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卷
一、(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自古喜欢玉石,它温润无瑕,纯洁美好,是君子的象征。汉字的世界中蕴含着怎样的玉文化呢?在
甲骨文中,“玉”有两种写法,一种( ),一种简单,都取象于玉佩之形——把不同的玉石用绳子穿起来,
佩戴在身上。从金文直至小篆,“玉”的写法才:不断固定下来。
玉石洁白美丽,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许慎认为,玉
是最美的一种石头,它有五种重要的品质:玉的色泽温润,有一种温暖的手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说
的就是这种质感。仁爱是一种温暖和煦的状态,因此,玉有仁德。玉名未经雕琢的叫“璞”,璞玉虽然外表粗
糙,但通过它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一个有道义的人,就像璞玉一样,凭借外在言行就能了
解他的内心世界,璞玉和他们都有内外一致的品格,因此玉有义德。玉能制成玉磬,敲击起来清脆舒朗,可以
远远传开,有智慧的人产生的影响,就像玉磬的声音一样绵远悠长,因此玉有智德。玉质地坚硬,不能使之弯
曲,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玉有勇德。玉石虽然有棱角,却不会像刀剑一样刺伤别人,就像那些
高洁之士一样,虽然坚持原则,也绝不会( )别人的利益,因此玉有洁德。
仁爱、道义、智慧、勇敢、高洁,这些德行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美的君子形象。在玉的“五德”中,
寄托着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汉字中就有许多以“3”(斜玉旁)为偏旁的字。它们或是天然的美玉,或是
( )的玉器,这些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名字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玉石的偏爱。
(摘自《汉字就是这么来的》,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繁复 损害 巧夺天工 B.繁杂 伤害 巧夺天工
C.繁复 伤害 鬼斧神工 D.繁杂 损害 鬼斧神工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未经雕琢的名叫“璞”,璞玉虽然外表粗糙,但通过它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B.未经雕琢的玉,名叫“璞”,虽然璞玉外表粗糙,但通过它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C.未经雕琢的玉,名叫“璞”,虽然璞玉外表粗糙,但它通过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D.玉名未经雕琢的叫“璞”,璞玉虽然外表粗糙,但它通过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3.下列和“玉”相关的文化(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苌弘化碧 碧:青绿色的美玉 《窦娥冤》 元曲
B 完璧归赵 璧: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C 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有名的产玉之地 《锦瑟》 李商隐
D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玉石:把美玉当成石头 《阿房宫赋》 贾谊
二、(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
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
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磨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
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
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
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
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
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
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
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
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
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
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
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
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
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
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
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
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
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
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
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
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
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
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
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
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
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
《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
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
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4.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
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
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
的当务之急。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
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
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
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
意识和担当精神。
6.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15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愿,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
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
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
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
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
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
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
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
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
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
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
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
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注]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相关链接: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
[注]林放:鲁人。易:仪文周到。纯:黑色的丝。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泰:
倨傲。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羞赧弃去之 去:丢弃 B.吾不以为病 病:疾病
C.枉道速祸 速:招致 D.人不堪其忧 堪:经得起,忍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入,问其所来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蟹六跪而二螯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10.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
A.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透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卷
四、(27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同样是赞成节俭,孔子对待“俭”的态度有何特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10 分)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作。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前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2)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杜甫《登高》)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在《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了秦始皇为加强地理防御派遣得力的
将领与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
(4)中国传统文化对积累十分重视,并用行路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
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
五、(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
好树如诗
云蒸霞蔚的浮来山,有一棵大树。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人称四千岁“银杏之
祖”。
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
你看它硕大无朋的翅膀,在快乐的晨阳下闪亮地舞动。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
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凸露的根脉,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
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称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因而,要以东方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
的波浪推涌它,要以钟鼓之声烘托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仰望这棵老银杏,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
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落下的一地,仿佛鲲鹏巨大羽翅的倒影。
许是气息相通,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将住所安在近旁。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吸收了
树的精髓,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
老银杏树,只能看消楚下面一柱躯干,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那生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
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其声萧萧,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
大海。
老银杏树飘散的种子,落得哪里都是。在上面的庭院里,便有一棵自唐代长起,已经气势非凡。还有一
些,在它的怀里长出,成为它的亲密的依偎。
仰头望着老银杏树的时候,甚至会生出某种错觉,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
物。
老银杏树,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从一粒种子开始,它时时能听见自己体内崩裂的脆响。
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生发出葱绿的叶片。它活的是: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风雨雷电,春
华秋实。何时掉一枝就掉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展现着无穷的力量,蓬勃的生机。
一股云气浮来,氤氲在老银杏的四周,远看,似是从它的身上腾起。
现在,走来一群孩子,有序地站在树下,高声朗诵: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这是从小就受到大树与文心熏陶的孩子。
钟声再次响起。金黄的叶片还在慢镜头一般地落着,像雨,也像羽,每一片都带着安详的光芒。地上
的叶子越来越多,风吹过,翻涌着发出海浪一般的声响。
老银杏树,它还会存在多久?没有人知道,或许会到地老天荒。在它的不远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
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衬托着它,仰视着它。
片片下落的叶子,闪亮在一级级下山的台阶上。
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
在我的心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9 日)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本文的写作对象是莒县浮来山一棵树龄达四千年的老银杏树,作者的思绪跨越古今,文章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
B.文章用“四千岁”形容老银杏树的“高”与“大”,用“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形
容它的历史久远。
C.文章第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老银杏树充满生机活力,启示下文生命的延续。
D.文章以老藤缠住另外的树,却无法缠住银杏树,以自己的腾挪翻转衬托了对银杏树的敬重,表现了银杏树
的自信与昂扬、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E.文章结尾作者用“辉煌”描绘银杏树,并将其比作大鹏和诗篇,分别和题目、开头相呼应,抒发了对它的
赞美与景仰之情。
17.请品析第段画线句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重点写古银杏树,为何第段写到刘勰,第 B14 段又写到孩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的题目是“好树如诗”,通观全文,这棵老银杏树“好”在何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老银杏树,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通过老银杏树,我们能得到哪些生命的启示?请谈谈
你的感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
21.下文是李明为爷爷六十岁的生日寿辰写的贺词,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得体或不准确。请你帮助他找出四处不
得体、不准确的内容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用语得体,语体风格一致。(4 分)
时光荏苒,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快到您的古稀寿辰了。回顾您这半辈子,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就是勤劳
善良的朴素品格和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这让我们大受好处。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惠赠我最真挚的祝福:祝
您身体健康,生活顺心,万事如意。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借贾雨村之口提到“正邪两赋”之人。所谓“正
邪两赋”即“没有截然的好,也没有截然的坏”,而这正体现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性格真实立体与复杂丰富的特
点。
班里要举办主题为“我看名著人物”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阐释
这种“正邪两赋”的具体表现。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结合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语句通顺,不少于 100 字。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作家李汉荣曾说:“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
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着。我至少在享用这木头制成的床以及这棉被毛毯,而这都不是我创造的;我同时在享
受这和平宁谧的环境,而此刻,守边的军人正穿过一片丛林蹚过一条冰河……
难道活着仅仅是享用?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听见万物都在默默地启示我
——
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
树说,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
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
野花说,让你的生命开一朵锦绣的花。”
正值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
得套作,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