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时期,所有国家大事,包括军事行动,周天子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
告,所有的命令包括作战的命令都必须在宗庙发布。西周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B. 显示周政权的合法性
C. 巩固贵族间的团结 D. 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
2. 如表为文献中记载的汉代皇帝的一些做法。它反映出当时经学( )
文献 记载内容
《汉书宣帝 (宣帝下诏)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令郡国
纪》 举孝弟,有仁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成帝在对策时说)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
《汉书杜周
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各
传》
以经对。
《后汉书光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汉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
武帝纪》
A. 成为朝廷处理政事基本依据 B. 在统治者的异化宣传中趋于僵化
C. 逐渐罢黜其他思想成为正统 D. 被作为处理社会事务的法律规范
3.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
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
规定意在
A. 降低政府税赋的征管成本 B. 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C. 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D. 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
4. 宋初,川蜀山区州县“豪民多‘旁户’”,有人认为这些地区经常动乱是“豪民啸聚旁户之由”。996年8
月,宋太宗下诏进行治理。所派大臣复奏说:“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一旦更以他帅领之,恐人心遂扰,
因生他变。”所下诏令也随之废止。据此可知,“旁户”的存在( )
A. 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B. 导致当地的社会动荡
C. 制约了国家政令的推行 D. 松弛了封建依附关系
5.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一方面把传统的儒家经典斥之为“妖书”并禁止人民阅读,另一方面他又用儒家
术语来解释他的拜上帝教教义。他的这一矛盾做法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推动了中西文化融合 B. 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C. 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遏制了西方文化侵略
6. 19 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了戊戌变法。20 世纪初,清政府又推行“新政”。这
两场改革都( )
A. 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B. 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C. 改变了清政府的国际形象 D. 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7. 如表为 18811915 年中国机制丝与手缫丝的生产变动情况表(单位:万市担)。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当
时( )
桑 蚕 机制丝 手缫丝
柞蚕丝
丝
(主供出口) % 出口 内销 合计 % (手缫)
总产
1881
15.52 少量 — 7.05 8.47 15.52 — 2.17
1885
1891
9 32 17 10
19.67 2.57 13.1 7.78 . . 86.9 3.74
1895
1901
22.96 5.73 25.0 5.25 11.98 17.23 75. 0 5.28
1905
1911
26.98 7.37 27.3 5.55 14.06 19.61 72.3 7.58
1915
A. 中国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B. 缫丝业中手工业生产居主导地位
C. 机器生产的优势逐渐显现 D. 机制丝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8. 如图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某一时期作出的重要论断。其作出这些论断是在( )
乃知凡属不重视甚至厌恶农民运动之人,他实际上即是同情土豪劣绅、贪官污吏,
实际上即是不要打倒军阀,不要反对帝国主义
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
总不会根本倒塌
乡村中的农民,则一起来便碰着那土豪劣绅大地主几千年来持以压榨农民的政权,
非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便不能有农民的地位,这是现时中国农民运动的一个最大
的特色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9. “两害相较取其轻”曾是中国某时期外交政策的原则。中国领导人根据这一原则采取的外交活动是(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D. 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 如图为古代亚述的地基浮雕中天气神和其他两个女神。女神们戴着巴比伦神像的角状头饰,而且据描述
她们是被士兵们抬着的,很可能是从一个被占领的巴比伦城镇带走的。该浮雕可以用来作为证据证明古代
战争在客观上( )
A. 改变艺术发展方向 B. 促进区域性统一 C. 影响人们生活习俗 D. 增进文明的交融
11. 公元前 133 年,罗马保民官格拉古提出土地改革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用地不得超过 500 犹格
(约合 2000 亩),如有子嗣,则长子和次子可各占 250犹格……超占的土地部分需要按地价卖给国家,由
国家划为 30 犹格的份比分给无地的农民。”这一法案的提出是基于( )
A. 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的需要 B. 解决平民土地问题的需要
C. 遏制大贵族势力的现实需要 D. 巩固罗马共和制度的需要
12. 如图为 1375 年至 1875 年间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佛罗伦萨和中国北京四个城市中劳动者
的收入除以生活费用所显示出的生活水准差异示意图(1仅够生存;4收入是维持生存所需费用的4
倍)。其中代表阿姆斯特丹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如图为 1925 年苏联作家格拉特科夫在小说《水泥》中描述的片断。其描述反映出当时( )
我不知道梦靥究竟在何处:是在那流血、苦难和牺牲的岁月里,还是在那富丽堂皇
的商店橱窗内的盛宴和烂醉如泥的餐厅里!将士们魂归何处?……难道那些地痞
流氓重又可以抢劫致富并逍遥地享受生活?
