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6 题,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老子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墨子主张“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天子为善,天能赏
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两者( )
A. 对人性的 认识基本一致 B. 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C.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冲突 D. 注重社会秩序构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本题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老子认为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帮助有德的人;墨
子主张上天会对有德的君主进行赏赐,反之会受到惩罚,二者的论述都体现了如何对社会进行治理,注重
社会秩序构建,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论述,排除 A 项;二者分别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和小生产
者,排除 B 项;诸侯之间的冲突,与二者的主张没有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吴国封地郭郡所管辖的皖南地区,铜矿储量丰富,且铜质优良。《史记》还记载,“然其居国以铜盐
故,百姓无赋。”这可以佐证汉初( )
A. 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 中央集权存在重大隐患 D. 外儒内法理念影响地方治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吴国地区铜矿丰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百姓不用缴
纳贡赋也能征收铜盐的利润,封国地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经济雄厚会威胁中央集权,C 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体现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排除 A 项;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
位,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统治思想的内容,只涉及吴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得出外儒内法理念的治国理
念,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如表为东晋文学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该如表解读合理的 是( )
时间 地域中心及文学主题
东晋
主要是以建康为中心的京都地域的“中兴”文学主题兴起
初期
东晋
主要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会稽地域“玄言”文学主题的兴盛
中期
东晋
后期主要是以庐山为中心的寻阳地域“遁世“文学主题的兴盛
后期
A. 反映了区域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 体现政治环境与文化互动
C. 清谈无为之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D. 创作题材世俗化特征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政治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政治
环境较为松弛时,积极进取的“中兴”文学主题兴起,随着统治者偏安思想逐渐发展及政治斗争愈加频繁
“玄言”文学主题、“遁世“文学主题逐渐兴盛,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间文化交流,排除 A 项;材
料未涉及清谈无为之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创作题材的世俗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史载,“绍兴三十一年二月,以雪寒,民多艰食,诏‘临安府城内外贫乏之家,人给钱二百、米一斗及
柴炭钱,并于内藏给之’。同时,考虑到“辅郡当此雪寒,细民不易,可令常平官依条赈给”。这说明宋朝
( )
A. 思辨化的儒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C. 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商品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宋朝时期因雪灾国家对民众进行了赈济,以确保民众基
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故可知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思辨
性及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发展模式,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加
剧贫富分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策问”是指皇帝亲自出题考问,用以选拔官员的行为。乾隆在策问中提出:对边事绸缪于先的长治久
安之道;令贡士论述历代兵制是否有可供采纳、以资今日者;如何控制商人出洋贸易等等。这说明策问
( )
A. 源于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B. 是引导士子们关注实学的主要途径
C. 主要以边事时务策为核心展开 D. 为士人评议朝政提供了制度化渠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策问”是指皇帝亲自出题考问,用以选拔官员的行为,从
材料所举示例可以看出皇帝问题主要围绕当时时政问题展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故为士人评议朝政提
供了制度化渠道,D 项正确;材料只是以清朝为例,不能说明策问源于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比较项,不能推断出其是引导士子们关注实学的主要途径,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策问的
范围,不能得出主要以边事时务策为核心展开,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康有为最早提及“民族”两字是在《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中。他指出“近者欧美,尤留意于民族之
治,凡语言政俗,同为国民,务合一之”。据此推知,康有为( )
A. 旨在传播西方民族国家思想 B. 救亡思想的新旧杂陈
C. 对民族的认识有现代的一面 D. 维新思想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帝上《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建议清
政府通过“散籍贯,通婚姻,并宫缺,广生计”等具体措施,“平满汉之界,行同民之实”,使中国成为一个
各民族地位平等的国家,进而在救亡图存运动中,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据材可判断,康有为对民族
的认识有现代的一面,C 项正确;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进行变法,而非传播西方民族国家思想,排除 A
项;材料描述的是救亡思想的新,没有体现旧的信息,排除 B 项;维新思想没有发生了改变,依然是救亡
图存,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1925 年毛泽东提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
传”。此后两年,《政治周报》对沙面罢工、五卅运动等重大事件进行了大力宣传,有力地反击了买办阶级
主办的报纸。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 )
A. 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紧迫性
C. 保持合作中组织上的独立性 D. 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此后两年,《政治周报》对沙面罢工、五卅运动等重大事件进行了大力
宣传,有力地反击了买办阶级主办的报纸。”可知,共产党人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报刊宣传
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蒙,D 项正确;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 1927 年的大革命失败之后,排除 B
项;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 1922 年的中共“二大”,排除 B 项;本题主旨“革命宣传”,而“合
作中组织上的独立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如表为 1937-1945 年资源委员会(原名国防设计委员会)所属电厂发电量数据表。这一现象( )
1937—1945 年资源委员会所属电厂发电量增长状况表
年份 发电量(千度) 年份 发电量(千度)
1937 1533 1942 24402
1938 3840 1943 34776
1939 7045 1944 51683
