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08·20页·1.2 M

项城三高2023-2024 学年度上期第三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

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

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

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

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

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

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

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

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

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

“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

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

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

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

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

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

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

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

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

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

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

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

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

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

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

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

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

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

高三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

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

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

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

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

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

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

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

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别配对

恒常与变化、阴阳等概念。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

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

这两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

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

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

高三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3 分)

A.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

涵。(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

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

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

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和。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

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

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

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

高三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

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

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

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

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

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

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

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

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

“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

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

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

高三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

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

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

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

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

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

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

了五六根扁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

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

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

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

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

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

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

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

了身子,一动不动……

高三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

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

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

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D.小说中对老人的“眉”有几处细节描写,如“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长眉毛一

耸一耸的”,细腻地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

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

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

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

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中多次描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材料一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

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

高三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

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八年。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

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

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

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

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高帝曰:

“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而取家

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孙叔通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

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

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

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注】根据史料,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始论和亲事宜,此时,鲁元公主尚未婚配。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载,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高祖九年(公元前 198 年)赵

相贯高事发,夷三族。废赵王敖为宣平侯。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的时间在前 200 年至前 198

年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涂相应字母序号。(3 分)

陛下诚能 A 以适长公主 B 妻之 C 厚奉遗之 D 彼知汉 E 适女送厚 F 蛮夷 G 必慕 H 以为阏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报,报告。选文中指刘敬向汉高帝报告匈奴军情。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阙然久

高三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不报,幸勿为过!”意思相同。

B.口舌,借指言辞,选文中意为能言善辩。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意思相同。

C.罢,文中通“疲”,意为劳乏、困倦。贾谊《过秦论》中“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与文中词义相同。

D.婚姻,文中指结为姻亲关系。与《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信反叛,想要和匈奴联合攻打汉朝。刘邦听闻此事后,亲自率兵前往攻打他们,并

多次派遣使者到匈奴去了解真实情况。

B.刘敬指出,两国交战本应夸耀武力,显示自己长处,现在只见到匈奴的老弱病残,这

肯定是匈奴故意暴露弱点,以麻痹汉朝。

C.刘邦由于未采纳刘敬意见,在白登山被匈奴出奇兵围困。此后匈奴得寸进尺,日益成

为汉高帝心头之患,因此询问刘敬对策。

D.刘敬认为,天下刚刚平定,不宜对匈奴实施武力,而且也不能用仁义之心来对待凶残

无道的敌人,从长远考虑,宜采取和亲之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4 分)

(2)上竟不能遣,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4 分)

14.司马光对刘敬和亲策略的理由并不认同,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夜即事

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高三语文试题 第 9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在外漂泊,夜晚之际火炬余光相伴,流露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B.颔联描写鱼在清澈的水中吃食、鹭在暖和的沙上不眠的景象,表明诗人乐观闲适的心

境。

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迟疑不决,也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原因。

D.整首诗写景紧扣“夜”字,通过“火炬”“鹭忘眠”“欲晓天”“枕上”写出诗人所

见夜景。

16.诗的尾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比喻,开篇作者便运用了两个比喻引出了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中关于水的比喻是:“ ,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感慨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已随

历史远去的句子是:“ , 。”

(3)山、水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诗人常常描摹山水,寄寓情怀,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 4700 多

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

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与敬茶的待客之道。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0 页 (共 12 页)

{#{QQABDYIUoggIAAIAABgCQQHaCgGQkBGCAAoGxAAMMAABgBNABA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