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4-02-18·9页·1.7 M

赣州市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2024年1月

考试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图1 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

计灵感来源于敦煌 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

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

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

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郡国并行制是汉初重要的制度设计,由表1 可知这一制度

表1

史料 出处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刘邦)“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无以填之” 《史记吴王濞传》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传》

“(梁孝王)府库金钱且直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A.是当时形势所迫的产物B.导致王国势力超过中央

C.有效吸取了秦亡的教训D.是对西周分封制的回归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

史三论》中认为,南朝代康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经济开发.南方整体实力占优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唐文宗为公主安排婚姻时倾向于士族子弟,但士族们却不愿与皇家联姻,因为公主目

无礼法、骄悍难治,以至于他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

顾不及崔、卢耶?”材料反映唐朝

A.士族仍然处于权力的支配地位B.皇权受到了士族的极大挑战

C.唐朝皇室不受儒家观念的束缚D.门第观念仍然影响婚姻选择

5.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它不包含

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中国的

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由此可见,中国的“理”

A.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B.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C.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D.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6.《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

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符合

第三次商业革命的是

A.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B.商业资本积聚和工商业市镇兴起

C.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7.1860年 11 月,一名清朝官员上奏以“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为至虑,

倡“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之说,遂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此举旨在

A.加强军备,以勤远略B.造炮制船;以剿发逆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取彼之长,巩固统治

8.1933 年,中央苏区在举行民主选举时,采取了“乡村居民,百把个人的村子或屋子,

就可单独开会”的办法,开创了以“村选”为形式的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先例。由此可知;

苏区的乡村选举

A.助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落实了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D.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

9.图2为 1962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立志建

设新农村》宣传画,与该图片信息相符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规模上山下乡

10.表2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四次创

业潮,据此可知

时间 创业主体 创业背景 创业者平均 创业代表/企

年龄 业

1979—1988 知青、待业人群、乡 “个体户”政策出台 30 岁以下 年广久“瓜子

年 镇企业农民 大王”

1992—1997 公务员、复员军人 国企改制;公司法 30—40岁 俞敏洪“新东

年 出台 方”

1997—2006 “海归” 互联网技术发展 30 岁左右 马云“阿里巴

年 巴”

2014 年至今 社会各界人士 鼓励“大众创业,万 20—40岁 程维“滴滴”

众创新”

表2

A.都以民生行业为主B.创业年龄总体上升

C.产业转型趋势明显D.学历门槛不断提高

11.有学者指出,罗马海外殖民地容纳了罗马殖民者和当地人,一个个殖民地也就充当了

罗马和当地发生接触的门户。它让从属于不同聚落和文化的族群混杂而处,对罗马世界

观向外延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的海外殖民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B.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D.推动了罗马文化的传播

12.到公元前6 世纪,雅典民众的政治思想开始进化大部分民众对不公正、剥削、违反

法律等行为越来越敏感,并试图改变秩序背后所依据的规则。这反映了

A.雅典公民范围不断扩大B.公民意识不断提高

C.伯里克利改革初见成效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3.12 世纪的欧洲,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

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这一变

A.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宣告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表明王权高于教权局面形成D.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

14.图3 所反映的主题是

A.欧洲文化的多元B.国家社会的转型

C.社会习俗的变迁D.宗教神学的式微

15.历史学者郑寅达指出:一批战后新独立国家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殖民地时代形成的私有

制经济成分,并在独立后推行的国有化基础上又生长出新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阶层。这

是缘于

A.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B.历史和现实的考量

C.殖民国家的经济侵略D.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6.2004 年意大利《文化与景观法典》第 111 条规定:“传统的合作模式中,私营部门主

要负责酒店、餐馆和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相关的商店;公共部门则专注于历史建筑、公

园和博物馆等。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这说明文

化景观的保护

A.应该由私营部门主导B.需私营部门更多参与

C.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D.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二、非选择题(共4 大题,17题 12分,18题 14分,19题 12分,20题 14 分,共 52

分。)

1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在乡里治理中,承担具体事务的人员不是国家官僚体系中的职员,其运行

成本并不调动国家的财政资源。里正和村正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代理人,他们彼此及他

们与其他社会力量分工协作,完成皇权国家政令的下达。基层的社会力量包括自发形成

的“社邑”组织和得到官府认可的民间领袖,他们在基层组织一些公共事务,与基层行政

系统相辅相成。

——摘编自刘后滨《唐朝基层政务与国家制度的弹性对接》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赣南等地流民增多,人员复杂,盗贼横行,地方为盗之风盛行。王阳

