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4-09-04·14页·1.1 M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 8 月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

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

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

墨家孜孜追求“天下之利”,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法,在根本上

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

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

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

厉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

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

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由此可见,

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

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百工从事之法就是“为方以矩,为圆以

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经》诸篇更是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当时制造和使用

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

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

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

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

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简要言之,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

民的价值立场。

墨家在立论时极为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在墨家看来,治国理政、言辞谈辩与百工从事一样,都有其相应的

方法准则。“三表法”是墨家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第 1页,共 14页

“百姓耳目之实和“国家人民之利”,以其经验主义和实用理性的立场,构成了墨家在立论时所惯常使用的基本

论证结构。然而,“三表法”的提出与使用,只是墨家对如何论述自身主张的一种思想结构自觉。而在此思想结构

之下,“三表法”还贯穿着墨家对“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追求。

墨家在向别家释疑自家所持的学说主张时,常将“未察吾言之类”“不明吾言之故作为解释的标志性语句。

其中,“类”主要表现为一种区分开不同类型的事物,或可取与不可取的道义言辞的界定方式。尽管墨家所论之“类

不能简单比附为逻辑学所论的划分概念种属关系意义上的“类”,但仍是一种明确不同的道义观念并进行合理(可

取)说理的理性思维模式。在墨家看来,哲学论辩活动中的立论与反驳,都应遵循“以类取,以类子的思维原则,

做到同类相推,异类不比。

“故”则指的是事物(事情)之所以如此这般出现的原因,或者说言辞之所以如此这般得出的前提或条件。

《墨经》开篇就界定“故”为“所得而后成也”,即必须明了事物之所以成为如此这般的原因或条件。墨家进一步

将“故”区分为相似于充要条件的“大故”与相似于必要条件的“小故”,并强调要“明故”“求故”。无论是墨

家的政治哲学还是技术哲学,都强调不能满足于只是观察事物(事情)的现状,而要探究其之所以如此这般出现的

原因和规律。如墨家在论述其最为核心的“兼相爱”之治道主张时,就遵循了一套典型的“有什么是什么为什

么如何办”的“明故”逻辑链条。而对世代相传的工巧之术,墨家也主张要“巧传则求其故”,即穷究工艺背后

的原因或规律。简要言之,在墨家看来,区分事物的同异,辨明言辞的是非,形成合理的立论和反驳都要遵循“异

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如此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政治及其技术运

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总之,尽管我们可以仿照现今的学术分类体系,建构起墨家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技术哲学、逻辑思想、

军事思想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体系,并基于不同的时代需求及其认知偏好,形成对墨学基本精神的不同体认。但墨学

之为墨学,还是有其最为根本的价值立场与思维方法。在价值立场上,无论是从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观点看,还

是从技术哲学的观点看,爱民、利民都是墨家哲学立论的一贯出发点。在思维方法上,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追求

则贯穿于墨家哲学的全部内容。据此,爱民、利民的价值内核与明故、察类的理性追求,无疑就反映出了墨家哲学

所秉持的人文价值与运思模式,从而也就可以被视为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了。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家主张要关注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的天下公利,而不能追求私利。

B.墨家重视探究事物出现的原因,并将“故”区分为充要条件的“大故”与必要条件的“小故”。

C.墨家认为,只要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就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D.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追求贯穿于墨家哲学的全部内容,反映了墨家哲学所秉持的运思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家“兼爱”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维护民生民利,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

答案第 2页,共 14页

B.墨家为了实现“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努力规约君主的行为,使其能实行义政义事。

C.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受推崇,是因为他们制造和使用器械都以重视实践为目的。

D.为了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墨家从不同角度规劝统治者厉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墨家“爱民、利民”观点的一项是( )

A.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B.不可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C.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4.材料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在墨家思想中体现鲜明。请结合材料说明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无价之宝

肖建国

羊城西门的如意茶庄有两个伙计,一老一少。老的叫黄师傅,负责店里的买卖。少的叫阿康,是个杂工,只

是每天皱眉多,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阿康心里知道黄师傅有些能耐,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只见他随

手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眯着双眼,盯着壶内的水泡,只一会热气升腾满室飘香,便倒出一盅,放到鼻

