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4-03-12·12页·1.4 M

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命题人、校对人:高三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

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就像我

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

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

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文

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作

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

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

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

性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

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

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

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

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

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

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

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

在的判断活动。这个“主体存在”就构成了文艺评论内在的“情理”,亦即评论者在实际

评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事理”从外部规定了文艺评论

的对象特质,“情理”则内在结构起了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是文艺评论之所以能够不

拘于一般的事实描述,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

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总言之,文艺评论要想最终体现批评活动

的选择趣味、实现批评活动的目的、完成批评活动的阐释效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

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用,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

不违“事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

语文科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摘编自王德胜《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

材料二:

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是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

这里,我们强调的不是文艺批评的“空间”概念,而是批评空间的“公共性”这一本质

特征。尽管在文艺批评公共空间中的个体,批评什么、怎样批评,都呈现为个人的“自

由”,但这一文艺批评“自由”是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为限定的有限自由,实质是一

种受动性的“自由”。

文艺批评的自由性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养。聚焦融媒时代文艺批评主体,自身“两

个素养”—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

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仅就“审美”范畴内涵来说,它包含身心愉悦的成分,但又不

局限于感性欲望的释放,还有心灵情操的升华;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但涵

盖趋利避害、和谐相处的“善”的因素,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

素养。作为批评主体,提升媒介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从文艺批评客体的维度讲,客体对象的客观属性

是批评话语阐释的逻辑起点,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阐释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性,我们

都需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是主观活动.但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和理解方法的科学性却是客观

的。况且,任何主观阐释都不是对“虚无”的阐释。相反,都是指向特定客体对象的阐

释,而特定客体对象又是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的具有质与量的内在具体规定性。这

就为主观化的批评阐释注入客观化的理性规范和制约。

三是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不同“部落”的

批评主体,有其各自擅长的文艺种类及其批评的特长,这就为“部落之间”的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同时,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

以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克服以往“部落”之间存在的相互轻视、相互攻击的弊

端。此外,良好的运行规则与机制又可以有效促进公共空间中文艺批评沿着包容并蓄、扬

长避短、综合互补的轨道发展,最终达到构建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

目标。

(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上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忽视了作品对“理”的内在要求,

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B.文学作品的事实根据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因为文艺作品中存在“事理”,这些

“事理”赋予了文学作品特定的价值。

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求,两种素养缺少了

一种,就会影响文艺批评的自由性。

D.不同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能让文艺批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批评

上达成共识,避免相互轻视与攻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语文科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A.如果文艺评论能“讲理”“辩理”“明理”,就在核心上具有了合法性,能用以对文

艺价值进行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B.文艺评论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评论者的立场、趣味等具有主观性,会形成

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

C.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理解方法的科学性都是客观的,

都规范、制约着文学批评的主观性。

D.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反映的是文学批评之“理”、集体观念、公众空间

以及文艺批评规则和标准的缺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从当下互联网文艺评论现状引入,指出文艺评论领域中“无理”的现象,

为下文讲“理”做准备。

B.材料二第二段强调公共空间“公共性”概念,主要论证文艺批评自由是受动性的

有限“自由”这一观点。

C.材料一论述“事理”“情理”的关系时,既突出了它们的区别,又阐述了两者的联

系,体现了辩证性思维。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对提出的三个措施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艺批评的建设,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认识。(4 分)

5.曾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

学生阅读。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这一评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白兰花 戴涛

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儿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

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

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

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

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

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

她的跟前放着一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

排着十儿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的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

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所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的问男的: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

语文科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男的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辩下来间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

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栀子花”

“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脑子里转。

老妇人做笑地看着他们俩:恩,白兰花在这个城市里被人欢喜的时间啊,已经超

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欢喜,就送给你们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栓在花上的铁丝弯

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

俩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晴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

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

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体现这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问里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个城市的味道。朋友听了

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先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老好人见我这样

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

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了,我

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侯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

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

花。从我上小学读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

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欢喜。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小孩儿,要

比拿其他的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喜欢白兰花,

而失望是因为有关白兰花的记忆已经模糊淡忘。

语文科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B.老妇人精心挑选、小心翼翼为女青年挂上白兰花,还送上美好祝福,可见服务态

度很贴心,是为了推销,卖出更多的白兰花。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

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

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

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中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推动了“我”希望为老妇人揽生意,探究老妇人家

境这一情节的发展

C.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老妇人卖白兰花的故事,“我”作为故事参与者,增

添了文章真实性。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回忆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8.小说结尾揭示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

(4 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

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惟其言不浮乎

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

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

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

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

私其身,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

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

天下,交结豪杰,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

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

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自唐以来,更五代

之纷纭。宋兴,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

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

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

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

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

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节选自张耒《上曾子固龙图书》)

语文科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即知A 读执事之B文C 既思而思之D广E 求远访F 以日揽其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太史公,官职名,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专指司马迁。

C.鼎俎,古代祭祀、设宴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

D.休养,文中指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现在则指使身心得以休息调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批评古代的糊涂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或者信其言却疑其行,不知道君子

的文章与那些无其德却有其言的人情况是不同的。

B.作者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虽然左丘明的文章华

美,但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C.作者认为司马迁的文章疏荡明白,简朴奔放,但因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

