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数据监测(二模)-语文+答案

2024-04-24·30页·1.3 M

2024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数据监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

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

部分,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

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

作和发展。

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发生很早,其理论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在关于艺

术如何生成的问题上,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的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

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

础。中国人一开始就用“物感说”来解释艺术的生成。提出“物感说”,是因为中国人重视现实的人生感

受,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他们从不把艺术当作“游戏”式的消遣品去作精力过剩的模仿。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

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

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

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

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

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

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

腻的情感,能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

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

第1页/共 11页

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发展的非常丰富。所谓“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就

是其理论表述。在艺术创作中,他们认为“必慎与量会、量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西方美学由于较少注

意情景关系的问题,其创作所以有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风格。中国美学理论由于意识到若将情景

“戳分二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所以没有导向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

种内在美、整体美、和谐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

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对

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

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而“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

国山水文学的发展。

B.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创作源于人对物的感触。由于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因此有了“情景交

融”的理论。

C. 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主要作样

貌模仿。

D. 中国“情景交融”美学理论丰富、认为情与景不可分割,而西方美学注重客观景物的描绘,对主观情

感的表达震不送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情景交融”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山水文学的影响进行

了系统的阐述。

B. 文章第三段从两方面对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西方艺术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

是表现型的艺术。

C. 文章认为西方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

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D. 文章多次引用古人的语句,增强了论证说服力,体现了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的丰富性,和西

方美学形成鲜明对比。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

第2页/共 11页

A.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

B.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C. “请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王夫之《古诗评选》)

D.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宗炳《画山水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你面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你可曾想过,这些食物的祖先曾经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野生动植

物,比如蔬菜,大部分蔬菜的祖先是野生植物,小部分是藻类和真菌。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

同的民族驯化,成了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小麦来自新月沃土,水稻来自中国南方,茄子来

自印度河河谷,它们分别被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类驯化。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

够在一张餐桌上吃到这些被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植物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它们的很多性状有利于

自己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人类的食用。人类经过漫长的历程,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野生植物有利于人类的

遗传变异,将野生植物改造成了适合人类食用的农作物,这一改造的过程就是“驯化”。

你只需要在超市对生菜和莴笋进行观察,就可以体会到驯化的威力。生菜和莴笋外形相似,然而叶与

茎的比例不同:生菜叶大而茎短,莴笋叶小而茎长。其实,生菜和莴笋是同一物种(莴苣)的不同品种,

由于分别被朝着食用叶和食用茎的方向驯化,形成了今天两者外形的巨大差异。

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能够被驯化。世界上共有近 26 万种开花植物,然而只有几百种得到了或多或少

的驯化,其中只有十几种才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其余的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原因有很多:异花传粉植物由于很容易和野生品种杂交,因而改良的品质难

以得到保留,所以主要农作物均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多年生的乔木和灌木把大量能量消耗在人无法食用的

木质化枝干上,而一年生的草本把大量能量投入在果实和种子中,因而主要农作物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

某些植物具备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的物质。野生杏仁和橡实均味道苦涩,因为它们分别含有苦杏仁苷和单宁

酸(防止种子被吃掉)。然而野生杏仁失去苦味需要单基因突变,野生橡实失去苦味需要多基因突变,根

据遗传规律,野生杏仁更容易出现不苦的突变体,被人保留。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杏仁在公元前 8000 年

即被驯化,橡实至今仍未被驯化。另外,即使是现在看来很适合食用的玉米,其野生祖先也有不适合食用

的性状:产量不如野生小麦。这可能就是相比于小麦,玉米更晚被驯化的原因,且驯化之初的玉米棒只有

3-4 厘米长。

植物的驯化除了需要适合驯化的性状,还需要同一域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的动植物使

得当地人从采集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由于不具备上述条件,南非、西欧、北美洲东部的人们未能很早

进入农业社会。南非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高粱,西欧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亚麻,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

第3页/共 11页

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苹果,高粱、亚麻、苹果分别在中非、新月沃土、天山山脉被驯化,后来传入了南

非、西欧和北美洲东部。而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会 ——提供淀粉的小麦和大麦,提供蛋白质的兵豆、豌

豆、鹰嘴豆、山羊、绵羊、猪和牛以及作为纤维和油的来源的亚麻,使得新月沃土的先民们能够迅速进入

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农作物和家畜容易适应纬度接近、经度差异大的环境。却

难以适应经度接近、纬度差异大的环境。欧亚大陆广阔的东西轴线,使得驯化的动植物较为容易地传播到

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而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漫长的南北轴线以及撒哈拉沙漠、巴拿马地峡等地理屏障

的作用,则阻碍了它们在非洲和美洲的传播,从而阻碍了这些地方的农业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薛浩然《植物相伴的文明与生活》)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地区野生植物被驯化,然后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吃到驯化自世界各

地的植物。

B. 有些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可能是因它们自身性状,也有可能是因当地没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

传入的动植物。

C. 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合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使得新月沃土进入集约型粮食

生产的农业社会。

D. 植物的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力量,也可以看到人类不懈的

努力。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蔬菜大部分起源于野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来自不同地区,被当地的人类驯化,成为更加适合人类种

植和食用的农作物。

B. 作者以生菜和莴笋的差异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同一物种,通过人类驯化也会产生显著的形态差异。

C.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手法,说明了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多种原因,使得文章内容科

学准确,具有说服力。

D. 因为非洲和美洲大陆经度跨越大而且有地理屏障,所以驯化的动植物不易在非洲和美洲传播。

6. 小麦作为最早被驯服的植物之一,自身具备很多易被驯服的特性。请结合文章,概括小麦可能具有哪些

适合被驯服的特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北平的冬天

梁实秋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第4页/共 11页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

