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联盟校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年级历史试
卷
2023年12月
(考试时间:75 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符合题目要求。
1. 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
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
A. 分封制度的推行 B. 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
C. 国家王权的加强 D. 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
2.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主张“被褐(粗
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
A. 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B. 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 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 D. 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3. 《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
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 )
A. 赈济贸易南北互补 B. 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C.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 政府垄断边境互市
4. 比较下面两个表格,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洪武到正德年间白银开采数额
纪年 开采数额
洪武 75070
永乐 5062230
正统 333707
正德 526720
明后期从国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额简表
流出国别 流入中国的白银额
第1页/共8页
西班牙 87750000
日本 200000000
葡萄牙 42762750
总计 330512750(超过三亿两)
A. 明朝白银开采数额逐年增加 B.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贸易
C. 西、葡通过海外贸易完成社会转型 D. 明朝后期中国商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5. 1876 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
录》,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这一现象说明
A. 国人认识世界有了新的途径 B. 向西方学习思潮蔚然成风
C. 洋务运动推动了出版业发展 D. 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
6.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1898年7月3 日,是清末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还成立了足球队,
如图为足球队员合影。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B. 文化教育措施被完整保留
C. 将强身健体列入改革内容 D. 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7. 如图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财政状收支状况示意图,这种状况( )
第2页/共8页
A. 保障了国内政局的稳定 B. 不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C. 有力抵制了日本的侵略 D. 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8. 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
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
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 )
A.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D. 缘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9. 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
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
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
A. 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 B. 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 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D. 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10. 观察以下三幅图,三幅图可以说明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中
三权分置
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 安徽小岗村尝试家庭联产承
作社 包责任制
A. 农民积极性的变化 B. 改革实质的变化
C. 土地经营权的变化 D.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1. 巴比伦城是两河流域最为世入所熟知的古城。《圣经:启示录》中曾说:“大巴比伦,世上的淫妇和一
切可憎之物的母。”这一评价曾一度主导着西方对巴比伦的看法。19 世纪以后,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令人亲
第3页/共8页
眼目睹了来自古巴比伦城的遗存;内容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高达 15 米的伊什塔尔门,巨幅釉砖画上
的神兽图案……这说明( )
A. 欧洲中心论来源于基督教思想 B. 历史研究须精通自然科学理论
C. 巴比伦城受到基督教恶毒诅咒 D. 考古学发展利于修 正历史认知
12. “特别是法国人,急切地渴望激进的变化:‘人类将不会自由,除非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
肠子绞死。’……在 18 世纪,神圣权利和皇位继承的不变法则受到普遍怀疑:废黜永久的‘固定的’君
王有时带来积极的结果,而非灾难。‘固定的物种’的进化也许是有益的。”对以上历史叙述解读正确的
是( )
A.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都主张废除君主制 B. 启蒙运动已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高度
C. 欧洲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启蒙思想家从根本上挑战神学世界观
13. 苏联“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于 1930—1933 年,只花了二十个月的时间,提前四个月完工。全长
227 公里,内有 37 公里人工水道,有5 座堤坝和 19 道船闸,使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至阿尔汉格尔斯克
的航程缩短 4000 公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设的历史背景是,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的 实施 B.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 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D.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4. 二战后,北欧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区安全体系:瑞典坚持武装中立奉行不结盟政策;其西侧
的挪威、丹麦、冰岛三个国家加入了北约;东侧的芬兰则奉行对苏和睦友好,并不介入大国纠纷的和平中
立政策。这一体系
A. 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安全 B.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C. 反映了国家利益的冲突 D. 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对峙
15. 据下表可知,古巴等国的做法( )
1959年9 月,在第 14 届联合国大会上,古
巴外交大臣劳尔罗亚发表讲话,宣布古巴
1 今后将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既不倾向共产
主义阵营,也不倾向资本主义阵营,将古巴
定位为不结盟国家
1961年6月 5-12 日,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
2 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古巴作为拉美国家的
唯一代表参与会议
第4页/共8页
1961年9月 1-6 日,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
3 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古巴
作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参加了会议
A. 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 动摇了美国主导的世界霸权力量
16. 下表所示为关贸总协定各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据表可知,关贸总协定( )
谈判回
谈判时间 主要议题
合
1947~1960
前五轮 关税
年
肯尼迪 1964~1967
关税、非关税壁垒、欠发达国家参与和特殊经济体参与
回合 年
东京回 1973~1979 关税、非关税、多边保障体系、农产品、热带产品和 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合 年 框架
乌拉圭 1986~1994 关税、非关税、自然资源产品、纺织品与服装、农产品、热带产品、GATT(关
回合 年 税及贸易总协定)条款、反倾销、补贴和反补贴措施
A. 现有机制体制存在不足 B. 积极推动全球化均衡发展
C. 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D. 致力于规范全球贸易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4 小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就有关于勤俭节用思想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用思想