1940 10992 1945 70136
1941 17301 合计 221708
资料来源:台湾“国史馆”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上),1984 年印行,第 127—128 页。
A.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 B. 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C. 说明国民党消极抗战 D. 体现了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37-1945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此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电量的持续增
长,有利于工业、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为抗战服务,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B 项正确;此表展示的是
资源委员会(原名国防设计委员会)所属电厂发电量数据表,不能抑制官僚资本膨胀,排除 A 项;材料未
涉及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内容,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中国发电量的比较,不能得出半殖
民地特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用于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从 1950 年到 1952 年的三年间增长了
48.5%,粮食总产量增长了 44.8%,棉花总产量增长了 193.7%。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 农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将地主土地收归国有 D. 政府对农业投资大幅度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1950-1952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 1950 年到 1952 年的三年间增长了 48.5%,粮食总
产量增长了 44.8%,棉花总产量增长了 193.7%,主要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A 项正
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排除 B 项;此时土地性质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 C
项;政府对农业投资大幅度增加,叙述不准确,也不是此时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促进全球治理
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此中国政府( )
A. 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B. 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C. 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 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2012 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
国际关系,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推动推动《巴黎协定》生效,有利于全球气候问题的解
决,B 项正确;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属于我国国防领域的建设,排除 A 项;上海合作组织是为解决周边
国家交往问题而筹建的,排除 C 项;《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为解决和稳定南海形势而签署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资料表明,埃及新王国时期借债要立字据,保证偿还,还要有证人签字方为有效;王家牧人涅布麦希
“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卖 3 斯塔特土地,购买者支付了一头乳牛。据此可推知,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 )
A. 得益于国家法律的完善 B. 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C. 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D. 推动了奴隶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埃及新王国时期借债要立字据,保证偿还及“因为什么都没
有了”而出卖 3 斯塔特土地,购买者支付了一头乳牛,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发生变
化,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B 项正确;因果关系错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法律的完善,排除 A
项;“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卖 3 斯塔特土地,购买者支付了一头乳牛,可看出仍是物物交换,不能体
现较高的发展水平,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基础的变化,不能得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形成,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 14 世纪中叶,英国在普通法院之外,设置衡平法院。英国衡平法中关于信托、抵当、遗赠、组合、诈
欺、未成年人和心神丧失者的法律行为能力等规定大多渊源于罗马法。据此可知,14 世纪的英国( )
A. 重视法律成为社会共识 B. 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 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 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4 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英国衡平法中关于信托、抵当、遗赠、组合、诈欺、未成年人和心
神丧失者的法律行为能力等规定大多渊源于罗马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 14 世纪中叶,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领域的法律纠纷逐渐增多,为缓解这些矛盾,英国政府设置衡平法院,借鉴罗马
法,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共识”,排除 A 项;民族国家形成于近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3. 1884 年柏林会议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召开,经过与会国激烈讨论,《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增加
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条款。19 世纪中后期奴隶贸易被废止是基于( )
A. 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B. 农业劳动力日渐充裕
C. 维护殖民统治的需要 D. 非洲资产阶级的反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 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增加了反对奴隶贸易
的条款,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废纸奴隶贸易更有利于侵
略目的的达成,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启蒙思想的理性、自由、平等等内容,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农业
发展的问题,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非洲资产阶级的反抗,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 有学者指出:“美国不再是民主政治,美国已经成为否决政治(vetocracy),这套体制设计出来就是
为了防止任何人做任何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政党政治不利于选举公正 B. 联邦制不利于维系政治稳定
C. 美国民主政治遭到了破坏 D. 三权分立体制具有消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1787 年后的美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美国已经成为否决政治,这套体制设计出来就是为了防止任何
人做任何事,即三权分立体制下,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利于政事的推行具有消极影响,
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问题,排除 A 项;联邦制有利于维系政治稳定,叙述错误,排除 B 项;材
料未说明美国民主政治遭到了破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5. 冷战结束后,北约五次东扩,从 1997 年到 2020 年有捷克、匈牙利、波兰、立陶宛等 14 个东欧国家加
