去行动并做好却很难。比如大家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减少浪费、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的人却相对较少。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小文认为小语把“知难行易”的知行观混同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这种反驳是有一定说服力的。由子任务二第段“‘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可知,小文清晰地指出了两者概念的不同,强调了“知难行易”观点中知与行的特定内涵,与小语所提及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普遍言行观有着本质区别。故选D。20.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提建议。题干要求从材料准备和辩论技巧方面给他们各提一条建议。从材料准备方面,对于小文和小语来说,首先需要对双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更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比如小文可以进一步搜集更多关于“知难行易”的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像一些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以及最终取得成果的艰辛历程等。小语则需要丰富关于“知易行难”的现实案例,比如某些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际执行中的困难,或者某些教育理念在推广和实践中的障碍等。从辩论技巧方面,小文在辩论时应注重对反方观点的回应和反驳,要有针对性,不能自说自话。比如当反方提出某个观点时,要迅速抓住其逻辑漏洞或者证据不足的地方进行反击。可以举例:“就像某些新的科技理论,从提出到实际应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难道不是因为知的艰难导致行的滞后吗?”小语则要学会巧妙地转换话题和引导辩论方向,当感觉正方的攻势较强时,将话题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我们看到很多人都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坚持每天锻炼的又有多少呢?这不是知易行难的明显体现吗?” 示例:小文:材料准备方面:可以进一步收集更多古今中外关于“知难行易”的具体事例,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比如某些前沿科学领域中探索新知识的艰难历程。辩论技巧方面:在回应对方观点时,要更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逻辑的严密性。例如,当对方提出反驳观点时,先快速概括对方观点的核心,然后有条理地进行针对性回应,避免过于冗长和复杂的表述。小语:材料准备方面:多搜集一些贴近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知易行难”的例子,比如减肥、戒烟等常见但难以做到的事情。辩论技巧方面:学会巧妙运用反问和设问的方式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比如在阐述某个观点时,可以先抛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大家想想,如果真的知易行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知道要早起锻炼身体却做不到呢?”从而引发听众的思考和认同。 【2024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材料一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材料二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材料三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材料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21.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B.“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C.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D.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任务二:以“物”说史22.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任务三:护“物”有我23.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答案】21.C 22.示例:“半条被子”背后所蕴含的,不仅是红军与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的意志,更是心怀百姓,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 23.让科技助力,加快革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进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机制,严惩恶意破坏行为;开展红色文化遗存认定工作,充实红色文化资源库,便于开展保护工作;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革命文物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的破坏;合理利用文物,创新利用方式,发展文创,建设文物基地,发展旅游,组织阅读相关书籍。(其他作答:多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花城红图”小程序;对不可移动文物要额外关注,设置保护、观赏范围,加强民众保护意识;应拓展文物保护方式,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建立革命文物与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解析】2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辨析。C.根据材料四第一段“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可知,下马关古城墙未得到妥善保护主要是因为村民修建便道,破坏了原有城墙。材料并未介绍箭楼消失的原因,选项中“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理解有误;故选C。2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二“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可知,以“物”说“史”的方法侧重于强调“物”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将“史”作为其展示的中心。联系材料一“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可知,“半条被子”是“物”,而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就是“史”,即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所以,“半条被子”所蕴含的不单是红军与人民间的深厚情谊,更是在艰苦环境中,共产党人能够心怀百姓、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据此总结作答即可。2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提建议。解答此题,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并拟写合理建议即可。根据材料三“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可知,保护利用革命文物,需要以科技助力,利用数字化、现代化手段,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根据材料四第一段“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可知,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因社会发展需要而受到破坏,我们应该对它们额外关注,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机制,严惩恶意破坏行为,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减少认为损坏;根据材料四第二段“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可知,对待革命文物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开发利用,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设立文物基地,发展旅游,鼓励民众参与,从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根据材料四第三段“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可知,我们应加快建立革命文物与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全方位保护革命文物。