A. 文学创作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 苏联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C. 国家政策导致民众的普遍不满 D. 现行经济政策引发社会非议
14. 19 世纪 50 年代以来,英印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培养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识精英。到 19 世纪 80 年代,一大
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1885 年成立的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员半
数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 )
A. 英国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 B. 印度知识分子系统学习西方文明
C. 印度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 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15. 如表为 18002000 年世界主要区域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动趋势。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 拉美
1800 64.4 15.5 10. 9 3.2 2.5
1900 56.1 17.9 8.1 9.5 4.4
2000 59.2 9.4 12.1 13.6 8.4
A. 欧洲人口的减少反映出其经济不断衰退
B. 美国领土扩张带来北美人口激增
C. 人口问题是制约亚非拉发展的重要因素
D. 世界人口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书坊福建建宁府是书坊最发达的地区,书坊总数不下六七十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建阳
崇化。崇化书坊在有明一代一直保持繁荣并有所发展。据载,崇化“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
每月以一、六日集”。这种每月有六天专门卖书的集市,为当时全国所仅有。建宁府有许多宋元以来的老书
坊。明代刻书最多的两个书坊是建阳县的刘洪慎独斋和刘宗器安正堂。慎独斋所刻大抵以史书居多,而且
卷帙浩繁;安正堂所刻多为集部及医经类书。
长江下游的南京、苏州也有许多书坊。南京书坊数量比建宁少,但至少也有近六十家,所刻书籍与建
宁相较,医书、杂书及小说数量较少,而戏曲方面则超过建宁。整个明代南京书坊所刻戏曲可能达二三百
种。其中唐对溪富春堂书坊的刻书在版框四周加有花纹图案,打破了宋元以来单调的单边或双边的呆板样
式。
北方地区的书坊最多的是北京,可考者有七八家。1967 年在上海嘉定县发现了北京永顺书堂刻印的十
一种说唱词话和一种南戏《白兔记》。
——据汤纲南炳文《明史》
概括指出明代书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报》案与中外交涉
1903 年 5 月,《苏报》延请章士钊为主笔,发表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
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要求逮捕章太炎等人,引发《苏报》案。
第一阶段:关于封馆拿人的交涉
6 月 29 日,清候补道俞明震、上海袁树勋共同知照驻沪外国领事,要求从签票协捕《苏报》和爱国社
有关人员。“工部局卒徇其请”,应允签票协捕,但提出的条件是“凡在租界犯案者,应在公堂定罪,在租
界受罪”。30 日,中外探警逮捕了章太炎等五人。次日,邹容自行投案,共计六人暂禁于租界捕房。经过清
廷上海官吏与英、美驻沪领事的“再四磋商”,7 月 7 日《苏报》正式闭封。
第二阶段:关于引渡《苏报》各犯的交涉清政府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非立正典刑,不能定国是而遏
乱萌”,延聘外国律师向公审公廨代为起诉,力主将各犯解赴南京,由中国方面处理,“将来惩办轻重由
我”。与此同时,清政府外务部也与各国驻京公使多次交涉,希望促使各国驻华公使“务饬沪领将已获六犯
迅速解宁,听从中国办理”。延至7 月底,除英国外的各国公使均已应允交犯。但此时发生了沈荩因揭露
《中俄密约》而被清政府杖毙于北京的事件,于是,“各国皆不以为然,决不肯交”《苏报》各犯。最终,
虽然清政府多次表示对六犯“绝不办死罪”,但英国使、领人员认为永远监禁量刑太重,坚持必须减等罪责。
至此,中外交涉的重心从是否引渡,转变为各犯特别是章、邹二人监禁年限的交涉。
第三阶段:关于《苏报》案各犯监禁年限的交涉经过多次交涉,清政府看到英国对此案把持甚紧,坚
持甚坚,自己断难如愿,因而对此案已是再衰三竭,气馁怠倦。同时英方也表示愿意与清方共同复讯、复
议此案。清廷于 1904 年 2 月 23 日训令两江总督魏光焘:“可派员再会审,酌照英使所请公同定断,以期
结束”。
1904 年 5 月 21 日,上海会廨额外公堂宣判:“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章太炎)监禁三年,罚作苦工,
以示炯戒。限满释放,驱逐出境”。至此,历时近一年的《苏报》案中外交涉宣告结束。
——据王开玺《晚清变局》
以当时一名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身份对《苏报》案涉及的中外交涉写一则新闻综评。(要求:观点正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新风尚
1950 年 9 月 25 日至 10 月 2 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共有 464 人荣获中央人民
政府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其中很多人在根据地、解放区就已经是战绩卓著、名声远播的先进典
型。1951 年 1 月 17 日,齐齐哈尔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紧接着,东北各国
营公营厂矿又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受到各地工人的积极响应,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调动
集体力量,把高度的劳动热情与钻研技术精神相结合,把工作经验和办法变成为经常性的制度,以提高产
品质量、增加产量、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为特点和内容的群众性劳动竞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并持续多年。
1956 年,全国开展了先进生产者运动,“超额和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成为最流行、最鲜明
的口号。各地区、各行业逐级开展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埋头
苦干、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发扬集体主义,成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正因如此,新中国前七
年以英模辈出、团结奋斗、众志成城而彪炳史册。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新风尚”的历史价值作出合理的解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为 19491996 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国防投资与非国防投资所占比例示意图(说明:1995 年财政
年度的是估计数字,1996 年财政年度的费用是提议数目)。
在图中标注美国国防投资占比变化呈现的三个重要周期并分析其成因。
济宁市第一中学 2024 届高三3 月份定时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时期,所有国家大事,包括军事行动,周天子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
