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答案

2024-09-14·11页·1.4 M

重庆乌江高考协作2025届高考质量调研(一)

语文试题

(分数:150 分,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

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

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

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

“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

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

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

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

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

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

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

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

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

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

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

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

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

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

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

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

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

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

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

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

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

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

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

《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

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

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

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

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

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的基础上又引用事实进一步

推论。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

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难以说服秦穆公,所以他认为

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

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

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

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

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

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D.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下面一则外交事件进行评价。

1919 年 1 月 28 日,一战结束后,27 个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协约会议,中国作

为战胜国,想借此次会议收回山东的主权。中国代表之一的顾维钧在大会上发言:“山东是中国的,

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

冷。”顾维钧的发言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评价说:“顾氏堂堂正正之演说,实

使日本委员垂头丧气,哑口无言。”但遗憾的是,会议的最后,中国也没有收回对山东的主权,西方

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于是,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份屈辱的和约上签字。这是

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说“不”。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红旗渠(节选)

杨林

(第一幕)

[太行山下,漳河岸边,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

[山脚下,一北方汉子踏着涛声走来。他身着宽衣大裤,操豫北口音,一步跨上漳河堤岸,面色

凝重,深沉眺望。

杨贵 我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现在是 1959 年 10 月 29 日,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县委常委扩

大会议,专门就“引漳入林”问题再次进行表决!同志们,表决之前,我请大家看三样东西:第一,看

看脚下的土地——

[旷野间,土地龟裂,旱象惊人。

杨贵 我们一路走来,大家都看到了,地,张着大嘴,在等水喝,第二,我请大家要看的就是

这条近在咫尺的浊漳河——

[浊漳河,水声隆隆,波涛又起。

杨贵 听听,它在翻滚打浪啊!多好的水,就这样从我们的身边哗哗地流走啦!最后,请大家

看看身后的这座太行山——

[太行山,峻崖倾斜,仿佛压在头顶。

杨贵 就是这座山,挡着漳河水,硬是流不进我们林县呢!今年这场大旱,百年不遇,林县境

内的淅河干了,洹河干了,淇河干了,露水河也干了。我们修好的水库无水可蓄,挖好的水渠无水可

引,老百姓又要牵着毛驴、挑着水桶,翻山越岭地取水了。事实已经证明“引漳入林”迫在眉睫!所谓

的“引漳入林”,就是劈开这座太行山,让漳河水穿山越岭地流进林县。我知道“引漳入林”工程浩大,

干起来不容易,可是林县 55 万人需要水,91 万亩耕地需要水!嗨!谁让我们赶上了呢,躲避,不

干,那我们就会挨骂,老百姓会骂我们是一批废物!

[一群人影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

李贵 (举手,宣誓般)林县县长李贵同意!

路秉忠 (举手,宣誓般)林县县委副书记路秉忠同意!……

[声声铿锵,惊天动地。身形矗立,状如群雕。

黄继昌 (踌躇良久,慢慢举手)副县长黄继昌不同意!

[众惊愕之余,齐把目光射向黄继昌。

杨贵 (一愣,笑)老黄?我就知道,你准会和我唱反调。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黄继昌 (不加理会,继续陈述)“引漳入林”工程,确实令人向往,但是——

杨贵 但是啥?

黄继昌 我是木匠出身。按照我们的规矩;必须先把料备齐,再量尺寸,下线,然后再动锯,

动斧。请问咱们的料备齐了吗?钱有吗?

杨贵 (幽默地拍拍口袋)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 万!

黄继昌 “引漳入林”工程主干渠 70 多公里,渠线大多都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大型施工机

械,咱们有么?

杨贵 没有,但我们有一种精神——自力更生!

第三幕

[光起。拐头山村口、祠堂门前。山坡上的人影幻化为拐头山村民的身影。村支书王宝金伫立山

坡,密切关注着远处所发生的一切。

王宝金 拐头山的党员、团员、基干民兵——

党团员 (纷纷答应)在呢。

王宝金 拿起铁锹、镰头,准备拆祠堂。该拆的拆,该搬的搬,天大亮之前,必须把这(指祠

堂)给我收拾利亮。

众村民 (欲言又止)支书——

王宝金 咋啦?(再次命令)听着,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把拆下来的

砖、瓦、檩条,在门口,摆好,放好,保护好。祠堂早晚还得再盖。明白吗?

[一个和王宝金年纪相仿的老妇被众人推出人群。

老伴 (怯怯地)他爹!这祠堂咱今儿能不能不拆呀?

王宝金 为啥?