据此总结作答即可。【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使用汉字写作带来了便利,却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计算机输入只要求辨识、选用汉字,而汉字书写还要求笔画正确、结构完整。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汉字书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材料二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几乎有了”:很多人想问题或写字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要书写的字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一闪而过,但又没有抓住。有时候,人们拿起笔写字,虽然对某个字或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无法正确地写出来。这种现象在汉字书写中更为明显。 。汉字系统中,很多形声字的字形相近,如“朱”字与不同的偏旁组合,可以组合成“株”“珠”“铢”等。有些指事字仅是个别笔画的位置不同,如“本”“末”,都是在“木”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笔,添加的位置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乎有了”的现象。材料三人类的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准确识记、正确书写汉字,需要将对汉字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根据研究,初次学习之后,间隔性地重复学习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时间间隔和记忆保持数量的关系如表所示。表时间间隔和记忆保持数量的关系时间间隔(小时)记忆保持数量(%)遗忘数量(%)0.3358.241.81144.255.88.835.864.22433.766.324227.872.224625.474.6243121.178.9根据记忆保持的规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间隔,能够提高汉字识记、书写的准确度。多写、多看都是复习汉字的有效方法。但研究表明:手写汉字比注视汉字更有利于准确识记汉字;在汉字识记方面,手写笔记的学生往往比用键盘打字的学生更具优势。2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B.“几乎有了”的现象表明字形相近的形声字容易被区分。C.表1显示,距初次学习后的时间间隔短,记忆保持数量多。D.相较于注视汉字或使用键盘打字,手写汉字更有利于识记。25.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B.这是因为汉字的笔画简单C.这与汉字特点有一定的关联D.这可以规避汉字书写的问题26.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全民汉字书写的准确性,可以从 、 、 三方面下功夫。【答案】24.B 25.C 26.语文课程和教学引导;把握汉字结构特点;强化对汉字的长时记忆(多写、多看、多复习)【解析】2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B.结合材料二“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几乎有了’:很多人想问题或写字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要书写的字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一闪而过,但又没有抓住”,可知:“几乎有了”的现象是指在书写汉字时,脑子里有一闪而过的印象,但又无法正确书写;结合“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乎有了’的现象”可知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要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才能更好的去区分。选项理解有误。故选B。25.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结合材料二“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几乎有了’:很多人想问题或写字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要书写的字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一闪而过,但又没有抓住”可知“几乎有了”的现象是指在书写汉字时,脑子里有一闪而过的印象,但又无法正确书写的现象,这是在描述“几乎有了”的现象定义并强调在汉字书写中尤为明显。结合材料后半段“汉字系统中,很多形声字的字形相近……”可知举例说明要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乎有了”的现象。画线处需要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几乎有了”的现象在汉字书写中尤为明显,结合后半段材料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是此现象的原因。故选C。26.本题考查材料筛选与概括。结合材料一“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汉字书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可知语文课程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故可加强语文教学;结合材料二“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乎有了’的现象”可知不同的汉字根据结构特点去识记能更好的记住写法,故可提炼:把握汉字结构特点;结合材料三表格可知,间隔时间越长,记忆保持数量越少,遗忘数量越多,结合“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间隔,能够提高汉字识记、书写的准确度。多写、多看都是复习汉字的有效方法”“手写汉字比注视汉字更有利于准确识记汉字;在汉字识记方面,手写笔记的学生往往比用键盘打字的学生更具优势”可知可采用多写、多看、多用手写的方法来提升汉字的准确性,即加强长时记忆。【2024安徽中考真题】材料一“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摘编自《“小城故事多”宝藏小城旅游为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材料二(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材料三 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材料四“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27.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28.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29.下图是对材料四第二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处填入相应内容。30.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答案】27.C 28.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29.旅游需求迎来快速扩张区间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 30.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完善基础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解析】27.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辨析。C.根据材料三第段“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可知,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是因为县城地带亲近自然,县城地带治愈心灵和县城更易开展户外活动同为人们愿意到县城旅游的原因,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因此“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这一说法表述有误;故选C。28.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双向奔赴”是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文中的“双向”一方面是指游客,另一方面是指县城。