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答案

2024-06-03·8页·541.3 K

扬州市2024高三考前调研测试

历 史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

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 2B 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 16 题,每题3 分,共 4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

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 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2.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

则按图1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图1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3.继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公主、崇徽

公主嫁去回纥,另外,唐王朝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唐朝此举

A.说明国家实力尚弱 B.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C.意在稳定民族关系 D.标志羁縻政策终结

4.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朝中大臣开展了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表1 可知,这

一争论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表1

代表人物 主张

司马光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

(今山西省夏县人) 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

(今江西省吉安市 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人)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宋取士完善

C.南北人才均势 D.北方经济占优

5.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面谕各省巡抚编审户籍时,称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

银丁数”,“今国用充足,将各省今番编审丁银(人头税)数目,永远著为定额,嗣后不准增

减。”据此可知

A.地方政府编订户籍欺瞒朝廷 B.国家富足但人口增长缓慢

C.朝廷尚不掌握全国丁口总数 D.清政府全面推行摊丁入亩

6.上海正蒙书院是光绪四年(1878 年)由上海邑绅张焕

纶等创办,学生分为数班,即后来多级教授制,教科为

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等,后增

设英法文、旁及体育,尤其注重德育。该书院

A.与传统书院科目设置基本一致

B.略具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

C.是洋务派开办的专门实业学堂

D.标志着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

7.图2 是刊载于《神州日报》1915年 12月 26 日的漫画。

该漫画旨在

A.庆祝共和建立

B.渲染喜庆氛围

C.弘扬传统文化

D.讽刺帝制复辟 2

8.陈独秀在 1918 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称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

第一好人”。1923年 12 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 票中列宁

得 227 票居第一,威尔逊得 51 票居第二。该变化体现了

A.西方对中国的榜样力量彻底丧失 B.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失去了吸引力

C.中国知识界救亡之路出现了转向 D.以俄为师成为中国学人的共同追求

9.1948年 11 月,《泰晤士报》评论说:“现在看来,中国如果要统一,似乎将从东北出发

了。”某西方驻华大使情绪悲观:“我们非常不愿意地得到这样的结论:国民党现政府之早日

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了。”据此可知,当时

A.渡江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B.人民解放军准备战略决战

C.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 D.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

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 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

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这一模式

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

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 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表2 是对《人民日报》1980—2022 年冬奥会新闻报道的统计。报道的变化反映了

表2

年份 奖牌 中国冰雪运动发展

1980年—1992年 15篇 —

1994年—2006年 12篇 1篇

2010年—2022年 10篇 30篇

A.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中国冬季运动的普及

C.社会体育观念的发展 D.竞技体育项目的减少

12.波斯帝国是由多数邦国所构成,各邦不能独立自主,各项通行律令对它们一概都有拘束力,

但是它们都保留着自己的特性、风俗和法律。这主要表明波斯帝国

A.基层治理趋于民主 B.邦国拥有一定自治权

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D.各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13.中世纪早期,欧洲王权与教会冲突时,国王拒绝承认其权力来自教会,而是直接来自上帝。

然而,中世纪后期的神学家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这一转变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B.摆脱了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预

C.导致了地方领主走向衰落 D.削弱了国王凝聚民族情感力量

14.有学者把科学革命的起始时间定为 1500 年左右,此后“欧洲科学第一次开始摆脱希腊遗

产”,大规模的吸收包含阿拉伯、印度、中国等一系列文明成果。该观点认为科学革命

A.根源于先进的外来文明 B.使全球性联系初步建立

C.消除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D.是多元文明融合的产物

15.表3 反映的 19 世纪中期部分英国部级机构建立时间,它反映了英国

表3

部门名称 建立时间

济贫部 1847年

公务部 1852年

地方事务部 1871年

教育署 1899年

A.文官制度适时调整 B.政府机构数量的增加

C.政府权力不断膨胀 D.国家职能的逐步扩展

16.1916 年底,德国弗莱堡市的一位官员写道:“肉几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这两种东西

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这说明

A.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严重 B.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

C.当时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 D.官员面对危机缺乏乐观情绪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题,满分 52分。

1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

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

低劣者薄如榆荚,号为“荚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

交易非常不便。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改铸五铢钱,使重如其文,同时严禁私人盗铸。

