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三第三次质量联考-语文+答案

2024-03-12·12页·1.1 M

2023——2024学年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

语文

考试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 黑色笔迹签

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研究中世纪欧洲的时间后,提出了“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两个概念,以说明

中世纪社会是一个由教会和教士掌控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屈从于教堂钟声的社会。

公共报时古已有之。但在欧洲,从古代到中世纪,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报时不多。城门的开和关,需要权

威的报时信号。中世纪的城市还实行宵禁,相关的时间信号也需要广而告之。由于从早到晚有多次神圣的礼

仪活动,教会和修道院都制定了明确的作息表,到一定的时候,教堂就会鸣钟报时。报时当然是为修道院内

部的统一行动服务,但报时的钟声会越出修道院而传遍所在的村社。因此,教堂的钟声很自然地成了世俗生

活的时间参考。

但是,随着工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人需要有适合工商业活动的时间安排。结果,在城市里,在一些公共

建筑物上,比如在市政厅和塔楼上,世俗当局安装公共时钟,形成了与教堂的钟塔相对的城市景观。代表工

商业者需要的时钟时间是世俗社会的时间,“商人时间”开始取代教会时间。勒高夫认为,这一变化体现了城

市共同体运动在时间领域中发生的一场“伟大革命”。

在勒高夫之前,从未有人从时间的角度观察过那个时代欧洲社会的变化。他的研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以致在人们的观念中,“教会时间”和“商人时间”仿佛成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和近代欧洲社会的两个标

签。而在时间观念的演变方面,这两种时间似乎呈现了前后相继的线性发展过程。不过,勒高夫对这一变化

的叙述却显得简单。首先,教士时间与商人时间并非对立,它们长期共存。世俗的钟声与其说是取代教堂的

钟声,不如说是一种补充。其次,在城市中,以工商业为主的世俗活动越来越重要,专门为世俗生活提供时

间信息成为必要,特别是在工商业城市,经济生活的节奏具有摆脱对教士时间的依赖的趋向。自 14、15 世纪

以后,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法国北部、英格兰南部和德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市政厅、广场、市场、码头等

地方建起了钟楼,高高的钟楼与教堂的塔楼遥遥相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为市民和工商业从业人员获取

时间信息提供便利。那时,教堂的钟声和世俗社会的公共报时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中世纪以后欧洲城市上空

的乐章。

时间不是独立的存在,不论是教会时间,还是世俗时间,都与现实社会相适应,它们起源于现实,并服

务于现实。丰富的现实生活造成了多重的时间节奏,它们都借由钟声得以表达。钟声的社会意义由时间的社

会性所规定。当一群人共同从事一项活动,时间就起到了协调行动的作用,而报时的钟声就是集体行动的信

号。在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的钟声主要服务于修道院内部的集体行动;教区教堂的钟声为辖区内的信徒提

供做礼拜的时间信号;而城市公共时钟则服务于城市社会的每一个人,人们根据各自所需的报时信号,参与

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

摘编自俞金尧《14——19 世纪西欧城市的钟声》

1.下列对“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是勒高夫在研究中世纪欧洲历史后提出的概念。

B.从“教会时间”逐步演进到“商人时间”,这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线性发展过程。

C.在“教会时间”占优势时,人们常依据教堂和修道院的钟声来安排世俗生活。

D.随着工商业活动发展,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共时钟,商人时间开始取代教会时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宗明义,直接点明勒高夫提出的“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两个新概念。

B.文章简要介绍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生活,使读者理解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的含义。

C.最后一段列举修道院、教区教堂、公共时钟,说明了时间源于现实、服务现实。

D.作者的情感态度表现出一定倾向性,他更倾向于肯定“商人时间”的进步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城市出现公共时钟前,欧洲没有公共报时,人们只能依靠教堂钟声获得时间信息。

B.教会和修道院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定时敲响钟声是为了方便内部人员的统一行动。

