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26·12页·13.5 M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0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20 世纪 20 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

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

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

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

(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

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

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

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

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

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

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

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

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

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

“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

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

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

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

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

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

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

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

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

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

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

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

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

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

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

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

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田野的

“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

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

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

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

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

“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调查运动同步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立,也为随后社区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基

础。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受费孝通影响,坚持“从实求知”学科原则,研究方法不断发展,走出

了社会学中国化之路。

C.文中加点的“这两类研究”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

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D.进行田野调查时,如果我们被理论支配,可能会出现理论偏见而看到与我们所持理论不一致的某个现

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抽象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以理论而不是调查对象为目的,用抽象语言谈论现实问题,不利于真实、深

入地进行学术研究。

B.《乡土中国》理论深刻概括了乡土社会本质,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因此运用的理论工

具值得反思。

C.田野调查使调查者遵从“从实求知”理念,沉浸于田野,真正以人民为调查目的,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

调查方法更有优势。

D.理论障碍使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处于中心、常态或者典型中的人物和事件,突破它需要田野中的方法自觉

和“现场”调查。

3.下列做法最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的一项是(3 分)( )

A.要“向心而行”,拉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搭建群众反映问题新渠道,以“田间会”“板凳夜话”等形式

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对话。

B.用“群言群语”代替“巡言巡语”,从家长里短中熟悉村情民意,从百姓关注的集体增收账、村民生活账

中了解百姓所盼所感。

C.基层调研时,乐于倾听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

等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

D.从巡察“田野”通往群众“心野”,从“社会生态”向“社会心态”拓展,研究那些“隐藏的我”“说不

清楚的我”和“讲不出来的我”。

4.第三段使用了“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 分)

5.党中央反复强调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

过场、不深入”。请依据材料谈谈这样做的依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到老屋去

史铁生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那个地方,它只在我

的心情里存在、生长。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23 岁,要是活下去

的话,料必还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 告诉我有那么个地方,我说我想去。

V 停了步,说到了。

我便头一回看见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秋光明媚,满地落叶金黄。

“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闷着……”B 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

B 大爷 70 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他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过

来,竟奇迹般还没留下一点伤残。

我们七八个年轻人占住老屋的一角,常常一边干活儿一边唱歌。7 年中都唱过些什么,记不住也数不

清。如今回想,会唱的歌中,却找不出哪一句能与我印象中那老屋里缓缓流动的情绪符合。

到这儿来的年轻人,有些跟我一样,或轻或重地有着一份残疾。

我们干的活倒很文雅:在仿古的大漆家具上描绘仕女佳人,花鸟树木,山水亭台……然后在漆面上雕

刻出它们的轮廓、衣纹、发丝、叶脉……再上金打蜡,送去出口。

多年以后,我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看见了那样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一张条案、几只绣墩、一堂四扇屏

风。很少有人在它们跟前驻足,仅独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走近细看,不错,正是那朴拙的彩绘和雕

刻,一刀一笔都似认得。我很想对谁讲讲它们,但马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

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

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时,B 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

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大爷带来的“基建

队”中有个傻子。

“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又叫着我的名字了。“喂,还认得我

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是

王……?”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

B 大爷领着三子和V 去挖地基。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承想他会瘫了呢?唉,这

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

三子的话刺痛了我。

那个 23 岁、两腿残疾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正是这爱情的到来,

让他想活下去。

那时他想,必须努力去做些事,或许有一天就能配得上她。但是总有一块巨大的阴影,抑或巨大的黑洞

——看不清它在哪儿,但必定等在未来。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

是真的。

杨树的枝条枯长、弯曲,在春天最先吐出了花穗,摇摇荡荡在灰白的天上。我摇着轮椅,毫无目的地

走。街上人流如潮,却没有声音——我茫然而听不到任何声音,耳边和心里都是空荒的岑寂。

夕阳西坠时,看见了农田,看见了河渠、荒岗和远山,看见了旷野上的农舍炊烟。这是我两腿瘫痪后第

一次到了城市的边缘。

然后,暮色苍茫中,我碰上了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 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看我,问我这

是要到哪儿去。我说回家。他说,你干吗去了?我说随便走走。他说你可知道这是哪儿吗?我摇摇头。他便

推起我,默默地跑,朝着那座“隆隆”轰响的城市,那团灯火密聚的方向……

K 推着我跑,灯火越来越密,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

他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每天还要拉上六

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午后我和

K 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

夏天的傍晚,我把轮椅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看那撒网者的执著。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

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

长久地看那一浪推一浪的河水,你会觉得那就是神秘,其中必定有什么启示。“逝者如斯夫”?是,

但不全是。“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也不全是。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

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

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

那两间老屋便是一个浪,是我的7 年之浪。我也是一个浪,谁知道会是光阴之水的几十年之浪?这人

间,是多少盼望之浪与意料之浪呢?

