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四校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答案

2024-04-05·12页·778.5 K

海南中学、海口一中2024高三联考试题

文昌中学、嘉积中学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

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

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

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

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

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

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

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

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

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

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

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

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

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生存与共。人与自然

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

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

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

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出于自身

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

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不管多么博大,

总是有边有界;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经济理性对自然界的僭越,违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

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

人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

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

有度。人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

优先性。没有人类,地球还是地球;没有地球,人类何处安身立命?人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

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

是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之路。

(摘自陈曙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

今后5 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摘自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

十四节气”。

C.材料二认为,人是自然之内的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负责。

D.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经济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 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的第一段中列举了老子、孔子、庄子的言论后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得出了“人与万物是相互联系的”

的结论。

B.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

C.材料一整体上使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这和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形成的对比式论证结构不同。

D.材料一中“自然之天”和材料二中“能量库”这两个词都使用双引号来起着标示特殊含义的作用,体现了论

证语言的准确性。

图1 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

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 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

3.20 世纪初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4.以下对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图1 显示,从全新世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B.图1 显示,历史上大熊猫分布面积不断减小,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

实际意义不大。

C.图2 显示,从 2003 年到 2013 年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和生态保护工作取

得一定成效

D.图2 显示,从 2003 年到 2013 年,野外来源的圈养大熊猫基本没有增长,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顺应自然的生

态保护理念。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

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

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

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

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

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

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

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

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

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

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

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

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

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

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

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

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

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

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

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

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

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

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

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

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篱带走。——小偷

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

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

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一一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一一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

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

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

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

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

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

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

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

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

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

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

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

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

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

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

行为自作自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其

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篱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出

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勾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责

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现

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面

来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5 分)

9.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

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

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

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

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

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

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

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

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

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罪大A 恶极B诚C 小人矣D 及施恩德E 以临之F 可使G变H 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

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

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

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

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

刘禹锡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

[注]绛纱:犹绛帐,对师门、讲席的敬称。三台:星名,指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古代以星象征人事,

称三公为三台。楚氛:指敌寇作恶的气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马大夫才能卓著,被委以重任,远赴南海,对辖地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

B.马大夫虽身份不高,但学识渊博,在辖地亲自教导学子,传播文化,非常重视德治教化。

C.颈联“连天”对“映日”,“浪静”对“帆多”,对仗工整,前后勾联,意义相关。

D.本诗是应酬诗,是赠答朋友之作,诗中展现的精神格调和其《秋词(其一)》基本一致。

16.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本诗反映了怎样的时

代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论语里仁》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联想到唐太宗曾说过的“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2)苏洵《六国论》中以“______”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

用“______”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揭示了。

(3)小明想要原创一篇历史小说《飞将军李广》,他在前言中想引用一句褒扬李广的古代名句,比如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红楼梦》这座 A 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

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可以看

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 B .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

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 C ,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

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主,而

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体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

服饰颜色。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

正是他为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着艳丽华贵的

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真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他家的新房我去看了,地理位置、整体装修都还可以。

D.“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达到九成熟时就可以收割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AI 绘画的迭代堪称日新月异。2022 年年初,AI 绘画还只能生成些概念化的草图,取代人类画师更是天方

夜谭;仅仅过了半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一项美术竞赛中,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 作品就斩获

一等奖。该奖项的授予, 。有人悲观地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展开”;有人则持乐观态度:

AI 模仿的其实是画风,它无法真正复现画作中的人类思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回应这些争议, 。其实,AI 绘画的本质是拼图,底层逻辑不是创作而是拼接。目前来看,AI并

不能完全替代人,其技术有待进步。它现在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画师创作草图,并不能像人类画家一样,创

作出全新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长远角度来看,AI 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忧心忡忡。

例如,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 ,而一名插画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一名有经验的原画师,这

对原画师岗位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AI 也对许多从事机械性劳动与重复性工作的就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负

面影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字。(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近期振华中学开展“中华经典阅读”活动,在阅读分享会上,

秦汉同学跟同学们分享了以下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得,一作“的”。错喜欢:白白地喜欢,一作“空喜欢”。

政入:恰好进入.一作“正”.围子:圈子,圆圈。一作“圈子”。

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一作“放过”。拦:阻拦,阻挡。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旅途中下山时的感受,在今天,仍能给当代青年学子以多方面的启示。请你结合材料的

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并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分享。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海南中学、海口一中

文昌中学、嘉积中学 2024 届高三联考题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8 分)

1.B

2.C

3.B(A 归纳论证:C 材料二是并列式:D“自然之天”双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

4.B

5.材料一侧重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原因、演变历程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侧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材料三侧重

从政治方针角度,宏观把握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与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7 分)

6.C【解析】A.“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

的贪婪。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

好”体现其贪婪。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

接认罚。

7.B【解析】B.“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此句没有表达作者鲜明的

态度。“很小的篇幅”也不正确,相对而言,篇幅不小,也可以说是“相对完整的情节”。故选B.

8.注重意境氛围的描写,重点写民风民俗,在乡土情调中自然展现人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接褒贬判断。(2

分)

内蕴:表现李三作为底层普通人促狭油滑的生存状态,表达对于在传统沿袭之下人们病态文化心理的反思。

(2 分)

语言抒情化:语言散化,多用短句,接近口语,简洁晓畅而富有韵味,具有抒情情味;语言简洁晓畅而从容

有致,营造了散淡的氛围。(2 分)

9.符合: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

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

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

礼治秩序的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10.BDF【解析】原句标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11.D【解析】“贼其君者也”的“贼”是伤害、残害的意思,与文中的“贼”含义不同.

12.B【解析】“登基之后四年间”错,应是贞观四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

13.(1)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译出大意给2分;“再”(两次)、“喑哑”

(不再发表意见,有苦难言不作声)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