老伴 大家伙儿都说,今儿……可是个正月十五啊。

众村民 是啊。

王宝金 (默默从腰间拔出烟袋,冲着老伴打了过去)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

众村民 (扑过来,纷纷护住老伴)支书,不敢打!

王宝金 (哽咽着质问)谁还有话说?

众村民 (哭求着)俺们啥都不说啦,不说啦!

[杨贵带领通信员在山坡闪出。

杨贵 老同志,你们这是干什么?

王宝金 拆祠堂。

一党员 (跑上,低声)支书,祖宗的牌位都搬完了。

王宝金 (严厉地纠正)“请”,一点规矩都不懂,祖宗牌位要说请。

一党员 支书,祖宗的牌位都“请”完了。

王宝金 祖宗的牌位已经摆好了!供享也上了。祠堂拆了,礼数不能少!

[杨贵等人,悄悄闪到一边,充满感激地观看着眼前这特殊的祭祖。

王宝金 (终于难以抑制,冲天嚎啕)老祖宗们啊,我王宝金带着全村老少给祖宗赔罪了!老

祖宗!我知道不能拆呀!可咱挡着道了!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就是

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老祖宗,这缺水的时光,老几辈可是都过够了,过腻了,过

怕了,咱不能让咱的子孙后代再接着过了……

众村民 (村民典酒,叩拜,长跪不起)老祖宗!

杨贵 (疾步上前,端起水酒,望空一拜)拐头山王家列祖列宗,接着老支书的话儿,我再补

充几句。大渠,将来就从咱村后这半山腰通过。修渠的时候,给咱村留个闸口,想用水了,轻轻一提

闸门,漳河水哗哗啦啦就能流进咱村了。

众村民 (抬起身躯,半信半疑)噢!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杨贵 只要有了水,咱队可以有果园,栽苹果,种杏,种梨,四季水果,吃啥有啥。

众村民 (无限向往)噢!

杨贵 只要有了水,咱村可以修水库,能养鱼,能灌溉,能洗衣裳能洗澡,天热了还能游泳

啊。

众村民 (惊叹)噢!

杨贵 只要有了水,咱除了种小麦、玉米、大豆,咱还能种水稻——

众村民 (疑惑)水稻是啥?

杨贵 大米。

王宝金 都听到了吗,水稻就是大米。

杨贵 王家的列祖列宗,记着我一句话: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

[杨贵典酒,一揖,匆匆离去。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旷野间、浊漳河、太行山的景象揭示了“引漳入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侧面体现出县委书记杨

贵对于实施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B.持反对态度的黄继昌与其他干部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以自身的木匠经验来决断工程的不可实施

性,可谓是管窥蠡测、目光短浅。

C.村民们对王宝金的命令“欲言又止”,老伴语气也是“怯怯的”,是因为王宝金是个在工作和生活

中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

D.拐头山村民们发出三个连续的感喟词“噢”,他们不知水稻是何物,这反映了其贫穷落后和长期

受干旱折磨的情状,令人唏嘘。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台动作提示能够充分展现人物情感和性格,比如王金宝“哽咽着”“冲天嚎啕”展示了他内心的

矛盾和痛苦,也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

B.众角色对话可以形成戏剧冲突,杨贵和黄继昌对于“引漳入林”工程各执己见,村民和支书王宝

金在拆祠堂的时间问题上也意见不合。

C.戏剧语言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比如“今儿……可是个正月十五啊”,潜台词就是“正月十五大过

节的拆祠堂恐怕会让大家心里不好受”。

D.节选的两幕剧本都围绕着“引漳入林”的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极具

特色的林县干部群众人物群像。

8.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请结合剧本开头的画线句子

简要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

9.“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明其性”。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个性化语言,请结合剧本中王宝金

的台词分析其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

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

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

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

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

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

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

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

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

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

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

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

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

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劘(m):规劝,直言劝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要断开,请用铅笔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信立汉 A 赤帜 B 赵卒气夺 C 今用 D 光 E 是与 F 异论者 C 立 H 赤帜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日蒙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B.“故今具道所以”中的“道”解释为“说”,与“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中的“道”意义不

同。

C.“固辞不拜”中的“固”是坚决之意,与“臣固知王之不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字

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二段中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

立了靶子。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

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

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

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2)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14.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静女

诗经国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却故意迟到来考验男子,男子非常着

急。

B.“贻我彤管”“自牧归黄”之事是倒叙,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

C.黄草非常普通,男子却大赞“洵美且异”,是因为黄草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纯属爱

屋及乌。

D.全诗是以男子的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充分刻画了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

16.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此诗“有写形写神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男子之形

神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

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李白十分崇拜谢灵运,常常称其为“谢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生。小时候,寨子里家家都种石构。到了 3、4 月间,石榴花仿佛一