端,用力一嗅,随后细咂一口,跟着报出:武夷头水岩茶、安溪明前铁观音、福州香片六月白、杭州龙井……

现在老东家下世了,少东家做主了,如意茶庄的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如意茶庄不得不精减人员,只卖些茶

叶茶具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黄师傅背驼了,头发也白了,除了眼睛,

身子骨也一年不如一年。少东家的这种想法竟被阿康看穿了。

一日,趁黄师傅不在。阿康就向少东家提出:他想跟黄师傅换换位置,工钱只拿黄师傅的一半就行。少东家

有些犹豫,怕阿康不懂行情。阿康说:“做买卖这活,全靠眼睛灵活,俩钱买三钱卖,薄利多销,胜似利高。”

黄师傅一回来,看阿康脱了粗布短褂,穿上长衫在店里招呼客人,黄师傅心里明白,这少东家是变着法儿在

撵自己走呢。阿康原本的活计是收垃圾、搬煤球,拖地板、烧茶炉,干的活是又脏又重,换位半个月下来,黄师傅

就病倒了。等黄师傅病愈后一结帐,不但几个月的工钱被扣完,反而欠下少东家 20 个大洋。少东家显得挺仁义,

说:“看在你跟我们家几十年的份上,这些欠的钱就不要了,病好后,你早日返乡吧。”

黄师傅很平静地看着少东家说:“欠钱是要还的,否则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安心的。这样,你的店再让我打理几

天,我若能多卖出钱来,就算还债和路费如何?”

答案第 3页,共 14页

这几天,少东家怀着好奇的心情早早起了床,来到了店里,就见黄师傅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精神抖擞地和

阿康站到了一起。

到了第四天下午,来了一个鹰勾鼻子蓝眼睛的洋买办。少东家认识,这个洋人叫吉姆逊,是个有名的中国通。

吉姆逊先闻茶叶,再看茶具,看完一圈,嘴里直叫 NO。跟在他屁股后面的阿康忙把吉姆逊领到了精品小柜前,吉

姆逊挨个拿起,敲了敲,闻了闻,又用手背在壶底来回摩擦几遍,然后大大咧咧地说:“这些声杂、味腥、有毛刺,

我需要真正的宜兴陶器。”几句话,全说到点子上了。阿康蔫了,少东家也无语。吉姆逊轻蔑地一笑,就要跨出门

去。就在这时,黄师傅说了一声:请留步。吉姆逊转过头来,很纳闷地看着黄师傅。黄师傅笑着问:“吉先生,要

是好壶,你可出得起价钱?”吉姆逊指指外面的洋车,得意地说:“钱是不成问题的。”

黄师傅转身进屋拿出一把壶来。

吉姆逊一看,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这是一把紫砂小壶,形同鼓肚,耳把浑圆,肩起腹收。壶身轻而平滑,

上面细细刻有二十四行行草。壶底篆刻五个小字:“平生一片心。”吉姆逊用中指的戒指轻叩壶身,随即发出清脆之

音。他又用手背轻拂壶口,除了有平滑如玉的感觉外,还带有一丝凉气侵人肌肤。吉姆逊看完,良久才说:“这是

一把曼生壶。”

听吉姆逊这么一说,连少东家都吃了一惊。曼生是乾隆年间宰相陈鸿寿的名号,他一生爱茶爱壶,曾亲手绘

制十八壶式,乾隆赞不绝口,但流传下来的壶式却极少。难道这真是一把价值不菲的“宝壶”?

黄师傅却说:“吉先生,你只看对了一半,这是一把‘三绝壶’。其一绝就是你看到的,这是曼生壶式,确确

实实为陈鸿寿所绘;其二绝就是上面的诗是唐朝诗人卢仝所做的‘七碗茶诗’。这‘七碗茶诗’虽被文人、雅士广

泛传颂,可谁也没见过卢仝的真迹。没想到到了清朝,这手迹却落到了宜兴制陶大师叶时春手里。他一看到卢仝的

手迹,不禁拍案叫绝,这些字可谓铁画银勾,力道逼人,于是,叶时春选用了曼生的壶式,把卢仝的字成倍缩小,

一刀一刀地刻在壶上。这把壶集了曼生的款、卢仝的诗、叶时春的手才得以问世,故称‘三绝壶’。”