告,所有的命令包括作战的命令都必须在宗庙发布。西周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表达对祖先的 尊敬 B. 显示周政权的合法性
C. 巩固贵族间的团结 D. 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国家大事在“宗主”、“宗庙”形式下进行,“宗主”、“宗庙”体现了对祖宗的崇拜,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借助祖先崇拜来维系统治,进而巩固贵族间的团结,C 项正确;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是表
象,排除 A 项;西周政权的合法性通过材料所列的举措并不能得以显示,排除 B 项;西周天子并没有绝对
权威,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如表为文献中记载的汉代皇帝的一些做法。它反映出当时经学( )
文献 记载内容
《汉书宣帝 (宣帝下诏)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令郡国
纪》 举孝弟,有仁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成帝在对策时说)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
《汉书杜周
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各
传》
以经对。
《后汉书光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汉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
武帝纪》
A. 成为朝廷处理政事基本依据 B. 在统治者的异化宣传中趋于僵化
C. 逐渐罢黜其他思想成为正统 D. 被作为处理社会事务的法律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宣帝下诏把经学倡导的孝弟、仁义作为察举人
才的标准,汉成帝用经学来回答一些广泛的策问题目,东汉光武帝按《春秋》的大义,选立继承人,以身
份高贵为标准,汉代皇帝的做法反映出当时经学成为朝廷处理政事基本依据,A 项正确;汉代皇帝依据经
学处理政事,经学没有僵化,排除 B 项;西汉武帝时儒学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排除 C 项;材料中的皇帝处
理的是政事,不是社会事务,而且没有体现经学对法律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
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
规定意在
A. 降低政府税赋的征管成本 B. 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C. 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D. 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
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可得出不同地区交纳赋税的方式不一样,主要是根当地经济发
展状况而定,这有利于降低政府税赋的征管成本,A 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针对 富商,排除B 项;材料
没有体现改变单一化状况,排除C 项;材料强调征税,而不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发展,排除D 项。故选A
项。
4. 宋初,川蜀山区州县“豪民多‘旁户’”,有人认为这些地区经常动乱是“豪民啸聚旁户之由”。996年8
月,宋太宗下诏进行治理。所派大臣复奏说:“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一旦更以他帅领之,恐人心遂扰,
因生他变。”所下诏令也随之废止。据此可知,“旁户”的存在( )
A. 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B. 导致当地的社会动荡
C. 制约了国家政令的推行 D. 松弛了封建依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一旦更以他帅领之,恐人心遂扰,因
生他变”可知,大臣认为旁户素来归属地方豪强管理,如果更换管理的机构或人物,容易造成民心混乱,
引发变乱,因此不能随意变换当地的管理措施。所以旁户的存在是迎合当地的发展水平的,A 项正确;根
据材料可知,有人推断当地的动乱是因为豪强带领旁户造成的,所以导致当地动荡的原因并非旁户且这是
部分人的推断,排除B 项;材料中说所派大臣复奏的担忧导致诏令废止,从而制约了国家政令的推行,排
除C 项;材料中说豪强地主势力范围内有大量依附的“旁户”,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排除D 项。故
选A 项。
5.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一方面把传统的 儒家经典斥之为“妖书”并禁止人民阅读,另一方面他又用儒家
术语来解释他的拜上帝教教义。他的这一矛盾做法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推动了中西文化融合 B. 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C. 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遏制了西方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把传统的儒家经典斥之为‘妖书’并禁止人民阅读,另一方面
他又用儒家术语来解释他的拜上帝教教义”和所学可知,洪秀全在否定传统封建思想的同时,又不得不利
用其解析另一种“拜上帝教”封建迷信思想组织活动,属于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理论上的落后性,B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做法,是局限性,排除A 项;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广大的农民阶级,排除C
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遏制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故选B 项。
6. 19 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了戊戌变法。20 世纪初,清政府又推行“新政”。这
两场改革都( )
A. 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B. 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C. 改变了清政府的国际形象 D. 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戊戌变法是为了变革中国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起到了思想解放的
作用;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
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这两场改革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 项正确;戊戌变法要求变革政治制
度,没有践行“中体西用”,排除 A 项;清末新政没有促成思想解放潮流,排除 B 项;这两场改革最终都以
失败告终,没有能够改变清政府的国际形象,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如表为 18811915 年中国机制丝与手缫丝的生产变动情况表(单位:万市担)。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当
时( )
桑 蚕 机制丝 手缫丝
柞蚕丝
丝
(主供出口) % 出口 内销 合计 % (手缫)
总产
1881 15.52 少量 — 7.05 8.47 15.52 —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