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稳派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历史+答案

2024-05-01·12页·3.9 M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内蒙古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夫妻合葬墓群、代表红山文化

最高层次的中心聚落的大型祭祀建筑群、以玉雕龙为主的随葬玉器的积石冢等。据此可知,红山文化( )

A.存在贫富分化现象B.形成原始审美意识

C.区域文明领先世界D.宗教信仰得到普及

2.西汉文帝时期,贾谊献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

则亡邪心。”汉文帝表示接受,但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

A.察举制实施缓解了矛盾B.地方势力尚未危及中央

C.七国之乱已经得到平定D.诸侯恪守对中央的敬畏

3.鉴于“雍土多诸侨寓”,大臣王玄谟建议“所统侨郡无有境土,新旧错乱,租课不时,宜加并合”。南朝

宋孝武帝将此付诸实施的结果是( )

A.士族加剧对人口的隐瞒B.南北对峙局面得到了缓解

C.门阀势力因此得到膨胀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下面是我国古代某王朝清明节祭扫皇家陵墓的交通路线示意图。

下列历史场景与该朝代相符合的是( )

A.当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纸币出现在商业交易中

C.设立土司、卫所管理边疆地区D.赋税制度实行摊丁入亩

5.1605 年,利玛窦编辑的《乾坤体义》,被中国史学界称为“西学东渐”。但是,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应称之

为“西学东传”。其原因是( )

A.未被明朝统治阶级承认B.西方科技得到广泛传播

C.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限D.中国文化大量传往西方

6.林则徐在任地方长官时常说:“治莫重于教,教莫先于养蒙”,并提倡“良由化雨滋润”。这反映出林则

徐主张( )

A.重视地方教化B.推行郡国教育C.实施百家争鸣D.坚持德法并用

7.下图为中国近代保险业的创办情况。这表明中国近代保险业在当时( )

19 世纪中叶以来,在上海开业的英商怡和洋行、英商太古洋行、法商永兴洋行、美商中国营业公司等相

继开展了保险业务。

1865 年,中国自办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义和保险行成立。

1875 年,中国自办的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行——轮船招商局的连带企业——保险招商局成立。

1884 年前后,中国自办的保险行已达到了 10 家左右。

A.是政府应对外来冲击的制度安排B.是民间自发挽救民族危亡的举措

C.促使国内旧式金融组织快速瓦解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保险业的垄断

8.1939 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中规定,用强制手段侵占他人土地的行为,将会依法进行制裁,

不按照法律规定对土地进行登记或者将土地所有权私自进行变换的,都会受到政府的处罚。这一规定( )

A.贯彻了“减租减息”政策B.配合了根据地的反“扫荡”

C.保障了群众的根本利益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1950年 11月 15 日至 30 日,党中央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 1000 万吨粮食进入关内;华中地区的棉花,也

在源源不断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在陇海线上,成百吨的纱布夜以继日地向西安、郑州、上海等大中城

市流去。这一举措( )

A.借助经济手段巩固新生的政权B.奠定了抗美援朝的经济基础

C.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开展D.加速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实施

10.1992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求坚持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方针。这一方针( )

A.成为“南方谈话”的前奏B.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使“科教兴国”理念完善D.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11.观察下图。根据图片信息可知( )

A.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诞生B.世界最早的文字由此开创

C.法典内容具有正义性特点D.两河流域统治者神化君权

12.在 15 世纪,当西欧部分国家推行“金本位制”以后,黄金很快成为国内和国外贸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这使得黄金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这一体制产生的后果是( )

A.加快了新航路的开辟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推动价格革命的发生D.使《马可波罗行纪》传入欧洲

13.1850 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案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

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反映出( )

A.自由主义理念存在弊端B.科学技术发展陷入了停滞

C.国家对文化生活的干预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14.19 世纪 20—40 年代,法国城市化初现端倪;到了 70 年代,城市化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 1910 年,

法国的城市化率已达 60%。法国近代的城市化( )

A.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B.得益于国家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C.是共和制最终确立的结果D.与三国同盟的军备竞赛密切相关

15.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初期,法国总理让莫内和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相继提出了“避免战争

之苦,消除欧洲兵戎相见,追求和平”的理念,这一理念( )

A.推动中法直接建交B.使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C.导致欧共体的成立D.促使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16.在 1996 年“新加坡部长宣言”中,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需求进行严格的

规定,但对发达国家只是要求其成员“充分重视履行纺织品和服装协议”,未提实质性的改进措施。这表明

( )

A.世贸组织只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B.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获益主体不同

C.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D.世贸组织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今耶路撒冷)西南,渡太(通‘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

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毒)痈(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

症)特甚诸国。

——摘编自[唐]杜环《经行记》

材料二 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

国家名称 出土地点 钱币总数量 宋朝钱币数量

摩加迪沙 44 14

索马里 布腊瓦 2 1

梅尔卡 1 0

给地 3 2

肯尼亚

安哥瓦那 6 5

达累斯萨拉姆 1 0

桑给巴尔乌 236 156

坦桑尼亚

马菲亚岛 9 3

基尔瓦岛 28 25

总计 330 206

——根据马文宽《非洲出土的中国钱币及其意义》编制

材料三 1413 年,郑和访问了“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1415年,“麻林遣使