明便出台“十家牌法”:以十家共一牌,轮流每家一天上各家巡查出入诸事项:敦促各家

各户务必尊德重教、遵纪守法,凡有违反规定者,视情节轻重作相应处置,有严重者,

须十家连坐。在王阳明拟定的《南赣乡约》中,见有乡村社会的各方力量;一是“民”,

包括“居民”与“新民”。二是乡村富豪,包括本地大户和异境客商。约长对于其强横行为,

一般是“令宽舍”,并尽力维持公道,如其恃强不听,则“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三是胥

吏,包括县衙许元巍吏和乡里胥吏。四是官府,他们是民间纠纷、民与大户客商间冲突

的最终裁者,也可以究治违反下乡的各色胥吏,也是授予约长权力的一方。约长可以看

作乡村中的长老。约长的权力是由官府授予的,他在“晓谕”居民与新民、“劝令”大户客

商“宽舍”,以及将不听之民及恃强凌众的大户富商、下乡索利的胥吏送官究冶时,所依

靠的,是官府的授权,其根据是官法。

——摘编自董根洪《论王阳明的治国理政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乡里治理实施的条件。(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与唐朝乡里治理相比,明代基层乡村治理

的变化(6 分)

18.(14 分)中美关系正常化是 20 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

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改善中美关系的过

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有一套自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

系理论体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只能通过大国间的实力均势才能维持,美国的外交政

策也只能靠实力才能得以实施。均势外交的核心就是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重建国际秩

序,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扩张,保护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他批评美国保守主义为追

求道义目标而罔顾地缘政治目标。他认为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在于维持地区均势(如中

东、南亚均势)和全球均势(如确保欧亚大陆不落入一强权手中)。这是其现实主义外

交思想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以及特殊的身份,使他成功地打开了中

美关系的大门。

—摘编自沙靖宇《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二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

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同

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

险的敌人。来自中国北部的安全威胁愈益增强。这些重大因素,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

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

——摘编自袁校斌、晋军《20 世纪 70 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8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表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图表中提取相互关联

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列出信息,写明论题,

更论结合。)

20.(14 分)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

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

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

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

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

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

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

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

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变化。(6 分)

赣州市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

1.【答案】D

【解析】 “三兔共耳”是隋朝敦煌壁画中佛教图案“三兔莲花藻井”,“玉兔捣药”是道教

纹饰,二者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而非相互之间的影响,故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材料

寓意不符;材料中的邮票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疫情结合,但未体现高于生活,故

选C 项不合理;材料诠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新作用,体现继承和发展,

故选D 项。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当时六国故地地方豪族势力仍旧强大,难以推行郡县制,只能分封

诸侯加以镇抚,说明在六国故地恢复分封制是形势所迫,故选A 项;材料只体现了梁孝

王珠宝玉器多于京师,无法得出总体势力超过中央,排除B 项;秦朝灭亡与废除分封制

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项;汉初分封制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周的分封制,排除D 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可知,江南地区的

开发让历史回归正常,故选A 项。此阶段北方整体实力超过南方,故排除B 项;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 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地区是在宋朝,排除D

项。

4.【答案】D

【解析】随着时代的变化,科举制度的推广,唐朝士族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但仍有一

定的社会影响,皇室也会考虑与士族联姻,故选D 项;士族在社会上有影响力,但不处

于权力支配地位,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力问题,只是婚姻方面,排除B

项;公主不守礼法,不能推导整个皇室成员的情况,C 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世间许多情理”和所学知识,宋明理学的“理”偏向于封建伦理道

德,通过自我修养,升华价值追求,把这种追求上升到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故选B 项。中国的“理”并未突破传统儒家思想

的范畴,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未发生嬗变,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理”的情理和

伦理化,并未体现哲学化和思辨化的特点,排除C 项;“理”形成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

并未有新的经营方式产生,排除D 项。

6.【答案】C

【解析】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排除A 项;商业资本积聚和工商业市镇

兴起,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均出现在明朝,排除B、D 项;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知,该官员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此基

础上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等军事工业,可以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故选D 项;“勤远略”指的是抗击西方侵略者,“剿发逆”

指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均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B 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导

思想,非目的,排除C 项。

8.【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央苏区举行的选举使农民以村为单位参与民主选举,这有利于

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故D 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在 1927 年就已建立,排除A

项;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 项;革

命统一战线在 1927 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彻底破裂,排除C 项。

9.【答案】C

【解析】图片关键信息为“1962年”、“建设新农村”,农业生产合作化是在 1953--1957 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开展,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是在 1968 年,故选C 项。

