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
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2016 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
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
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
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
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 2010 年发
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谷
歌上搜索有关的消息。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
息。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
息世界。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
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
“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
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
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
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
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
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
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
问题在于,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
户的心理、习惯、兴趣和偏好,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现在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
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
了选择的过程。
正是出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但这些措施总体
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
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
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
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
样性。“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
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这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较量,“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
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
共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
(摘编自《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
材料二:国内学者将过滤气泡当作一个已然的负面存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算法过滤引发的社会后果
进行批判。相比之下,国外学者更多把过滤气泡视为一种假说——是否真正存在,尚需检验。
针对过滤气泡是否存在,过去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实证研究。我们则认为过滤气泡是否存在应关
注的是单个用户的信息结构是否存在偏倚,将单个用户信息结构的均衡性作为衡量过滤气泡的指标,更符合
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反之,单个用户信息结构失衡则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数量差异悬殊,当个性化推
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 50%,该用户的信息结构存在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为吸引流量,在作算法
推荐时可能对某些特定内容存在偏好。而对某些投放基数较大的内容而言,推荐数量的小幅增加也可能导致
用户信息结构的失衡。鉴于此,我们计算个性化内容的占比对“过滤气泡”存在与否的影响就要观察个性化
推送是否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 50%;第二,在既有推送基数水平上,
相应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的增量显著,一般超过 10%。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过滤气泡存在。
为进一步探究微博在算法推荐下的过滤气泡现象存在情况,我们将微博中规模庞大的国内用户群体分
为有代表性的四类:代理用户 A,28 岁硕士单身爱美北京女青年(生活穿搭人设);代理用户 B,22 岁中专学
历的剧综迷、追星女粉丝(剧综文娱人设);代理用户 C,38 岁高收入陆家嘴金融行业男博士(财经人设);
代理用户 D,34 岁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新手爸爸(科教人设)。
首先对四个代理账号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每天重复如下操作:在“微博搜索”中搜索与代理用户兴
趣相关的 5 个关键词,根据推荐结果点击前 5 条内容;点击微博推荐中 5 条与代理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使
用微博账号登录抖音、小红书等任意一款应用,在该应用中点击或转评赞与代理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
训练结束后,进入记录阶段。连续 4 天记录代理用户 ABCD 在微博推荐中的前 40 条内容,并按照时
事、财经、科教、文娱、生活和体育六个类别进行分类。
为排除微博既有的信息推荐结构对结果的影响,设立一个中立账号作为对照组,以访客身份选择“随
便看看”登录微博。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计算个性化内容
在代理账号和中立账号中的占比,两者之差为个性化内容的增量,如增量显著,证明过滤气泡存在。
(摘编自陈逸君《微博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现象探究》)
1.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信息茧房”中,人们听不到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是因为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已的表达已被
隔离。
B.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以及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
应的产生。
C.材料二的调研结果能作为判定微博是否是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的参考,从而断
定微博平台是否有助于“戳泡运动”
D.材料一侧重从概念、表现、危害以及解决办法等理论角度论述“气泡效应”现象,材料二侧重从实际调
研角度探究微博“过滤气泡”现象是否存在。
2.对材料内容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平台会对某些内容投放基数较大,某些内容投放基数小,这可能出于流量考虑。
B.实验中的微博中立账号所获得的信息内容不受既有信息推荐结构影响。
C.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淹没。
D.从算法逻辑方面做技术调整无法根除过滤气泡。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现象属于“过滤气泡”的是( )(3 分)
A.某短视频平台搜寻网络其他各平台优势,改版自身推送,向用户综合推荐优质视频。
B.用户通过多种平台或社交媒体获取不同观点的信息。
C.某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综合网络官方就业数据制定未来发展规划。
D.网络阅读平台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推断不恰当的是( )(3 分)
表 1:代理用户账号与中立账号的内容推荐统计(单位:篇)
代理用户 A(生活穿搭人设) 时事 财经 科教 文娱 生活 体育
代理用户 B(剧综文娱人设) 8 5 13 63 76 1
代理用户 C(财经人设) 4 0 11 83 51 6
代理用户 D(科教人设) 16 62 12 57 52 1
中立账号 12 1 55 25 54 13
代理用户 A(生活穿搭人设) 12 2 7 76 61 2
表 2:代理用户账号内容推荐占比统计表:(单位:%)
A.从用户 ACD 的信息结构来看,因为个性化内容占比均小于 50%,代理用户 ACD 仍然保持了相对均衡的
信息结构。
B.代理用户 B 的个性化内容占比接近 54%,而微博本身对文娱类内容的推送基数较大,代理用户 B 个性化
推荐的增量仅为 6%左右,增量并不显著。
C.四个体现用户兴趣的代理账号均表现出对个性化内容的明显偏向,且偏向程度超过中立账号,说明用户
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未产生影响。
D.用户兴趣的确减少了微博推荐中其他类型内容的推送比例,但尚未到达对用户信息结构造成威胁的地
步,过滤气泡效应不成立。
5.有人认为当下互联网环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妻、妾、宾客所构成的传播圈层里难以知道自
己相貌不如城北徐公这个真相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从产生原因角度加以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体共 4 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
