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
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 传统秩序的逐步瓦解
C. 华夏认同感日益增强 D. 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2. 如表为西汉惠帝至景帝时期,中央政府选任的诸侯国相身份背景。由此可知,诸侯国相的选任旨在
( )
无武职或
时期 担任武将或有带兵经历 未有带兵 无明确记载
经历
汉惠帝
吕更始(楚相);齐受(齐相); 吕胜(淮阳
时期至
朱进(吕相);王恬启(梁相); 相);召平(齐
吕后时
许厉(常山相) 相)
期
蔡兼(常山相);窦婴(吴相);
文帝时
袁盎(齐相、吴相、楚相);苏意
期
(楚相)
景帝时 冯唐(楚相);栾布(燕相);程 田叔(鲁 建德(赵相);
第1页/共7页
期 嘉(江都相);苏息(赵相);灌 相);张释 张尚(楚相)
夫(代相) 之(淮南
相)
A. 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B. 提高地方治理效能
C. 强化边疆治理职责 D. 协调宗室内部关系
3.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
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
A. 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 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C. 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 宋代,苏州蚕桑业以太湖洞庭山一带最为兴盛,蚕桑生产者主要以购买商品粮为生。此外,江西蚕桑业
也有发展,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这一现象
反映了宋代(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
C.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5. 乾隆帝上谕写道:“沿边省分,与蒙古地界相连者,夷民杂处,互相贸易耕种,闻地方官凡遇夷民交斗
事件,心存袒护,并不秉公剖断,兼以口外之事,无足轻重,不肯加意办理,实为向来积弊。”这一上谕
有助于( )
A. 促进汉蒙之间民族交融 B. 遏制分裂势力的壮大
C. 推动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D.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6. 1876 年,郭嵩焘奉派为第一任驻英公使。他看到在英国的日本留学生多讲求法律经济,学兵者绝少,感
叹到:“盖兵在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其观点反映了( )
A. 顽固派的基本立场 B. 对器物变革的反思
C. 洋务派的核心观点 D. 对西方模式的盲从
7. 1914 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
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
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 新文化运动爆发的 必然 D. 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8. 如表是近代中国轻工业产品和重化工业品进出口比重(%)表。据此可推断出,民国时期( )
第2页/共7页
进口轻工业产 进口重化工业 出口轻工业产 出口重化工业
品 品 品 品
1912年 54.7 13.7 10.9 3.6
1936年 14.3 47 25.2 6. 5
A. 中国工业布局得到了改善 B.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C. 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 社会经济结构渐趋失衡
9. “这场战役,既打破了日军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 战略企
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从而有力地支
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场战役( )
A. 彻底遏止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B. 较好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C. 迫使日军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 D. 是八路军主动对日出击规模最大的行动
10. 毛泽东在评论某次会议时指出:“我们几个国家,苏联、中国,还有朝鲜和越南,是团结得很好的,方
针是正确的,活动是有成绩的。……我们要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来孤立那些好战分子,就是孤立美
国当局,主要还是那里头急于要打仗的那一派。”这次会议( )
A.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成功缔结了《朝鲜停战协议》
C. 增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 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11. 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出土了约 4000 年前的碳化小麦,而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也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
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B. 各地饮食习惯趋同
C. 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发源地 D. 早期文明的相似性
12. 日本《养老律令》规定:废除皇室的 屯仓,将贵族的田庄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确立
身份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一般良民(农民)授予口分田,6 岁以上男子每人2
段(反),女子为其 2/3,6 年一班,死后归公;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这些规定( )
A. 强化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B. 促进了新生产关系发展
C. 推动了日本近代化转型 D. 保障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13. 法国 1791 年宪法,以《人权宣言》作为总序言,它概括了大革命以来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还明文规定
了国王即位后要向国民作忠于宪法的宣誓,逾期没有宣誓或事后收回誓言者,即为“放弃王位”。这些规
定( )
第3页/共7页
A. 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B. 实践了启蒙运动的最高成果
C. 反映了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D. 强调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性
14. 有学者指出,严格来说,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但因为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
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
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可见,该学者( )