一席话,听得几个人都如同天书,不知是真是假。吉姆逊更是张大了嘴巴,要求用茶一试。这是检验好壶最

有效的办法。

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他眯着湿润的双眼,亲自掌握火候,不时调大调小,不一会儿,

热气升腾,茶味从壶嘴喷出,刹那间满室飘香,众人却闻得一声低低的叹息。黄师傅倒了一盅递给吉姆逊,吉姆逊

慢慢品尝了一下,只觉一道热浪过后,腹腔甘甜,口舌生津,不禁连声赞道:“好茶!好壶!”

吉姆逊一下子就掏出一千块钱来放到了柜台上。这下把少东家和阿康都喜得头脑发晕了。黄师傅倒不见得怎

么高兴,反而问吉姆逊:“你出这么多钱,不怕被我骗了?”

吉姆逊直视了黄师傅一会,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坦诚的人,这把壶若是真正的‘三绝壶’,那就

是国宝了,像你这样的人也不会卖给我的。这把壶肯定就是赝品,但它仿造的工艺绝对值这个价钱。更主要的是,

这把壶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了解你们中国茶文化的钥匙,这才是无价之宝。”

吉姆逊说完,驾着洋车走了。黄师傅也提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裹,只拿了 10 个大洋就大踏步出门而去。好半天,

答案第 4页,共 14页

少东家才醒悟过来,他忙叫阿康赶紧去追。阿康说:“洋人的汽车跑得那么快,怎么追得上?”少东家说:“你真是个

笨蛋,我让你去追黄师傅,他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可门外早已不见了黄师傅的踪影了。

(有删改)

6.对文中买、卖、鉴“三绝壶”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姆逊是热爱中国茶文化的中国通,他通过观陶器外形、辨陶器声音、甄陶器触感,判断出黄师傅拿来的是

一把曼生壶。

B.黄师傅道出“三绝壶”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暗示后人需要不断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领略更深层

次的文化内涵。

C.吉姆逊离开茶庄前说的一段话侧面揭示了黄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所显示出的人格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吉姆逊

认为他有爱国情怀。

D.吉姆逊愿意为赝品壶付一千大洋,黄师傅只拿走十个大洋便潇洒离开,暗示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

化的逐渐消失。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工阿康常皱着眉头,他的心事在黄师傅身上,虽然知道黄师傅深得已故东家倚重,但还是想和他换位置。

B.小说语言描写蕴含深意,少东家“显得仁义”的话语实则是赶黄师傅走,阿康的生意经则暗示他并不懂行。

C.少东家称黄师傅为真正的“无价之宝”,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

D.吉姆逊看到曼生壶时“眼睛放出蓝光”运用了细节描写,他认为这只茶壶与精品小柜里的陶器不同,是把宝壶。

8.小说中画横线部分描写了黄师傅两次烹茶,动作相似,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人物关系的发展演绎出小说主旨的多重意蕴。请以“黄师傅与吉姆逊”和“黄师傅与少东家”两组人物关系为例,分

别分析背后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材料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

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

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

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

答案第 5页,共 14页

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

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

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

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

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材料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注:矧 shn:何况,况且。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术者 A 谓我岁 B 行在戌将死 C 使其言 D 然 E 吾不及 F 见儿之立也 G 后 H 当以我语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归”意思不同。

B.烛,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C.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不矜名节”的“矜”意思都不同。

D.鲜,少,文中是“没有”的意思,与“数见不鲜”“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去世后没有留下维持生活的钱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

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

B.欧阳修的父亲每逢祭祀时总会哭泣,因其母亲在世时生活困难没能好好奉养,又因每逢有酒水美食时母亲

已无法享用遗憾哭泣。

C.欧阳修的父亲认为想给死刑犯求一条生路却没能达成,死者和自己都没有遗憾;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

去的人可能就有遗憾了。

D.欧阳修和李密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都幸得母亲或祖母抚育,材料一借助母亲之口写父亲的品行,材料二

侧重写祖母抚养自己的艰难。

答案第 6页,共 14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14.材料一中欧阳修的母亲“何恃而能自守”?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单向对话体,道出满腹的不乐意,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B.诗歌通篇无景,颔联“岂有”与尾联“还来”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曲折有致。