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
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
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
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
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
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城广阔而且
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
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
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
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
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
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
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
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
冷,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
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
百米。
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
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
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
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
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
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
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
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
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
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
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
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
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
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
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只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三十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
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
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6.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
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段使用了排比、比喻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第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D.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首尾呼应,章法谨
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B.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
人的关系思考。
C.全文语言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典雅含蓄,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
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
D.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
影响与情感的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
远”的作用。(5 分)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
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
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
会的“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
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
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
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
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
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子歎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
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
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阴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
昌各统其一,被氈甲,操竹矟,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
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
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文本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
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
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
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穷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比
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闹,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
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字母按顺序填至答题卡括号内。(3 分)
太 A 子 B 先 C 揣 D 知 E 其 F 意 G 辄 H 迎 I 拜 J 敛 K 容 L 危 M 坐 N 引 O 咎 P 自 Q 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汝曹效其丧仪”中的“效”与“信者效其忠”中的“效”含义相同。
B.“太子阴使人杀之”中的“阴”与“阴谷皆入济”中的“阴”意思不同。
C.“穷斤斧之工”中的“穷”与“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意思相同。
D.“比者曾无复监”中的比”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子李承乾表里不一。表面上常常和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广造宫室,喜欢声色畋
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怪诞。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甚至自己装
死,让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众人嚎啕大哭,骑上马绕着他转圈,靠近他的身边,用刀割脸。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在禁苑中布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
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于志宁劝说太子李承乾有理有据。先提出观点:克制节俭,是弘扬德性的根本;穷奢极致,是败坏品德
的根源。再用秦穆公夸耀自己豪华的宫殿,遭到西戎人的耻笑;高楼雕墙,《夏书》将其作为国家危亡的警戒
的事例加以论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4 分,共 8 分)
(1)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
(2)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
14.文本二中,太子詹事于志宁劝谏太子承乾不要广造宫室的原因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将进酒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
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
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注】: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被征召辅佐太