结合材料三第段“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可以看出,游客向往县城慢节奏、亲近自然的生活;结合材料三第段“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可以看出县城也在采取很多吸引旅客的措施来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29.本题考查梳理行文思路。首先审清题目要求为梳理材料四第二段的行文思路,要初步判断这一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段落的结构。本段为“总—分”结构,先总写“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再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为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层进式结构,即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然后对段落的分析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进一步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是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是原因;“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紧承上一层次,为第二部分,讲述旅游需求快速扩张;接着用“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讲述传统的旅游“大户”承载不了如此巨大的需求,是第三部分;最后得出结果:“ 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顺理成章地说明了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为第四部分。这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答案。30.本题考查提建议。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围绕“发展县域旅游”这一主题;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小城旅游吸引着众多游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可从加强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入手;根据材料三第段“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可知,游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需求,因而可从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角度入手;根据材料三第段“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可知县城还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的不足,因而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消费环境的角度入手;根据材料四第段“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可以从发展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宣传力度的角度入手。示例:利用乡村丰富的绿色开放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户外休闲产品;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如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农业体验游等;加强旅游营销和推广,可以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等方式,扩大县域旅游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材料一]茶,源于中国。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三国时,吴国国主宴会群臣,以茶代酒,这是最早见于正史的饮茶记载。公元758年,《茶经》问世,作者陆羽也被后人传颂为“茶圣”。宋朝的饮茶风气尤盛,宋徽宗撰写了《大观茶论》,全面总结了宋代茶事,特别是总结了宋代宫廷茶道之经验。北宋晚期,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出现了“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说明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普通人家的生活必需品。明朝许次纾《茶疏》里说,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中国茶叶依据颜色及加工方式可分六类: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还有后发酵的黑茶,轻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中国人爱饮茶,给茶取了许多雅称,如“不夜侯”“涤烦子”“消毒臣”“苦口师”“清友”……含蓄点明了茶的功用。(节选自《诗画中国》,郭晔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有改动)[材料二]新式茶饮经历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从茶叶传播的历史看,茶叶先是在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中与牛奶融合而成“奶茶”,之后,在远舶欧洲的过程中形成了“甜味奶茶”,最后又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到中国,经过当代人的创意加工而大放异彩。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茶馆将奶茶的配比改为奶少茶多,并将形似珍珠的“粉圆”(甜味淀粉球)加到奶茶中,这种甜蜜又带有嚼劲的奶茶赢得了消费者喜爱,“珍珠奶茶”由此得名。进入21世纪,人们已不满足在茶中添加“珍珠”和牛奶。椰果、仙草等配料及新鲜水果陆续被加入现制奶茶中,人工现场手摇成为主要的制作方式。很多城市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常能看到年轻人排队购买新式茶饮的场景。新式茶饮中水果茶系列更受消费者偏爱,因其颜值高、口感清爽,又符合健康的理念。年轻消费者在享用新式茶饮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传统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产生了兴趣。(节选自《世界博览》2023年第2期,有改动)[材料三]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画像女性消费者占比达68.5%,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6%。可接受单价调查:11-15元,19.5%;16-20元,36.1%;21-25元,17.8%;26-30元,12.6%。(根据网络调查报告编写)3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历史记载看,茶叶一直供官员和文人饮用,民间并不流行。B.之所以有绿茶、红茶等叫法,是因为它们的颜色及加工方式不同。C.在欧洲形成的“甜味奶茶”,与中国的茶文化没有任何关系。D.人们偏爱新式茶饮,只是因为添加“珍珠”后视觉上更美。32.表哥想开一家新式茶饮店,你根据材料给他提出建议。33.近年来,新式茶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有人认为新式茶饮未来将取代传统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31.B 32.示例:表哥,开新式茶饮店是个不错的想法。根据材料,建议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选择高质量茶叶作为原料,确保口感和品质;二是创新茶饮配方,结合健康理念,吸引年轻消费者;三是注重店面装修和氛围营造,打造舒适的用餐环境;四是加强宣传和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提升知名度。祝开业大吉! 33.示例一:对于新式茶饮是否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我认为两者各有特色,互补共存。新式茶饮的创新和多样性确实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但传统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口感,仍拥有忠实拥趸。未来,新式茶饮与传统茶可能会在市场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共同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而非简单的取代关系。