10.【答案】C

【解析】表格反映的四次创业潮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反映了发展低端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故选C 项;第一次创业潮以民生行业为主,后三

次以国企改制、金融、留学等为主,排除A 项;四次创业潮年龄波动较大,无法看出总

体上升,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的趋势,D 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个个殖民地充当了和当地发生接触的门户……对罗马世界观

向外延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可知,海外殖民地已成为罗马文化展示的窗口和门户,

这推动了宗主国罗马文化的传播,故D 项正确。材料表述与社会矛盾和统治基础无关,

排除A、B 项;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C 项。

12.【答案】B

【解析】“民众对不公正、剥削、违反法律等行为越来越敏感”可知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

不断提高,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故选B 项。雅典公民范围指本邦成年男性公民,“范

围不断扩大”表述有误,排除A项; 伯里克利改革时间为公元前5 世纪,与材料时间

不符,排除C 项;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城邦阶级矛盾的激化,故排除D 项。

13. 【答案】D

【解析】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 14、15 世纪,A 项错误;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和王

权高于教权局面的形成均在 12 世纪以后,B、C 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欧洲从封君封臣制度、专制王权国家发展到共和国(法国国

旗为三色),故选B 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二战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发展道路的选

择是基于新兴国家本身历史和对于现实的考量,故选B 项。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并未实

现经济飞速发展,排除A 项;二战后,西方殖民国家受到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被迫放弃殖民统治,排除C 项;文化差异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D 项。

16.【答案】B

【解析】 “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可知政府出现财

政困难时,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私营部门的更多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来,故选B项。“私营部门主导”不合逻辑,排除A 项;材料没有提及不应由公共部

门管理,排除C 项;材料无法体现“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排除D 项。

二、非选择题(共4 大题,17题 12分,18题 14分,19题 12分,20题 14 分,共 52

分)

17.【参考答案】

(1)条件: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户籍制度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完善;

乡里自治(贤人政治)的传统。(每点2 分,任答3 点得6 分)

(2)变化:基层治理参与人员增多;职能的扩大;注重社会教化;具有乡规民约的规

范。(每点2 分,任答3 点得6 分)

18.【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着眼稳定的国际均势战略布局;遵循国家利益至上原则;重视地缘政

治力量,以构建区域均势;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支撑。 (每点2 分,任答3点得6

分)

(2)原因: 美苏全球争霸中,美国处守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基辛格等外交相关

人员助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应对来自苏联威胁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每点2 分,任答4 点得8 分)

19.【参考答案】

示例一:

历史信息:币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 分)

论题:改革是解决社会危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2 分)

阐述: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通过罗斯福新政予以缓解,新政是美国政府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得以重新正常发展。罗斯福新政也给资本主义

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1921 年,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政权。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继

续摸索发展出路,最终确立苏联模式。新模式的确立使苏联在 20世纪 20-30 年代世界

经济大萧条时一枝独秀,加快了苏联工业化步伐,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民政府在 1935 年进行“币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

良好条件,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8 分)

综上所述,改革是当时危机化解的重要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1 分)

示例二:

历史信息:九一八事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二战结束。(1 分)论题:反法西

斯侵略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2 分)

阐述:法西斯组织势力在意大利、德国、日本相继取得本国统治权,在 1929 年世界经

济危机爆发后,其进一步活跃并积极对外扩张。日本侵略者于 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意大利于 1935 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 1939年9 月入侵波

兰,世界处于战争笼罩下。

随着战争推进,特别是 1937 年七七事变、1940年6 月苏德战争和 1941年 12 月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战争蔓延至全球范围。反击法西斯成为世界共同任务,合作成为共识。美、

英、苏、中等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于 1942年1 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

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同盟旗帜下通力合作,以日本 1945年9

月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标志,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8 分)

综上所述,法西斯一度成为世界的主要威胁,世界各国经过合作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

维护了世界和平,推动社会进步。(1 分)

示例三:

历史信息: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 分)

论题: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 (2 分)

阐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这是列宁深刻

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

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革

命实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

义革命理论。(8 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随时代发展,特别是和俄国、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1 分)

示例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示例五: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0.【参考答案】

(1)特点:(8 分)

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

响;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古代丝路贸易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输出的主要是

中国特产;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每点2 分,任意4 点得8 分)

(2)变化:(6 分)

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更为密切,人口的迁移更为频繁;世界动植物伴随人口迁移而进行

大交流;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

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

为广阔,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每点2 分,任答3 点得6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