C.14、15 世纪的欧洲乡村,生活节奏比较缓慢,“教会时间”有可能占据优势地位。

D.为了对抗教会时间,市政厅、广场等处建起了公共报时钟楼,与教堂塔楼遥遥相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淀粉主要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

二氧化碳生产,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 60 余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 2左

右。业内专家称,这一人工合成淀粉速率大大提高,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 8.5 倍,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

统提供新的科学基础,也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

能,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是影响世界的重大技术。该技术还有

如下意义:节约 90的耕地和淡水;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推进“碳达峰”

和“碳中和”,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

环球网《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材料二:

材料三:

自然界中,玉米等农作物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涉及 60 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但是理论能量

转化效率仅为 2左右。研究者最关键的工作,在于设计了一条全新的人工合成路线。它只需要 11 步核心生

化反应,就可以完成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

他们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

—(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缩合成碳三(C3)

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缩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

(Cn 化合物)。

反应路线的设计从理论计算开始,研究者以甲酸(或甲醇)作为起始反应物,通过计算机分析起草了可

能的反应路线。这听起来似乎轻松,但此后的调试和优化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因为即使是理论上可行的反

应路径,在现实中也常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例如不同催化酶的难以适配),导致实验失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将整个淀粉转化的过程拆分成了四个模块,并将这些模块逐一进行优化。他

们在 31 种生物体的 62 个催化酶里筛选出了 10 种,去参与 11 种最优转化反应,使得每一步都最有效、最高

产。这样一来,他们就得到了人工淀粉合成路径的 1.0 版本。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们又对初始版本进行了

改进,利用各种工程修饰的酶提升反应的转化率,由此得到了 2.0 版本的反应路径。

……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需要依赖农耕,直接用空气制造粮食和工业原料,真正实现“西北风喝到

饱”呢?在这项研究中,人工合成淀粉的速率是自然渠道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 8.5 倍,确实为实现高效的工

业化淀粉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作为实验室产出的初步成果,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的优化和推动,才能

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一方面,在工程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方面还有问题要解决;

另一方面,就经济性而言,从控制过程成本初步计算,只有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电能利用效率再提高数

倍,淀粉合成的碳素转化速率再提高数十倍,才能与农业种植竞争。只有人工合成淀粉的经济可行性能与传

统农业生产比肩甚至更高,才有可能让工业车间生产模式完全取代植物原料的提取,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的

同时,降低人类生产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果壳网《用空气做馒头?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4.对人工合成淀粉流程表述正确的一项( )

氢能 缩合 缩合 生物聚合

A. CO2 有机 C1 C3 中间体 C6 中间体 淀粉分子

太阳能 缩合 缩合 生物聚合

B. CO2 有机 C1 C3 中间体 C6 中间体 淀粉分子

C.甲酸 氢能 有机 C1 缩合 C3 中间体 缩合 C6 中间体 生物聚合 Cn 化合物

D.空气 氢能 有机 C1 缩合 C3 中间体 缩合 C6 中间体 生物聚合 Cn 化合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粮食生产严重受制于土地等自然条件,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出现,使人类不再依赖农耕。