C.诗中“再拜”的礼节,“佳客”的称呼,隐含客人身份的尊贵,显示对客态度的亲近。

D.诗歌上半写宾至,开合断续、错综照应,极尽变化之能事。下半写留宾,语意明快俊爽,温醇得体,豪放

中自见毁勤之意

16.中国人讲究待客之道,请将本诗与《客至》进行对比,分析杜甫的待客之道有哪些不同?从中透露出杜甫怎样

的性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诗人的心灵

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苏轼《石钟山记》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

立千尺”的形状。

(3)古诗中的“云”这一意象意蕴丰富,凝聚着无数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如诗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表演体系最为完备、影响力最大的门类之一,被视为中国传统戏曲审美集大成者,世称中

答案第 7页,共 14页

国“国粹”。但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转换的现代审美理念、媒体形态的多元变迁,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戏曲门

类,一直存在与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渐行渐远的。其原因 ,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少朋友不知道该从哪

入手了解京剧、听懂京剧,或不知如何得其门而入,以至于 。需要了然的是,但凡传统艺术,皆需掌握基本要

领和方法,行内将其称为“门槛”。京剧艺术亦是如此,唯有了解其审美形态和根本特性,方得登堂入室,体验京剧

形式之臻、内涵之美。

欣赏京剧最基本的条件是“兴趣”。如果对京剧感兴趣,可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经典流派着手认识并熟悉;

如果对乐器与乐队感兴趣,可从京胡、司鼓、月琴等代表性乐器和小开门、傍妆台、万年欢等较初级的曲牌延展来

领会京剧;如果对京剧的服饰、服装感兴趣,可以从其色彩、质地、样式着手,入得门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剧

服装十分考究,华丽精美,做工精良。刺绣繁复精美的龙袍让.人震撼,灿烂夺目的凤冠令人 ,可谓“金丝走银

线,珍珠绕玉环”,美不胜收。不少外国朋友皆是因京剧服饰、服装之美而喜欢上京剧艺术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字“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贵客临门,妈妈赶紧让茶。

B.眼前的一幕让他终生难忘。

C.他的衣服都让雨淋湿了。

D.请让一下路,我赶时间。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 :红梅和腊梅。腊梅的躯干不如红梅高大,但花期长,花朵大。北京的卧佛

寺腊梅树极多。 ,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后来变成七八片,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在凛冽的寒风中越开越多,越

开越艳,一簇簇挤在枝条上绽放,压弯了枝头;冰心玉骨,润泽透明,在冰雪的映衬下,像是一片片落地的云霞。

不错,梅花不及芙蓉清幽、玫瑰艳丽,也没有月季的芳菲与牡丹的华贵。可是,它“冰骨清寒瘦一枝”,风

骨何等坚毅,气节多么高贵。而且,无论百花的艳美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忽然一

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

一种精神的隐喻。

住到京郊后,离卧佛寺更远了,去一趟大不易。所幸,小区里有几簇腊梅,邻居说,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

先,独天下而春。今年不必远行,便可以体会到风骨卓然的意境。不过,观赏腊梅 ,如饮佳酿,总要有与之相

配的酒具。漫步雪中,听脚步落在雪上的声音,感受飘扬的雪花在脸上融化,深吸一口被雪浸润过的空气,看腊梅

迎着风雪傲然绽放,浮躁的思绪会变得像白云一般舒展、轻盈。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第 8页,共 14页

2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材料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准确、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上的天鹅,表面呈现的是平静而优雅,究其实,水面下的蹼却都在拼命地划水。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性,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答案

1.D 2.C 3.A 4.引用论证。材料多处引用墨家的说法,如“去无用之费”“不非诛”等,突出了墨家

的思想,便于作者清楚地阐释观点。举例论证。材料列举“桀、纣、幽、厉”,用来阐释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暴君

形象。对比论证。将“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与“桀、纣、幽、厉”的暴君形象做比较,用来论证墨家对君

主的要求。 5.墨家追求实现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的方法政策,体现了家国情怀和人

间大爱。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法,通过约束或规劝的方式,要求君主要保全民生民利,体现了家

