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错带”导写
【原题呈现】
(河南、黑龙江、甘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 I 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
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
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次七省适应性测试联考(河南、新疆也加入,实际上是九省联考)的作文题目(河南
考区)有些出人意料,一改二元、三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或单纯材料型的作文题,给了一个
读写结合+材料+话题型的作文题。作文题看似简单,但“交错带”这个话题名词明显很陌生,
写好这个作文有一定难度。想必平时各个学校的高三学生并没有练习过这个话题,“反押题”
思路在指导高考作文出题的方向。
那么该如何审题呢?
先理解材料。材料来自现代文阅读材料 I,涉及的段落是——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
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
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
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
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
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
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
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原文材料陈述了游牧业的萌生地带、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意义。它对于写作只是引
子。关键是要理解作文引语材料的内容。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 I 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是第一层。“敏感”是
关键词。“交错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每
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
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
自然带属性转变。
“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是第二层。
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
式。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
的‘交错带’”是第三层,属于“交错带”的联想与延伸。这是写作本次作文的难点和突破
点。
联想思路——
历史发展:朝代更迭、五四运动、改革开放;
社会变迁:乡土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思想观念等;
文化传承:百家争鸣、独尊儒术、新文化运动、当代文化继承与创新等;
科技创新:师夷长技以制夷、科教兴国、芯片系统、人工智能等。
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各科课程学习、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
【概念解读】
交错带在文中是地理方位概念,即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如果从材料中提及的历
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层面来考量,我们更应该倾
向于从时间纬度进行解读。即,历史的转折期、科技的更迭期、政治的博弈期、文化的创
新期、生活中问题解决的矛盾期,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活在以上时期的人,当是
最敏感的、也会是最先发生改变的,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
与植物的被动适应不同,人有主观能动性,面对环境出现的波动,人类(大至整个国,
小到某个人)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立足交错带顺势而为。做变者,做智者、做勇者,
成胜者,成强者、成王者!
“交错带”多指不同群落间的交错带,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它强调了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相
互关系。“交错带”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互容性、敏感性、脆弱性等特点。通过交错,
不同的群落文化、技术、资源和观念得以相互影响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形式和风格。
没有交错,这个地区可能就会停滞不前,无法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
同样,人生也因交错而成长。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这
些经历和交错对我们的人生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互动和学习,我
们可以获得新的思想、观念和技能,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这种交错也有助于我们发
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和发展。
面对“交错带”,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保持敏感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关注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做出反应;
其次,我们需要积极创新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以便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机
会;
最后,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便更好
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写作这个话题,不能写“交错带”表面,应深入理解、联系现实生活去写,方能
写得深刻。
【立意参考】
1.游牧因交错而萌生,人生因交错而成长
2.无惧“交错带”,探界谋发展
3.勇于交错,多元包容
4.把握人生“交错带”,开启壮丽新篇章
5.适应“交错带”,闯出新天地
6.直面“交错带”,创新无极限
【名师下水范文】
交错带——社会变迁的缤纷图谱
在大自然的秘境中,边缘交错地带扮演着一个极为敏感的角色,它们如同自然的脉络,
一旦环境出现波动,便会在这个交错带中最先显现出变化。然而,这个神秘的交错带并非
只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
样存在着各种形态的交错带,它们推动着整个社会产生着丰富而瑰丽的变化。
交错带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社会变迁的缤纷图谱。从历史的角度看,各种文
明在交融交错的地带中形成,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促使了历史的发展。比如丝绸之路
沿线的国家,正是在这个交错带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推动
了古代社会的繁荣。
社会变迁中的交错带也体现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集中体现,不同社
会群体、文化观念、发展阶段在城市中汇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城市的繁荣与多
