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3 月)-历史+答案

2024-03-16·20页·1.3 M

2024甘肃省三月考试卷(3月)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石家墓地遇村遗址是甘肃庆阳地区发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遗迹。在文化内涵上,石家基地第一期与遇

村遗址第二期都以周文化为主体,北方草原文化占有一定比例;而到石家地第二期与遇村遗址第三期时,

秦文化因素特征明显。这反映出周代( )

A. 社会层级结构的等级化 B. 区域间的文化传播与民族交融

C. 政治格局演变的复杂性 D. 厚葬成为恭行孝道的最佳方式

2. 孔子对传统的 《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

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

A. 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 B. 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 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3. 如图是东汉“制车轮画像石”。该画像可以研究当时( )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铁犁和牛耕技术的发展水平

C. 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D. 手工业工具制作与劳作状况

4.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 年),建康任提女因诱卖人口,当处死刑,其子景慈主动证实母亲确有此犯罪

行为。主审法官虞僧虬认为景慈罔顾“亲亲相隐”的古训,证母成罪,宜加刑罚,最终景慈流放交州。由

此可见,中国古代( )

A. 司法审判充斥着随意性 B. 吏治严苛且轻视血缘关系

C. 传统古训主导审判过程 D. 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5. 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边疆地区在服从唐朝政府政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现行的民族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元朝时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北地区纳入了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制定赋税制度,把经营西北地

区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之中。这一变化( )

A. 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 B. 反映出国家治理模式的多样化特点

C. 得益于边疆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推崇 D. 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

6. 官缺制度作为清代选任制度中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是满族统治者为保证以本民族为主的旗人的出仕

权益,笼络汉人为其统治服务而创设的特有制度,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和调置。

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体现了社会的包容开放 B. 顺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

C.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D. 消除了民族交流的障碍

7. 《普天忠愤集》是甲午战后由孔广德编写的中国第一部民间抗日诗文总集,该书以“忠愤”作为指导思

想和编选标准,其目的是“使读之者因耻生愤,因愤生励,兼其公忠,群思补救,挽既倒之狂澜,撑天下

之全局”。这种“忠愤”正是甲午战争时期( )

A. 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B. 民主革命的表达形式

C. 诗文创作的重要资料 D. 实业救国的真实写照

8.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外国新闻记者和作家纷纷来到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他们叩开

延安的大门,忠实地记录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观感,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执政绩

效和精神面貌。这些通讯报道( )

A. 打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长期封锁 B. 彰显了八路军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主体地位 D.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真实形象

9. 如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建文工业社出品“的努力学习刷净陈腐思想,更进一步的建设新中国”的商业海

报。这一作品( )

A. 说明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B. 反映了全国工业战线开展学习大庆的活动

C. 描述了一五计划城起大规模经济建设热潮

D. 表现出七千人大会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10. 华为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手机芯片取名为“麒麟”,基带芯片取名为“巴龙”,服务

器芯片取名为“鲲鹏”……这些产品取名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气且寓意深远,彰显着纯粹的中

国血统。这体现出该公司的( )

A. 科技优势引领世界潮流 B. 自主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

C. 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广泛 D. 顽强意志与技术研发能力

11. 西非的帝国和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帝国与古代其他帝国一样,都曾建立起以君主为中心的官僚体系。

印加人还像波斯、罗马等帝国一样,修建了贯穿帝国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这体现

了世界历史发展的( )

A. 统一性 B. 复杂性 C. 创新性 D. 多元性

12. 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

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

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

乡村工商业( )

A. 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 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D. 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

13. 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

10 亿人中有 80%是公元 1500 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

5%。”这反映出( )

A. 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 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 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 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14.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在《文明的代价》中指出:“我们政治制度的特点是通过竞选融资、公司

游说以及政府和工业之间的职务旋转门,公司财富转化成政治权力;通过减税、放宽管制以及政府和工业

之间的互惠合同,政治权力进一步转化成财富收获。”这揭示了美国( )

A. 民主政治被垄断集团所操控 B. 财富与权力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C. 无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D. 民主制度难以代表普通民众的意志

15. 村社是俄罗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农民对村社怀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习惯于独立生产和经营,

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似乎是农民所熟悉、易接受的,村社所培育、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

集体农庄制度奠定了基础。由此推断( )

A. 新经济政策在 农村推行有一定阻力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危机

C.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巩固了工农联盟 D.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农村改造不彻底

16. 北京冬奥会于 2022 年 2 月 4 日-20 日成功举办,“天下大同,世界一家”的办会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的舞

台上得到完美呈现。与这一办会理念相一致的是( )

A.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民主化 B.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C.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17 小题 15 分,18 小题 13 分,19 小题 12 分,20 小题 12 分。

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急就章》由三言、

四七言韵语组成,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所需的绝大部分用字和知识。《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

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儒家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

童的必读之书。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

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五言鉴》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