示例二:我不同意新式茶饮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传统茶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品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传统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能够带给人们宁静和放松的感受。此外,传统茶在健康养生方面也有诸多益处,如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等。虽然新式茶饮在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表现出色,但传统茶在文化内涵和健康价值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我认为传统茶仍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示例三:我认同新式茶饮未来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更加追求便捷、时尚和健康的饮品。新式茶饮凭借其创新的配方、丰富的口感和精美的包装,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新式茶饮店往往注重空间设计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场所。相比之下,传统茶的制作和品饮方式较为繁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因此,我认为新式茶饮在未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可能会逐渐取代传统茶。【解析】3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A.有误,根据材料一中第段的“北宋晚期,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出现了‘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说明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普通人家的生活必需品”可以得知,茶叶在民间也是流行的。C.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第段的“新式茶饮经历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从茶叶传播的历史看,茶叶先是在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中与牛奶融合而成‘奶茶’,之后,在远舶欧洲的过程中形成了‘甜味奶茶’,最后又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到中国,经过当代人的创意加工而大放异彩”可以得知,欧洲形成的“甜味奶茶”与中国茶文化是有关系的。D.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第段的描述,新式茶饮受欢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添加了“珍珠”使得视觉上更美,还包括了椰果、仙草等配料及新鲜水果的加入,以及人工现场手摇的制作方式等因素。故选B。32.本题考查建议。本题要求根据所给的三则材料,为表哥想开一家新式茶饮店提供建议。这需要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深度解析和提炼,从而得出符合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茶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文化意义。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三国时期的饮茶记载,再到《茶经》的问世和宋朝茶文化的盛行,都体现了茶在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此外,茶还被誉为生活必需品,并在结婚等场合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这提示我们,新式茶饮店在经营过程中,可以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材料二详细描述了新式茶饮的演变过程,从奶茶的起源到当代的创意加工,再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和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提升。这表明新式茶饮在年轻消费者中拥有广阔的市场,且有着推动传统茶文化发展的潜力。因此,新式茶饮店应关注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同时融入茶文化元素。材料三提供了关于新式茶饮消费者的具体数据,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可接受的单价范围。这些数据为新式茶饮店的定位和市场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可以根据女性消费者占比高的特点,设计更符合女性口味的茶饮;根据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制定价格策略和推广方式。示例:表哥,开新式茶饮店是个不错的商机。根据材料,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首先,注重茶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店铺装修和饮品制作中,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其次,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不断创新产品配方和制作方式,打造独特口感;最后,根据消费者数据,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和推广方式,吸引更多目标客群。祝你开店顺利,生意兴隆!33.本题考查看法和认识。本题旨在探讨新式茶饮是否会取代传统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两者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消费者需求,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既需要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又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正方示例:我认同新式茶饮未来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的口味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尝试新颖、有趣的饮品。新式茶饮在创新、口感和营销方面更具优势,能够迅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新式茶饮店的环境和氛围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社交需求。因此,我认为未来新式茶饮将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取代传统茶的地位。反方示例:我不认同新式茶饮会取代传统茶的观点。虽然新式茶饮在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表现出色,但传统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口感,依然拥有广泛的市场和忠实的消费群体。传统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此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传统茶的保健功能也越来越受到认可。因此,我认为传统茶的地位不会轻易被新式茶饮所取代,两者将长期共存并互补发展。【2023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青少年情绪管理材料一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以下是两个有关情绪失控的典型案例:九年级学生小军(化名)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不愉快,上课时同学向老师说了这事,小军急眼了,对老师大声喊,然后摔门而去,导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八年级学生小霞(化名)特别爱玩手机,妈妈暂时把手机没收了,结果她去妈妈房间砸碎了花瓶、杯子,还一脚把门踢坏了……针对青少年不擅长管理情绪的情况,中学教师卓秀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学会和同伴交流沟通。教育硕士李莉也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能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被人所接受的情绪反应,那么,这样的表现更易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材料二谢瑞琦针对某地区456名13~20岁青少年的常见情绪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无聊、烦躁等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在积极情绪类型中,平和、喜悦的比率,女生分别占61.85%和52.63%,而男生则为56.56%和38.18%。