元鼎四年(前 113 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各种旧币一律销毁,

将铜料输至中央铸新币。新币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私人

铸造难度较大且无利可图,故盗铸之风一时衰息,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此后五

铢钱大量铸造并长期行用,流通于世 700 余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影响。(7分)

18.(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天津条约》改订日期愈加临近,为商讨条约改订,总理衙门于 1868年2

月首次正式向西方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以前美国公使蒲安臣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一行 30多人

正式访问美国和欧洲。蒲安臣使节团如期拜访各国元首,但是,诸如传教、通商、铁路建设、

鸦片贩卖、治外法权及中国内陆航运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使团于 1870年 10 月回

到北京。蒲安臣使团是中国政府出访欧美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为中国外交礼仪、机制的

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871年 11 月,明治政府派以岩仓具视为代表的使节团前往美国

和欧洲,其规模超过 100 人,任务是:第一,向签订条约国元首传递外交文书;第二,提前

为修改条约进行协商;第三,调查西方各国制度和文化。其中,为修改条约事先开展的协商,

从访问的第一个交涉国美国开始,就已宣告失败。使节团历经两年多时间,相继走访美国和

欧洲各国,实地考察了当地近代化政策走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等

(1)据材料,指出中日两国使节团出访的异同。(8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使节团出访对各自国家发展的影响。(8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国举行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

政府。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五年来有效地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共同

纲领,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所要通过的宪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全国人民积极参加基层选

举,选出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且加倍努力提前完成和超

额完成国家的计划,来迎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这就是我国人民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具有无限热爱的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 1954年9月 15 日《人民日报》社评《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新阶段——庆祝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概述

第一次会议(1954年9 月)

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

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国家机构的重要基本法律

第二次会议(1955年7 月)

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三次会议(1956年6 月)

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第四次会议(1957年6 月)

通过了关于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

第五次会议(1958年2 月)

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摘自《上海人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条件。(6 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贡献。(6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4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

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

国际政治结构

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

率。

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结构 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

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

国际技术结构 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

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扬州市 2024 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16 题,每题3 分,共 4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A C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B A D D 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 题,满分 52分。

17.(12分)

(1)原因:“半两”钱不足值;币制混乱;私铸成风;冲击中央权力;市场交易困难。(5 分)

(2)影响:利于中央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巩固统一;提升货币品质;解决盗铸

问题;稳定金融秩序;沿用后世/流通久远;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任答七点得7 分)

18.(16分)

(1)同:首次出访欧美;协商修订不平等条约;时间长;遭遇挫折/失败。(4 分)

异:前者使节团首席代表由外国人担任,规模相对较小,侧重于解决权益问题;(2 分)

后者首席代表由本国人担任,规模相对较大,侧重考察于制度和文化。(2 分)

(2)影响:对中国:增强对西方的了解;利于迈向国际社会;推动外交近代化;促进洋务

运动的开展;未促进社会转型。(任答四点得4 分)

对日本:推动对外交往;加深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促进明治维新;增强综合国

力;促进近代化进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任答四点得4 分)

19.(12分)

(1)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实践;建国以来的建设成就/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政权的巩固;一五计划的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基层选举的完成;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热情。

(任答六点得6 分)

(2)贡献: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推动人民

民主;推动国家机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促进国家经济建

设;推动国家文化建设;发挥开创性、奠基性作用。(任答六点得6 分)

20.(12分)

评分标准

分值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10-12 能够引用三个以上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

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7-9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

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4-6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不强;论述不够

严谨,文字较通顺。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0-3 所举史实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论述不够严谨,

文字不通顺。

示例:

论题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为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提供机遇。(2 分)

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性。1991 年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趋于缓

和,为新兴国家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 分)

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全球发展的均衡性。冷战期间两大国

际经济体系的隔离和对立,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心国家的单向依

附;冷战结束后,欧盟成立、日本保持经济大国地位,中国综合国

论证

力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

趋势,为新兴国家崛起提供了可能。(3 分)

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延展性。冷战前,全球生

产和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冷战后,以互联网、人工智

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生产链得以延展,

新兴国家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3 分)

综上所述,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为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提

总结

供了条件与物质基础。(1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