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4学年高三第七次联考-语文+答案

2024-04-10·12页·5.1 M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

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

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

学意义。《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论语述

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申申如

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

焉得知?’”“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后儒多以

“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

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

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

《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

也。”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至汉儒时

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以居处为观察儒家士大夫志

向之标识。包括汉儒刘向所载“孟母三迁”这种带有儒家色彩的典故,亦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孔子“里仁为美”的居处观,不仅是“仁”的展示与实践,也会相应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

在此应该说明两点,其一,这种居处之“美”是“燕居”之美,是居处其中的君子气象之美,君子品质之

美。其二,“里仁为美”不是指向一种审美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审美现象与审美实践。也即是说,这

种“里仁为美”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是与孔子仁学融为一体的,“里仁为美”之“美”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于孔子仁学世界、君子人格之中,体现于“仁”的展示和实践过程之中。这种“里仁为美”的居

语文试题 第1页(共 8 页)

处观,存在着道德与审美的双重向度,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与价值观念塑造,同样也会产生

道德与审美的双重作用。

《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创立的生活方式,虽然并未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方式

贯彻了儒家的哲学信念,是一种儒家版的哲学生活方式。相比于道教的道士生活方式、佛教的僧尼生

活方式,儒家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人间的特点,因为儒家生活方式植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

物、教育教化、身心性情之中。由此来看,孔子开创的“儒家”,不仅存在于历代儒家经典之中,而且

存在于儒家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儒家的思想创造活动,也是儒家思想观念的存续形态与

展示方式,更能呈现出儒家哲学的生命活力。这是《论语》中包括居处观在内的,孔子与孔门弟子开

创的儒家生活方式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赓续、世代不绝的根源。

(摘编自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材料二: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即“泛爱众”。

《论语里仁》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对于这段话,郑玄释曰:“里者,民之所

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择不处仁,焉得知?”宋朱熹释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

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不管各家解释如何,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是

得到普遍认可的。而如果将“择”的范围加以引申和扩大,那就不仅仅是“择居”需要“仁”了,“择邻”“择

业”“择友”等涉及君子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择仁而处”。

先秦诸子中,儒家是较为重视情感作用的一派,在孔子、孟子看来,仁源于人心,仁者之所以爱

人,乃发端于自爱;因此情感是“仁”的重要因素。孔子所倡导的“择仁而处”中的“仁”不仅包含着以“爱

人”之心观照世界,也蕴含着君子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和谐共存之意。如孔子对兴观群怨的论

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孔子这里提到的

“可以群”并不是仅仅着眼于“群是人类的天命”这一自然属性,而是倡导以“诗”这个“由差别性通往一

致性的桥梁”作为纽带,通过文学来帮助人们相互切磋砥砺,提高个人修养,是建立在“仁者爱人”基

础上的“群”,这就要求人们在“群”的同时注意“择仁而处”,以仁德君子为邻,与良师益友为伴。

仁义是君子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后人诵诗读书,正是要在“择仁而处”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先

贤所传经典之精神,在精神上与这些先贤君子“群”,使自身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董晨《从“里仁为美”探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代儒学者在解释“里仁为美”时,将“美”误解为“善”,这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其审美向度。

B.孔子的居处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汉儒乃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受其影响。

C.道教与佛教追求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而儒家的思想观念则深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性。

D.虽然邻玄与朱熹对“里仁为美”这段话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与孔子倡行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体现了一种君子品

质。

B.“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乡规民约的作用,塑良好乡风民风家风,这一倡导暗合了“里仁为美”的价值

追求。

C.《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居处观的言论可见孔子有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其仁学思想的愿望。

D.今天我们在诵读《论语》时,不应只关注其文句的字面含义,而应走进经典,在精神上与先贤共

语文试题 第2页(共 8 页)

通共“群”。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儒家重视情感作用”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论仁,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

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陈徽)

B.在生活的种种差异背后,“诗”提供了情感的一致性。这里的情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

一种以孝亲为基础的仁的情感。(左克厚)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第一个是“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而情感最好的

发挥,是透过艺术与文学。(南怀瑾)

D.“里仁为美”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人生美学的特点,可以作为先秦儒家美学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

的理论命题来看待。(谭好哲)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关于“里仁为美”的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则材料都重点阐发了儒家对仁学精神的追求。