此外,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奔放的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以下为青少年负面情绪产生原因的调查统计,原调查问卷为多项选择题。(数据来源《青少年情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材料三万文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生情绪管理教育,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内容。社会工作硕士许青云: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可以提升其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能力;反之,父母的冷漠和沉默会抑制其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发展。父母感情融洽的家庭,青少年更能够积极调控情绪。父母过分干预或者是任意放纵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产生消极影响。3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两位同学都不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都导致了不好的结果。B.受调查的青少年,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是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C.受调查男生的奔放的负面情绪多于女生,同样,男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也多于女生。D.如果青少年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也许会更加顺利。35.结合材料一,谈谈青少年在加强情绪管理上可以怎么做。36.请从材料二的图表信息中,简要概括你得出的主要结论。37.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谈到了对青少年情绪管理的建议,请简单说说内容上各侧重什么。材料一侧重: 材料三侧重: 【答案】34.C 35.(1)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2)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学会和同伴交流沟通;(4)主动进行白我批评;(5)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36.(1)青少年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2)大部分青少年会因成绩下降,学业不顺利或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冲突而出现负面情绪。(3)极少部分青少年很少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37.材料一侧重:从个人方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材料三侧重:从学校和家庭方面注重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解析】3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C.有误,根据材料二段“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奔放的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可知,“男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也多于女生”理解错误;故选C。35.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由材料一段“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可归纳: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由“同时,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学会和同伴交流沟通”可归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和同伴交流沟通,主动进行白我批评;由“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能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被人所接受的情绪反应,那么,这样的表现更易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可归纳: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据此回答即可。3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阅读图表可知:青少年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43.72%因为不当交往受挫;45.73%因为被老师批评;73.87%因为成绩下降学业不顺利;32.66%因为对周围环境不适;40.20%达不到父母期望;73.37%因为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冲突;22.11%因为担任学生干部过程不顺利;53.78%因为与父母的观念的差异与分歧;28.14%因为参加校内活动不顺利;1%因为其他。只有12.06%的人很少情绪低落。据此得出结论,例如:接近一半的同学会因为被老师批评情绪低落;超过一半的同学因为与父母的观念的差异与分歧情绪低落;不当交往受挫而情绪低落的同学也很多。据此回答即可。3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由材料一段“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段“针对青少年不擅长管理情绪的情况,中学教师卓秀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可知,材料一主要通过有关情绪失控的典型案例,引入针对青少年不擅长管理情绪的情况,谈谈少年在加强情绪管理上可以怎么做;由材料三“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可以提升其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能力;反之,父母的冷漠和沉默会抑制其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发展”可知,材料三主要通过万文昌、许青云来说青少年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据此回答即可。【2023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藏自治区2022年一季度、2023年一季度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表时间项目2022年一季度2023年一季度接待游客(万人次)183.19255.74旅游收入(亿元)14.220.3(《西藏旅游强劲复苏》,摘编自《西藏日报》)材料二西藏自治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近年来“西藏游”热度逐年升温便是实证,但必须看到,目前,我区旅游景点仍存在着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不协调,急于追求“一流设施环境”,淡化乃至忽略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软件服务的必要需求等问题。要让旅游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对“软件”的深入挖掘,不断扩大旅游文化内涵,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风景只是一个窗口,由城市文化、旅游软实力共同打造的口碑才是核心竞争力。只要注重旅游业软硬件协调发展,打响城市“名号”,吸引八方游客自然会水到渠成。期待我区各地从源头抓质量抓服务,擦亮属于自己的城市品牌。(《旅游软硬件“琴瑟和鸣”方能长久》,摘编自《西藏日报》)材料三第四十六条在青藏高原发展生态旅游应当符合资源和生态保护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开发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摘自《人民日报》)材料四4月23日,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圆满落幕。在陕西馆,骑上单车,通过屏幕自由穿梭各个景点;在湖南馆,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欣赏迷人美景;在甘肃馆,自主挑选颜色,修复莫高窟壁画……博览会用科技赋能,丰富文旅消费体验。现代科技展现了历史文化魅力。