就在这样的河边,K 跑来告诉我:三子死了。

“怎么回事?”

“就在这河里。”

雨最大的时候,三子走进了这条河里;在河的下游。

我和K 默坐河边。

河上正是浪涌浪落。但水是不死的。水知道每一个死去的浪的愿望——因为那是水要它们去作的表达。

可惜浪并不知道水的意图,浪不知道水的无穷无尽的梦想与安排。

“你说三子,他要是傻他怎么会去死呢?”

也许只有B 大爷知道:三子,人可不比谁傻,不过是脑子跟众人的不一样。

河上飘缭的暮霭,丝丝缕缕融进晚风,扭断,飞散,那也是水呀。只有知道了水的梦想,浪和云的雾,

才可能互相知道吧?

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

水的梦想……

(节选自《老屋小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选文两次提到 23 岁,我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时遭遇到生命的幸与不幸,引发了读者对我命运走向的关

怀。

B.文中V、B 大爷和K 等人没有出现具体的名字,表明他们没有任何特指性,只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代

表。

C.老屋和《我与地坛》中的地坛这些地名,既是作品地理标签,也承载了生命的感悟,是我精神的故乡。

D.文中关于三子死亡的叙述轻描淡写、漫不经心,没有流露出任何感情色彩,体现了对三子刺痛我的不

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子详细叙述了工作内容及流程,突出了工作文雅性,旨在表达人们对我们这些年轻残疾人的怜悯。

B.句子傻子的话让本来等在未来的人生阴影变得清晰无比、近在眼前,也为下文傻子不傻埋下伏笔。

C.句子两处引用和否定引发并深化了哲思,与《我与地坛》把哲理思考穿插在景物描写和往事回忆中类

似。

D.句子与前文句子相照应,使选文结构完整,用歌词形象地表现了老屋中日复一日、平淡有梦的生

活。

8.在叙述“恋爱故事”时,为什么从第一人称转换到了第三人称,请简要分析。(4 分)

9.有评论认为此文“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

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

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

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

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

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

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

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

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

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

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

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

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

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

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棖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

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

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噬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

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武安君:李牧的封号。綠(zu):古书上说的一种病,臂屈而不能伸。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臣少 A 为秦刀笔 B 以官长而守 C 小官 D 未尝为兵 E 首 F 请为大王 G 悉 H 赵兵以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亡”的意思是“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含义相同。

B.文中“期”是指“一年”,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含义不同。

C.“疾”,意为“妒忌”,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含义相同。

D.“北面”意为面向北,古时君主坐北朝南,臣子则面朝北方朝见天子或拜谢君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了职位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到了赵国,赵王让他做了代理相国。

B.司空马指出赵国在各个方面都不如秦国,赵国快要灭亡了。赵王恳请司空马出谋划策。

C.司空马离开赵国,途经平原,与平原令郭遗交流,预测武安君会因韩仓的谗言而失去性命。

D.韩仓指责李牧向大王为寿时袖中藏有匕首,李牧恳请韩仓帮他向大王解释,韩仓不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4 分)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4 分)

14.面对司空马所献谋略,赵王分别如何如应?(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了“甚爱”

的原因。

B.“先生”句写面对如此美景,先生手扶竹杖,脚穿麻鞋,一日千百次绕湖徘徊,用夸张手法来表达“甚

爱”的程度。

C.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破青萍,排翠藻”,窥伺水中鱼。词人认为这是一种“痴计”,心情复杂而付之

一笑。

D.词人关注点从“废沼荒丘”到“明月清风”,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相继,以栽树语作结,进一步抒

发了愁情。

16.这首词和黄庭坚的诗《登快阁》都提到了鸥,请分别分析作者为何想与鸥“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少年应该有远大志向和顽强

毅力,肩挑责任,一往无前。

(2)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诗人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路已然荒芜,却欣慰于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看到一幅画,画中有一只隐居山林、恬淡安静的鹿,看到鹿他想到了两句诗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它是我长久以来 的地方。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古运河的

魅力尽收眼底。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公里多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

分。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

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 。两岸青石垒砌的河

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弄巷。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一色白墙黛

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

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

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

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 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

相谐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运用的表现手法。(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大受市场追捧迅速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文创产品。在

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它的人气甚至超过了其原型——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玩偶因何大受年轻人欢迎?有人说是因为它做工精致、手感舒适, 。这一文创产

品无论站姿款还是奔跑款都俏皮生动,正好击中年轻人的心坎。“萌”的背后,是机智、包容、快乐、向善。

“萌文化”发源于动漫,一开始用来形容二次元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以及人们对此类人物形象的情

