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生物答案

2023-12-07·20页·33.3 K

参考答案:1.C【分析】选择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理化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只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功能。【详解】A、嗜盐菌是一类古细菌,无线粒体,A错误;B、嗜盐菌的DNA会和蛋白质结合成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如DNA复制过程存在酶和DNA的结合,B错误;C、利用含较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可以初步筛选出嗜盐菌,C正确;D、生吃海鲜,海产品的寄生虫以及细菌真菌未被杀死,容易使人患病,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故选C。2.C【分析】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详解】A、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正确;B、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正确;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D、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黑藻为素材,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3.D【分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的模式有: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携带信息的物质从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详解】A、有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不一定与内质网有关,如甲状腺激素,A错误;B、二甲基精氨酸不是由细胞分泌的,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B错误;C、使用二甲基精氨酸后,促进蛋白质的运输和分泌,促进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促进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使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更新速度加快,C错误;D、酶的本质多数是蛋白质,人工合成的二甲基精氨酸能加强细胞中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促进蛋白质的运输和分泌,故使用二甲基精氨酸后,衰老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会升高,D正确。故选D。4.B【分析】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详解】A、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且附着很多有氧呼吸相关酶,因此正常线粒体的内膜表面积以及蛋白质含量多于外膜,A正确;B、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B错误;C、线粒体分裂的过程存在膜的缢裂,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D、分裂后丢失的“异常”部分被降解产生的物质有些能用的小分子就被重复使用,一些废物则排放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B。5.D【分析】据图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ATP,说明H细胞内细胞外,蔗糖通过共转运体进入细胞内借助H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H+出细胞利用了ATP水解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说明细胞膜外的H+浓度大于膜内,转运蔗糖时,利用了H+的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D、据图分析可知,H向细胞外运输是需要消耗ATP的过程,说明该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细胞内的H细胞外H,蔗糖运输时通过共转运体依赖于膜两侧的H浓度差建立的势能,故使用ATP合成抑制剂,会通过影响H的运输而使蔗糖运输速率下降,而培养基的pH值低(H多)于细胞内,有利于蔗糖的吸收,B正确,D错误;C、氢离子通过协助扩散需要共转运体(载体蛋白),主动运输需要H+-ATP酶,相应转运蛋白(载体蛋白)的构象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故选D。6.C【分析】分析题图:用0.3gmL-1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而I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详解】A、组水稻BC段由于外界离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A正确;B、组水稻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后增,在AB段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C、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不再增加,可能是因为细胞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也可能是因为受到细胞壁的限制不能再吸水增大,但细胞内的浓度仍然大于细胞外,C错误;D、组水稻原生质体体积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先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细胞液浓度较小,是普通水稻,而组水稻发生了渗透吸水,是耐盐碱水稻,D正确。故选C。7.B【分析】由题意可知,代糖可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但磷酸化后的产物不能参与后续反应,而是在胞内积累,故动物摄入代糖后,胞内产ATP的反应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会受到抑制。【详解】A、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由题意可知,己糖激酶可在ATP磷酸化后,将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说明该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B、ATP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需要时ATP与ADP之间速速转化,虽然该代糖同样可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但磷酸化后的产物不能参与后续反应,会导致ATP的合成量减少,但细胞中ATP的含量几乎不变,B错误;C、己糖激酶可催化葡萄糖转化为1,6—二磷酸葡萄糖,直接参与反应,在此过程中,己糖激酶会发生磷酸化过程,自身构象发生改变,C正确;D、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合成ATP,葡萄糖氧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以无氧呼吸为主的癌细胞需大量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摄入该代糖后,无氧呼吸第一步就会中断,并在体内积累,显著抑制癌细胞,D正确。故选B。8.B【分析】1、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分析题意可知,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据此推知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B、a阶段无二氧化碳产生,b阶段二氧化碳释放较多,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呼吸途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的体现,B错误;C、无论是产生酒精还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无能量释放,故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和产生乳酸时相同,C正确;D、酒精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故选B。9.B【分析】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强光照,合理灌溉、增施农家肥等措施。【详解】A、长期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导致含氧量下降,根细胞的细胞呼吸释放能量减少,根尖分生区进行细胞分裂受限,根系的主动运输也会受到限制,因此长期使用化肥会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B、农家肥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和 CO2,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B错误;C、化肥中的N和P随灌溉水进入水域,会被藻类吸收利用,可能引起藻类疯长,C正确;D、施用农家肥后,由于有机物增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会改变,D正确。