B.两则材料都在对比中论述了“里仁为美”的内涵。

C.材料一在对孔子居处观的阐述中含有审美层面。

D.材料二对“择”的范围作了更为广泛的分析。

5.实验中学“书香社”的同学在温习初中课文《陋室铭》后,打算撰写一篇阅读札记来点评文中陋室

主人的“德”与“行”所体现的君子之风。请你加入其中,立足两则材料中的儒家居处观,为札记拟写三

条提纲。(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拾婴记

苏 童

一只柳条筐趁着夜色降落在罗文礼家的羊圈。

母羊被惊醒了。柳条筐散发着湿润的青草之香,里面盛着一件被露水打湿了的女装棉袄,蓝底黄

花的灯芯绒面料,上面均匀地分布着几朵葵花,细看之下,葵花掩映的是一张婴儿的小脸! 香气让

母羊想起了春天清晨的草地,还有夏天在河边失散的一头小羊羔。

闻讯而来的是村里的妇女,她们小跑着奔过来,有的手里还拿着镰刀,有的肩上搭着毛线和编针。

妇女们细细地观察柳条筐里的女婴.嘴里啧啧地响,多标致的小女孩,怎么扔了呢? 有人说,那做大

人的什么铁石心肠,怎么把孩子扔羊圈里了呢? 笨死了!

罗文礼的儿子庆丰在一边用手指敲着碗沿,说,你们才笨,这么冷的天,扔在外面不冻死才怪,

我们家羊圈比你们家温度高!

他母亲卢杏仙就出来了,抖着围裙上的草灰对别人说,你们看看这叫个什么事? 这枫杨树乡谁不

知道我家穷,怎么偏偏丢我家来了?

邻居默认了卢杏仙的说法。卢杏仙把围裙当毛巾拍打着裤子说,这要是一头羊,我也就留下了!

如果这孩子没人抱,我就让庆来顺路送到花坊镇政府去!

次日早晨九点,枫杨树少年罗庆来来到了花坊镇。

码头上锣鼓喧天,他看见一群穿白衣蓝裤的人在储运仓库前敲铜鼓排练。男孩在后排敲大红鼓,

举起

鼓槌,齐声高喊:毛主席,万岁! 女孩腰间用红绸绑着小腰鼓,身体斜过来,脑袋朝天,喊道:

语文试题 第3页(共 8 页)

祖国,万岁!

罗庆来手里提着那只柳条筐。母亲在筐里塞了一个盐水瓶改装的奶瓶,里面是热过的羊奶,她说,

她要哭你就喂她一口奶。但这个婴儿不哭!罗庆来看着女婴那么红润那么神秘的一张小脸,脸颊上有

一层细细的金色的茸毛,乌黑的眼睛忽而睁开,阳光来了,又害怕地闭上了。罗庆来脑子里蹦出一个

奇怪的念头,你长得很像一头小羊,羊也从来不哭的,你会不会是个羊人呢?

经过了花坊镇的红旗幼儿园时,罗庆来猛然刹住了脚步,心里生出个大胆的念头。他想起那个神

秘的弃婴人可以把柳条筐丢在我家羊圈里,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柳条筐丢在幼儿园呢? 他把柳条筐往

幼儿园的窗下一放,人一阵风似的逃了。

隔壁出来倒痰盂的李六奶奶发现了幼儿园窗下的女婴,就站在窗下敲玻璃,你们阿姨怎么看孩子

的?怎么把孩子丢到外面来冒?

三个阿姨惊恐地挤到窗前,看清了外面的柳条筐,都松了口气,说,不是园里的孩子! 不是的!

李六奶奶撇嘴说,幼儿园就是收孩子的,你们把孩子端回去吧,外面风这么大,孩子吹坏了怎么办?

几个阿姨都冷静地看着李六奶奶说,幼儿园有规章制度,不允许随便收孩子。

李六奶奶蹲到地上,在女婴的额头上摸了摸,说,不像是个病孩呀,眉眼也秀气,好好的一个女

孩子,怎么丢在这里没人管呢? 她瞪着窗台,冷笑一声,说,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有的人的心呀,

是冰凌子长的!

年轻的阿姨终于忍无可忍了,你心好,你自己抱回家去! 窗子就砰地关上了。

她们看见李六奶奶拖着小木轮车在街上蹒跚地走。柳条筐里婴儿棉袄上鲜艳的向日葵图案引人

注目。李六奶奶上了年纪,腿脚又不好,就想到了侄子张胜。

于是小木轮车便停在了侄子张胜家门口。

贮木场的张胜在中午时分来到政府大楼。他去得不巧,是饭后的午休时间,花坊镇政府的五层楼

里寂静无声,只有五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面有人声,张胜便爬到窗台上从气窗向里面张望,看见几个干

部正围在一起打扑克。

他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个穿橘红色西装的女干部,说午休时间不办公。张胜记得

她是妇联的,妇联管孩子,他捧起那只柳条筐说,我姑姑在幼儿园外面捡了这孩子,让我交给政府。

女干部下意识地闪避着,嘴里惊声道,孩子是哪儿的?

