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2024-03-12·18页·1.6 M

厦门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 48 分)和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组成,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

名称 时期(据载) 所歌颂内容

《云

黄帝 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

门》

《咸

尧 帝尧之仁德

池》

《大

舜 帝舜之贤德

韶》

《大

夏代 大禹治水之功绩

夏》

《大

商代 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

濩》

《大

周代 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

武》

A.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B. 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

C.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 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

2. 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

遍布南北各地。这一变化源于( )

A. 田庄经济的发展 B. 政府组织能力提高 C. 南方地区的开发 D. 个体农耕普遍存在

3. 如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第1页/共6页

A. 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 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4. 两宋时期实行宰相“当笔”制度,由宰相们每日轮值“当笔”,处理政务并负主要责任;当笔宰相批示

后,正式文书须待所有宰执共同审议、签署方能生效。该制度( )

A. 孕育了票拟制度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增强了分工协作 D. 制约了专制皇权

5. 1488 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

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 徭役摊派的平均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垦田面积的增加 D. 贫富差距的缩小

6. 1864 年,清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之前权宜采取的粮捐、亩

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此举意在( )

A. 防治地方官员贪腐 B. 推动财政体系近代化

C. 筹措洋务运动经费 D. 重建战后的统治秩序

7. 1904 年,清政府效仿日本进行国语改革,明确将汉语作为通行全国的官方语言,称为“官话”;而所谓

“国语”依旧是满语。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

A. 主权意识的不断强化 B. 政体改革的保守立场

C. 官僚队伍的结构变动 D. 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

8. 1930 年,赣西南特委的一份报告提及:“苏府(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

少先歌……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红

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能解释。”这反映了( )

A. 土地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共产国际的宣传深入社会基层

C. 民族危机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 D. 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趋于瓦解

9.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

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 )

A. 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 完善了工业体系

C. 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 消除了国防压力

第2页/共6页

10. 如表为八十年代初期广为传唱的部分流行歌曲。这体现了( )

发行时间 歌名 歌词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

1980 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十年代的新一辈。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

1980 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

1981 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A.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 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C. 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D.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11. 古埃及的奥西里斯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

普通大众扩展。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B. 强化社会等级观念

C. 维护国家秩序稳定 D. 促进人文意识觉醒

12. 7 至 8 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法律编纂强调司法实践经验,弱化罗马法传统原则,并将拉丁语法律术语转

译为希腊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拜占庭( )

A. 背离了自然法精神 B. 统治理念发生转变

C. 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D. 法律体系成熟完备

13. 16 世纪末,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但拥有优质土地的种植园主并不种植谷物,所需粮食则从旧大

陆高价购入。这一现象表明美洲( )

A. 找到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 B. 人口锐减降低了粮食需求

C. 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 D. 经济秩序受价格革命冲击

14. 英国贵族妇女长期热衷于紧身胸衣和巨型裙撑(如图所示),但将其穿上犹如套上枷锁,以致被称为

“时尚的奴隶”。19 世纪后期,女性主义者、卫生健康专家及工艺美术家倡导改革,强调女性着装的舒

适、健康与理性。这一改革源于( )

第3页/共6页

A. 审美标准发生变化 B.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C.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 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15. 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

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 )

A. 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滥觞 B. 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C. 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 D. 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16. 20 世纪 70 年代卡特总统上台后,美国政府推行“新睦邻政策”,缓和同拉美国家的经济矛盾,主动解

决美拉间的宿怨,如将巴拿马运河区主权归还巴拿马政府。这( )

A. 旨在维护自身霸权地位 B. 放弃了门罗主义外交原则

C. 缘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D. 遏制了苏联在美洲的扩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文献记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来华弘法,被中国禅宗尊为初

祖。关于菩提达摩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涉及到茶叶的起源: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

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该故事 18 世纪传至欧洲后,曾被英国学者塑造

成茶叶起源于印度的依据。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

我们可以从各种维度考证“达摩眼皮变茶树”一事的真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1)完成以

下提纲。

(1)从人物的维度,考证菩提达摩及其生平的真实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载,妈祖在 10 世纪后期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

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12 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

第4页/共6页

一。下表为历朝册封妈祖的时间及封号。

时间 封号

1156 年 灵惠夫人

1192 年 灵惠妃

1278 年 天妃

护国庇民普济天

1409 年

1644—1662 年 天上圣母

1737 年 天后

——摘编自【美】华琛《神明的标准化》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妈祖崇拜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解释。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西周已有公开的人口调查,还有专司人口统计

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级建立了严格登记户籍的“书社制度”、呈报户口及税

收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唐朝政治家杜佑认为治国理政需要掌握详细的人口数字,曾尝试多

种方法统计人口,如根据食盐消费量估算进行。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户贴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填

写要求和规定,其调查项目之完备,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

——摘编自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

材料二 1908 年《预备立宪公会公报》介绍并讨论了日本东京的人口调查。1909 年,清政府发布

“宪政编查馆奏定统计表总例”,并公布民政和财政统计表式的详细解说。各地调查登记户口时,须核查

登记外国人口、教民人口和每户的壮丁、学龄儿童。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区域调查亦同时进行。

