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五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10-04·4页·1.2 M

襄阳五中2025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 史 试 题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语法填空和书面表达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表1二里头文化礼器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象征权力类型青铜鼎、爵、卜骨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政治权力、祭祀权力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石峁文化祭祀权力玉琮、玉璧、玉钺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祭祀权力、军事权力A.维护专制王权 B.形成完备体系 C.呈现统合趋势 D.促进华夏认同2.《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史记》有选择地吸收了《战国策》的记述,丰富了记载的内容,但也造成了一些史实错误和矛盾。由此可知A.《战国策》不具有史料价值B.《战国策》比《史记》可信度高C.《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不可信D.《史记》与《战国策》的相似处也需辨别真伪3.图1所示为某学者对唐代身世可考的近400名宰相的社会出身的分类统计情况,图2所示为按照入仕方式对宰相进行的分类统计情况。据图可推知,唐代科举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社会阶层的流动受到阻碍选官标准仍包括家世门第 统治者好恶决定宰相升黜A. B. C. D.4.宋代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音、形、义的汉代儒学。王安石“视汉儒之学若土埂”,并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宋代的这种学术倾向A.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促进了儒家思想革故鼎新C.使得学者自由解释经典 D.弥合了变法与守成的论争5.据记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年)全国人口增至8051万左右,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年)更突破4亿大关。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摊丁入亩后人口瞒报现象减少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高产作物传入使粮食产量增加 社会局面比较安稳A. B. C. D.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一方面借助“祈雨辄验”的举动企图凝聚民心、宣扬“天命”,另一方面通过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来回应士人群体的诉求。这些举动实质上反映了清廷A.统治危机的加剧 B.反思百日维新教训C.天命观念的重构 D.政治话语权的转移7.1921年,中国和德国以平等的身份签订《中德协约》,协约签订后,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等军阀纷纷同德国进行贸易往来,购买军火,吸收德国先进的工艺技术,聘请大量先进工程技术人员在国内开采矿产。由此可知,《中德协约》的签订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C.加剧了国内军阀的割据 D.助长了德国法西斯力量8.下表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农村各阶层土地拥有情况表。据此可知,该地当时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人均土地(单位;亩)3.434.725.484.88人均产量(单位:石)0.9681.1421.2861.38A.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租佃关系 B.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C.土地革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革9.下图为1919—1956年党报党刊数量分布图。契合图中最高峰阶段的报刊命名高频用词词组是A.“工人”“妇女”“学生” B.“红旗”“红色”“青年”C.“大众”“群众”“文艺” D.“人民”“群众”“民主”10.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A.正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B.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C.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11.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进行了频繁的、广泛的殖民活动,有人将此时期称为“东方化时期”。埃及的建筑、雕刻和医学,吕底亚的歌舞和音乐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希腊的。由此可知,这一活动A.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B.加速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C.推动了雅典经济模式的转型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2.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13.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反映了当时美国A.爆发独立战争 B.新生产方式的拓展C.对外殖民扩张 D.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4.泛非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非洲人民反殖斗争、反对白人种族主义和美洲黑人反对奴隶制斗争的产物;1900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一战后,又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由此可见泛非会议A.导致了非洲的殖民秩序崩溃 B.促进了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C.唤醒了非洲的民族自决意识 D.维护了非洲地区文化统一性15.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经济学流派,主张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和控制货币供给来刺激生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其主张在美国演化为“里根经济学”,在英国变成“撒切尔主义”,成为发挥政治影响和提供决策理论依据的学派。这折射出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B.欧洲找到经济危机的根源C.经济学理论出现明显分歧 D.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受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代以来,饮茶风尚日盛,茶叶几乎跟食盐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榷茶法”是北宋沿袭自唐朝的制度,规定南方各地所产茶叶只能由政府专买专卖,禁止民间私蓄、私贩,凡违禁者治罪。但是,“私藏盗贩,犯者实繁”,而且官茶滞销,获利极少。北宋中期,在一部分重臣的呼吁下,宋廷下令废除榷茶法,但当时内外大小官员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议论纷纷。——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材料二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而有非之者,盖聚敛之臣将财利于毫末之间,而不知“与之为取”之过也……彼区区聚敛之臣,务以求利为功、而不知与之为取,上之人亦当断以义,岂可以人人合其私说然后行哉……是以国家之势,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庸讵而必区区于此哉。——王安石《议茶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北宋政府废除榷茶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理财观念,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种观念的认识。(9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苏区的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有效治理机制。