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

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

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

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

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

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

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

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

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

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

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

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

煤黑子,

打算盘,

你妈洗脚我看见!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久好久都没有能明白为什么洗脚不可以令人看见。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有“洋炉子”

的人家当然要储备的还有大块的红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劳力的。南方来的朋友们看

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

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

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

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

个网子,一装显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

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

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

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

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

第5页/共 11页

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

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

风筝,沙雁蝴蝶龙晴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

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

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

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帜。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

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

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

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

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

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

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

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

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街上看不到一个女人走路。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

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

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两个角度来描绘北平冬天的萧瑟,表达了对北平强烈的喜爱与留恋。

B. 文本语言极具地域特色,“琉璃喇叭大沙雁儿”“洋取灯儿”“肥子儿”等词语,增添了京韵京味。

C. 文本由“冬防”写到“煤黑子”,旨在与下文“衣衫单薄”的底层劳动者相呼应,体现他们生活的艰

辛。

D. 文本结尾处提到比北平更冷的地方还有沈阳、黑龙江,拓展了文章的广度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8. 文本开篇作者就写到“说起冬天,不寒而栗”,请结合全文谈谈北平的“寒”表现在哪些方面。

9. 文本最后一段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 诗句“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这句话是理解本文思想

与情感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第6页/共 11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

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

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

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

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不战》)

材料二:

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

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

我兵既有节制,敌兵亦正行伍,岂可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

堂堂之阵,无邀正正之旗’。若两军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

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

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

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

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

利动之,以卒待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

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

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

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兵 A 有不战 B 有 C 必战 D 夫不战者在 E 我 F 必战 G 者 H 在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敝,意为使……疲惫、困乏,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 敝”意思不同。

B. 行伍,代指军队。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与文中皆此

意。

C. 邀,意为邀请,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邀”意思相同。

第7页/共 11页

D. 朕,太宗自称。在《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中作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

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战在我”的重点在于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以及敌方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充足的形

势,我方应避其锋芒,持久防御,以静制动。

B. 面对李世民的询问,李道宗认为,敌方兵锋势不可挡,当用计加以摧败,避免正面迎敌。待其粮草耗

尽,可不战而擒获其众。他的见解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

C. 《孙子兵法》有云,若我军不想与敌人作战,哪怕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军

作战,那是因为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

D. 面对太宗的旨意,李靖则认为,他呈送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司马法》及诸葛亮奇正之法均已详备,

而史官知用兵者甚少,记载文字太少,恐难以奉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

(2)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标,常借指时间。袁安:东汉大臣。《后汉书袁安

传》载,有一年,洛阳大雪,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独有袁安门前积雪如故。洛阳令按户查看,只见袁安

直挺挺地躺着。便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应当去求人。”翛(xio)然:无拘无束

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歌题目可以得知,这是一首思友之诗。冬晚遇雪,对雪思人,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 首联中王维在冬日的寒夜想到了友人,通过虚写友人在镜中看到自身衰老的模样,表达对友人的关

怀。

C. 王维写雪不同于常人。颔联笔墨空灵,从“风惊竹”到“雪满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使诗歌富有层

第8页/共 11页

次感。

D. 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指胡居士,含蓄地表现出胡居士在困难面前不乞求于人,固穷守志的风骨。

15. 王国维把中国古诗词里的审美境界分为两种: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分析诗歌颈联是怎样体现“无我之境”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在《劝

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2)张若虚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表现春潮澎湃、气象更新的景象。这与王湾

《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展现出的气象非常相似。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

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者 ,但绝大多数人茶客都算不上。正如每个人都吃饭却没几个美

食家,每个人都写字却没几个书法家。如饥似渴地喝了半辈子茶,似乎勉强可以算个茶客,但与真正的茶

人相比 。

民间有句俗话:“( )。”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但“餐饮”已成为一个固定

词语,“茶余”“饭后”紧密相连,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饮”的 。

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性。一个“茶”字拆开来,“人”位于“”“木”之间,造字时融

入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常言说“酒燥茶静”,茶生静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

茶,无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剂。

17. 请在文章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俗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B.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

C. 茶水喝足,百病可出

D.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19. 请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拆字方法及语义表达,自选一个汉字进行解读。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

畅。

第9页/共 11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久负盛名的美国休斯敦哈比剧院,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座无虚席,纪录片《天山脚下》此时正

在上映。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是 。“没想到新疆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今年我要去看一

看。”这是来自美国观众的反馈,生动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粘连”作用。不仅仅是纪录片,从中国

西部电影展到图片展,从民族服饰展到乐器展,为期一周的“感知中国”系列活动,让美国休斯敦、迈阿

密两座城市的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西部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独特魅力。“栩栩如生的中国形象”,也因此更

加立体和丰满。“浇灌花朵的是雨水不是雷鸣”,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走出去,同样也需要“润物细无

声”。记得去年在一艘邮轮上,中国陕西、浙江、四川等地文艺工作者先后登场表演。陕西安塞腰鼓表

演,体现了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示了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川剧变脸

……整个航程下来,不少外国观众产生了“看看真实中国”的迫切想法。可见,用恰当的方式在传

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假以时日, 。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亲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文化交流公认是拉近彼

此距离的有效途径。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文化的魅力在于“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用一种感性的

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而凝结一切。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

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给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

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雅克和他的主人》,富含人

生哲理。请据此写一篇体现你感悟与思考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1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