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

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之教。

——摘编自常建《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等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人伦道德教育

逐渐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封建社会,德育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核心。中国的家庭教育意

识产生很早,《周易》中的《家人》卦是中国古籍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最早记载,《论语》记载了孔子教育儿

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庭训;《列女传》记述了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织教子的故事。通过家长的风范、家庭的

风气、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儿童,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中国古代儿童

教育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促进现代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编自李颖娟、邓海婷《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个 19 世纪,墨西哥的食谱中、夏多布里昂牛排(一种高级法式牛排)逐渐取代了西班牙炖羊

肉,同时也将当地土著所吃的玉米馅卷作为“低级”食品排除在外。在 1910 年的独立庆典上,没有一道墨

西哥莱出现在为这一爱国场合而准备的二十桌法式宴席中。富有的智利人出口用移植至波尔多的葡萄酒酿

制成的上好葡萄酒,他们从自己大陆的仿品中获利拉美的精英们参加晚宴时,身着精纺羊毛双排扣礼服大

衣,头戴大礼帽,这身行头更适合多雾的伦敦而非热带的里约热内卢。但是到了 20世纪 30 年代,法国菜

肴开始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的公共宴席上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阿根廷的大块烤牛肉、秘鲁新鲜的酸橘汁

腌鱼、智利的玉米蛋糕。

——摘编自杰弗里皮尔彻《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

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革命情绪高涨和革命成果的积累,发动群众、公开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新的目标。

截至 1929 年底,在中央苏区建立各级政权 500 个,其中区级苏维埃政权 50 余个,乡级苏维埃政权 400多

个。不仅如此,相关基层政权的法律法规也建立完善,如《苏维埃临时组织法》《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等。

1931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后,各地的城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形

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雏形,从而改变了以往基层政权较为分散和无序的状态。这些基层政权承担的职

能涵盖了生产发展、群众动员、政治宣传、社会协调等,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团结各个抗

战力量,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对原有的基层政权进行改造。在各级政权中,中共党员占 1/3,非党的左派

人士占 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 1/3。毛泽东同志认为:“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

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

士。”1941年5 月,明确以“三三制”作为政权建设基础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正式颁布。这次基层

政权的变更,寓意着动员群体的扩大和动员制度的修缮,群体的多样化带来利益需求的多样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丹妮、黄颜飞《从动员到整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演进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基层治理的 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1952 年间,全民

所有制经济成分由 26.2%上升到 41.5%,集体经济成分由0.5%上升到3.3%,私营经济由 48.7%下降到

30.6%,个体经济则从 23%下降到 20.6%。到 1976 年,工业产值达到 3158 亿元,比 1956 年增长 172.6%;

石油产量达到 8716 万吨,比 1956 年增长6.7 倍。全国 1/3 的耕地实现机械耕种,农业载重汽车拥有量增

长3.3 倍,1976 年比 1966 年粮食产量增长 47%,达到2.86 亿吨。到 1976 年,全国兴修了多条运输干线,

改变了铁路尤其是南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落后状况。……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自身的

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摘编自景晓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材料二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市场经济能够形成巨大的生产力,是迄今为止能

够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虽然市场经济会出现市场失灵等现象,但社会主义在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

力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通过制度的优越性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

质规定也能够使我们防范和遏制经济危机的发生。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有力地纠正、抑制市场经

济中所固有的弊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保证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按社会主义的发展

方向前进。

——摘编自栾文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2024 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3月)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石家墓地遇村遗址是甘肃庆阳地区发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遗迹。在文化内涵上,石家基地第一期与遇

村遗址第二期都以周文化为主体,北方草原文化占有一定比例;而到石家地第二期与遇村遗址第三期时,

秦文化因素特征明显。这反映出周代( )

A. 社会层级结构的等级化 B. 区域间的文化传播与民族交融

C. 政治格局演变的复杂性 D. 厚葬成为恭行孝道的最佳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在文化内涵上,石家基地第一期与遇村遗址第二期都以周文化为主

体,北方草原文化占有一定比例;而到石家地第二期与遇村遗址第三期时,秦文化因素特征明显”可

知,周代时期,甘肃庆阳地区文化内涵中周文华、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因素并存,这反映出周代区域间

的文化传播与民族交融,B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信息涉及到社会层级发展状况的对比,所以无法得出结构

等级化的结论,排除A 项;材料并未涉及这些遗址的政治发展状况,排除C 项;材料并无有孝道的相关信

息,更无法体现是否是厚葬,排除D 项。故选B 项。

2. 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

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

A. 开启了官方修史的 传统 B. 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 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

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可知,孔子积极编修史书,以便传授后学,这

些措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C 项正确;孔子作《春秋》属于私人修史,排除A 项;孔子作《春秋》属