感共鸣。事实上,“萌文化”成为网络上的流量密码早已有之,如搞怪的皮卡丘和绿鱼人头套等。

“马踏飞燕”玩偶走红的背后是“萌文化”的盛行,“萌文化”的背后 。商品属性、产业化运作

和逐利化取向,使大众文化一度遭到“低俗、肤浅”的批评。然而,从“马踏飞燕”玩偶的成功,足以看出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优势互补。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等传统文物属于典型的精英文化范畴,它们历

经时代淘洗而流传下来,审美旨趣高雅,具有永恒的经典性。然而,精英文化曲高和寡,其覆盖范围大多是

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人群。精英文化这“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何才能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

家”? ,显然就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大众文化广泛的覆盖度、巨大的影响力,又可以大大拓宽精英

文化的传播范围,使那些经典作品中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地被人们熟知和接受。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第一段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B.有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

D.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分)

23 60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

1.C(C 项“这两类研究”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2.B(B 项“资本理论却

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有误,原文只是一种假设)

3.C(C 项“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都是反复斟酌、精心组织的语言,不同于人民所思所想)

4.(1)贴切地展示了田野调查中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拥抱”“现场感”过于强调事 实的

重要性,“报告”“报道”批评了朴素经验主义调查的不良结果,“剪裁”批评了抽象经 验主义

错误的调查手段、方式。揭示出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自然引出下文的“从实求 知”原则。

(2)增强了本段论证语言的形象性,把两种观点表达的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每

点2 分,意对即可)

5.(1)“从实求知”原则认为现实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走过场式的调研并没有把走进现实作 为

调研目的。

(2)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不会考虑“方法自觉”意识,不能在调查人、事时

强烈反思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看到现象,不深入把握问题的

本质。

(3)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沉浸在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 素,

获得真实社会情况,说到底是没坚持“从实求知”调查理念。(每点2 分,意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6.D(D 项中“体现了对三子刺痛我的不满”有误,体现了作者冷峻的笔法、客观的叙述)

7.A(A 项中“旨在表达人们对我们这些年轻残疾人的怜悯”有误,是为下一段表达我特定的感

受作铺垫)

8.(1)用第三人称能更加客观冷静地展现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姑娘的到来给身陷残疾的我活下

去的信心和勇气。

(2)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我当时那段难以磨灭的体验,拓宽了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对

我的心灵体验。(每点2 分,意对即可)

9.(1)选文回忆了老屋生活中遇到的人和耐人寻味的故事,语言清淡平和,理性地抒发了人

生感悟,(比如 B 大爷的经历、我和 K 对梦想的感慨,三子的去世等)。

(2)过去的人生际遇无论多么浓烈,与大漆仿古陈设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却又无人可诉说,

爱情的到来让我或喜或悲,多年以后的回忆已变得冲淡,我已回不到那个时空,记忆 变

得悠远。

(3)文章内涵丰厚隽永,把对人生、对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寓于浪与水的关系中,引导 人

们反思(人生要有梦想,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心灵变得丰盈,生命充满期盼)。(每点 2 分,

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B、D、F(每对一处得一分,多填一处扣一分)

11.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是嫌怨,痛心的意思)

12.D(韩仓并非不敢,而是不愿意,他想置李牧于死地)

13.(1)假如大王分割半数国土来贿赂秦国,秦国兵不血刃便获得赵国的一半, 一定非常

高兴。

(得分点:裂,分割。赂,贿赂。接刃,兵刃相接,即交战。悦,高兴。 一点1 分,共4

分) (2)而他又认为,司空马被秦放逐并非因为没有智慧,离开赵国并非因为没有能力。

(得分点:以为,认为。逐于秦,被秦放逐。知,通“智”,智慧。不肖,没有能力,没有才

华。 一点1 分,共4分)

14.赵王认为割一半土地赂秦会使赵国更难自保,让司空马换个计策;赵王没有任司空

马为将。(答对一条得1 分,答对两条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15.D(词人关注点从“废沼荒丘”到“明月清风”的昔今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

相继变化的,却没有进一步抒发愁情,而是以栽树语作结)

16.辛词用与鸥鸟结盟表示想与白鸥常来常往,不要再互相猜疑;期待鸥鸟能邀请白鹤一

同前来。黄诗用与白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永诀机心。(每条3 分,

意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答案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回答其他语句,也可酌情得分)

(每空1 分,每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7分)

18.魂牵梦萦(回答“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等也可) 淋漓尽致 古色古香

19.运用比喻修辞,“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将古运河比作水上

的巷弄,形象生动。动静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房子”“栏杆”“拱桥”等静 物。

点面结合,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 面,充

分展现古运河的魅力。(每条2 分,答出一条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0.B。

21.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文创产品,它是一个“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大受市场追捧,迅速

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4分)(每句1分)

22.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萌”;是我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或“回归”或“受重视”);借助大众

文化的影响力(或“乘上大众文化的翅膀”)(6分)

23.答案略。参考 2023 年全国高考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参考标准

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 础 等 内 容 2 0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级 分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