B.漫画中科学家将 CO2 变成淀粉,凸显了该技术相较于自然状态下获取粮食的效率优势。

C.漫画将 CO2 着重画出,突出了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

D.该成果研究过程需要突破种种难题,这显示了中国科学家勇闯科学“禁区”的勇气和能力。

6.同写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

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食梦记

老孙擦去腾了满玻璃的水汽,向窗外看去。天色晚了,路上的人们也都走得很急,只有这家小店还热闹

着。并不是因为有此闲情雅致,作为一名四九城里的出租车司机,老孙格外担心他停在胡同口的车被贴上罚

款单。

8705 此刻也在跳望窗外。远处的银河静静地映在窗子上,尽管壮美,却是 8705 在冥王星五号空间站相

伴了大半辈子的画面,他只是很喜欢如此发呆。现在他脑中再次回想了全站一千五百多名虚拟生命维持者的

状态。他这几天来都十分注意,生怕在领导视察前犯下什么错误。那样,他就会丢掉这份工作,大概率也和

那一千五百多人一样了。一想想就觉得可怕。

手起刀落,一块块猪肠、猪肺和油豆腐被干净利索地切成小块儿,浇上一勺热腾腾的卤汤端上了桌。老

孙收回视线,舀一勺蒜汁盖一盖扑脸的热气,撒上一把香菜。卤煮火烧这种既价格亲民,又能提供高脂高碳

水的食物,历来被劳动者喜欢——更何况这几天无孔不入的寒风已经刮了起来。可惜不能喝上点酒,老孙想

着。

如往常一样,8705 为自己注入葡萄糖,以维持他日常所需。不过,在一次葡萄糖偶然间滴入嘴里后,

8705 每次都会留下一点送到嘴里。令他惊讶的是,当这种物质接触到舌尖,强烈的刺激传入大脑。这是自小

靠注射补充营养的他从未体会过的感觉。他贪婪地享受着葡萄糖带给他的味蕾的欢愉。8705 闭上眼睛细细品

尝,这是他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

鲜香在老孙口中荡漾开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内脏稍显浓烈的气味和大蒜的辛辣。在这座城市摸爬滚打了

几十年,老孙懂得这样的层次感最能体现店家的厨艺。等几种味觉都落下,老孙就狼吞虎咽起来。时间不等

人,他今天的“车份儿”还缺一点。

8705 挣扎地从味觉的快乐中醒过来。往常他可以磨蹭很久,然而今天他要准备接待来视察的大人物了,

他不自觉地加快了速度。这位来自太阳系中心地区的老领导,单从他的名字——1013——就可以看出他的显

赫地位。他今天是为了参观这个全系最大的虚拟生命维持中心而来,8705 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忙前忙后。

热气已经全落进了肚里,老孙载上乘客,继续着在这座城里的漫游。“您听好喽!咱北京叫的这个四九城

啊,名字来源于城门。内九外七皇四,就二环里头这一部分,就是原来明清的老城。您再看大栅栏儿、前门

楼子……”老孙喜欢载初到北京的外地游客,谈及北京城,他可是如数家珍。

老领导已经到了空间站。虽然紧张,但 8705 凭借着对空间站的熟悉,娓娓道来:“虚拟生命维持是我们

应用最新技术解决人口问题的创新举措。在这里,人们不需要任何能源物质维持生命,而是进入低温状态,

只有连接至主计算机的大脑仍旧活跃……”和死人没什么区别——8705 这样想。他极力反对这项措施,躺在

维持舱看起来毫无尊严。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成为管理员。“当然,虚拟生命维持的人们非常幸福。幸福的关键

就在于‘虚拟’。在生命维持状态,人们会根据他们的潜意识生成适合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过着

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被虚构了视听嗅触味五感的他们,所过的是多彩、真实、可感的生活,有丰富的人生

体验。就像古时候人们所说的梦。”说到这,那葡萄糖液的甜味忽地又在他嘴里弥撒开来。不知为何,他竟然

对那些虚拟世界中的人们生出一丝羡慕。那味道吸引着他。

永定门静静地立在护城河边,西面还留着最后一点落日的橘色。送走客人,老孙停下车,望着护城河的

水与二环路上的车流一起流向未知的远方。说来也怪,这四九城以外究竟是什么呢?

四周安静得有些不真实。老孙忽地出了一身冷汗。

“领导,现在请您看一下我们虚拟生命世界的范本。以这位 9847 先生为例,他的体验生涯是作为一名出

租车司机——一种原始的陆地交通工具的操作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与地球相关的信息仅有一句“太阳系中心地区的老领导”,这激发了读者的疑问,也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联想空间。

B.虚拟生命维持系统的管理员 8705 生活单调无聊,而虚拟系统中的老孙们却有真实的生命体验,8705 很羡

慕他们的生活。

C.小说中使用了卤煮火烧、四九城、永定门等北京符号,人物语言也很有北京味,这使老孙“北京的哥”