附船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引起轰动。永乐帝(明成祖朱棣)极为喜悦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

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并允许其在明朝境内交易。

——摘编自《明史成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行记》中的记载和东非出土的宋朝钱币的史料价值。(8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与“麻林国”的交往内容及其实质。(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年份 主要人物或机构 主要内容

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

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1924年 孙中山 在“北上宣言”中,宣称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后者规定:罢

免日本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国民党政

1932—1933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府的党政机构;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禁止

抗日活动等

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

1943年 11月 重庆国民政府

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政治、

1946年 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根据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编制

材料二 1971 年,第 26 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国在联合国各专门

机构的合法席位陆续恢复。迄今为止,我国共参加了 13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 300 多项多边条约,

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 14500 多人次。我国在国际事务特别是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

国际多边合作,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维护了我国利益。

——摘编自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交政策的不同。(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中国对外交往的新发展。(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815 年及以后,在英国和美国中,以英语为母语的移民数量激增,他们不断开拓殖民地,乃

至遍布全球,此举为英语世界主导其他国家政治、文化局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工业城市的蓬勃

发展,如英国的殖民地(悉尼、新加坡和孟买等),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圣路易斯、芝加哥和纽约,移

民的数量也随之成倍地递增。

——摘编自[美]詹姆斯贝利奇《盈满大地》

材料二 在 1870 年之前,迁往美国的所有移民中,有半数以上来自不列颠群岛。但随着工业全球化进

程的推进,19 世纪 50 年代后,其影响深入到越来越多的社群,人口迁移模式也逐步多样化。

——摘编自[英]保罗莫兰著《人口变迁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三 1848 年后,全球移民数量激增。截至 1940 年,已有超过 5500 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

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也有一部分来自印度、中国、日本和非洲,占比虽小,数量却仍十分可观,约在 250

万上下。同一时期,另有约 5000 万人横跨印度洋、南太平洋(其中大约 400 万人来自更远的地方),5000

万人跨越中亚大陆、进出日本。上述人口迁移中,相当大的部分(尽管并非尽数)发生在 1914 年以前。

——摘编自[新]马特耶阿本霍斯《万国争先:第一次工业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15 年以后迁往美国的“移民的数量也随之成倍地递增”的理由。

(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850 年至 1940 年“人口迁移模式也逐步多样化”的主要表现。

(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联邦德国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示意图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时期,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主题,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3—2024 学年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一定数量的夫妻合葬墓”“大型祭祀建筑群”表明这些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以

玉雕龙为主的随葬玉器的积石冢”体现了贵重物品作为随葬品的现象,反映了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故A

项正确。具有原始审美意识的物品在其他文化遗址中早就出现,排除B项;C 项的表述仅从材料无法得知,

排除;D 项的“普及”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

2.【答案】B

【解析】汉文帝时期,地方势力还没有发动叛乱,尚未危及中央统治,所以贾谊的提议尚未实施,故B项

正确。察举制是在汉武帝时推行的,排除A 项;“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排除C 项;当时诸侯已有

割据谋反的企图,只是没有组织实施,D 项表述不正确,排除。

3.【答案】D

【解析】“侨寓”是指北方迁到南方的人口,“宜加并合”的目的是实施“土断”,这阻断了豪强对人口的隐

瞒,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 项,排除A 项。南北对峙局面并没有因此缓解,排除B 项;此

举会对门阀势力有一定的压制作用,排除C 项。

4.【答案】B

【解析】由图中的“绍兴府城”“稽山门”等信息,可知这是在浙江建都的王朝,也就是南宋。A 项三教并

行政策是唐朝的,排除;B 项纸币出现发生在宋朝,符合题意;C 项设立土司和卫所发生在明朝,排除;D

项摊丁入亩是清朝的制度,排除。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将“西学东渐”改称为“西学东传”,主要原因是有学者认为,明朝时西学在中国的传

播范围有限,故C 项符合题意。“西学东渐”得到了明朝部分统治阶层的重视,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西

方科技在当时的传播范围有限,排除B 项;材料说的是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局部传播,排除D 项。

6.【答案】A

【解析】“治莫重于教,教莫先于养蒙”“良由化雨滋润”,都是主张加强教化,治理地方,故A 项正确。郡

国教育不是清朝时期,排除B 项;林则徐的主张与“百家争鸣”“法治”无关,排除C、D 两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保险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分了洋人在中国的保险业务,打破了列强对

中国保险业的垄断,故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自主兴办的保险行是官办还是民办,且从开办保险业的

时间与目的角度来看,也不完全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B 两项;据材料可知,1884 年前后,中国自办

保险行业仅 10 家左右,还达不到促使旧式金融组织快速瓦解的作用,排除C 项。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两项规定对于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进行了保护,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关注与群众切身最需要的事情,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

