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25·11页·1.5 M

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2023.12

出卷老师: 审卷老师: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本试卷共 23 大题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

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

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

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

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

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

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

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

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 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

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淳熙八年,“留

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

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

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

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

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

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

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

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

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

“文”》)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

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

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比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

峰山刻石。泰山上有 2500 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

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

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

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

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

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

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

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

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

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

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

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

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

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

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

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泰山闻

名四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D.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

人喜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

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

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

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保护好与之相关的题刻、

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A.《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

台的深刻记忆。

B.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中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

《龙池篇》致敬。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

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

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

分)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看 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

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

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

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

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

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

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

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

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

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

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

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

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

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

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

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

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

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

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

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

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

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

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

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

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

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 月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

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

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

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 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

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

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

“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

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

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

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

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

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

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

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

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

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

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

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

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

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注】纯缘:给衣服镶边。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安忘A 其怒B出C 忘其雠D 遂立E 为仲父F是G 天下之大H 决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非子表面写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

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

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

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

桓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4 分)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4 分)

14.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答洛阳主人

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

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注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中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

洛阳任麟台正字。《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

丞相,封平津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

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

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

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

16.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此

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间接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

很难越过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婉转流利的

“________________”,也有形容声音浊杂粗重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通过上下文意的互相交错、渗透、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

意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4 分,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19 题。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是最近最打动年轻人的一句话。中国社会历来有一把刻度严格的标尺,在家

庭里、在学校里、在社会的目光里,这把标尺反复比照不同的人生,将它们简单地划分成“有所作为”和

“碌碌无为”两种。如果按照这样的固定标准,当然看不明白今天“反复横跳”的年轻人。

事实上,丰富的生活选择背后,是年轻人更多元的人生价值和恒定的热情驱动。那些被指认为“碌碌

无 为”的年轻人,正在变得更加“有所作为”。在越来越多遵循自己内心的年轻人那里,

:“有为”青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而是因为了解自身而找

到热爱,因为热爱而树立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的行动派。

抛开那些陈旧的定义,年轻人向内探索、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向外生长、积极行动,让自己生命的触

角以更从容的方式对接这个世界。既然心中的热爱不同,生活的目标不同,又何必在相似的轨道上自我设

限, ?

于是,自主的、多元的、昂扬的有为青年,就成了这代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他们不再被外界的唯一标

准左右,而更遵从自己的内心,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更知道自己的所求,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放光发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4分)

19、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

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12分)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阅读以下两段来自《红楼梦》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A】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

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

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

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

三分。

20.请为甲文中【A】【B】两处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4分)

21.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序上,“丹

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4分)

22.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世界上有各种声音,有的理性,有的感性;有的宏大,有的细小;有的有力,有的无力;有的真诚,

有的虚伪……我们要敢于倾听声音,也要善于倾听声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8页

常州市联盟学校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1. (3分)C(“它们对泰山闻名四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当。)

2. (3分)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保护好题刻、碑文”不当。)

3. (3分)B(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4. (4分)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

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

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每点2 分,答出两点给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5. (6分)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

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

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

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每点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B “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可知,徒弟

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

7. C“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

8.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

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

西。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

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一点2分,共4 分,任答两点即可)

9.苦涩: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

苦、贫乏。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

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

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

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

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

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共6 分,一点2 分, 任答三点即可。)

10.BDF 句意: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忘记了对管仲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

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

“安忘其怒”“出忘其雠”结构整齐,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遂”作为下一句的句首,前面应断

开。“是”,指示代词,指代“遂立为仲父”这一内容,前面应断开。

11.A “偏辞”是一面之辞,片面之辞的意思。

1

12.D“将国内治理得秩序井然”于文无据,从“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可知贵贱长少都随着齐桓公

更加敬重管仲,而非齐桓公。故选D。

13.(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炮宰”,古代职掌庖厨的人,1 分;“进”,进奉,1 分;“强”,勉强、强迫,1 分;大意1 分。)

(2)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节”,关键,1 分;“莫”,没有谁

(人),1 分;“亡”,使动用法,使……灭亡,1 分;大意1 分。)

14.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材料二则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评分建

议:答对一点给1 分,答对两点给3 分。)

根据材料一中“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一句,韩非子否定了叔向、师旷的观点,提出自己的

看法“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在文末“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中

总结道:齐桓公成功的原因在于君臣合力。

根据材料二中荀子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无人可以灭掉他,接着列举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的诸多事例,证明齐桓公对于掌握治理天下的关键已“尽有之”,他能成就霸业,“非幸也,数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

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

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

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

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

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

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

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虞叔在虞国时笨,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

“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

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后性

命不。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

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成功扬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

力。

材料二:

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认

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

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

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

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