A. 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 B. 全面客观地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否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 D. 认为甘地实际上为英国殖民者服务
15. 1931年6 月,最初向外国游客开放的苏联外宾商店,也开始向苏联公民敞开大门。苏联公民可以在外
宾商店使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之后可以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
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
A. 致力于民生改善 B. 工业化急需资金
C. 力图摆脱经济危机 D. 积极缓和国际关系
16. 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后不久,26 个在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上不尽相同的国家共同签署了一份
文件,于是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这份文件( )
A. 导致中国被列强共同宰割 B.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 奉行“大国一致” 的原则 D.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 历史考据初探
小彬同学在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后对唐代玻璃器皿产生了兴趣,开始了相关史料探究。
步骤一 小彬同学在博物馆中看到以下一些出土的玻璃器皿。
凸纹玻璃杯唐 团花描金蓝琉璃 绿琉璃 玻璃高足
第4页/共7页
何家村窖藏出土 盘唐 瓶唐 杯唐
法门寺塔出土 法门寺出土 新疆博物馆藏
步骤二
史
史料 料
史料 史料 信息 结论
来源 类
型
异国情调
呈淡黄色,口径
的凸环纹
14.1、高 9.8 厘
唐何家 玻璃碗是
米;经过现代科学
村窖藏 从伊朗高
技术测试,结果显
出图土 原输入的
示其化学成分是中
凸纹玻璃杯 萨珊玻璃
亚玻璃的典型器。
器。
(唐) 文
“窗户之丽者,有琉璃之 玻璃应用
王棨 献
制焉,洞澈而光凝秋水, 于社会生
《琉璃 史
虚明而色混晴烟。 活之中。
窗赋》 料
“劫国(今阿富汗),唐 (北
史
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 宋)乐 阿富汗遣使朝贡,
料
金锁甲、玻璃水精杯各 史《太 携带玻璃数量较
类
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 平寰宇 多,种类多样。
型
者如枣,小者如酸枣。” 记》
步骤三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这些玻璃器皿的来源,小彬同学又收集到了如下一组材料;
(罗马帝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
——《后汉书.西域传》
蜀宾(今阿富汗),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玻璃)状若酸枣。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
在法门寺出土的琉璃盘上,有些装饰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图案,推测这些蓝色琉璃盘是阿拉伯帝国
第5页/共7页
的产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
(1)可以从哪些视角对以上唐朝玻璃器皿进行探究?请拟写出两个视角。
示例:从生产工艺技术探究唐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小彬同学又找到了一些对玻璃器皿记载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史料的整理和分析,请帮助他完成步骤
二表格中的内容填写。
(3)根据上述步骤,小彬同学得出了唐朝的玻璃器皿是由域外输入的结论。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1921 年冬,安源路矿一
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工作。书记部派毛泽东前往。他跟工人下
到又黑又脏的矿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根据
调查了解到的安源路矿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1922 年“五一”劳动节这
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9 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
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9 月 14 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
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
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摘编自(澳)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 侯一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他
于 1976 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与安源矿工》,描绘了毛泽东向安源路矿工人宣传罢的场景。拥挤的坑道
里,矿工们围坐在青年毛泽东的周围。昏暗的矿灯下,毛泽东正在作宣传,鼓动矿工们行动起来,和欺压
工人的矿主与资本家们作斗争。矿工们听了毛泽东的宣传,看到了希望。该画被选入 2020 年中共党史出
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理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了“乌笼”问题,即捏在手里的乌会死,只有让鸟飞,它才能一直活
着,但是没有笼子鸟会飞走,要让鸟在笼子里飞。在参与撰写“六五”计划稿时,陈云指出:“打破‘铁
饭碗’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下于公私合营……各个方面都搞活了,内在动力也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同
时他还指出:“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补贴,必须遵照一定限度”否则国家将“无法集中资金办大
事”。……在农村生产责任制推广后,陈云反复强调:“郊区要计划种菜,养猪要派任务,烟草种植面积
不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此外,陈云还指出;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
系的建设,并强调在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流时,中国不能依附于他们。
第6页/共7页
——摘编自刘洋《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9 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
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
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
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伴随这三大过程,人类进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组成了成