诗词元宇宙展区宛如一幅传统书画长卷,展区内设置AR(增强现实)游览区、VR体验区、诗词互动游戏区,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让观众如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现代科技也为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做贡献。走进中国电信展馆,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张家界旅游景区的各项数据,入园人数等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开发的全域旅游平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帮助景区更好开展指挥调度、分析决策,目前已为百余家5A级景区提供服务。(《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摘编自《人民日报》)38.材料一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39.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40.请梳理材料四的行文思路。41.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为西藏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答案】40.列数字和作比较 41.西藏自治区旅游业正在迅速复苏,旅游收入不断增加。 42.首先介绍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的圆满落幕,然后列举多个展区展示现代科技为文旅消费体验带来的丰富和便捷,最后介绍现代科技也为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做贡献。 43.示例:应该注重旅游文化的挖掘,扩大旅游文化内涵,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应该注重旅游业软硬件协调发展,打响城市“名号”,吸引八方游客;应该科学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丰富文旅消费体验,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解析】38.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结合材料一中“183.19”“255.74”的数字可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2022年一季度”“2023年一季度”数据的对比,可知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9.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2023年一季度比2022年一季度的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明显增加,由此可知西藏自治区旅游业正在迅速复苏,旅游收入不断增加。40.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结合“4月23日,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圆满落幕”可知,首先介绍了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的圆满落幕;结合“在陕西馆,骑上单车,通过屏幕自由穿梭各个景点;在湖南馆,戴上VR (虚拟现实)眼镜,欣赏迷人美景;在甘肃馆,自主挑选颜色,修复莫高窟壁画……博览会用科技赋能,丰富文旅消费体验。……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让观众如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可知,然后列举了多个展区展示现代科技为文旅消费体验带来的丰富和便捷;结合“现代科技也为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做贡献……目前已为百余家5A级景区提供服务”可知,最后介绍了现代科技也为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做贡献。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但必须看到,目前,我区旅游景点仍存在着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不协调,急于追求‘一流设施环境’,淡化乃至忽略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软件服务的必要需求等问题。要让旅游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对‘软件’的深入挖掘,不断扩大旅游文化内涵,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可建议:应该注重旅游文化的挖掘,扩大旅游文化内涵,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结合材料二第二段“风景只是一个窗口,由城市文化、旅游软实力共同打造的口碑才是核心竞争力。只要注重旅游业软硬件协调发展,打响城市‘名号’,吸引八方游客自然会水到渠成。期待我区各地从源头抓质量抓服务,擦亮属于自己的城市品牌”可建议:应该注重旅游业软硬件协调发展,打响城市“名号”,吸引八方游客;结合材料三“在青藏高原发展生态旅游应当符合资源和生态保护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开发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可建议:应该科学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结合材料四第三段“现代科技也为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做贡献。走进中国电信展馆,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张家界旅游景区的各项数据,入园人数等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开发的全域旅游平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帮助景区更好开展指挥调度、分析决策,目前已为百余家5A级景区提供服务”可建议:借助现代科技丰富文旅消费体验,提升景区旅游管理能力。【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注释:〔碳达峰〕某一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材料二】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材料三】氢能源燃起的奥运火炬,张北草原风能点亮的奥运场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形成的“最快的冰”……我国科研团队自主设计开发了碳排放“测(监测)—算(计算)—控(管控)—谋(谋划)”技术体系,科学量化了各项技术的减排贡献。据评估测算,北京冬奥会实施了30多项低碳技术和措施,相比于传统方案共计减少二氧化碳100万吨左右。作为奥运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以无处不在的绿色,向世界彰显着中国实践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材料四】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简称《清单》)。《清单》明确,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环卫车辆比例不低于10%,快递物流配送车辆、党政机关及公务机构车辆、出租汽车、网约车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30%。42.下列对相关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B.【材料一】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C.【材料三】“北京冬奥会实施了30多项低碳技术和措施,共计减少二氧化碳100万吨左右。”这句话中的“多”和“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材料四】《清单》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车辆等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43.请根据【材料二】图表的相关信息,写一条结论。44.李建同学说:“实现‘碳中和’应该与大型工厂有关,‘节能减排’离我还很远,不用理会。”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四】的相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做好应对。【答案】42.D 43.示例:从2017到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 44.示例:李建,国家对实现“碳中和”做出了承诺,我们家乡发布了政策《清单》。咱们乘坐的公交车就用了新能源,“节能减排”就在身边,你能说远吗?【解析】4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D.