故选B。10.C【分析】线粒体基因决定着线粒体的性状,若是发生了对线粒体功能关键性的突变,会导致能量供应的能力散失,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时,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同样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不适应环境的会被淘汰。【详解】A、线粒体基因同细胞核基因都可以复制,转录和翻译,A正确;B、线粒体DNA并不构成染色体,在受精作用时卵细胞提供的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因此37个基因更可能来自母亲,B正确;C、该线粒体基因突变后,影响的是转运RNA,并不影响信使RNA,所以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不发生改变,C错误;D、线粒体某基因突变后导致转运核糖核酸数量直接减少,空间结构改变,扰乱蛋白质合成,D正确。故选C。11.B【分析】1、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经过有丝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但细胞的种类不变。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一般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由题干可知该过程是发生在实验室的人工调控过程.由图可知成纤维细胞经过去(脱)分化处理,变成了干细胞,再经过转(再)分化处理,变成了神经细胞,不再是成纤维细胞,实现了可逆,B正确;C、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C错误;D、成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有相同的蛋白质,如呼吸酶等,D错误。故选B。12.B【分析】衰老细胞的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详解】A、衰老细胞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合成黑色素能力降低,老年人细胞中脂褐素的积累增加,因此老年人易长“老年斑”,A错误;B、衰老细胞中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正确;C、衰老的多细胞生物体内也有新生的细胞,多细胞个体的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错误;D、细胞死亡不一定是细胞衰老导致的,还可能是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的细胞坏死,D错误。故选B。13.C【分析】分析图1可知,ATRA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数量下降,S期细胞数量增多,由此可推测ATRA可促进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据图2可知,ATRA处理组凋亡蛋白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ATRA抑制凋亡蛋白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详解】A、S期进行DNA的复制,S期结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因此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值为1:2,A正确;B、由图1推知,ATRA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数量下降,S期细胞数量增多,由此可推测ATRA可促进细胞由G1期(分裂间期)进入S期(分裂期),促进细胞增殖,B正确;C、由图2推知,空白对照组凋亡蛋白含量高于ATRA处理组,说明ATRA抑制凋亡蛋白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C错误;D、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殖过程中合成的凋亡蛋白,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控制,D正确。故选C。14.D【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3、分析题表甲表示有丝分裂的G2期、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还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的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丙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丁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有丝分裂的G2期、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均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B、乙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和妹妹染色单体,则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B正确;C、丙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则并细胞属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独立的染色体,故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C正确;D、有丝分裂的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丁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体单体,则丁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故选D。15.B【分析】测交是指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之间的交配,可用来检验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详解】A、测交是与隐性个体杂交,由于隐性个体只能产生一种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因此可以根据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判断出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及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A正确;B、测交后代会产生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使隐性基因所占比例增加,因此测交不能提高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B错误; C、Aa与aa测交和XAXa与XaY测交,这两种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相同,因此通过测交不能判断显性杂合体中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仅在X染色体上,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得出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从而判断出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故选B。16.D【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若该植株进行自交,后代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均为3:l,说明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裂定律,但不能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若该植株进行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3:2:l,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若该植株进行测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有可能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基因连锁,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那么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有可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错误;D、若该植株进行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或1:2: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D。