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 2023 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
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
A. 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 特色 B. 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 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 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 研究
2. 图1 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面东”的结构。图2 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
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边患问题的解决
C. 政治中心的东移 D. 治国思想的变化
3. 公元 847 年,宣武节度使卢均推荐大食人李彦升考取进士,有人认为卢均“受命于华君,仰禄于华民”,
不应该推荐“夷人”。于是,文学家陈黯专作《华心》一文,主张:即便生在中州,不遵行礼仪便是“形华
心夷”;即使生在四夷,只要合乎礼仪就是“形夷而心华”。这表明( )
A. 人才选拔的方式改变 B. 华夷观念不复存在
C. 主流思想传承与发展 D. 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4. 新疆出土的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在熟练使用宋锦传统技法的同时,又采用了波斯纳失失料,拼接
肩、领、袖及襟边的方式;同时,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创制棉籽搅车、
第1页/共7页
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等工具。由此可知,元朝( )
A.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纺织业出现技术融合与创新
C. 南方纺织技术超越北方 D. 技术进步促进棉的广泛使用
5. 下表关于“流求”空间指向的演变(节选)
朝代 内容
1349 年汪大渊撰《岛夷志略》:“琉球”位置记为“自彭湖望之甚近”,与
元朝
泉州地方文献相同。
明朝 嘉靖年间,时任工部尚书的雷礼诗作:“水环赤(尾)屿尽闽疆”。
康熙五十七年,中琉双方共同认定的《琉球三十六岛图》《琉球地图》等东
清朝 海舆图明确记载了钓鱼诸岛属中国疆域,“姑米山”(今称久米岛)为中琉
界山。
该表是当代中国某学者为研究“元明清东海疆域的形成”搜集的相关史料。由此可知,该学者( )
A. 围绕着官修正史开展研究 B. 重视文献与口述史料的互证
C. 坚持以诗证史的 研究方法 D. 立足治史情怀确定研究主题
6. 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
是( )
A. 华商、日商、英商 B. 日本、华商、英商
C. 英商、华商、日商 D. 华商、英商、日商
7. 20 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占主导地位
的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甚至也不是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变革、进化、尚武、
民权等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这一群体的形成,认识正确的是( )
促使清朝官员“开眼看世界” 得益于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
第2页/共7页
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导致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化
A. B. C. D.
8. 1939 年,陕甘宁边区征税户主要是地主、富农,各县征税户占总户数的 比例在 15%至 35%之间。1941
年,边区政府把征税面扩大到 80%以上的群众,同时规定5 斗以下的家庭不纳税。这些调整( )
A.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B. 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扩大了边区政府的阶级基础 D. 适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需要
9. 如图为创作于 1952 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 )
A. 号召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B. 宣传工业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C. 鼓舞对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心 D. 号召青年学习知识投身建设
10. 下图反映的是 1978—1984 年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农村体制改革推进 B. 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 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D.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11. 1927 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 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
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 4 个轮子,上面有 2 名士兵,由 4 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
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
第3页/共7页
A. 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 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 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 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12. 1533 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禁止上诉法案》,宣称“英格兰这个国家政治实体由教界和俗界的全体人
民组成”“英格兰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因此它有绝对的威望、能力来公正处理本国境内所有臣民的事务”。
这一内容( )
A. 确立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普及
C.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 强化了宗教信仰的作用
13. 18 世纪,“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批判”
成为基督教思想领域,特别是《圣经》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词汇。这一现象说明( )
A. 启蒙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B. 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 理性精神影响宗教神学 D. 民众宗教信仰遭到削弱
14. 1825 年,普鲁士推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制度。到 19 世纪 60 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7.5%,基本实
现普及教育。有学者指出:1871 年,普鲁士之所以能够打败法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普鲁士士兵文化程度
普遍比法国高。这表明( )
A.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普鲁士高等教育在欧洲居领先地位
C. 法国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于欧洲诸国 D. 教育对普鲁士实力提升起重要作用
15. 美国的非洲研究最早兴起于传统黑人大学并由非洲裔学者主导,在主流学术界则处于边缘位置。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在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的全力支持下,与非洲相关的高校地区研究中心、学术协会
和学术期刊纷纷成立,非洲研究也就此成为美国地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 表明美国解决了种族歧视现象 B. 得益于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与美国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16.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体系中美国霸权不断衰退,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
构逐渐趋于扁平,治理模式开始由一元走向多元。这反映了世界( )
A. 发展主题的变化 B. 社会主义的崛起
C. 经济格局多极化 D. 政治新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时 年份 口数 出处
第4页/共7页
期
东 157 年(桓帝永寿三 约 5600
《晋书地理志》
汉 年) 万
西 280 年(武帝太康元 约 1600
《晋书地理志》
晋 年) 万
581 年(文帝开皇元 约 2900 《隋书李德林传》
隋
年) 万 等
755 年(玄宗天宝十四 约 5300
唐 《通典食货》
年) 万
材料二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 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
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
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