有误,根据材料四“《清单》明确,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可知,《清单》中对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车辆的电动化替代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没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在环卫车辆、快递物流配送车辆、党政机关及公务机构车辆、出租汽车、网约车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故选D。4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材料二的图是2017年至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根据这五年的数据变化,每一年都较前一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可知是稳定增长的,可概括为:从2017到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44.本题考查材料的阅读运用。根据李建同学说的“实现‘碳中和’应该与大型工厂有关,‘节能减排’离我还很远,不用理会”,可知他认为“碳中和”与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很远,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结合材料一“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材料四“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环卫车辆比例不低于10%,快递物流配送车辆、党政机关及公务机构车辆、出租汽车、网约车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30%”来进行反驳,言之有理即可。如:李建,“碳中和”“节能减排”离我还们并不远其实就在身边。国家对对实现“碳中和”做出的承诺是总的目标,体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如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政策《清单》中显示,咱们以后乘坐的新公交车就全部是新能源车辆,可见“节能减排”就在我们身边,是不是这个道理啊?【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选自《光明日报》)【材料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改善生态环境的第一要务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能够调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可以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为世界作出了表率,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我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18%;去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7.5%。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覆盖率变化(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材料三】北方三月,草木萌动,正是植树的季节。辽宁省教育厅日前印发《辽宁省“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持续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树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安全、健康、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充分挖掘校园中可绿化资源,更好地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辽宁鼓励各校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统筹教学、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合理配置绿化用水。鼓励采用乡土树种,大力推行“植树增荫”“种草增绿”“育花增美”“造景增辉”,创造出多层次、立体感、生态型的校园景观。同时各校可以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植树活动,形成“千”所学校共种“万”棵绿树的浓厚氛围。(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45.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B.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C.材料二图表显示: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覆盖率都比前一次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D.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开树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理念。46.材料二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7.学校要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廸议。【答案】45.C 46.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林冠层比作一把大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林冠层的形状和林冠层可以起到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的作用,进而说明森林能够调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47.示例:(1)合理配置绿化用水。(2)可以种植乡土树种。(3)推行多样化的种植方式。(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类主题植树活动。(如答出收集雨水浇树,移种山花入校园,爱护校园绿化成果等其他合理化建议亦可。)【解析】45.考查辨析信息。C.根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表可知,第一次调查的覆盖率是百分之十二点七,第二次调查的覆盖率是百分之十二,呈现下降趋势。本项“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覆盖率都比前一次稳步提高”有误,故选C。46.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中的“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把林冠层比作一把大伞,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联系句中的“可以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可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林冠层的形状和林冠层可以起到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的作用。联系前句“改善生态环境的第一要务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能够调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可知,进而说明森林能够调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47.考查提出建议。根据材料三中的“合理配置绿化用水。鼓励采用乡土树种”可提出建议:合理配置绿化用水,可以种植乡土树种。根据“大力推行‘植树增荫’‘种草增绿’‘育花增美’‘造景增辉’,创造出多层次、立体感、生态型的校园景观”可提出建议:推行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根据“同时各校可以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植树活动”可提出建议: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类主题植树活动。【2022贵州安顺中考真题】网红应该有的样子【材料一】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主题创意活动、特色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他开通新浪微博1个月,吸引300多万粉丝;某“网红博主”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拥有700多万海外粉丝,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譬如,喜欢“网红教师”的人,往往对拓展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以此敦促自己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递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自《人民日报<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有删改)【材料二】“爷(婆),你们奏啥咧?