17.C【分析】1、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P和p、Q和q、R和r)控制,说明遗传行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否则表现为黑色,说明性状和基因型关系为:灰色:P_Q_R_;黑色:P_Q_rr、P_qqR_、ppQ_R_、P_qqrr、ppQ_rr、ppqqR_、ppqqrr。【详解】A、3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任意两对都不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纯合灰色个体基因型为PPQQRR,纯合黑色个体基因型有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 7种,B正确;C、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占3/43/43/427/64,黑色个体占127/6437/64,C错误;D、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灰色个体基因型1种,黑色个体基因型7种,其中只有ppqqrr是黑色纯合子,D正确。故选C。18.C【分析】DNA为半保留复制,15N的DNA在14N标记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到8个DNA分子,其中2个为15N-14N型,6个为14N-14N型。 【详解】A、全保留复制只会出现重链、轻链,该实验中出现了中链14N15N,因此密度梯度离心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全保留复制理论,A正确;B、半保留复制,15N的DNA在14N标记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到8个DNA分子,其中2个为15N-14N型(2层),6个为14N-14N型(1层),故1层全部是仅含14N的DNA,2层中含有的DNA数是1层的1/3,B正确;C、将全部复制产物解旋后再离心,则得到图乙实验结果,3层为14个14N核苷酸链数,4层为2个15N核苷酸链数,故3层与4层的核苷酸链数之比为71,C错误;D、某双链仅含15N的DNA分子含有2400个碱基,胞嘧啶占28%,双链中胞嘧啶的数量为672,胸腺嘧啶的数量为24002-672=528,复制3次,需要消耗的胸腺嘧啶为528(23-1)=3696,3层全为被14N标记的DNA链,从外界吸收的游离的胸腺嘧啶全被14N标记,故在3层,D正确。故选C。19.D【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艾弗里做的是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而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具有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错误;B、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无35S)释放,不会使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增加,B错误;D、若用放射性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被标记的DNA进入细菌体内,且原料中没有被标记,因此,繁殖代数增加(细菌未裂解),沉淀物放射性基本不变,C错误;D、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无法与大肠杆菌分离,一起进入沉淀物中,可能引起上清液的放射性降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增加,D正确。故选D。20.D【分析】1、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分子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多肽)的过程。2、题图可知circRNA与P基因mRNA均可以与miRNA结构,两者具有竞争作用;P基因先转录得到产物P基因mRNA,接着再翻译得到P蛋白,P蛋白可以抑制细胞凋亡,miRNA与P基因mRNA结构导致P基因无法翻译出P蛋白,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详解】A、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细胞中mRNA、miRNA和circRNA均属于RNA,是通过转录得到的,A正确;B、题图可知,circRNA和P基因mRNA均可以与miRNA结构,故circRNA和mRNA在细胞质中对miRNA存在竞争性结合,B正确;C、题图可知,P基因表达的产物P蛋白可以抑制细胞凋亡,miRNA通过与P基因mRNA结合,阻止P基因mRNA翻译得到P蛋白,从而促进细胞凋亡,C正确;D、P基因表达的产物抑制细胞凋亡,治疗癌症需要癌细胞凋亡,故可通过特异性抑制癌细胞中P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相关癌症,D错误。故选D。21.C【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对生物体产生不利影响。【详解】A、通常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错误;B、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不利,B错误;C、远缘杂交后代可能不含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配对,不能形成配子;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C正确;D、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生物体,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组加倍;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若由二倍体配子形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该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变异株是二倍体;四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由四倍体配子形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该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变异株是四倍体,D错误。故选C。22.A【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该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需tRNA转运氨基酸,还需要酶、能量和原料(氨基酸)。【详解】A、萌发的种子中酶可以由干燥种子中的酶活化而来,表明有些酶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新的RNA在吸水后12h开始合成,而蛋白质合成在种子吸水后1520min便可开始,表明蛋白质合成需要的RNA是干种子中长期保存所提供的,A正确;B、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的比值上升,B错误;C、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mRNA为模板,故种子吸水后12h内,新蛋白合成需要mRNA的参与,C错误;D、种子萌发初期没有生成叶片,不能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种子萌发初期重量的增加是由于从外界吸收了水分,D错误。故选A。23.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的基因频率受环境因素、种群的迁入和迁出、捕食者的捕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A正确;B、无子香蕉为三倍体,野生型香蕉为二倍体,它们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基因交流,B错误;C、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但是基因突变的方向不确定,所以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故选A。24.C【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包括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血浆酸碱平衡失调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A正确;B、将药物溶解到生理浓度的几种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是为了保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药效的发挥,B正确;C、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静脉注射氯化钾对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影响不大,C错误;D、康复者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将康复者的血清注射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其中的抗体能与抗原结合,阻止抗原在机体内扩散或增殖,从而缓解症状,D正确。