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ABYYIAogCoAAAAAQgCEQWCCEAQkgCACagGgBAMsAAByAFABAA=}#}
{#{QQABYYIAogCoAAAAAQgCEQWCCEAQkgCACagGgBAMsAAByAFABAA=}#}
{#{QQABYYIAogCoAAAAAQgCEQWCCEAQkgCACagGgBAMsAAByAFABAA=}#}
{#{QQABYYIAogCoAAAAAQgCEQWCCEAQkgCACagGgBAMsAAByAFABAA=}#}
{#{QQABYYIAogCoAAAAAQgCEQWCCEAQkgCACagGgBAMsAAByAFABAA=}#}
{#{QQABYYIAogCoAAAAAQgCEQWCCEAQkgCACagGgBAMsAAByAFABAA=}#}
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3*15=45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C B A A C A
题号 9 1011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C D B A
1、答案:C
解析:A 项并非材料主旨。B 项“阶级社会”一般以生产资料的私有社会分化和阶级矛
盾、阶级斗争为特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 项“少数人(至少是部落联盟领导)”说
明部落成员间已经出现了地位的差异,只有少数地位突出的人才能在墓葬里面绘制龙的图
案,龙成为身份的象征,并非部落所有成员都能使用。D 项与史实不符。
2、答案:B
解析:A 项“开始”错误 。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 C。汉武帝时推行盐铁专
卖,汉昭帝在汉武帝之后,D 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A、B、D 三项看起来似乎都是正确的,但我们要看到题目问题的设置是“这些做法
旨在”即统治者这么宣扬的目的何在,弄清楚这点,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了。
4、答案:B
解析:正因为唐对自身国力和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对外来不同文明表现出开放开明的宽
容态度。其余三项都是表象,非本质,排除。
5、答案:A
解析: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土地增长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带来了人均耕地
面积大大减少,即人地矛盾加重,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正确;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严重,
人地矛盾突出,正确;耕地面积增多,排除; “土地兼并” 未体现,排除。
6、答案:A
解析:从“误”“倘……不……”“则光绪帝可畅行变法”可以看出严复认为变法失败的原
因是急躁冒进,选 A。B 项观点不一致不代表“派系不同”。C 项材料未反映。D 项不符合
史实。
7、答案:C
解析:随着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会出现“无劳增值”现象,单单对土地的“无劳增值”
部分由国家获得,本身就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是孙中山的“平均
地权”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即理论本身存在缺陷,故选 D 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新青年”这个词汇出现及发展的原因。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点“五四
之后”,“五四”意味着外交耻辱、青年学生的觉醒、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体现了民族
自强发展的时代诉求,选 A。“新青年”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成为共识”,排除 B 项;材料
主语并非“青年”,排除 D 项;C 项对应的题干应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与材料不符,
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党团只须三、五人,任务是掌握政策,有事即谈”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
党在注重对根据地政权的集中领导,故选择 B 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党对党对政权的集中领
导,而非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选举的普遍、自由,排除 C
第 1 页 共 3 页
项;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 D
项。
10、答案:C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对外交往,A 项时间不对,也非对外交往,B 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
容,D 项时间不对。
11、答案:A
解析:从题目中的材料可以得出 A 项。B 项“多样性”无法体现,C 项不符合史实,D 项材
料未体现。
12、答案:C
解析:材料有三层意思:国王地产远远多于最大的封臣;封臣的土地是分散的;国王拥有
对各级封臣的直接支配权。前两点有利于国王加强对封臣的控制,后面一点打破了“我的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变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因此国王权利有所
加强,选 C 项。A 项与材料想表达的观点不符,B、D 两项材料未体现。
13、答案:D
解析:材料介绍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 ABC。
14、答案:B
解析:1928 年——1937 年,苏联在斯大林带领下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故选 B 项。
15、答案:A
解析:移民能大量涌入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选 C 项。B、D 两项是原因,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规模移
民潮是不可能出现的。C 项时间错误,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是 1990 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二、主观题
16、(14 分)
(1)变化:由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到“虚无主义”盛行。(2 分)
原因:统一的中央王朝不复存在,地方割据,群雄并起,人民流离失所;经学与仕途
结合后走向衰败;道家思想宣扬的“远游”能提供片刻安宁。(一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
(2)影响:为佛教思想传播奠基;促进了道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其思辨性对后世哲学产
生了很大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一点 2 分,任答三
点 6 分)
17、(14 分)
(1)特点:高度重视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教育形式多样。
(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背景:革命斗争和抗战工作需要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把马克思
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加强制
度建设;重视提升干部经济管理水平。(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8、(15 分)
(1)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需求;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理论的创新;劳动
者和科学家思想的结合(一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
意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助推了社会的转型。(1
第 2 页 共 3 页
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
(2)问题:环境污染与资源过度消耗;社会分化与阶级矛盾;技术停滞与创新能力不足;
经济波动与危机频发。(答“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事故频繁、童工
现象的普遍化”等也可给分。)(一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
启示:发展经济要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关注社会公平与阶级和谐;要加强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缓和经济波动。(1 点 2 分,任答两点 3 分)
19、(12 分)
本题要求学生写辩论稿。辩题已指定,必须是二选一,2 分。其它辩题不得分。
论证过程严谨,6-8 分;论证过程基本严谨,但还是有小瑕疵,4-6 分;辩证过程有,不严
谨,2-4 分。
结论能有所升华,2 分,结论无升华,1 分,无结论,0 分。
示例:
历史没有真相(论题 2 分)
历史的真相即原原本本的历史史实,在今天,让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完全还原历史的
真相是不可能的,一是史书记载不可能面面俱到,二是史书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修史者的主
观意识,这些都给我们还原几百、几千年前的历史真相带来了阻碍。
考古发掘能带给我们真相吗?考古发掘出的物品及发现的生活习俗与史书相印证,能
让我们更接近真相,更加了解某一时期的历史。但要真正的、方方面面、完全还原历史真
相还是不可能的。
历史研究的目的何在?司马迁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目
的应该是通过历史,获取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用于指导现实生活,而不是过
于执着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历史只残存一个道理。历史史观比历史真相本身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着眼点
放在历史带给现代人的价值,而不应该过于执着于历史的细节是否符合史实。
当然,历史能带给现代人价值,首要的前提是所研究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
的历史史实不等于具体的历史真相。我们研究历史必须以真实的历史史实为依据,而不必
过于纠结、执着的是历史真相的每一个细节,即展开研究时一定要确定这一史实是客观存
在的。(论证过程 8 分)
综上所述,研究历史,首先要确保史实准确,然后再从史实中吸取指导我们工作生活
的养分。至于历史的细节、历史的真正原原本本的样子,我们能获得研究资源、进行更细
致的研究更好,不能获得也不必纠结,也无需纠结。(结论 2 分)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