众的,故C 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是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不涉及地主的减租减息,A 项错误;反“扫荡”

是 1941 年之后的历史,B 项错误;这一规定起到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并没有扩大的作用,D

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A 项符合题意。抗

美援朝与此无关,排除B 项;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是从 1953 年以后逐步开展的,排除C 项;三大改造运动

是在 1952 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排除D 项。

10.【答案】B

【解析】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故B 项符合题意。“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在 1992 年春天时发表的,排除A 项;“科教兴

国”战略提出于 1995 年,排除C 项;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项。

11.【答案】D

【解析】从示意图看,《汉谟拉比法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通过正义之神给汉谟

拉比授权,目的在于神化君权,故选D项。A 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楔形文字虽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

字,但是图片不能说明,排除B 项;根据图片看不出正义性特点,排除C 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寻金热”,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故A 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于 13 世纪,排除B 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C 项;D 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在 19 世纪中期,英国政府运用国家干预手段,发展地方公共图书馆,故C 项符合

题意。自由主义理念从材料无从得知,排除A 项;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只是与德国和

美国相比,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排除B 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无产阶级斗争无关,排除D 项。

14.【答案】B

【解析】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法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法国城市化的进程,故B 项符合题意。拿破仑

战争发生于 19 世纪初,排除A 项;法国城市化与共和制的关系,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

城市化与军备竞赛的联系,排除D 项。

15.【答案】D

【解析】20世纪 50 年代初期,法国和德国两国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D 项符合题意。中法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64 年,且材料主旨是欧洲和平,排除A 项;欧洲并没有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B

项;法国参与组织欧洲共同体是在 1967 年,排除C 项。

16.【答案】B

【解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于发达国家更为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故选B 项。世界贸易组

织并不是一个只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组织,排除A 项;材料不是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排除C项;D项说

法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7.【答案】(1)史料价值:是唐宋时期中国与非洲部分国家有密切经济文化往来的见证;佐证宋代海上丝

绸之路就曾到达非洲;可以了解唐宋时期的航海水平;用于研究唐宋对外交流的情况;了解非洲、西亚的

风土人情,农牧业生产的情况;了解非洲人的健康及疾病的状况;了解宋朝及东非金属货币的铸造和使用

情况。(每点2 分,共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内容:使节往来;贸易往来;物种交流;文化交流。(每点2 分,共4 分,任答两点即可)

实质:朝贡贸易。(2 分)

18.【答案】(1)不同:孙中山对外政策由软弱逐步走向强硬;南京国民政府对外以屈辱为主;但借反法西

斯战争的机遇,收回部分“治外法权”。(每点2 分,共6 分)

(2)新发展:恢复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合法席位;积极履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或答:“积

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多边合作涉及多个领域,以维护

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主题;推行不结盟政策;推行新型的区域合作。(每点2 分,共6 分,任答三点即可)

19.【答案】(1)理由: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英国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动;

美国经济的开发,疆域急剧扩大;英国、美国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每点2 分,共6 分,任答三

点即可)

(2)表现:亚非拉地区向发达国家的劳务移民;一战和二战形成的难民潮;欧洲向美洲的洲际移民;亚非

拉等国家的自发移民;殖民国家组织的移民;迁移到发达国家的永久性移民或短期移民。(每点2 分,共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0.【答案】示例一

主题:1960—1970 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联邦德国自行车交通逐渐走向萎缩。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交通拥堵问题的严重,加上自行车运动俱乐部的成立,人

们利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行为,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列车和公共汽车搭载自行

车,方便人们骑车上学、上班或休闲旅行。21 世纪前十年,德国借助现代科技,建立起电话、网络租借自

行车业务,并制定国家自行车交通规划;促进了自行车交通的恢复和发展,并使自行车交通规划逐步走向

完善。

综上所述,二战以来,德国自行车交通规则体系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科技水平基础上。科技和宏观

调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们生活的现代化。

示例二

主题:二战后,(联邦)德国的重建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德国政府在民间俱乐部的推动下,开始重视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市民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同时加大对自行车道建设和改造的投入。政府宏

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为德国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德国自行车交通规划不断完善。自行

车道的网络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善,骑行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之,德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动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多元化、高效

的城市交通体系。

示例三

主题: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科学技术在国家治理层面发挥的作用以自行车交通规划方面为例。

20 世纪 70 年代,在民间俱乐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德国不同于战前的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规划,

战后的德国开始重视环保和可持续性,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逐渐受到了重视并很快从萎缩走向

恢复。政府通过一系列立法,制定规划,鼓励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融合发展。使得自行车交通得到迅速

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自行车更加轻便、

耐用,而先进的设计理念则让自行车更加符合人体工学,骑行更加舒适。此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智

能自行车和自行车交通管理系统以及租借系统也应运而生,为骑行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总之,科学技术是德国自行车交通得到恢复、发展和走向完善的决定因素。其中,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得到充分发挥,功不可没。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