子刘盈。这四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曳长裾:指依附于王侯权贵。高流:指阮籍、
陶渊明、刘伶等。二豪:指贵介公子、搢绅处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并以景物的萧瑟与历史的变迁相勾连,引发怀古之思。
B.函谷关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千古以来到处都是为名为利你追我逐的忙碌身影。
C.“初谓商山遗四老”一句中“初谓”二字隐含着词人对商山四皓的否定。
D.“芰”“荷”化用《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句,“裂荷焚芰”之人与那些纵情于酒趣的“酒仙”形成鲜
明的对比。
16.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咏史诗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以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咏
怀对象,而这首词则是对古代社会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反思。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句子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2)亚运会的举办让世界看到了杭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了一个繁华的杭州、充满活力的杭州,早在柳永
的《望海潮》中对杭州的繁华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描写。
(3)品茗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常见的消遣方式,人们期待在茶气的氤氲中获得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慰藉,在很
多诗人的笔下都有相关描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秋咏月诗篇浩如烟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心潮澎湃。人在逆境之中、受挫之时,往往能创作出名篇佳作,苏轼亦是如
此。苏轼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在各地辗转为官,他曾请求朝廷派他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任职,
以求兄弟常能团聚。熙宁七年,苏轼被派往密州任知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
苏轼饮酒赏月。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举头望明月,心潮起伏,想念弟弟
子由,思念之情随着酒兴在心中燃烧,于是他面对明月,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他在词
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世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丰富联想与哲理思考之中,显现了睿智的人生理
念,营造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全词清丽雄阔,豪迈旷达,浪漫奔放,堪称中秋赏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C.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D.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近日,由哈尔滨旅游热引发的各地文旅“内卷大赛”仍在持续进行中,多个话题霸占热搜。
各地文旅局有多“卷”?1 月 14 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山河四省”联动旅游宣传片,喊话网友到山
东、河北、山西、河南四省旅游做客。表面“梦幻联动”,暗地“卷到飞起”。
为了接住这场“泼天的富贵”,四省文旅在周末也没闲着:扬言要当“卷王”的河北文旅,周日连更 50
多条抖音。面对“键盘要冒烟了”的网络调侃,河北文旅发布的剪辑师在工位偷偷抹泪的视频称“好消息:
没有冒烟。坏消息:剪辑哭啦”。而山西文旅也表示“晋宝没有午休”之后疯狂发布旅游宣传片,来回应河北
文旅的“宣战”。山东文旅则“蹭”上了东北的热点,发布《都是东、同根生》视频,“你姓东,东三省,你
们那边嘎嘎冷;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东,东三省,人参貂皮和鹿茸;东,大山东,黄河泰山
和三孔……”,魔性风格让人“一看一个不吱声”。在河南文旅的视频里,白居易、花木兰、岳飞、墨子等河
南籍历史人物和少林寺、豫剧、汝瓷等轮番上阵,展示起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除了官方账号的“暗暗较劲”,评论区里各地的网友也“不甘示弱”。此外,还有文旅局主打一个“听
劝”——沈阳文旅局长刘克斌采纳网友建议,在小河沿早市安排游客行李存放处;牡丹江市文广旅局,不仅
推出厕所攻略,更表示横道河子镇内机关事业单位、景区和诸多商铺卫生间都免费对外开放。
文旅局各显神通,为了招揽全国业务,不止比当地的人文历史,还要比当地的特色美食,当地的城风市
貌,当地的真诚温暖气息,连舞蹈歌曲喊话都用上了!这是真诚的表达,也是最接地气的回应。
2024年的第一份快乐,是各地文旅给的!
你最想去哪里旅游呢?
21.下列句子中的“蹭”和文中加点的“蹭”,含义相同的一项( )(3 分)
A.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B.那个男孩摔倒时把膝盖蹭破了,流了很多的血。
C.他浑身无力地蹭到杨树旁,漫不经心地拿下钩子,任由绳子从树上脱落。
D.美食领域的 UP 主,可以结合自身特长,以更新奇的方式蹭一波流量。
22.山东文旅凭借接地气的宣传视频,并配以魔性的背景音乐,成功收获流量,引发全国各地效仿。请简要
分析划线句的效果。(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主流媒体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受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在“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面对海量信息,每一个用户都成为自己的“把关人”,需要拥有独自筛选信息和辨
别信息的能力;随着算法推荐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融合算法使我们迈入了“技术把关”的新时代。
信息洪流面前,到底应该由谁来“把关”?请结合本试卷现代文阅读 I 与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黑龙江省“六校联盟”高三年级联合性适应测试
语 文 试 题
答案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并非“过滤气泡”效应产生的原因。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合理推断和分析的能力。
“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错误,原文说的是“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
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但有算法过滤技术,未必就不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即使经过过滤,信息流也是很大
的。故选 C。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所谓“过滤气泡”指“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
的信息世界……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
A.综合各家平台优势的营销方式,并未体现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
B.该观点答非所问,提出了打破“过滤气泡”的方法。
C.“学生根据的个性特长综合网络官方就业数据制定未来发展规划”首先根据自身特长及官方数据,不是令
孩子生活在“网络泡泡”之中。
故选 D。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及图表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C.“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个性化偏向超过中立账号,则说
明微博根据用户兴趣进行了个性化推送。由此得出“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产生了影响”故选 C。
5.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心理、偏好等,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
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邹忌难获真相原因与“过滤气泡”的形成原因相似,妻、妾、客是根据邹忌
的心理、兴趣等说其喜欢听的话。
都与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有关。个人喜好、妻子偏爱、妾畏惧客有求于他的这些人性及情感结构也
在这个传播圈层里起到重要作用;“过滤气泡”形成也与此相关。
都与社会结构和权力相关。不平等自由的公共平台,难以协商对话的社会都容易出现信息的“滤过气泡”,
妻妾客及邹忌的不同的身份地位注定产生隔膜,难以平等对话。(每条 2 分,概括 1 分,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6.D 以偏概全,原文“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年纪大
也是原因之一。
7.C 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错。
8.(人物形象)表现祖母晚年虽未曾离开将山,但通过外出的蒋山人来了解外面世界,更新自己思想观
念,塑造了祖母不被空间限制、睿智的形象。(结构)承接上文,对祖母一生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又为下
文写蒋山人走出山沟沟,突破生活半径的议论做铺垫。(主题)表达对祖母及与祖母一样的思想开化,寻
求突破的蒋山人的赞美之情。(前两点每点 2 分,每点概括 1 分,分析 1 分;第三点 1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