个个热烈的小喇叭,在蜜蜂和蝴蝶的陪伴下娇艳欲滴。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看看家中的石榴树盼

着赶紧结果我们好尝尝那甜滋滋的石榴。可是,常常是不等石榴熟透,父亲就早早摘下果子,背上

街换油盐钱去了。

我们从会理古城出发,赶到堂哥家所在的新发镇河心村时已近晌午。蓝蓝的天幕下,一个个红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石榴仿佛一盏盏小灯笼,映出秋日的收获。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枝头红红的石榴,地埂边黄澄澄的南瓜,金灿灿的向日葵,红黄相间,

煞是好看。堂哥指着石榴丛中一幢幢漂亮的楼房说:“现在果农年收入三五十万元的多的是,修楼

房、买新车的一家赛一家,春节期间集镇上车堵得老长……”

我们来到堂哥家中。炖羊肉,烀火腿,凉拌鸡、嫩豆花、四季豆酸菜汤……地道的农家菜浓香

四溢。堂哥给我们倒上酒,招呼着摘石榴的工人,开心地说起家乡的新鲜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

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事哩!朗朗的笑声,在石榴掩映下的秀美村庄荡漾开来……

18.请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语“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请在文中第一段内填写相应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

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

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

子住的水泥筒子。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他们跑

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

他们跑着,跳着,他们的心开张着。他们也常常跑到那条已经掘得很深的大沟旁边,挨着木

栏,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木架子,看在黑洞洞的沟底活动着的工人,看他们 ,干得那样欢;看他们 ,

吃得那样香。夜晚他们看见沟边点起一盏一盏斜角形的红灯。他们知道这些发着红红的光的灯要在那

里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都亮着。

不久,沟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宽广的,特别平,特别宽的路。但是,孩子们确定地知道,

这下面,是下水道。

21.文中第一段的重叠形式“一辆一辆”“一车一车”“一个一个”,与“一辆辆”“一车车”“一个个”相比表

现力更好,为什么?

22.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的句号、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 2025 届高考质量调研(一)

语文答案

(分数:150 分,时间:150 分钟)

1.C

2.B

3.D

4.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是

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

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

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

5.顾维钧的发言,对当时有利、立场正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理有据。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得

不到的东西,仅凭外交口才得到也是很难得的,虽然顾维钧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仍然无法收回对山

东的主权。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顾维钧的发言和中国代表团的拒签在外交上维

护了国家尊严。

6.D

7.D

8.增强舞台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峻高蔽日,涛声如雷”在形势和声势上营造舞台效果,交代了实

施“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背景。自然环境的恶劣、杨贵的深沉眺望,为下文的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

林”进行表决做铺垫。展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杨贵朴实矫

健的领导者形象,山高水急的环境烘托杨贵的心急如焚。

9.语言切合身份。“必须把这给我收拾利亮”是他作为村支书的命令,“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

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是他作为村支书的顾全大局。语言符合性格。“该拆的拆,……给我收拾

利亮”体现他的雷厉风行。“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体现他的心思缜密,顾事

周全。“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体现他的深明大义。语言顺应情境。“就你能!

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谁还有话说”,面对村民的犹豫不决,王宝金只能对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横”的方式让村民们服从命令,坚决维护“引漳入林”工程。

10.BCE

11.C

12.C

13.(1)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2)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命令。

14.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

15.A

16.“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赞美恋人的外貌,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动作描写,“搔首

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

洵美且异”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贻”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

17.(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

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18.三个重叠词语“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家”重叠后,数

量由一家变成了多家,范团扩大了,突显了种植石榴的人家之多,也解释了“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

生”的原因。“常”指常常、经常,重叠后,不仅突出了“我”家当时的贫穷,还表达出父亲早早摘下

石榴换油盐钱的辛酸。将“盏”这个量词重叠后,则突出了家乡石榴数量多、产量高,还呈现出一派丰

收的景象。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榴花”比作“小喇叭”,体现石榴花与喇叭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生

动形象地描写出石榴的良好长势,预示着石榴的丰收。

20.都应填逗号。“盼着”承接前文的“看看”,表现“我”想吃石榴的急切心理,因此用逗号隔

开。“尝尝……石榴”是前句期盼石榴结果的目的,说明前句语意未尽,因此用逗号隔开。

21.相同点:表示车子、石子和水泥数量多。不同点:原文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孩子们对汽车、石

子和水泥筒子的计算,富有画面感。 22.运用句号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长,强调这些动作逐一完成,

突出了孩子们玩得开心投入。两个逗号表强调作用,强调了地点,突出了修下水道的过程给孩子们的深

刻印象,和首句相呼应。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