故选C。25.A【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喷施草甘膦溶液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很可能是草甘膦抑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详解】A、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蟾蜍的坐骨神经,后肢可发生屈腿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A错误;B、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B正确;C、神经冲动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上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D、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喷施草甘膦溶液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很可能是草甘膦抑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D正确。故选A。26.C【详解】A、由图可知,低于10时,冷觉感受器冲动发放频率为0,因此低于10时冷觉感受器不会兴奋,A错误;B、人体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在35环境中,如果产热大于散热,人体仍会出现中暑现象,B错误;C、由图可知,温度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下,痛觉神经纤维冲动发放频率高,痛觉神经兴奋,痛觉神经纤维兴奋有利于人体躲避不利环境,C正确;D、低温致使冷觉感受器兴奋是属于兴奋的产生过程,未发生在完整反射弧上,不是反射,D错误。故选C。27.C【分析】分析题图,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M),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从而增强细胞代谢,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若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属于反馈调节。【详解】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皮质醇存在负反馈调节,即当皮质醇含量较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B正确;C、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属于激素调节,C错误;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会先升高,因存在负反馈调节,故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恢复,D正确。故选C。28.C【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到达一定的量,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2、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细胞。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详解】A、题干信息表明甲、乙两成年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甲、乙可能会表现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A正确;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若a明显小于9,而b恢复为健康人对应水平,说明患者甲可能是下丘脑发生了病变,导致体内TRH不足,B正确;C、 若c、d都明显低于健康人对应水平,则注射TRH前后患者乙的TSH浓度均较低,说明垂体发生了病变,不能合成TSH, C错误;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到达一定的量,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故健康人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29.B【分析】左图中丙能产生抗体,说明丙是浆细胞,说明甲是B细胞,乙是记忆B细胞,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表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右图戊能直接和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结合,属于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则丁是细胞毒性T细胞,己是记忆T细胞,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详解】A、抗体与细胞外液中HIV 结合形成沉淀后,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才能彻底清除,A正确;B、细胞丙(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它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C、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C正确;D、HIV侵入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传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清除,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D正确。故选B。30.B【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1.5保持不变,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刚开始大于1(先增加后减小),之后减小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因为从第三年末开始L值小于1。【详解】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所以这4年中甲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B、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B错误;C、因为不知道甲、乙两物种的原始种群数量,虽然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正确;D、第3年末,乙种群的L值等于1,在第三年以及第三年之前,乙种群的L值大于1,表示第三年之前乙种群数量增加,第三年末之后,乙种群的L值小于1,乙种群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故选B。31.B【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初始密度介于0~b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下降;初始密度超过b点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低,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衰退、消亡,A正确;B、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B错误;C、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D、由题图可知,c时该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d该种群继续增长,d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故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32.C【分析】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A、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过后,草原生态系统可恢复稳态,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B正确;C、从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即生态系统发生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一定会变简单,也可能变复杂,C错误;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D正确。故选C。33.D【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如人为投放饵料中的能量,A错误;B、“稻—萍—蛙”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和资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沼气发酵使植物同化的能量得到多级利用,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光能,不能来源于沼渣,C错误;D、玉米田除虫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更多的能量留存在玉米体内,玉米生长旺盛,因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者同化能量的比例,D正确。