入北约,据此可知( )
全球安全战略得到完善 局部地区冲突加剧
旧格局遗留的矛盾凸显 苏东剧变影响深远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97—2020 年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北约东扩是指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的范围扩展到东欧国家,其是两极格局遗留下矛盾凸显的变现,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果,
据此可知,符合题意,D 项正确;错在北约是组织是美国主导的,是霸权主义的产物;错在北
约东扩,表明欧洲地区的趋向稳定,不能体现局部地区冲突加剧。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6. 2023 年 12 月 13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正式闭幕。最终,各国代表就
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表明( )
A. 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B. 各国对重要资源管控具有合理性
C.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首要任务 D. 联合国未充分发挥全球治理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2023 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就制
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可知各国基本对气候治理问题达成一致,即国际合作推动全
球治理体系完善,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要资源的管控,排除 B 项;各国是从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的,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首要任务,叙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材料表明联合国发挥了全球治理能
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第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机的乐府诗是沟通汉代乐府诗与南朝乐府诗之间的一座桥梁。汉乐府中的两篇挽歌《蒿
里》与《藏露》都是杂言诗,而陆机的全部七篇挽歌均为整齐的五言。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主要写
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抒发缠绵而深厚的情感;而陆机的《饮马长城窟行》则用了大量写实的诗句,具
体而细致地描绘出征将士征途的艰难。陆机的乐府诗中,有一部分是目前留存的乐府诗中前人未曾用过的
新题。
——摘编自谢丹《论陆机对汉代乐府诗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度里,隋文帝以权术治国,文化完全服务于政治,所以隋初的群臣都刻
意的追求复古,流行的是拟古乐府。隋朝大部分南方诗人乐府诗的诗风仍未摆脱宫体诗的范畴;而北方诗
人的乐府作品仍然保持着语言质朴,感情慷慨的特点。隋朝乐府诗颇具汉魏乐府遗风,秉承了“诗言志”
的创作传统,在写实方面一度超过南北朝而达到一定的高度。
——摘编自赵明《隋朝乐府诗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机对汉代乐府诗发展的 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乐府诗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乐府诗发展的原因。
【答案】17.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规范了乐府诗的格式;丰富了乐府诗的内容;创新了汉代乐府诗的
题材。
18. 特点:南方以宫体诗为主;北方语言质朴;内容注重写实;南北风格不同;以复古为主要特色。
原因:国家统一;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推行思想一统的政策。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陆机的 乐府诗是沟通汉代乐府诗与南朝乐
府诗之间的一座桥梁”,可得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据材料“汉乐府中的两篇挽歌《蒿里》与《藏
露》都是杂言诗,而陆机的全部七篇挽歌均为整齐的五言”,可得出规范了乐府诗的格式;依据材料“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主要写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抒发缠绵而深厚的情感;而陆机的《饮马
长城窟行》则用了大量写实的诗句,具体而细致地描绘出征将士征途的艰难”,可得出丰富了乐府诗的内
容;依据材料“ 陆机的乐府诗中,有一部分是目前留存的乐府诗中前人未曾用过的新题”,可得出创新
了汉代乐府诗的题材。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特点:依据材料“ 隋朝大部分南方诗人乐府诗
的诗风仍未摆脱宫体诗的范畴”,可得出南方以宫体诗为主;依据材料“而北方诗人的乐府作品仍然保持
着语言质朴,感情慷慨的特点”,可得出北方语言质朴;依据材料“在写实方面一度超过南北朝而达到一
定的高度”,可得出内容注重写实;结合材料可看出南北风格不同;依据材料“所以隋初的群臣都刻意的
追求复古”,可得出以复古为主要特色。
原因:依据材料“ 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度里”,可得出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
奠定物质基础,可得出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依据材料“隋文帝以权术治国,文化完全服务于政治,所
以隋初的群臣都刻意的追求复古”,可得出统治者推行思想一统的政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
济侵略。清政府在各口岸设立贸易管理官员,但所用官员贪污受贿及外贸知识和税务知识的缺乏现象明
显。1843 年至 1895 年,进口由 18,400 千两增加至 171,697 千两;出口也由 25,460 千两增加至 143,
293 千两。因此不得不借助法、英、美专业人员联合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海关事务。内忧外患
中,1863 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
上的各种陋规,大清帝国的关税管理权从此逐步落入外人之手。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 设关 通商 设关 通商口 设关
口岸 年代 口岸 年代 岸 年代
秦皇岛
上海 1854 芝罘 1863 1902
*
广州 1859 琼州 1876 江门 1904
汕头 1860 芜湖 1877 长沙 1904
福州 1861 温州 1877 安东 1907
满洲里
镇江 1861 蒙自 1889 1907
*
宁波 1861 沙市 1896 海拉尔 1907
*
齐齐哈
天津 1861 杭州 1896 1907
尔*
哈尔滨
九江 1861 苏州 1896 1907
*
厦门 1862 梧州 1897 长春* 1907
汉口 1862 腾越 1900 奉天府 1907
带*号为清末自开商埠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清政府建立新海关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海关设关地点的演变并谈谈对于海关制度建设的启示。
【答案】18.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受到破坏;清政府缺乏管理海关的专业人才;进出口贸
易日渐活跃,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
19. 演变:由沿海向沿江延伸,并逐步推进到内地;由南方向北方扩展;从东南到东北。
启示:海关制度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海关建设必须保持独立自主,不能被外国势力影响。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以‘协定
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
主权受到破坏;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在各口岸设立贸易管理官员,但所用官员贪污受贿及外贸知识和税务
知识的缺乏现象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缺乏管理海关的专业人才;根据材料一“1843 年至
1895 年,进口由 18,400 千两增加至 171,697 千两;出口也由 25,460 千两增加至 143,293 千两。”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出口贸易日渐活跃,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根据材料一“ 1863 年英国人赫德担任
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大清帝国的
关税管理权从此逐步落入外人之手。”可知,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上海”与“镇
江”,“汉口”,“齐齐哈尔”可知,由沿海向沿江延伸,并逐步推进到内地;根据材料二“上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