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
命题人:沙县一中李治祥审核人:永安一中池晓姜大田一中陈桂茁
尤溪一中郑小玮宁化一中李青明
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1.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
稻米粟米黍米合计
颗粒数1476813883224830899
千粒重(克)1627
折合克数236.28827.76615.736279.79
粒数占比47.8%44.9%7.3%
重量占比84.5%9.9%5.6%
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
A.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D.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第1页
{#{QQABSYaQogAgAhAAAQhCUwHQCgAQkBACAKoOxFAMMAABAANABAA=}#}
3.图2展示的是魏晋墓群中鲜卑族步陆孤氏陆丑墓葬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B.中国与西欧直接往来增多
C.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活跃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
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5.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
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
A.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D.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6.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南宋朱熹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
人情之所欲”他认为,凡是维持生存所需之外的利,都是应该被批判的;南宋陆九渊在义利之辩中强调“辩
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由此可见儒学的发()
A.折射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B.受到外来宗教理论的启发
C.逐渐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D.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
7.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
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8.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
世之至论”。他强调“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他的主张()
A.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B.揭开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C.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9.1855年,曾国藩奏请中央由福建、浙江两省协济军饷、未能如愿。又奏请下拨江西漕折银两,依然被拒。
于是他再次奏请运浙盐行销江西、湖南两省,以所获应交户部的盐课,抵户部应拨之饷,这一建议得到中
央政府允许。曾国藩的做法()
A.是晚清中央集权衰微的表现B.导致江南各省之间矛盾激化
C.目的是领湘军东征太平天国D.有利于湖南维新势力的崛起
10.洋务派薛福成认为:“四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
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否则“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
统”。这表明,薛福成()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
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
第2页
{#{QQABSYaQogAgAhAAAQhCUwHQCgAQkBACAKoOxFAMMAABAANABAA=}#}
11.下图是1923—1926年山西省外来移民职业统计图,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图中的情况可能()
A.推动当地基层市场经济的发展B.稳固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
C.导致外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D.造成乡村社会秩序混乱和内斗
12.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
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
这表明孙中山()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13.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赣南寻邬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写成《寻邬调查》,此后又发表了《兴国调
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
《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著作。上述调查及相关著作()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C.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D.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14.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
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
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学生言行不一B.传统风俗复兴
C.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D.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15.1943年元旦,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发表演讲,指出:“渝(重庆)方的将士已完全失掉了东亚
人的灵魂,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来做大东亚战争的叛逆者。说到这
里,可痛可恨。”这反映出当时()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决心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显著
C.英美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D.日本“以华制华”彻底失败
16.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中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
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在作战中应采用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以上指示,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粉碎全面进攻B.进行战略反攻C.发起主力决战D.发动渡江战役
第3页
{#{QQABSYaQogAgAhAAAQhCUwHQCgAQkBACAKoOxFAMMAABAANABAA=}#}
第卷(材料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4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年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
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
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
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
《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图4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
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8分)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
《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
第4页
{#{QQABSYaQogAgAhAAAQhCUwHQCgAQkBACAKoOxFAMMAABAANABAA=}#}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
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
第一次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
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
第二次
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
第三次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
恩宥,俾归本国。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
第四次(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
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
第五次
捧金叶表文朝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
第六次
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
第七次
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分)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做出说明。(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严复是最先在中国发扬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维新人士,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
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应有的措施。梁启超认
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也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
精神和学校体育。这些思想对于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子琪《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卢梭对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深恶痛绝,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他继承洛克体育教育应
遵循“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的原则”的思想,以自然状态为标准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他选择设定乡村为儿童成
第5页
{#{QQABSYaQogAgAhAAAQhCUwHQCgAQkBACAKoOxFAMMAABAANABAA=}#}
长环境,因为乡村的自然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他将“身体——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强调教育者必
须注重儿童的身体锻炼,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天赋和自然意志训练官能。卢梭站在社会意义视角,认为体育教
育要磨炼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过剩体力带来的妄动,抵御邪念的无限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类“生理”
与“道德”上的孤独,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摘编自吴永全、陆小聪《扭曲的身体与自然的体育——卢梭体育教育观的整体面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体育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曾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
堂遗址,重结茅屋,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使之成为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据不完
全统计,杜甫草堂现有馆藏珍贵文献3万余册(含十数种语言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刻本120余部);各
类文物2000余件,包括古今与杜甫及杜诗有关的碑刻、书画、对联、印章等,它们共同构成杜甫草堂“文本化
的风景”。
表3成都杜甫草堂部分“文本化风景”
内容来源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
北宋王安石为《杜甫画像》题诗(部分)
游。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晚清名士顾复初于光绪年间题写、现代书法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家邵章补书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者郭沫若1953年题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学者谢无量1955年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部分)
对人类最伟大的诗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法国前总统希拉克2004年题词
——据《杜甫草堂诗艺文研究》等整理
围绕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解读。(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6页
{#{QQABSYaQogAgAhAAAQhCUwHQCgAQkBACAKoOxFAMMAABA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