则是各学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墨子则把俭约和淫
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
物质财富匮乏,提倡俭约,有利于缓解社会消费需求和物资短缺的矛盾,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荀子曾
提出“强本而节用”的主张。
——摘编自张元凯《关于中国古代的勤俭节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消费习俗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奢侈豪华的趋向。从经济与社会
发展的长远方面看,崇俭戒奢的传统观念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观念和习俗。消费需求的扩大,是刺激工商业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代某些奢侈消费也并非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富商的豪华排场,
实际上仍带有一些为了摆脱出身寒微而自我炫耀的成分,许多人还盲目崇拜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大肆
挥霍。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奢侈消费面面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勤俭节用”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
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
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汁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经济重心
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
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
材料二 由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河政废弛年久失修而到处淤滞,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
在部分地区实行海运,并取得了成绩。但由于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衰落,以及漕粮“改折”收银在南方地
区的广泛推行,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颁布了停漕令。沿袭千年的漕运,到此终结。漕运既
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各衙门、卫所等机构逐渐停革,其中的积弊亦不复存在。
——摘编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止漕运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
份 总 百分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省 计 比
份
江
31 35 55 29 23 173 18.52
苏
第6页/共8页
浙
11 17 25 13 6 72 7.71
江
广
8 21 11 4 22 66 7.07
东
安
7 9 6 6 4 32 3.43
徽
江
3 13 6 5 2 29 3.10
西
直
3 14 5 3 2 27 2.89
隶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 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
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 1950 年到 1966 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
余人,其中 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 年,随着 50 名留美学
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
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 2004 年更达 70 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
1992 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
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850 年,英国城市住房压力巨大。一幢房屋两家十几个人合住是普遍现象,甚至地下
室也挤满了人。1844 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
人阶级的贫民窟……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政府决定通过立法进行干预,制定住房标准,改善居民的住房
条件。城市则市政机关直接介入,参与住房建设和经营。同时继续鼓励由资本家和房地产商实行营利经
营。通过住房市场化,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从 1860 年开始,全国主要大城市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
建造住宅,市政府成为了一个大房产主。1909 年,英国议会通过《住房与城市规划法》等一系列法律,禁
第7页/共8页
止居住地下室,贫民窟也被清理,英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摘编自任其怿《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
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
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
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
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所采取的 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第8页/共8页
常州市联盟校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年级历史试
卷
2023年12月
(考试时间:75 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符合题目要求。
1. 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
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
A. 分封制度的推行 B. 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
C. 国家王权的加强 D. 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贡品为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的物品;依据材料,各部落向王室缴纳的贡品呈现
增多趋势,体现出各方部落对殷商王室的畏惧;商王占卜也是神化王权的体现,C 项正确;分封制度的大
规模推行是在西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 项;B 项的“皇权”表述错误,排除B 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方
国的控制情况,D 项与材料的后半部分不相吻合,排除D 项。故选C 项。
2.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主张“被褐(粗
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
A. 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B. 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 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 D. 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服饰的要求都不一样,他们各自遵循了自身
的思想特色而提出了相应的主张,说明他们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C 项正确;德是儒家的主张,排除 A
项;宗法制当时仍然存在,没有彻底瓦解,排除 B 项;服饰并不代表民生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
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 )
A. 赈济贸易南北互补 B. 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C.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 政府垄断边境互市
【答案】A
第1页/共 14页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北齐时期,淮河南北因互相赈济,商贸得到发展,A 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政府依然坚持重
农抑商政策,排除B 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 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垄断边境互市,排
除D 项。故选A 项。
4. 比较下面两个表格,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洪武到正德年间白银开采数额
纪年 开采数额
洪武 75070
永乐 5062230
正统 333707
正德 526720
明后期从国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额简表
流出国别 流入中国的白银额
西班牙 87750000
日本 200000000
葡萄牙 42762750
总计 330512750(超过三亿两)
A. 明朝白银开采数额逐年增加 B.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贸易
C. 西、葡通过海外贸易完成社会转型 D. 明朝后期中国商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后期从国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数不断增加,数量巨大,说明当时中国的商品有
一定的竞争力,使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D 项正确;逐年增加从数据中看不出来,排除 A 项;郑和下西洋
只是朝贡贸易,对中外贸易影响不大,排除 B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他们完成了转型,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1876 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
第2页/共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