国情怀和人间大爱。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家国情怀和

人间大爱。爱民、利民的价值内核反映出了墨家哲学所秉持的人文价值,是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体现了家国

情怀和人间大爱。

【解析】1.A.“而不能追求私利”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第

二段“‘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可知,墨家要追求公利,但并

没有说不能追求私利。

B.“并将‘故’区分为充要条件的‘大故’与必要条件的‘小故’”错误。原文是“墨家进一步将‘故’区分为相似于充要条件的

‘大故’与相似于必要条件的‘小故’”,文中倒数第二段说的是“相似于”,而不是真的充要条件的“大故”与必要条件的

“小故”。

C.“只要……就”错误。说法绝对,且文中还有“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这样一个条件,所以表述错误。

2.C.“是因为他们制造和使用器械都以重视实践为目的”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第三段“但墨家对技术活

答案第 9页,共 14页

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可知,他

们制造和使用器械都以便利民生为目的。

3.根据文中第二、三段,墨家“爱民、利民”的观点是指“爱护百姓,对百姓有利”。

A.意思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故”,强调要居安思危,不符合题干观点。B.意

思是“不要把百姓的力量都用在无用处的事上,把财宝白白地用来赏赐给无能的人”,符合题干观点。C.意思是“凡是

对天下人有利的事就去干,帮助它兴办起来;凡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就把它除掉”,符合题干观点。

D.意思是“对百姓的利益关心得越深切,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就越周密”,符合题干观点。

4.引用论证。引用“天下之利”兼爱”“天志”“节用”说明墨家对维护民生民利的追求;引用“去无用之费”“不非诛”

说明墨家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便于作者清楚地阐释观点举例论证。“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

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中列举桀、纣、幽、厉等暴君形象生动地说明

极端戕害民生民利暴君的形象。对比论证。文中“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

时圣王形象”“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把墨家推崇的以保民、爱民、利民的大禹

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和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做对比,用墨家对其不同的态度和

做法,来论证墨家对君主的要求。

5.结合第一段“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已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

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可知,墨家追求实现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的方法政策,体

现了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

结合第二段“‘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

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

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厉行节约之道,‘去无

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可知,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法,通过约束或规劝的方式,要求君

主要保全民生民利,体现了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

结合第三段“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

史家所推崇”“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可知,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

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

结合最后一段“爱民、利民的价值内核与明故、察类的理性追求,无疑就反映出了墨家哲学所秉持的人文价值与

运思模式,从而也就可以被视为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了”可知,爱民、利民的价值内核反映出了墨家哲学所秉持

的人文价值,是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体现了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

6.D 7.C 8.第一次烹茶:黄师傅“随手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双眼”盯着火候,彰显黄师傅对烹茶鉴茶的

热爱和对自己高超技艺的自信。

第二次烹茶: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含泪的双眼”更为精细地掌控火候,最后一声叹息,表现出黄师傅知道

这是最后一次在茶庄烹茶,饱含虔诚与遗憾不舍之情;茶文化受到商业侵略,失去了纯粹,黄师傅为此感到痛心。

9.黄师傅与吉姆逊是买卖关系,也是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者。吉姆逊相信黄师傅的鉴宝能力并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

黄师傅与少东家是雇佣关系。少东家起初忽视黄师傅身上的文化价值,最后视其为“无价之宝”,表现了要重视自

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精研。

两组人物关系揭示了人们要像黄师傅一样,深刻钻研、理解民族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解析】6.D.“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错,这一情节的目的是突显黄师傅作为传统文化重

要的传承和发扬者,既有“不卖国宝”的爱国情怀,又有“不取不义之财”的高洁人格魅力。吉姆逊的一千大洋体现的

是西方视角对中国茶文化非凡价值的肯定,并非显示商业利益。

7.C.“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错,小说结尾处少东家称黄师傅为“无价之

宝”是认识到了黄师傅身上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醒悟”一词也提示“无价之宝”的内涵并不是黄师傅能够为他们赚

更多的钱。

8.考生要结合黄师傅两次烹茶的不同情境分析其内心情感。

(1)分析黄师傅第一次烹茶时的心情,要结合“ 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

答案第 10页,共 14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