千上万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的社会,彼此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网络;在网络中各地的自然
物种互相传播,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互相交流。全球史学者通过描述这三大过程,为在全球化时
代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的各民族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
——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
材料提供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思考,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第7页/共7页
广西 2024 届高中毕业班5 月仿真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
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 传统秩序的逐步瓦解
C. 华夏认同感日益增强 D. 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诸子”一词指的是官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逐渐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官学逐渐向私学演变,“士”阶层崛起,“诸子”成了知识分子
的代称,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宗法分封政治秩序逐步瓦解,B 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内涵
的变化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优化,排除 A 项;华夷关系是指华夏与四夷关系,与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
无关,排除 C 项;“诸子”内涵的变化是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的表现,并不是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如表为西汉惠帝至景帝时期,中央政府选任的诸侯国相身份背景。由此可知,诸侯国相的选任旨在
( )
无武职或
时期 担任武将或有带兵经历 未有带兵 无明确记载
经历
第1页/共 15页
汉惠帝
吕更始(楚相);齐受(齐相); 吕胜(淮阳
时期至
朱进(吕相);王恬启(梁相); 相);召平(齐
吕后时
许厉(常山相) 相)
期
蔡兼(常山相);窦婴(吴相);
文帝时
袁盎(齐相、吴相、楚相);苏意
期
(楚相)
田叔(鲁
冯唐(楚相);栾布(燕相);程
景帝时 相);张释 建德(赵相);
嘉(江都相);苏息(赵相);灌
期 之(淮南 张尚(楚相)
夫(代相)
相)
A. 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B. 提高地方治理效能
C. 强化边疆治理职责 D. 协调宗室内部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中央政府在选任诸侯国相时,特别注重国相具有担任武将和带兵的经历,结
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王拥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中央集权产生
一定威胁。中央政府此举意在通过诸侯国相削弱地方诸侯王的武力,控制诸侯王的力量,A 项正确;提高
地方治理效能不是中央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 项;诸侯国并非全都分布于边疆地区,排除C 项;材料不
涉及协调西汉宗室内部关系,排除D 项。故选A 项。
3.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
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
A. 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 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C. 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 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
第2页/共 15页
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
一千五百口”可知,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使得大量隐匿的户口暴露出
来,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 项正确;隋朝属于大一统王朝,不存在因躲避战乱而侨居的人口,排除 A
项;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没有强调户口分类的依据,排除 B 项;这一举措有利
于打击豪强世族的势力,并不会直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宋代,苏州蚕桑业以太湖洞庭山一带最为兴盛,蚕桑生产者主要以购买商品粮为生。此外,江西蚕桑业
也有发展,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这一现象
反映了宋代(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
C.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苏州、江西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
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体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特点,说明传统经济结构
有所突破,D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材料没有表明是北宋还是南宋,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了宋代蚕桑业有发展,但没有与粮食种植业比较,不能说明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排除 B 项;材
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不能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乾隆帝上谕写道:“沿边省分,与蒙古地界相连者,夷民杂处,互相贸易耕种,闻地方官凡遇夷民交斗
事件,心存袒护,并不秉公剖断,兼以口外之事,无足轻重,不肯加意办理,实为向来积弊。”这一上谕
有助于( )
A. 促进汉蒙之间民族交融 B. 遏制分裂势力的壮大
C. 推动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D.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夷民杂处,互相贸易耕种”“兼以口外之事,无足轻重,不肯加意办理,实为
向来积弊”可知,乾隆皇帝主张将蒙古等边疆的很多事务按照内地的方式来处理,据此可知,这一上谕推
动了边疆治理的内地化,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朝对边疆省份的管理,不是汉蒙之间的民族交融,排
除 A 项。“夷民交斗”不等于分裂,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边疆治理的内地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第3页/共 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