张胜道:丢在街上的! 你快接着,你不接我就放这儿了。

屋里的其他几个人也涌出来了,一个年轻干部冲上来拽住他,你不能把孩子扔这儿,这不是儿戏。

你下楼等着,两点半到计生组登记!

张胜在楼下的传达室里坐了大约有五分钟,要把柳条筐留给看门的老年。老年说,我一辈子打光

棍,没弄过孩子,你不是为难我吗? 张胜愤怒地看着窗外,说,我走,我把孩子放到外面去!

午后的阳光爽朗地照耀着籔府大楼外面的花坛。老年就听见了两个跳牛皮筋的小女孩的惊叫声,

谁的孩子? 谁把孩子扔了? 有坏人扔孩子啦!

大约下午两点一刻,老年看见食堂的几个女师傅忘情地议论着那只柳条筐的归宿。疯女人瑞兰把

柳条筐端走了! 她说是她的女儿呀,花坊镇人人知道她女儿在浑水河里淹死了,她偏偏一口咬定,

是她的女儿!老年张大了嘴巴,突然大叫一声,一个疯子怎么能养孩子? 女师傅们便开始安慰老年,

说你就别担那个闲心了,瑞兰她哥哥瑞昌也在旁边呢,说等她的疯劲过去了,孩子该送哪儿就送哪儿,

他负责!

一只柳条筐趁着夜色降落在罗文礼家的羊圈。

第二天早晨卢杏仙起来出羊圈,一眼便看见了归来的柳条筐。柳条筐又回来了! 卢杏仙惊叫起

语文试题 第4页(共 8 页)

来,她题足走过去,发现那件葵花棉袄还在,女婴已经不见了。回头之间,卢杏仙突然发现羊圈里多

了一头小羊,怯懦地站在南落里。她朝屋里喊,庆来庆来你快起床,我看不清我家有几头羊!

庆来穿了个短裤就出来了,他看见柳条筐,又去看羊,脸色大变。说,是多了一头。突然,庆来

叫起来,妈快来看,这头羊在哭,羊眼睛是潮的!

卢杏仙走过去,按住儿子的肩膀,看那头小羊的眼睛,羊眼睛里似乎是覆盖着一层泪光。

庆来沉默了一会儿,把卢杏仙拉了出去,说,妈妈,那不是夏天走散的羊,也不是别人家的羊,

那个孩子认准我家的门,又回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听说罗文礼家羊圈里发现一个女婴,村里的妇女们便小跑着奔来,从她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其热

情善、良的美德。

B.声杏仙和看门的老年虽朱收留女婴,却表现出关切之情,相比之下,乡政府工作人员对待女婴的

态度更显冷漠。

C.本文中的“爨花”与小说《百合花》中的“百合花”在各自的文章中反复出现,二者都寄托了积极美

好的寓意。

D.小说不追问女婴被抛弃的原因,而重在叙述她的经历,起初出现于羊圈,最终又回到羊圈,女婴

的遭遇引人深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一只柳条筐趁着夜色降落在罗文礼家的羊圈”一句开篇,造成悬念,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B.小说第二段对母羊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其母性的温柔,与人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结尾

相呼应。

C.小说中花坊镇码头上敲鼓排练的场景暗示时代背景,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推动情节快速达

到高潮。

D.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小说的叙述多次在不同人物之间灵活转换,这样处理能给读者带来更强的

沉浸感。

8.文中李六奶奶与幼儿园阿姨之间有一段关于女婴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李六奶奶的心理变化。

(5 分)

答:

9.小说结尾处,弃婴变成了一只小羊,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

如扩弩,节如发机。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

圜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语文试题 第5页(共 8 页)

(节选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材料二: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

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简精锐,拟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

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

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令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

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车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

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

害之地,以夺贼心。既平上流,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

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

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

遂平孙皓。

(节选自《百战奇略势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凡事 A 当以利害 B 相较 C 今此举 D 十有八九 E 之利 F 而其害一二 G 止于 H 无功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责,文中指要求,与《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中的“责”词义不同。