为此,苏区政府保障农民权益,开展土地革命;兴办基层教育事业,扫除农民“文化荒原”;通过颁布法律条令,构建法律体系,为广大农民实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保障;通过民主选举制度,由选民直接选出民主政权机关;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民主决策,重大决策都要经过苏维埃代表大会或各级苏维埃政府的讨论和决定;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摘编自徐子迪、肖建华《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经验及其当代启示》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社会改造中深入基层社会,在动员工农群众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嵌入,破坏了旧的统治基础和社会结构,重构了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和以群众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运行机制,实现了对基层社会全方位革命性的改造。——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材料三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曾发动县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等一系列运动来改造与建设乡村。县自治运动从1929年开始至1935年,国民党中央无奈宣布全国尚未有一县完成自治。时人评价新生活运动“只见宣传,不见事实……自欺欺人,贻笑外邦”。农村复兴运动被时人讥评为“惟精细毕具,缓急不分,似不足以慰我垂毙农民之急求”。——摘编自王兆刚《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对乡村的运动型治理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央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治理的差异。(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从19世纪40年代起,德国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甚至英国。与此同时,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进经济腾飞,德意志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材料二二战后初期,法国企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但国民经济必须依赖美国,可是美国为了同苏联对抗加紧扶植德国,美国又以经济援助为筹码对法国诱压兼施,法国只能放弃对德国的强硬态度。戴高乐作为战后法国卓越的领导人,认为法德关系是法国欧洲政策的基础与核心,不管对德国感情如何,法德和解是必须正视的一个客观现实。戴高乐重新执政时决定进一步发展法德和解与合作,他从摆脱美国控制与确立法国大国地位的战略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法德合作,首先,建立法德联盟;其次,发展由六国组成的欧共体并将其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欧洲,从而最终实现他所设想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摘编自赵箭《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贸易格局发展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促进法德和解的因素,列举20世纪60年代法国从“大国地位的战略角度”出发在亚洲的外交举措。(5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相关史实,围绕“国际关系与人类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襄阳五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 史 试 题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ABCACDDD题号1112131415答案DCBCA二、非选择题16.【答案】(15分)(1)茶叶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贸易活跃;榷茶法效果不佳,导致严重弊端。(6分)(2)理财观念:理财以民生为前提,控制短期聚敛不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长远发展;强调开源经济策略,通过给予民众更多的自由和利益(如废除榷茶法,让民众自由贩茶),可以促使社会经济更加繁荣,从而达到国家财政充裕的目的;提倡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和税收制度来增加财政收入。(4分,答出两点即可)认识:积极:观点实际上受到儒学观念的深刻影响,注重长远利益,与当时一些只注重短期财政收入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改革思维和开明态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度限制。不足:政策实施的现实阻力,传统的官僚体制、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以及保守势力的反对,使得他的改革措施在推行过程中遭遇了巨大阻力;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的出现。(5分)17.【答案】(1)途径: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建立民主制度,以民主为基础治理乡村;发展经济,改善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4分,答出三点即可)意义: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对革命政权的衷心拥护;为新中国基层治理提供了经验。(4分,答出两点即可)(2)差异:治理理念和目标方面,苏区依靠群众参与,彻底改造社会结构;国民政府依赖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持现状。治理方式和手段方面,苏区通过土地改革、教育和民主选举推动治理;国民政府依靠运动型改革,缺乏实际效果。治理效果和群众基础方面,苏区成效显著,得到农民支持;国民政府措施效果不佳,缺乏群众基础。法律和制度保障方面,苏区有明确法律保障,增强治理合法性;国民政府缺乏有效法律支持,执行不力。经济发展策略方面,苏区注重发展农工商业,提高民生;国民政府缺乏有效经济措施,未能解决乡村困境。社会改造深度方面,苏区实现全方位社会改造;国民政府改良浅表,未触及深层次结构。(6分,答出三点即可)18.【答案】(14分)(1)原因: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创造成就突出;交通运输业发挥先导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重视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共6分)影响: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1分),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2分)。(2)因素:冷战格局下美国扶植欧洲对抗苏联的外交战略;戴高乐的远见卓识和积极努力;法国战后摆脱美国控制和确立大国地位的政治诉求;欧洲联合的需要。(3分,答出三点即可)举措:1964年,中法建交。(2分)19.【答案】(12分)论题:合作共赢才能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论述: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浩劫;经济大危机中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进行“冷战”对抗,意识形态冲突加剧,世界动荡不安;两极格局瓦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由此可知,战争、对抗不是解决国际关系矛盾的途径,只会导致世界的灾难。面对法西斯主义的肆虐,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两极格局下,欧洲的联合、日本经济的“起飞”、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因素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经济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仍然发挥全球治理的作用。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总之,合作共赢是促进全球发展的关键。通过维护和平稳定、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增进国际互信与合作,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倡导合作共赢。同时,也需要在全球治理中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