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03·14页·1.1 M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

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

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

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

获得了充分的证成(“证成”往往被定义为给一个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活动或过程。法律

证成可分为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内部证成是指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

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过程。内部证成关涉的是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推导是否是有效的,

而推论的有效性或真值依赖于是否符合推理规则或规律。外部证成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

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成)。

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

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

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

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

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

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

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

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

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

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

的不幸与灾难。

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

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

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

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

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

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

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

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

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

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

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

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

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

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

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

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

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

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

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

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

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

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

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

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

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

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

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

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

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

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

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

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法兰克福在《论不平等》中认为经济平等不具有道德性,如果刻意追求经济平等,反而

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B.法兰克福认为,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

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因此,边际效益递减

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D.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

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

一观点与大众民主具有一致性。

B.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双方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

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他不

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

D.如果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经济平等

就有可能重获道德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B.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C.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4.第五段围绕“平等”与“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4分)。

5.“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担心的是财富不均。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

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

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

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

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

出考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

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

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

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

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

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

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

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

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

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

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

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

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

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

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

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

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

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

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

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

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

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

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

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

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

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

的先兆,会给他带来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

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

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

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气节的过往形成了对比,也为

后面情节作铺垫。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

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4 分)

9.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

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

“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

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

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

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

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

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

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

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

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

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

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

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

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

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

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

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

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献公:即晋献公。诬:谎言。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长行徇

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简子乃去A盾B橹C 立矢D石E 之所及F 鼓之而士G 乘之H 战大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

思不同。

B. 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 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 “速”意思不同。

D. 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

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 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

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 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

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 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

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定风波赠杜鹃花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 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革职闲居瓢泉之时,词人虽赋闲在家,仍存恢复之志。海棠

魂,此处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花相似。唐人司空曙

《杜鹃行》一诗中有句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岂思昔日居深宫,

嫔嫱左右如花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

15.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都以“杜鹃”这一意象抒发悲伤之情,但二者感情颇不相同。请结合两

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所抒感情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 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表明自己

家缺少近亲,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

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

也颇有启发意义。

(3)《望海潮》中写出钱塘江岸边树木茂盛和江水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句子是:

, , 。

(4)“落花”是古典诗词常用意象。这一意象常被古代诗人用在作品中以抒发对美好事

物逝去的伤感,如“ , ”。

三.语言基础与运用题。(20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10分)

17.下列对《陈情表》解读错误的一项(2 分)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不胜”解释为“禁不

起”。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区区”是古今义,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与《孔雀

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一样。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其中“辛苦”与“非臣陨首所能上

报”中“上报”都是古今异义词。

D.“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

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情却一天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

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18.下列对《项脊轩志》解读错误的一项(2 分)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与《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两个“当”意思不一样。

B.“逮奉圣朝”一句中的“逮”,读音为“di”,意为“等到”。文中与之同义的词有“及、

迨、洎、比(至)”。

C.“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

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中“方丈”是古今义,而“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

“往往”不是古今异义词。

19.《兰亭集序》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沛公欲王关中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A.//// B.///

C.//// D.////

20.下列对《石钟山记》表述错误的一项(2 分)

A.“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与《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都是被动句。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

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其中“鸣”是使动用法。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舟”名词作状语,乘船;“事不目见耳闻”中“耳”名词

作状语,用耳朵;“而臆断其有无”中“臆”是名词作动词,臆想。

D.“自以为得其实”中“其实”解释为“它命名的真相”,“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中

“水师”解释为“船工”。

2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中 “早”“蕃”,使动用法,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蕃”

的用法不一样。

B.“若不过焉则不及”中“不……则……”,是固定句式,相当于“不是……而是……”。

译为“(他给树培土)如果不是过多而是不够。”

C.“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译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

的事还来得及追求。”其中“谏”,解释为“谏止,劝止”。“追”解释为“追求”。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译为“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

院中小路。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其中“就”解释为“接近”。

(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

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

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

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

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

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

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

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

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

没甚味道。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

的?( 4 分 )

23.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

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 ( 4 分 )

24.下面两个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2分)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

四 .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

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

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答案

1.【答案】B

【解析】考查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于文无据。从原文第二段“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

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

提高”可以看出,原文只是强调“充足主义”的重要,并没有比较平等与不平等的重要程

度。

2.【答案】C

【解析】考查分析整合信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错误,因果关系不当。依据原文第四段,法兰克福

反对根据平等主义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

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

值优先性”。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A.“贝勃定律”支持的正是“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B.“霍曼斯成功命题”认为“激励”是“行动”以至“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适合作为论

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C.“帕累托改进”证明的是边际递减效应的福利经济学,与法兰克福的观点相悖。

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的正是文本“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

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

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

求,很可能是无限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4.【答案】

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将平等转化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优先

性。

尊重高于平等的原因在于尊重基于个人的独立自主,具有内在价值属性。

平等与尊重是相互关联的,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可以引向尊重。

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树立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怎样处理二者关

系)(4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二者的逻辑关系——相互

关联,从而理清文段的逻辑思路(行文脉络),按要点依次作答。

5. 【答案】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传统的平等观: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传统社会,倡导财富分

1

{#{QQABTQQQggiAAgBAARhCUQH4CEOQkAECAIoOxFAEoAAAQAFABAA=}#}

配的平均是合理且积极的平等诉求。

法兰克福提出的“充足主义”认为这种过分强调平等而忽视财富充足的思想具有历史局

限性。强调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

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

两种观点相比,我们要努力促进社会“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从而消除贫困问题导致

的不平等问题。(6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三点给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先筛选关于“充足主义”的观

点的相关信息作为论点,然后在“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中找论据分析观点。整合信息,规

范表达。

6.【答案】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

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

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

7.【答案】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

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

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

8.【答案】“缸”象征金钱的诱惑。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

惑。“缸”反映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

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缸”喻指舆论的压力。未确定的升官

消息却在口口相传中被人当真,传言如巨“缸”一样给司马光造成了未知的威胁。(4 分,

答出任意 1 点给 2 分)

9.【答案】文本一为小说,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利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

立体丰满,如既写道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他犹疑、纠结;文本二为史书,讲求真实客观,

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平铺直叙,简约明了。(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

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激发读者的想象。此为补充答案)

(6 分,答出任意 1 点给 3 分)

10.【答案】 CFH

11.【答案】 B

12.【答案】 B

13.【答案】

(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4 分)

(2)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

不是靠鞭子的帮助。(4 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

战斗取得全胜。

“盾橹”作“去”的宾语,宾语“盾橹”断开,即 C 处;

“矢石之所及”是“立”的后置状语,“立”前省略主语“简子”,整句话结构完整,在“之

所及”后断开,即 F 处;

“之”是“乘”的宾语,“战”是“大胜”的主语,在“之”和“战”中间断开,即 H 处。

2

{#{QQABTQQQggiAAgBAARhCUQH4CEOQkAECAIoOxFAEoAAAQAFABA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