元正是由这些交错的元素共同构成的,这也使得城市成为了现代社会变迁的前沿阵地。
文化传承同样在交错带中展现着深刻的内涵。文化的传承并非僵化地沿袭,而是在各
种文化元素的碰撞中形成新的传承模式。比如,各地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复兴,而
这种复兴往往是在不同文化的交错带中汲取养分,形成新的文化符号,继续传承发展。
科技创新更是不可忽视的交错带之一。科技的发展常常在不同领域的融合中进发出创
新的火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的交叉应用,正是在这个科技的交错带中展
现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力量。这也使得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同样离不开交错带的启示。在生活的点滴中,不同领域的知识、技
能、经验交织在一起,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元的可能性。这种交叉的思维方式成为了解决复
杂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交错带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是文化传承的涓涓细流,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问题解
决的思考之地。在这个神秘而辉煌的带状区域中,人类发现了变化的奥妙,也在变化中不断
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交错带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形式,更是一种推动力量,它呼唤着我们
跨越领域的界限,汲取不同领域的精华,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总之,交错带是社会变迁中的缤纷图谱,是人类思考、创新、发展的源泉。在这个交
错的空间中,我们应当更加珍惜、理解并善于利用这种多元交融的力量动社会朝着更加繁荣
和进步的方向迈进。
生于时代“交错带” 青年顺“势”展鸿图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青年正处于这个时代的“交错带”中。时势造英雄,青年应顺势
而为,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勇敢向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时代“交错带”,青年应不拘一格,尽情施展才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施展才华”成为青年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那些功成名就的
企业家都是在时代的潮流中敏锐捕捉商机,敢于创新。马云、马化腾、任正非们,在“交错
带”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抓住时代机遇,在电商、通讯、信息技术等领域大展拳脚,引领
时代潮流。 因此,青年要想在“交错带”中展翅飞翔,就要学会不拘一格,敢于突破传统束
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生于时代“交错带”,青年应拓展学识,博采众长。
时代的多元发展不仅要求我们有专业深度,更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在这个信息交融的时
代,博采众长,拓展学识尤为重要。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历史学贡献被誉为“史家之宗”。“千
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广泛涉猎史书,博采众长,终于成就了《史记》这一不
朽巨作。因此,青年应当在时代的“交错带”中,积极拓展自己的学识面,博采众长,广泛
地吸收新知,以更宽广的视野应对多元发展的时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生于时代“交错带”,青年应当有责任担当,回馈社会。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回馈社会是当代青年的道义担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
年投身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王振华,作为一位年轻的公益创业者,其公益组织致力于
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这种责任担当不仅让他个人获
得了成就感,也为社会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因此,青年在时代“交错带”中,不仅要注重个
人的发展,更要有担当,为社会贡献力量。
“大鹏一日同飞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时代的“交错带”中,我们青年应当如翱翔的
雄鹰,敏锐出击,顺势而为。在施展才华、拓展学识和担当责任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拘一
格,博采众长,回馈社会。唯有如此,我们青年才能在时代的激流中畅游,书写属于自己的
华美乐章!
2、“文化遗产”导写
【原题呈现】
(安徽、贵州)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
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
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
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审题指导】
此题倾向于实用类文本写作,具有老高考的风格特征。
题目特点:立德树人,契合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目标。重情境,生活化情境征文投
稿贴近学生,任务驱动型,文体放宽,材料第一句给出文化遗产的种类提示考生,重在人文
价值,独特记忆,宝贵遗产,三个任务给考生自由选择,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服务选才,
这是之前适应性考试和高考中没有过的出法!
可以迅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写印象深刻熟知的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若无特别印象,
那回归课本,想想有哪些可用。如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写写赤壁和泰山,
这人文价值够多了吧,必修上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家乡风物志,肯定会涉及到一些家
乡的文化遗产,或者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边城》《秦腔》。
三个写作任务的要点:
任务一,避免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写抒情性的散文或者重人文价值的文化散文都可以。
高分作文要注意谋篇布局,重点突出,对于人文价值表述深刻,语言要出彩。
任务二,要求陈述历史、现状,谈谈保护和传承,是典型的议论文,可以按照这个思路
去写,也可以写是什么(现状)-为什么(为何重要,为何有如此现状)-怎么做(如何
保护传承,这一点不可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同时要可以突出它的历史价值或人文价值或
精神内涵,论点清晰,要站位高格局大,论据充分展示积淀,论证有力,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叙例可用高分作文标配点例排比,语言上表达力求出彩。
任务三是要求写记叙文,谈谈你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突出它的独特魅力,可写自己的
生活体验,注意人物刻画与细节描写,突出文化遗产的特点或人文价值,以及给你带来的重
要的影响,并且要升华以小见大,特别注意语言的感染。
【名言警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4.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6.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