的人物设定更加饱满可信。

D.小说中的真实世界里,人没有姓名只有代号,而“老孙”这个称呼却带有浓浓的人情味,这种命名方式

突出了真实世界的冰冷。

8.本文的结尾看似出人意料,但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已经暗示了真相。请找出至少三处提示性内容。(6 分)

9.本文采用了局内人、局外人双线并置的结构,并在结尾才揭示真相。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达成了怎样

的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材料一:

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

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故赏罚之

所加,不可不慎。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

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季曰:“竭泽而渔,岂

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

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

后其赏,或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

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

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重言》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尝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

也!”因寄三百缎,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

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

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阁,

思廉泣拜而去。见者成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赏罚A 之柄B 此上之所以C 使也D 其所以加者义E 则忠信F 亲爱之道G 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田,通“畋”,在古汉语中有打猎和耕种两个含义,这里是打猎的意思。

B.“足以却敌”的“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却”意思相同。

C.霸者指春秋时势力最大并取得首领地位的诸侯,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

D.“求诸古人”的“锗”与“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的“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文公向咎犯问计,咎犯指出楚王是讲究繁杂礼节的君王,使用欺骗方式就能将其击败;晋文公采纳了

他的意见,最终获胜。

B.城濮战后论功行赏,雍季获得的赏赐在咎犯之上,有人质疑晋文公这种做法。孔子听说这件事,认为晋

文公的做法有其合理性。

C.唐军攻克京城,隋朝代王的许多幕僚都因为害怕逃散,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左右;唐军要闯入代

王宫殿时,姚思廉挺身而出。

D.姚思廉不惧刀兵、勇于护主的忠义之举,不仅使见证这一幕的人们折服,更获得了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

李世民两代君王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不可乎?

(2)因寄三百缎,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雪后苦寒行饶抚道中有感

陆游

残雪暮还结,朔风晴更寒。

重裘犹粟肤,连酌无骍颜。

指直不可握,终日缩袖间。

十年走万里。何适不艰难。

附火才须臾,揽辔复慨叹。

恨不以此劳,为国戍玉关。

【注释】骍,红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还结”写出傍晚时路上刚融化的雪重新结成冰碴的状态,体物细致、描写准确。

B.“十年走万里,何适不艰难”两句道出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且迁徙不定的慨叹。

C.“附火”一句是说诗人在篝火旁烤了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侧面写出了天气苦寒。

D.玉关,即玉门关,诗人借此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期待为国戍守边疆的愿望。

15.诗人是如何写“苦寒”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______,______”,文章的情绪由此句转入悲凉。

(2)《锦瑟》中“______,______”,李商隐借用庄子和蜀帝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迷惘哀怨。

(3)陈明不急不慢地画着,一幅苍茫雄浑的落日景象跃然纸上。他大笔一挥,“______,______”两句诗,

整个人的心境顿时格外澄明开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年人在烦恼里常常怀念儿时,久住现代化的闹市很容易回忆起田野上的风景。西行入陇,身住兰州,

我忘不了我儿时的故土在关中,那是原野上到处分布着云团一样的绮丽大树的关中……

杏树,在早春里最先著花。春风一到,杏花穿着粉裙,参加一年一度的选美大赛。洋槐,万花凋谢它才

开。在刚刚波荡开来的绿色里,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素白似雪,雅秀高洁,清芬阵阵,鲜洌的芬芳夜静时尤其

袭人。柿树,无疑是色调至为沉着的一种果树。它是自然界的最后一抹成熟,是天地间所有绿色卷旗回营的

号令。杏树掀开了春之裙裾,柿树则收揽了缤纷的秋意,以杏花之粉红为始,以柿叶之绛红终局,既关乎人

事,也正属于造化的安排。

兰州市区里,我住六层楼,在最高层。俯倚阳台,我又一次眺望,自“宁卧庄”往东,在那黄河投奔而

去的远方,便有我的故乡,思絮如云……

我的儿女们自小在城市里长大,日后不论有多大的沧桑变迁,他们也不会有这样一页寥廓而富于野性的

回忆了。失却此忆,在他们是有幸呢,还是不幸?