所以他的文章中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

D.作者认为欧阳修继承孟子、韩愈之风,建立一家之言,引导天下豪杰志士,而

世上那些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大多出自欧阳修门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

(2)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14.作者对德与言的关系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八十四盘 范成大

冥鸿无伴鹤孤飞,回首尘笼一笑嬉。

八十四盘新拄杖,万千三乘旧牙旗。

石梯碧滑云生后,木叶红斑雪霁时。

说与同行莫惆怅,人间捷径转嵚巇。

[注]八十四盘:在峨眉山巅的金顶下面,盘回纡折,以形得名。嵌巘:山峰对峙而险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以“笑嬉”表现自己的心情,一扫“无伴”“孤飞”带来的孤凄氛围。

B.诗人登上山巅,纵览壮丽景色,有着和“荡胸生曾云”一样的豪迈气概。

C.颈联通过写下雪前后的对比,着重色彩描绘,以美丽图景寄寓诗人的政治理想。

D.本诗语言通俗,写景中含情,情中又含理趣,表现出诗人的胸襟怀抱。

16.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是怎样自然揭示的?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雍也》告诉我们,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保持质朴品性,在外

语文科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不可偏废,否则“ , ”。

(2)高适的《燕歌行》中写战场后方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的两句是:

“ , ”

(3)小明画了一幅春雨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

唐宋诗人的成句,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袁隆平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

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 。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

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

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正如 2004 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

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

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一介农夫,播撒

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的第二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

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2000公

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

的青年人,理应 地扛起使命。“谁来接袁隆平们的班”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前

途命运的必然考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若认真品,“濯清涟而不妖”很值得玩味。 ?没有。不管在“清水”还

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花骨朵照样不妖;即

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样妖艳。

莲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 。植物长期身处纯水,

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表示

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

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水中会污染

纯水。

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

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

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

语文科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简单地说: ,污染清水的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

你细细品了。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词语“许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胙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B.唐僧道:“贵府至灵山还有许多远近?”众僧道:“我们未走,不敢妄对。”

C.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儒林外史第一回》)

D.县主又问客人道:“你银子是许多?”客人道:“五十两。”(《古今小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3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3 年,沈阳“火出圈儿”,跻身“五一”“十一”假期后错峰出游最热门目的地前

三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网络上,沈阳市文旅局局长刘克斌也成了“网红”,被称为

“最听劝”的局长;龙年春节他一直都在忙着接“且儿”,无数用心、暖心之举,贯穿整

个节日、整座城市。央视春晚分会场的落户,更为沈阳文旅市场的火爆画龙点睛。2024

年3月9 日,首部中文版话剧《悲惨世界》将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上演……

请结合材料及亲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家乡文旅和城市发展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科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暨假期质量测试

语文科答案

一、(一)

(二)

6.D(A.“而失望是因为有关白兰花的记忆已经模糊淡忘”错误,从文中来看,“我”对

白兰花记忆深刻。B.“是为了推销, 卖出更多的白兰花”错误,这是美好、令人感动的

温馨场景,老妇人直接把花送给了男女青年,这表明老妇人并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

让白兰花给更多的人带去欢喜。C.“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的思念和缅怀”错误,

老妇人在述说她对白兰花的记忆和印象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

1

7.B(“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没有写“我”希

望探究老妇人家境的情节,“我”去老妇人家里的本意是陪老妇人送花去宾馆,只是在无

意之中发现老妇人的家境很好、生活并不拮据。)

8.(人物自身)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

有的。

(其他人物)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这说明老妇人

卖花并不刻意赚钱。

(“我”)“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经“我” 劝说才同意,

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

(环境)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 摆设全是欧式

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每点1 分)

9.虚化人物:以美丽的“白兰花”为中心意象。

淡化情节: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优雅的老妇人卖花的故事。

语言散文化:语言平淡,但抒情意味浓厚,表达含蓄。

(每点2 分,意思相近即可。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能合理分析这篇小说“散文化”“诗

化”的特点,也可给分。)

二、(一)

10.CDF(句意: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与欧阳修先生不相

上下。我从开始读书时,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证、探访,用

来每天掌握它的变化。)

11.A(“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误,应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12.A(“作者批评古代的糊涂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错误。“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

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是说“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理

解人的言语就不能理解这个人,而世上糊涂的人,只知道言语和品德这两者不能相

通……”,作者是批评世上糊涂的人。)

13.(1)屈原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反复婉转。

(“不忍”,不愿意;“私”,为……谋私利; “反覆”,反复;句意2 分。)

(2)谈笑快乐,不再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的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

(“佚乐”,快乐;“向者”,从前;“稍稍”,渐渐,句意2 分。)

14.言不能浮于德的表面。言应与德相通。应通过言探求德。(每点1 分)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应该只浮于道德表面,不隐藏自己已经知道的事,不勉

强写自己不知道的道理。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表面,因此根据他的言论去推究

他,那么(他)潜藏着的德行心志,就不能隐藏了。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理解人的言语

就不能理解这个人,而世上糊涂的人,只知道言语和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

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

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有言论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作文,最喜欢读《左氏春秋》

《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

证。屈原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反复婉转。推究到最

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