的薪火所在。
【作文素材】
1、《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剧
2、四川南江千年摩崖石刻被毁容,冷门文物,如何保护等
3、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
4、宝藏小视频合集《非遗百匠》,其中一集讲宋代建盏,工艺太复杂啦,流量时代,
默默无闻的匠人们太值得被关注。
【作文导写】
写非遗而不能只写非遗,要写生动的过程
1.写喝茶,要写点茶,舀一勺茶粉放上兔毫、油滴的天目碗上,持茶笑在水面搅击成
浮云飘然的雪花汤面,是奔走于绿油油田野,呼吸着绿草香的日子。
2.写喝酒,要写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酿造丰收季节的小麦香,秋收冬藏的好时
光。
3.写扎染,要写每一块都不同的扎染,挑中的是那个季节的自然光景、草木山川。
4.写木板刻画,要写一笔一笔,一刀一刀,是匠人,一分一秒,是时间的年轮。
5 写刺绣,要写文化凝聚在方寸,非遗是付出了一部分生命的光阴,妙手造物,是手艺
人的灵感,是那个时候他们看见的草木山川,是通明的灯火、落下的针、细密的针线和古老
的传承。
【范文】
中华茶韵润心间
遥望千年文化长河,中国茶文化如一枚涓涓涧水的玉璧,在时间的雕刻下闪烁着千年的
芬芳。细品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方能领略中华传统之美。
纵观历史之川流,茶的发现早已刻在《神农本草经》的古籍之中,如初春的芽叶轻轻绽
放。岁月的雕琢,茶文化从茶解寒温饮的民间习惯演变成博大精深的文化。茶的起源,是
对大自然深邃感悟的注脚,更是中国人对生活、人际的深刻领悟。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制茶工艺、茶道和茶礼等
方面的文化体系。名茶如碧螺春、龙井等,犹如一幅幅文化画卷,把岁月的美好镌刻在中华
茶文化的史书上。然而,现代社会的浩荡浪潮,也给这一传统文化带来了考验。
千百年来,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守望。政府通过法规的制
定,如对茶产地和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犹如文化的园丁,守护着这片千年文化的花园。社
会组织通过茶文化活动、博物馆的建设,为这份文化的传播撰写了华章。而个人的努力更是
茶文化传承的生命之泉,唯有众志成城,才能使茶文化的音符继续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奏响。
我自幼被家人引导品味茶的文化,如同春水悠悠,滋润心灵。高一时,我步入茶艺社团,
学习茶道、参与茶文化活动,更深刻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一次茶道表演,精心的布置如
同一幅文学画卷,我在其中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段经历让我深信,茶文化的传
承需要亲身参与和传播。
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夕》中的咏茶佳句,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勾勒出茶的风韵。又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中的句子,表达了品茶的雅致。
在千年的光阴中,中国茶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
的寄托。茶,是一场恢弘的文明交响曲,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用行动传承。或许,正如那句
古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每一个热爱茶文化的人,都是传承者和
创作者,在这片文化花园中,用心奏响茶的韵律。
3、“礼物”导写
【原题呈现】
(广西、吉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
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
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这是属于二元思辨作文。
礼尚往来,本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精挑细选”还是“直接送钱”成了大家的困扰。虽是小
事,其实有着很深刻的二元思辨的意义。毕竟,不同的送礼对象,确实有着不同的诉求。
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送钱还是送礼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心理内涵。比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的问题;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问题;排
场、礼数、人情、气派的问题;送礼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问题(或目的性);主权旁移
的人生观。
其实这道题在 2022 年绍兴一模中也有涉及(钱钟书的《吃饭》),各位可以对比一下
2022 年 4 月绍兴一模与该题的联系与区别。
钱锺书在《吃饭》一文中写道: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
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
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
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
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范文】
1、“建”礼于心,恪雅至髓
礼物无处不在,它是伤心失意时的良药,让人忘却悲痛;是功成名就时的奖励,让人喜
上眉梢。任何处境下,只要收到情真意切的礼物后,一切都会往生机勃勃的方向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为礼仪之邦,尚礼,更推送礼尚往来。昔日周天子会在“巡狩”时,奖
赏社会和谐,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诸侯国额外土地。这样将天子的土地额外送给诸侯管理,
可见上级对下级能力的肯定。礼物真正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其物质价值,而且背后那份送礼的
情意。
于个人层面而言,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蕴涵着深厚情义的诗词比比皆是,至今仍脍炙
人口。
李白行舟将余下,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送友人新
婚的祝福诗,鸳鸯被里成双对,一树梨花压海棠。又如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在友人新婚亦送
《石榴图扇》,并题“我写君家多子榴,今年消息在枝头”,这些随口而出,随手而画的作
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早已在送礼者心中酝酿许久。这些礼物,带着送礼者心底的期盼,
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成功维系出一段段不朽的情感。
于社会层面而言,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善用礼物,去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
可哪怕无法自己挣钱,也能送礼物给人的孩子,证明了礼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
饱含了送礼人的心意,便能达到送礼的目的了。
于国际层面而言,送礼能使国与国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互助互利,让世界充满爱与光明。
国与国之间赠送疫苗,使大家能打破疆域的分割,一起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抵抗病毒。
可见,送礼也可增加国与国之间的凝聚力,让世界更和睦、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