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
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
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
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 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
省城兰州保存,但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 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
队”先后进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
年,国民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
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 年,莫高窟被列入第
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
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 年,敦煌莫高窟被
第5页/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
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
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
护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新名词在 20 世纪初颇为流行。1903 年上海《大陆报》刊登了新名词诗歌,随即被《新世界
小说报》等报刊效仿。同年,20 岁的常州人吕思勉言:“为文喜学龚定庵,又读梁任公先生之文,慕效
之,诗文皆喜用新名。”1904 年,张之洞《学堂歌》使用了诸如体育、卫生、公德、科学、权利、自由、
民权等新名词;尽管张之洞在使用其中某些词时,不乏批评谴责之意。风气所趋,很多官员在奏章及日常
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新名词装点门面,即严复所谓“笃旧诸公近稍知西学,无往不论自由,无书不主民
权”。1909 年 9 月 8 日,天津《大公报》刊出一则时人抵制外国商品的报道,言驻京某国公使请求出面干
预,清廷官员回以“此次风潮亦我国人民自由之行动,官场无法干预”。其实在1900 年后,随着留学生特
别是留日学生渐多,翻译事业大盛,加之受到梁启超影响,宣传新学的报刊也日益增多,致使来自“译本
书、时报纸”中的新名词越发丰富,弥漫于各种文类中。
——摘编自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材料二 今者译本之流行,报章之传布,上至于奏定之章程,钦颁之谕旨,所用新名词既数见不鲜,
又乌得从而禁之?……且谋教育之普及,不能不设学堂,设学堂不能不教科学,教科学不能不用新名词。
——摘编自《教育杂志》第 7 期(1909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名词流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名词流行的历史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一切历史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的、发展
的、结束的。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
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
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工业革
第6页/共7页
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独立运
动”
——摘编自李秦苏《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关键词,据此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第7页/共7页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4 届高三考前模拟训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 2023 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
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
A. 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 B. 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 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 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
料可知,题干中讲到“有学者考证朱砂刻画的符号为‘文’字”,说明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起源,这可
以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A 项正确;国家初始形态是指一个国家在形成之初的基本状态,通常包
括国家的领土、人口、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材料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
始形态的结论,排除B 项;仅仅凭借“尧、邑”的字符无法得出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地的结论,排除
C 项;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与长江流域不符,排除D 项。故选
A 项。
2. 图1 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面东” 的结构。图2 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
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
第1页/共 14页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边患问题的解决
C. 政治中心的东移 D. 治国思想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由图1 到图2,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是权力集中的体现, A 项正确;边患问题
解决在图中看不出排除 B 项;政治中心东移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治国思想在图中看不出变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 公元 847 年,宣武节度使卢均推荐大食人李彦升考取进士,有人认为卢均“受命于华君,仰禄于华民”,
不应该推荐“夷人”。于是,文学家陈黯专作《华心》一文,主张:即便生在中州,不遵行礼仪便是“形华
心夷”;即使生在四夷,只要合乎礼仪就是“形夷而心华”。这表明( )
A. 人才选拔的方式改变 B. 华夷观念不复存在
C. 主流思想传承与发展 D. 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卢均推荐大食人李彦升考取进士,有人认为卢均不应该推荐‘夷人’”和
“文学家陈黯专作《华心》一文”可知时人有强烈的华夷观念,说明主流思想传承与发展,C 项正确;材
料讲述到选拔人才的方式依然是科举考试,人才选拔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排除A 项;据材料可知时人有强
烈的华夷观念,排除B 项;材料讲述时人有强烈的华夷观念,并没有讲述中央权威受到挑战,排除D 项。
故选C 项。
4. 新疆出土的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在熟练使用宋锦传统技法的同时,又采用了波斯纳失失料,拼接
肩、领、袖及襟边的方式;同时,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创制棉籽搅车、
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等工具。由此可知,元朝( )
A.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纺织业出现技术融合与创新
C. 南方纺织技术超越北方 D. 技术进步促进棉的广泛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新疆出土的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既有宋锦传统技
法,又有波斯纳失失料,同时还有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可知纺织业出现
第2页/共 14页
中外、内地间技术的融合,出现的新工具表明在纺织业也出现了技术创新,B 项正确;虽然出现了对波斯
技术的吸收,但不能得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纺织技术的比较,排除C 项;
此时棉纺织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未说明其进步的成果,排除D 项。故选B 项。
5. 下表关于“流求”空间指向的演变(节选)
朝代 内容
1349 年汪大渊撰《岛夷志略》:“琉球”位置记为“自彭湖望之甚近”,与
元朝
泉州地方文献相同。
明朝 嘉靖年间,时任工部尚书的雷礼诗作:“水环赤(尾)屿尽闽疆”。
康熙五十七年,中琉双方共同认定的《琉球三十六岛图》《琉球地图》等东
清朝 海舆图明确记载了钓鱼诸岛属中国疆域,“姑米山”(今称久米岛)为中琉
界山。
该表是当代中国某学者为研究“元明清东海疆域的形成”搜集的相关史料。由此可知,该学者( )
A. 围绕着官修正史开展研究 B. 重视文献与口述史料的互证
C. 坚持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 D. 立足治史情怀确定研究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学者根据古代著作、诗词、地图等来研究元明清的东海疆域形成,可知学者立足治史情怀确定
主题,D 项正确;《岛夷志略》不是官修正史,排除 A 项;材料没涉及文献与口述的互证,排除 B 项;以
诗证史只能用来解释明朝,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
是( )
第3页/共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