还认得额么?”相信经常刷短视频的人,对这个声音并不陌生。某90后短视频创作者,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他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看着满山遍地的红枣卖不出去,也开直播给农户们助力;看到江西老万夫妇爱心厨房的故事,便在陕西肿瘤医院旁边也创办了一家爱心厨房。在短视频平台,类似这样的博主还有很多。对于此类题材的走红,网友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生活状态、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所表达的陪伴主题,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从老人布满皱纹的面颊上,我们读懂的是岁月的流逝,看到的是平凡生活中的不易与坚守。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热衷于炫富、靠着浮夸演技、以猎奇低俗博人眼球的视频创作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流量,但很快又在大浪淘沙中被遗忘。而那些能够给作品注入温度,能够给用户带来知识增量、情感增量、价值增量的,更能以过硬口碑获得持续关注。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 B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人心?如何将流量变成温暖人心的正能量?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的农产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应该是利益的代名词,而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当然,回到现实生活,从这些视频中不难看出,生活并非都是风花雪月、诗和远方,一些现实话题也需要更多人予以关注,比如农村留守老人。某种意义上,农村留守老人是时代高速列车“落下”的群体,他们步履蹒跚,无法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视频中的老人,大多数独居或者夫妇二人相伴,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能够让他们倍感温暖,从他们的脸上,能够看到留守老人对于陪伴、亲情的渴望。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经打赢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何尝不是全社会的目标?“网红们”的尝试或许是重要一步,也启示我们:关爱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48.下列选项是对“网红”下的定义,请选出最准确的一项 ()A.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B.网红是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某个事件或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C.网红是通过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的人。D.网红是借助大众传媒力量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视频创作而“走红网络”的博主。49.材料一中的第段有什么作用? 50.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材料二第段的行文思路,填写下表。 51.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网红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答案】48.B 49.内容上,解释“网红”这一概念;结构上,与题目“网红应该有的样子”相照应,引出话题;表达效果上,列举网红景点等例子,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50.【参考示例】A.正反举例,对比分析B.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C.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51.个人素养: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价值观:有端正的价值观,以多种方式传递正能量,丰富时代文化生活;情感:有真情实感,能温暖人心;责任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问题,给人启发和思考。【解析】48.考查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根据材料一首段中的“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可知,网红是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某个事件或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 故选B。49.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作用。材料一中“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是对“网红”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解释了这一网络热词;“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某‘网红博主’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拥有700多万海外粉丝,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这些句子通过列举“网红景点”“网红医生”“网红博主”等事例,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网红”的概念并产生阅读兴趣;“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引出本文的论题。50.考查分析论证思路。A.本段中的“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热衷于炫富、靠着浮夸演技、以猎奇低俗博人眼球的视频创作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流量,但很快又在大浪淘沙中被遗忘”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而那些能够给作品注入温度,能够给用户带来知识增量、情感增量、价值增量的,更能以过硬口碑获得持续关注”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所以可填:正反举例,对比分析。B.联系前句“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可填写为: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C.“事实证明,流量不应该是利益的代名词,而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是经过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故可填:总结概括,得出结论。5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段“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可知受社会认可的“网红”要能够影响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丰富文化生活;根据材料一段“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知网红要具备个人魅力: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根据材料二段“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生活状态、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所表达的陪伴主题,勾连起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可知网红作品要能呈现出生活原态、流露出真实情感;根据材料二段“当然,回到现实生活,从这些视频中不难看出,生活并非都是风花雪月、诗和远方,一些现实话题也需要更多人予以关注,比如农村留守老人”可知网红作品要能够关注现实问题,带给人启发和思考,传达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