17.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可恶!然而……。”四叔说。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

D.“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海鸥听见老人的呼唤,马上飞了过来。

18.下列语句中的“一”字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 分)

A.春风一到 B.一年一度的选美大赛

C.一嘟噜一嘟噜 D.我又一次眺望

19.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因为人类活动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数量达到平衡。它从物

理与化学术语“中和”一词演化而来。实现碳中和必须从“碳减排”和“碳捕捉”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碳减

排,______。产生同样的热量,煤比石油或天然气要多产生 30和 68的二氧化碳。目前煤依然是全世界

使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每年使用约 85 亿吨,火力发电用掉其中绝大部分。______。种树是一种方法,但效

率很低。更有效率的方式是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前,就将其捕捉、固定。冰岛一家发电厂将发电产生

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让它与水和硫化氢混合,形成碳酸化合物。然后再将化合物注入地下的多孔玄武岩岩

石中,______,形成固态碳酸盐矿物。两年时间内,注入的二氧化碳中有 95已转化为矿物质。采用该技

术,发电厂可以减少 8595的碳排放。

20.“碳中和”由“中和”一词演变而来,下列加点词语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3 分)

A.放嘴炮从来没输过,干实事从来没成过,这样的干部要坚决拿下。

B.山高路远,笔耕不辍,勤奋总会有收获。

C.绿茵阁“跑路”老板陆亦子在珠海被抓获,经调查涉案金额巨大。

D.欠债还钱嘛,这不难,可是你欠了这么大的人情债可怎么还啊。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互联网时代“专家”成了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让我们觉得专家不再重要;某

些媒体一再报道个别专家不负责任言论的消息,让我们觉得专家不再可信;但遇到重大问题时,我们又发

现,袁隆平、屠呦呦这样专家的可贵。某权威媒体调查:3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言论是一家之言,仅供

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6.5的

人认为专家值得信赖……由此引发的思考和争论还将持续且深入下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3—2024 学年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二者并不是演进和替代关系,二者长期共存。

2.【答案】D

【解析】作者态度客观中立,并没有倾向性。

3.【答案】C

【解析】A 项,根据“公共报时古已有之”判定错误;B 项修道院是为了方便内部人员,教堂的钟声还有

“为辖区内的信徒提供做礼拜的时间信号”的功能;D“为了对抗教会时间”于文无据。

4.【答案】A

【解析】B 项,“太阳能”有误;C 项,“甲酸”有误;D 项,“空气”有误。

5.【答案】A 项,依据材料最后一段“但是,作为实验室产出的初步成果,……才能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

室,投入实际应用”。

6.【答案】侧重点:材料一重在写该技术的意义;材料三重点介绍技术的细节。(2 分)材料一是主流媒体的

时事新闻,重在向读者传达中国成就和中国自信;材料三是科普文章,重在介绍技术过程;(2 分)原因:

两篇文章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也就有差异。(2 分)

7.【答案】B

【解析】8705 对老孙们真实鲜活的体验确实“有一丝羡慕”;但是从根本上,他认为这种生活“和死人没什

么区别”是否定的。

8.【答案】(1)小说的标题“食梦”已经提醒读者老孙的美食是一场梦;(2)8705 向领导介绍生命维持系

统,并说虚拟系统中的人都很幸福,暗示老孙的享受是虚拟的;(3)“说来也怪,这四九城以外究竟是什么

呢?”作为一个到处跑的出租车司机,他居然对城外毫无印象,这明显违反常识。它暗示这一切都不是真实

的。(每点 2 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9.【答案】(1)两条故事线的内容毫不相关,但是反复交叉出现,引发读者的好奇心;(2)虚拟世界是美好