——摘编自李章鹏《清末中国的近代人口调查》

材料三 2020 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

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

“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

实的数据基础。

——摘编自张现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的特点。

第5页/共6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清末人口统计的目的有何不同,并分析产

生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

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

方的附庸和追随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批判

(一)以历史事实对“西方中心论”进行釜底抽薪。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类为中心。

(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

(四)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视角,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类的公平与正义。

(五)承认近现代西方的优势,但不认可西方是所谓“中心”,更不认可它是永恒不变的“中心”。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要求:论题明确,史论

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第6页/共6页

厦门市 2024 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 48 分)和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组成,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

名称 时期(据载) 所歌颂内容

《云门》 黄帝 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

《咸池》 尧 帝尧之仁德

《大韶》 舜 帝舜之贤德

《大夏》 夏代 大禹治水之功绩

《大濩》 商代 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

《大武》 周代 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

A.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B. 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

C.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 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

料可知,《云门》歌颂黄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咸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

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濩》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六

代舞》以宣扬三代德治、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说明西周重视乐舞的政治教化功能,并借此彰显其正统地

位,B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儒家思想产生了春秋时期,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西周统治者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

遍布南北各地。这一变化源于( )

A. 田庄经济的发展 B. 政府组织能力提高 C. 南方地区的开发 D. 个体农耕普遍存在

【答案】A

【解析】

第1页/共 12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

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可知,东汉时期,民间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得到发展,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水利设施也得到发展,

A 项正确;政府组织能力提高是西汉时期水利灌溉工程发展的特点,排除 B 项;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

朝时期北民南迁,才开始带动南方地区的开发,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西汉与东汉都

大量存在个体农耕,所以无法说明东汉与西汉在农业水利设施上的差别,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 如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A. 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 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

料“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可知,该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时期郑州刺史李渊在

寺庙为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佑李氏一家的相关内容,说明佛教具有一定的世俗功用,D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得出权贵阶层精通佛学的结论,表述

有误,排除 B 项;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两宋时期实行宰相“当笔”制度,由宰相们每日轮值“当笔”,处理政务并负主要责任;当笔宰相批示

后,正式文书须待所有宰执共同审议、签署方能生效。该制度( )

A. 孕育了票拟制度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增强了分工协作 D. 制约了专制皇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当笔宰相批示后,正式文书须待所有宰执共同审议、签署方能生

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项措施说明宰相之间相互牵制,这实际上是降低了行政效率,B 项正确;票

第2页/共 12页

拟制度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内容,与题干中的两宋时期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宰相们关于同一件

事的处理意见,并不是对于事务的处理分头去做不同工作,所以并不是增强了分工协作,排除 C 项;根据

所学可知,宰相之间的相互牵制是有利于坚强皇权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1488 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

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 徭役摊派的平均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垦田面积的增加 D. 贫富差距的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

料“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及所学可知,明朝以田产为标

准征发徭役,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这有利于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限制商人买田置地,从而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项正确;“徭役摊派的平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得出垦田面积

得到增加的结论,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不出贫富差距缩小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1864 年,清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之前权宜采取的粮捐、亩

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此举意在( )

A. 防治地方官员贪腐 B. 推动财政体系近代化

C. 筹措洋务运动经费 D. 重建战后的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 1864 年的中国。

根据材料“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之前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及所学可

知,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采取了整顿江南田赋的措施,要求地方严格按时缴纳赋税,

其意在重建战后的封建统治秩序,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防治地方官员贪腐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材料

仅涉及田赋征收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财政体系近代化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与筹措洋务运动的经费无

必然联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1904 年,清政府效仿日本进行国语改革,明确将汉语作为通行全国的官方语言,称为“官话”;而所谓

“国语”依旧是满语。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

A. 主权意识的不断强化 B. 政体改革的保守立场

C. 官僚队伍的结构变动 D. 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

【答案】D

第3页/共 12页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明确将汉语作为通行全国的官方语言,称为‘官话’;而所谓‘国语’

依旧是满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进行国语改革,既想要确立以“汉语”为主的官方语言,又想

维持“满语”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这体现清政府在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D 项正确;本题主旨“晚清国

语改革”,属于文化领域的改革,而“主权意识的不断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材料主要涉

及国语改革,没有涉及政体改革,排除 B 项;“官僚队伍的结构”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这时期满清在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1930 年,赣西南特委的一份报告提及:“苏府(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

少先歌……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红

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能解释。”这反映了( )

A. 土地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共产国际的宣传深入社会基层

C. 民族危机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 D. 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趋于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1930 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0 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赣西南苏区是

中共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共得到了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拥护。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土地革命中共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 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国在根据地的影响力,材料的“国际歌”不代表共产国际,

排除 B 项;材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民族斗争的时期,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中共得到了根据地群众

的拥护,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

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 )

A. 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 完善了工业体系

C. 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 消除了国防压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 年至 1957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

内陆地区,并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材料中的事件体现了新

政权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A 项正确;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内陆地区,不属于工业体系

第4页/共 12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