B.危,文中指高峻险拔之地,与《赤壁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危”词义不同。

C.甲兵,文中泛指兵器,与《齐桓晋文之事》“王兴甲兵”中的“甲兵”词义相同。

D.望风归附,看到风声而归顺,其中的“风”与“闻风而逃”中的“风”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迅疾的流水能漂动石头,是因为“势”;凶猛的鸟儿能击杀对手,是因为“节”;对善战的人来说,

“势”比“节”更加重要。

B.木石的静、动、止、行都有规律,善战之人在战场上造的“势”,就像圆石从高陡的山上滚下来形

成的“势”一样。

C.晋武帝暗中策划灭亡吴国,却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最后在杜预、张华的推动下,这一计划得以

实施。

D.杜预认为如果不及时攻打吴国,吴王可能就会迁都武昌、修筑城池、疏散居民、集中大船进行防

御,让晋国处于被动局面。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译文:

(2)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

译文:

14.文中的杜预是如何做到“乘势”的? 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语文试题 第6页(共 8 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 ~16 题。

蝶恋花

李 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

暗度。谁在秋干,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词写的是词人在夜间外出散步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感慨,淡雅疏朗,含蓄悠

远。

B.上片首句写出了词人的闲逸悠适,月夜无眠,在亭边信步游走,一个“闲”字也奠定了全词闲适的

基调。

C.下片首句中“桃李依依”本是明媚春光,但春却已溜走,正仿佛人生中岁月流逝总是无可挽回,一

个“暗”字,依恋之情俱在。

D.“笑里低低语”,将他人的欢声笑语与主人公的“千万绪”形成对比,借以表现主人公此时的心情。

16.明人沈际飞评“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二句,认为“片时佳景,两语留之”,请结合全

词对这两句加以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曾 子 在 《 论 语 泰伯》中谈到“ 士 ”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 ,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

件:“ , 。”

( 3 ) “ 酒 ” 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请写出包含美酒名称的诗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2 题。(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材料一:

问: ?

黄茜: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人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时,人们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因而它也被

称为“快乐荷尔蒙”。“多巴胺穿搭”就是人们通过穿着( A )的服装,调动正面情绪,从而创造

积极力量的穿搭方式。

问:“多巴胺穿搭”高饱和的明媚色彩似乎与中国传统审美并不一致,这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舶来

品”潮流呢?

黄茜:“多巴胺穿搭”以高明度的淡黄、粉红、天蓝、灰白为主,中国传统色则有杏仁黄、淡绯、

蝶翅蓝、银鱼白等作为呼应。唐代服饰就有极强的色彩感,颜色以鲜艳明丽为主。在各个朝代的审美

选择中,艳丽色彩也从未缺席过。可以说“多巴胺穿搭” 。

中国古代的“多巴胺穿搭”不是对色彩的跳脱堆砌,而是对个人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含蓄表达。贾宝

玉登场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大红与石青叠穿,

既是光彩夺目的青春少年,又是 。透过唐三彩立俑鲜艳的色彩,我们便能一

窥盛唐的富丽磅礴。色彩与文化是高度关联的,如果没有文化作底色,审美当桥梁,繁多的色彩只能

语文试题 第7页(共 8 页)

让人( B )。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东方既白”是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海天霞”

是上霞光之淡红。与诗歌中的意象相似,色彩的名称可以理解为传达色彩观念的意象。依据我们在讨

论传烧色彩名称时,头脑中浮现的物像、画面或者情境、体验,可以大致将之分为特征意象、情景意

象、感觉意象。

特征意象是由名称而联想到某种事物表象的色彩。比如藕色、橙色等易使人想到莲藕和甜橙的外

观,墨黑和苔绿使人极易联系倒书画的墨汁和无人小径。

情景意象是由色彩名称而生的联想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特征,产生了一种朦胧意境或氛围,具有更

为强烈的文化气息的色彩。由桃红联想到粉红的桃花时它是特征意象,若进而想到桃花盛开的春天则

可归入情景意象。

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使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色彩被称之为感觉

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其意象多属感觉意象。例如“肥”作肥大

解,白色有扩张感,肥白更强调了这扩张感。这类色彩还有老紫、退红、窃蓝等。

18.请在材料一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

19.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

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答:

21.材料一中“舶来品”与材料二中“肥”都使用了引号,作用是否相同? 请进行分析。(4 分)

答:

22.两则材料中都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请你写出带有多巴胺色彩的诗句 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它的颜色

带给你怎样的联想。(5 分)

答: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吕氏春秋察传》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 第8页(共 8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