于私人修史行为,并不涉及史学理论的发展,排除B 项;《春秋》主要是记载了鲁国的历史,属于史书,

并不是儒家理论,排除D 项。故选C 项。

3. 如图是东汉“制车轮画像石”。该画像可以研究当时( )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铁犁和牛耕技术的发展水平

C. 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D. 手工业工具制作与劳作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制车轮画像石”并结合图片内容可知,画像反映了东汉时期在制造车

轮时的工作场景,这可以用于研究东汉时期手工业工具的制作与劳作状况,D 项正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

济会是男子负责外出耕作劳动,妇女在家纺纱织布,不符合题意,排除A 项;图像是制作车轮的场景,并

不是铁犁牛耕的反映,排除B 项;图像并未反映是在豪强地主田庄中进行生产,排除C 项。故选D 项。

4.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 年),建康任提女因诱卖人口,当处死刑,其子景慈主动证实母亲确有此犯罪

行为。主审法官虞僧虬认为景慈罔顾“亲亲相隐”的古训,证母成罪,宜加刑罚,最终景慈流放交州。由

此可见,中国古代( )

A. 司法审判充斥着随意性 B. 吏治严苛且轻视血缘关系

C. 传统古训主导审判过程 D. 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景慈证实了其母亲的犯罪行为,但主审法官认为他证实母亲罪行的行为违

背了“亲亲相隐”的古训,最终对景慈也做出了处罚,说明主审法官认为景慈应该遵守伦理原则,因此体

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礼法结合的特点,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法律礼法结合的特点,不是具有随

意性,排除A 项;主审法官的判罚说明中国古代重视血缘关系,排除B 项;传统古训是影响,而不是主导

审判过程,排除C 项。故选D 项。

5. 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边疆地区在服从唐朝政府政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现行的民族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元朝时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北地区纳入了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制定赋税制度,把经营西北地

区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之中。这一变化( )

A. 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 B. 反映出国家治理模式的多样化特点

C. 得益于边疆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推崇 D. 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保留了边疆地区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而元朝是直接将边疆地区纳入国家的统一建设计划之内,在边疆实行与内地同样的管理措施,说明边疆与

内地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并不是国家治理模式多

样化,排除B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王朝政权的作为,并没有涉及是否是边疆民族主动采取的举措,

排除C 项;元朝政府的做法并不是因俗而治统治理念的反映,排除D 项。故选A 项。

6. 官缺制度作为清代选任制度中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是满族统治者为保证以本民族为主的旗人的出仕

权益,笼络汉人为其统治服务而创设的特有制度,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和调置。

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体现了社会的包容开放 B. 顺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

C.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D. 消除了民族交流的障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官缺制度作为清代选任制度中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是满族统治者

为保证以本民族为主的旗人的出仕权益,笼络汉人为其统治服务而创设的特有制度,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不

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和调置”可知,满族统治者为了保证本民族的出仕权益,同时也为了笼络汉人,

设立了官缺制度,以此来使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进行分配和调置,这种方式能够有利于统治者

更好地驾驭群臣,进而维护统治,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并不是社会

上出现了包容开放,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设立的官缺制度,并没有体现该制度下

官员有什么样的变化,排除C 项;消除了民族交流的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项。故选B 项。

7. 《普天忠愤集》是甲午战后由孔广德编写的中国第一部民间抗日诗文总集,该书以“忠愤”作为指导思

想和编选标准,其目的是“使读之者因耻生愤,因愤生励,兼其公忠,群思补救,挽既倒之狂澜,撑天下

之全局”。这种“忠愤”正是甲午战争时期( )

A. 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B. 民主革命的表达形式

C. 诗文创作的重要资料 D. 实业救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使读之者因耻生愤,因愤生励,兼其公忠,群思补救,挽既倒之狂

澜,撑天下之全局”可知,该书让读者因羞耻而生愤,因愤而生励,最终达到民族意识觉醒,故当时是爱

国主义的具体表现,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革命,排除 B 项;材料强调要激发民众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与

诗文创作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未提及创办实业,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外国新闻记者和作家纷纷来到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他们叩开

延安的大门,忠实地记录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观感,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执政绩

效和精神面貌。这些通讯报道( )

A. 打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长期封锁 B. 彰显了八路军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主体地位 D.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真实形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许多外国新闻记者和作家纷纷来到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进

行采访和报道。他们叩开延安的大门,忠实地记录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观感,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理念、执政行为、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可知,这些通讯报道有利于向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风貌,

有利于打破外界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歪曲宣传与肆意污蔑,D 项正确;通过材料可知,这些通讯报道有利

于打破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长期封锁,但不是“打破了”封锁,夸大了报道的作用,排除A 项;材料中并未

涉及八路军的作战状况,排除B 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题干

是抗战初期,排除C 项。故选D 项。

9. 如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建文工业社出品的“努力学习刷净陈腐思想,更进一步的建设新中国”的商业海

报。这一作品( )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