而虚幻的,现实世界却是清醒而冰冷的,二者交叉出现,形成对比,引起读者对于科技与人性等深刻问题的

思考。(每点 3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双线并置”“最后揭示悬念”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答案

1 重在“悬念”,答案 2 重在“并置”。讲评时请引导学生关注。)

10.【答案】BDE

11.【答案】D

【解析】两个诸都是兼词,意为“之于”。

12.【答案】A

【解析】选项对于“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的理解有误。咎犯此语并不是指楚王。

13.【答案】(1)城濮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咎犯谋略得当,您用了他的计谋,却将他赏赐排在后面,有人会不认

同您的做法吧?(后,使动;或,有的人;可,认同、认可;各 1 分。句义 2 分)

(2)紧接着太宗寄给他三百匹丝帛,并写给他一封信:“我想起了你的忠诚贞节,因此有这些馈赠。”(因,

接着、随后;遗,给;斯,这些;各 1 分。句义 2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赏罚的权力,是君主用人的手段。在赏罚这个问题上,如果把道义当做条件,那么忠信、亲爱的方面就

得到发扬。时间久了就会使这种风气发扬光大,百姓就会将这些作为本性,这样就是教化的成功。教化成

功,那么虽然有重赏严威也不能改变。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用赏罚,都可以养成好的社会风气,教化成功

后就是使用赏罚也不能使它被禁止。同理,使用赏罚不当的话也会形成一种坏风气。所以实行赏罚不可以不

慎重。

晋文公将要跟楚国军队在城濮交战,他召见咎犯问道:“楚国人多,我国人少,怎么办才好呢?”咎犯

回答说:“我听说很讲究繁缛礼节的君王,不会满足于礼节的繁复;经常打仗的君王,不反对狡诈的手段。

君王也可以用欺诈的方法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对雍季说,雍季回答:“把池塘的水抽干来抓鱼,能捉

不到鱼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打猎时点火焚烧山林(将猎物驱赶出来),能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

兽类出没了。欺诈的方法,虽然今天可以勉强用上,往后就不要再用了,这不是长久的办法。”晋文公使用了

咎犯的计策,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人。回去论赏的时候,却给了雍季最先的奖赏。左右的人都劝谏说:

“城濮之战的功劳是咎犯的谋略得当,你用了他的计谋,却后奖赏他,有人会不认同您的做法吧?”晋文公

说:“雍季的看法,对后世都有好处,而咎犯的主张,只是一时的用处,怎能把一时的功用放在对百世功业

有利的主张前面呢?”孔子听了之后说:“面对困境使用狡诈的方法,足可以使敌人退兵。回去后尊敬贤

人,可以回报德行。”(雍季得到的)赏赐更多,百姓就会因为这赏赐(向好的方面)改变,百姓改变那么教

化就成功了。(如果)教化成功靠的是欺诈,那么这种成功也相当于毁灭,这种胜利也相当于失败。天下取胜

的人很多,但称霸的只有五个人,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胜利形成的原因(即尊重雍季的贤)。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地说:“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用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

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紧接着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写了一封信:“想着你忠

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侑的侍读,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

多幕僚都因为害怕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左右。兵士要闯入代王宫殿,思廉严厉地叫道:“唐

公举义兵,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等在代王面前不得无礼!”众人敬服他的言行,稍稍退却后排列在殿堂的

台阶下。没过多久,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是忠义之人,允许他扶代王侑到顺陽阁,思廉哭泣

着拜谢而去。看到这事的人都感叹地说:“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不就是说的他这

样的人吗?”

14.【答案】C

【解析】须臾是时间很短,“烤了很长时间”理解错误。此项虽错,但“侧写”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和完成第

15 题。

15.【答案】(1)“残雪”两句,直写天气,从总体上写苦寒;(2)“指直”两句用人的具体动作,直接表现

天气苦寒;(3)“重裘”两句,侧面落笔,连“重裘”“连酌”都无法对抗苦寒。(每点 2 分,三点 6 分。)

16.【答案】(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示例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示例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示例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