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常德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4-04-03·14页·995.6 K

科目:语 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

题卡和本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

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

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

事项的要求答题。

3.本试卷共 10 页。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否则后果自负。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姓 名

准考证号

祝 你 考 试 顺 利 !

语文试卷 第0页 共 10页

2024常德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

么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

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

易的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致,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

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

整一行诗,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

幅画,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

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

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

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

窗、镂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

和空气的流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

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

无限可能。

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

画和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

风在留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

狂草,锋利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

心弦。

语文试卷 第1页 共 10页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

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

一个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

攫住了无数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

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

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

无穷的遐想和怀念。

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

寥数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事墨色——将观者带进

倪瓒的美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

是主体,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

也好,《秋亭嘉树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

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过的空间——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

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凇沆砀,天与云,

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

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

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

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倪瓒和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

美,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

和艺术几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

诗歌、散曲、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

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

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

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

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

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

的发展。

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

可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

活,可诗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

语文试卷 第2页 共 10页

故意使性子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

挚了,就像许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

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

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

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

山,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

眼里,绝不说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

(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2023年 10月5 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

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B.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

观事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C.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

空间,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D.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

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

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

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

C.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

庙堂走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

D.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

忘言”, “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

3.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夕阳”和“人”,

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

B.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

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

语文试卷 第3页 共 10页

足印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

空出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

4.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4 分)

5.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分

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

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

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

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

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

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

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

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

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

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

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

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语文试卷 第4页 共 10页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

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

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

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

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

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

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

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

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

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

语文试卷 第5页 共 10页

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

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

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

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

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作者用繁笔写各个时令叶三所卖的各色瓜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

息,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B.季陶民经常给叶三赠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叶三的真挚情意,一方面也表现了

他对叶三鉴赏能力的充分肯定。

C.“连大气都不出”“深深吸一口气”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叶三观看作画时的疑惑与

紧张,与下文季陶民的得意形成反差。

D.“你这画不对”,叶三直接指出季陶民画作中的错误,依据的是丰富的生活经验,

这也是季陶民“对叶三另眼相看”的原因。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连用两个“第一个”,是对季陶民画技和叶三鉴赏力的充分肯定,并激发

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老大老二提出不让叶三卖果子,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父亲“走宅门卖

果子”有些丢人。

C.句子中的“我师”耐人寻味,既体现了季陶民对叶三的信任和欣赏,也体现了

语文试卷 第6页 共 10页

季陶民的谦逊。

D.句子简短有力,斩钉截铁,表现叶三不卖画的坚决态度,也反映出叶三对季

陶民画作的无比珍惜。

8.小说结尾“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这一结局前文多有铺垫,请对相关细节作出梳理。(4 分)

9.有人曾评价:“汪曾祺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请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世为部落酋帅,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曾行马群,

见一白蛇,头有两角,咒之,求畜牧蕃息。自是牛羊驼马日觉滋盛色别为群谷量之。朝

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孝文嘉之。明帝时,以年老,启求传爵

于荣。荣洁白美容貌,幼而神机明决。及长,好射猎,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阵之法,号

令严肃,众莫敢犯。太宰元天穆从容言荣勋业,宜调政养人。荣便攘肘谓天穆曰:“推

奉天子者,此是人臣常节。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如闻朝

士犹自宽纵,今秋欲共兄戒勒士马,校猎嵩原,令贪污朝贵,入围搏虎。萧衍若降,乞

万户侯;如其不降,径度数千骑,便往缚取。待六合宁一,八表无尘,然后共兄奉天子

巡四方,观风俗,布政教,如此乃可称勋耳。”及见四方无事,用遣人奏曰:“参军许周

劝臣取九锡,臣恶其此言,已发遣令去。”荣时望得殊礼,故以意讽朝廷。帝实不欲与

之,因称其忠。荣见帝年长明悟,为众所归,欲移自近,皆使由己。荣虽威名大振,而

举止轻脱,曾欲出猎,有人诉之,披陈不已,发怒,即射杀之。曾见沙弥重骑一马,荣

即令相触,力穷不复能动,遂使傍人以头相击,死而后已。

(节选自《北史尔朱荣传》)

材料二: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

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

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

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节选自黄宗羲《原法》)

语文试卷 第7页 共 10页

【注】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礼遇。非法之法:

立一家之法,法越严密,天下的动乱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非法之法。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自是 A 牛羊 B 驼马 C 日觉滋盛 D色 E 别为群 F谷 G 量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蕃,指繁殖,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的词义不同。

B.朝,指“使……朝见”,与《齐桓晋文之事》“朝秦楚”中“朝”的用法相同。

C.陈,指陈述、述说,前文“启求传爵于荣”中的“启”也指陈述,两者词义相同。

D.设施,文中作动词,指施行,与现在所说的“防洪设施”中的“设施”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尔朱荣世代担任部落酋长,其父常献私马和资财粮草给朝廷,帮助解决军队费

用问题,皇帝很是赞赏。

B.尔朱荣聪敏果断,有出色的指挥才能,每次围猎时都按照军队布阵的方式,号

令严明,众人不敢冒犯。

C.尔朱荣位高权重,备受尊崇,曾经与元天穆一道护卫天子去巡视各地,观察风

土人情,推广政令教化。

D.尔朱荣借参军许周之口表达自己渴望得到九锡之赐的想法,但皇帝不想给他特

殊待遇,因此赞他忠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

(2)荣见帝年长明悟,为众所归,欲移自近,皆使由己。

14.试用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评价尔朱荣对待沙弥的行为。(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小题。

送人之常德

萧立之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

海图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

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注】萧立之:南宋诗人。宋亡归隐。“海图”:杜甫《北征》诗:“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意思是: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过的旧衣裳刚过两膝,有海上景象图案的

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语文试卷 第8页 共 10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开头以“秋风”“桐叶”“幽篁”“山鬼”等意象渲染、烘托出秋令之时送别的清冷、

萧瑟、凄凉的氛围。

B.“海图”句用典故写友人收拾衣装的情形,“笑指秦人溪”与“翠冷山鬼啼”的送别

情景对比,诗情转向豁达。

C.“编蓬”二句用委婉含蓄之语写出了友人到达桃源后编蓬结宅、采薪食果的自由

生活之乐,弥散着愉悦的气息。

D.本诗以友人去处为摹写重点,因情造境,为表达出对友情的珍重,描写自然景

观,传达出亡国遗民的心声。

16.钱钟书说:“这首诗感慨在元人统治下的地方已经没有干净土,希望真有个陶潜所

描写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善用叠字,如以“ ”写渭水、樊川的浩荡,

以“ ”写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

(2)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的句子“ ,

”。

(3)中国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请写出含有“龙”的古诗词:“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

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 A ,

每天快走约 30 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每天步行超过1 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步数越多并不完全

等同于健身效果越好。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那么除了步数以外,行走时的运

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

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

不达标的。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也不会

获得很好的运动。

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

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 B 。

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 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

好不要超过1 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

语文试卷 第9页 共 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