故选D。34.D【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使水域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A正确;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正确;C、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C正确;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核污水进入海洋后,会破坏生态平衡,D错误。故选D。35.B【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NADPH)。还原型辅酶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C4植物能浓缩空气中低浓度的CO2用于光合作用,由此可知,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高于Rubisco酶,A正确;B,苹果酸通过胞间连丝,从叶肉细胞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CO2,CO2参与暗反应,因此叶肉细胞中苹果酸浓度变化与维管束鞘细胞中的暗反应过程有关,B错误;C,在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C4植物能利用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生长效果要优于 C3 植物,C正确;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本题中还有物质运输的作用,D正确。故选B。36.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真菌高秆易感真菌矮秆抗真菌矮秆易感真菌=7131,与9331相比,A_R_少了2份,A_rr少了2份,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r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A正确;B、F2中与F1基因型相同的个体(AaRr)所占的比例应为3/12,即1/4,B正确;C、杂交实验的目的是获取矮秆抗真菌的小麦新品种,说明原来的小麦品种没有纯合的矮秆抗真菌植株,所以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应为纯合的高秆抗真菌矮秆易感真菌,C正确;D、对F2中的全部矮秆抗真菌植株进行测交,后代中矮秆抗真菌矮秆易感真菌=21,D错误。故选D。37.A【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在初级精母细胞中无W染色体,只有两条Z染色体,故观察不到Z、W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B、若 ZDZd 与ZdWD杂交,则后代中有 ZDWD、ZdWD、ZDZd、ZdZd(致死),所以雌性:雄性= 2:1,B正确;C、家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雌鸡ZW,雄鸡ZZ,雌鸡的Z染色体一定来自亲本雄鸡,C正确;D、联会时两条染色体包含4个染色单体、4 个 DNA、8条脱氧核苷酸链,D正确。故选A。38.B【分析】由图可知,甲为雌果蝇(性染色体由1条等臂染色体及Y染色体组成),乙是经诱变处理的雄果蝇,F1中丙与甲的性染色体组成相同,故丙也为雌果蝇;丁的X染色体来自于乙,Y染色体来自于甲,为雄果蝇。【详解】A、根据题意“甲果蝇的性染色体由1条等臂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相连形成)及Y染色体组成”可知,甲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和正常果蝇(2n=8)的染色体数目应相同,为8条或16条(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B、若乙果蝇X染色体上发生显性致死突变,即F1中含有来自乙的X染色体的个体均死亡,由图示可知,则F1全表现为雌性(丙),B正确;C、由图可知,甲果蝇为雌果蝇,丙的性染色体组成为1条等臂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相连形成)来自甲,Y染色体只能来自于乙果蝇,丙果蝇的性别与甲相同,但性状与甲果蝇不一定相同,C错误;D、由图可知,丁的X染色体来自于乙,Y染色体来自于甲,且仅对乙进行诱变处理,故若丁表现出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39.B【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 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咖啡因浓度的上升, Ca2+释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无论低浓度的咖啡因,还是高浓度的咖啡因,都会提高RyR2 活性,A错误;B、由图可知,突变后的RyR2会受咖啡因浓度的影响,但与正常的RyR2相比,突变后的RyR2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下降,B正确;C、Ca2+流入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能量,C错误;D、正常人饮用咖啡会引起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但本题并没有证明以上现象与肾上腺素相关,D错误。40.D【分析】1、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的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详解】A、题干信息“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而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B、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由于海带的竞争,小型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而牡蛎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牡蛎的食物减少,就会造成牡蛎减产,同时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也会减少,导致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因为食物减少而减产,B正确;C、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自身呼吸消耗量=3281+28263619=2488kJ/(m2a),C正确;D、M产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故选D。41.(1)95%乙醇或无水乙醇或丙酮 ATP和NADPH 可以提高弱光下植物吸收和转化光能的能力,减缓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2) 五碳糖 三碳酸 T2组与CK组相比,气孔导度减少,胞间CO2浓度却升高(3) 正常光照组(CK组) 常光照条件下,山药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山药块茎中合成淀粉、蔗糖相关酶活性强,从而提高了蔗糖和淀粉的含量。(4)山药DoRbcL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光强度条件下发生选择性表达42.(1) 肝糖原的分解和其他非糖物质的转化 胰岛A 肝脏(2) 产热和散热 神经-体液 (负)反馈(3)患者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使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导致尿量增多;尿量增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43.(1) 抵抗力 自我调节能力 河流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食品工厂排污中有机物所含有化学能(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直接和间接44.(1)F1全为黑色或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2) 遵循 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EeZBW(3)选用赤色雄蚕与黑色雌蚕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卵致死,雄蚕卵正常孵化45.(1)涂布法 C(2)培养液呈酸性抑制杂菌的生长(3)琼脂 大小、颜色、形状或隆起程度(4)数据差距太大,重复性差(5)包埋法 大小菌的混合比例、避免包埋方法对菌种活性影响、避免包埋时混入杂菌等46.(1)hLF基因在人肌肉细胞中不转录(表达) Sal和BamH(2)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 pEB质粒或pEBL质粒(或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 绿色荧光(4) hLF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抗原—抗体杂交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