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
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
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
——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
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
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
大约在 40~38 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
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
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
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
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
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
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
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
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
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
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
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
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
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
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
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
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
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
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
300 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 8 世纪中叶(公元 750 年左右)为转
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
认为唐代气候以 8 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 7 世纪初至 8 世纪中叶,气候冷暖
特征与当代相近;而 8 世纪中叶至 10 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
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
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
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 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
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
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
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 8 世纪中叶至 10 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
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
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
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
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
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
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 8 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
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
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图 1 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图 2 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从图 2 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
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5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
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
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
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
俨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
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
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
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
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
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
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
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
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
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
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
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
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
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
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
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
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
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
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
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
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
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
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
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
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
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
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
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
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
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
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
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
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
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
恶,秦人骂“瞎怂”,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
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
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
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
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
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
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
(节选自贾平凹《白浪街》,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
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
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
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
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的讲究和热爱。
B.句子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
用。
C.句子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
态。
D.句子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
感。
8.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贾平凹曾说:“写散文主要写自己的情绪。”作者的情感、语言的节奏、整体的文气都可以
体现这种情绪,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
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 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齐人执陈辕涛涂 。葬许穆
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
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
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
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
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
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
“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
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
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
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
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
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
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
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盟
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辕涛涂,陈国大夫。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若出 A 于东 B 方 C 观兵 D 于东夷 E 循 F 海 G 而归 H 其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
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
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
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
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4 分)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4 分)
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注】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
同义。悭囊,钱罐。草鞋费,从前公差敲榨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两句写农人缴了租税后得到完税的“收据”,照理本应该暂时安生,但是里正又来催租。
B.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C.第五、六句中“大如拳”言钱罐小,“三百钱”言存钱少。农人忍痛“扑破”,其间透着无
奈。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16.关于第三句的主语,有人理解为里正,有人理解为农人。你作何理解?请表明观点并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出了君主不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修德控欲的后果。
(2)学美术的小明完成了一幅长天辽阔、江水空明、秋叶满山的国画,感于其意境之美,老
师用黄庭坚《登快阁》中的“ , ”在作品留白处欣然题上诗句。
(3)借古伤今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常见,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借思念古代
体恤士卒的良将来感叹唐代士兵征战之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
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好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
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真是
天也变了!”
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
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
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
显现, ,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然是很清晰的倒影。那拳头模样的丫枝顶都
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
没有尽头。
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
队,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
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
18.分别填入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像是蠕动的一弯一曲的醉汉
B.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像是醉汉,一弯一曲地蠕动
C.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D.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19.画波浪线句子原文为“弯着身子拉,拉,拉”,编辑时作了如上修改,你认同吗?请说明理
由。(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
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因为吐来吐去,_。作为
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
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
超智慧的表现。仔细想想,___。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春蚕吐丝
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春
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1.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的分析,以“蜡烛”为题仿写贺志坚的《春蚕》。单个诗句的句式、字
数可不完全一致。(5 分)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一项是(3 分)
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C.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D.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文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3 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很多人心中似乎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2024 年
春节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就迅速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无论你是否读过相关获奖书籍、看过
相关电影,这一对比都值得我们深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模拟
( )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小题 分
( ) ( , )
( 分。 “不能依靠数据”错。 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 从第二段看,其研究也依靠
.
“数据”)
( 分。 前后推理不当)
.
( 分。 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方法不科学)
.
( 分。 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
.
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
. ,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彻底告别 靠天吃饭
, “ ”。
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 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
, 。
加强赈灾 抗灾 救灾体系建设 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
、 、 , 。
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 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 。
( 分。 答对一条得 分,答对 条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二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小题 分
( ) ( , )
( 分。 “以秦腔点化了主题”错)
.
( 分。 “湖北人生意的寒微”错。 “七元八元”指其生意所得,但无寒微之意;“就”字表
.
现的是其赚钱容易)
上联 与文章开头巧妙呼应 写丹江横跨五县 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
. , , , 。
下联 与主体部分照应 概写此街连接三省 又以 无波 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
, , , “ ” 。
横批 照应尾段 以 人和 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 文化相融的主题
, , “ ” 、 。
( 分。 答出一条得 分,答出三条得 分。 每条结构上呼应答对 分,内容上分析合理
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意思合理即可给分)
作者将对白浪街风土人情的赞赏蕴含在细致 生动的描写之中 体现了这种情绪
. 、 , 。
文中语句长短错落 整散结合 口语 书面语交错 其语言的节奏感体现了这种情绪
, , 、 , 。
文章语句间 段落间衔接自然 文脉清晰 形散神聚 其通畅的文气体现了这种情绪
、 , , , 。
( 分。 答出一条得 分,答出三条得 分。 每条中要点较多,不求面面俱到,有相关意思
即可给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语文试题答案 第 页 共 页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小题 分
( ) ( , )
( 分。 原文为:“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
.
( 分。 两个“次”意义不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是“编入、编排”的意思)
.
( 分。 选项中涉及的使者不是屈完)
.
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 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 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 我为此来征收
.() , , ,
贡品
。
( 分。 “共”“无以”“是”各 分,整体句意 分)
君王如果凭借武力 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 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您的军队虽多 也没
() , , , ,
什么可用的办法
。
( 分。 “城”“池”“无所”各 分,整体句意 分)
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 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
.() ; 。
体现了 左传 重 礼 的思想倾向
() 《 》 “ ” 。
( 分。 每点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
诸侯军队入侵蔡国。 蔡军溃败。 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 驻扎在陉地。 夏天,许穆公卒于
军中。 楚国派遣屈完来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 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 为许
穆公下葬。
材料二
: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 楚成王派遣
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 没
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
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 赐给我们的先君征
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 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
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 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
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
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季,楚成
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 诸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
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 齐桓公说:“ 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 为的是
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 君王惠临我国赐
语文试题答案 第 页 共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